解释星系撞击
星际大撞击
1994年7月的“彗木之物”使天文学家们亲眼目睹了一场天体大撞击的宇宙奇观和悲剧般后果。然而,这不过是在太阳系尺度上的一次普通天体撞击现象。
倘若两个对面飞驰而来的星系相撞,或彼此擦肩而过,那便是天体力学上一个惊人庞大的宇宙过程,要从头至尾观测完这一过程需花费几亿年时间,即便几十代天文学家的辛勤努力恐怕也难胜任这一天文观测。
天文学家的观测
如今,天文学家还尚不知晓星系相撞的模拟实验是否跟实际上的天文观测相吻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借助安装在智利的天文望远镜研究确认,当宇宙中发生并非如此罕见的宇宙悲剧,即巨大星系相撞时,会导致这些相撞星系形状上的变化,还会破坏新恒星的诞生过程。
美国天文学家基于大量观测认为,与中学现代天文学教科书中关于宇宙演化的概念恰恰相反,新诞生的一大批恒星比整个宇宙要年轻得多,但是,当初很少有人相信这一点。
1997年10月底,美国天文学家们借助修复后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张发生最大宇宙悲剧的照片,即触角星云中的两个大星系相撞发生一宇宙悲剧的地方距离我们6300万光年。这一震惊科学界的新发现,从而解开了历代各民族和天文学家自古留下的关于宇宙奥秘困惑不解的谜团。
模拟实验探奥秘
为了全面揭示和研究星系相撞导致的悲剧性后果,日本天文学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模拟系统,只用了几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项星系碰撞模拟实验。
在实验现场显示出两个相撞后相互作用的星系之间出现的遥远异地的宇宙奇观:在对撞的两个星系之间出现光桥、光尾、纽带状和圆盘状星系的扭曲变形等现象。
但模拟计算并不能对相互作用星系的某些特性作出解释,比如:两个星系相撞时的颜色为什么往往跟单个星系的颜色截然不同?两个星系较高的X射线亮度与什么有关?归根结底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数学模拟实验时总是不出现环状星系?这一点引起天文学家的关注。
数学模拟实验表明,在两个星系飞速接近时,这两个星系的气体云中的次星系并非像圆盘状星系中的次星系那样牵制着自己。这时,恒星就会在两个相互接近的星系之间形成纽带,或形成被强力展开的螺旋状分支物,气体云会形成环状结构,其半径小于恒星圆面的半径。邻近星系的影响会破坏气体云沿圆形轨道匀速运动,它们往往相互碰撞,从而强化了恒星的诞生过程。
几亿年后,星系掠过最近点后,星系间引力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恒星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恒星形成的强烈度达到极点,其恒星形成的速度是孤立星系中恒星形成正常速度的10倍。
为了能明确解释星际大撞击的原因,还需要科学家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在线小知识
1980年,美国、英国、荷兰合作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首次探测到极亮红外星系的强烈红外辐射,它比银河系的红外辐射强100倍以上。天文学家估计,这些很亮的红外光是由于星系相互碰撞时,尘埃物质将碰撞中产生的新生恒星的光丛吸收并再辐射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