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恩永不忘

师恩永不忘

时间:2023-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领路人 师恩永不忘徐建刚[1]我是于1985年考入华东师大地图与遥感专业师从梅安新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1988年毕业就留在华东师大地理系工作,并在此成家立业,至1999年底才调到南京大学工作。为了不错过下一年的高考机会,我主动要求下乡插队,于1978年秋天顺利地考取了南京大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专业。从1988年7月留校起到2000年初调离华东师大,我在梅先生身边工作了近12年。
师恩永不忘_巡天察地梅安

学术领路人 师恩永不忘

徐建刚[1]

我是于1985年考入华东师大地图与遥感专业师从梅安新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1988年毕业就留在华东师大地理系工作,并在此成家立业,至1999年底才调到南京大学工作。回首近30年,在我学术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到了导师的教诲、指引和鼓励。时至今日,导师已近耄耋,我也过了知天命之年。从去年下半年起,在我爱人韩雪培提醒下,我联系了几位同门师弟师妹,开始筹备今年为导师祝寿活动。然而,由于南大今年起“真刀真枪”地对教师实行岗位淘汰制,自己所带团队的年轻教师科研压力陡增,我突然意识到:算是“衣食无忧”的我应该像梅先生对我那样,多为后辈创造些学术成长的机会。于是近半年来,我为他们申请基金、争取项目而更加忙忙碌碌,早就拟了本题目,直到出版社几次催稿,看了同门已提交的几篇回忆文章,才心有所触,往事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我于1977年高中毕业,经过大半年多的在家待业,我失去了1977年底的高考机会。为了不错过下一年的高考机会,我主动要求下乡插队,于1978年秋天顺利地考取了南京大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因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我对学习不大认真,并对前途感到渺茫,直到大三学了遥感与计算机课程,总算对专业发展有了个兴趣点。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从事油气资源量评价工作,在那里打下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础。1984到1985两年在同窗好友谈三平的影响下,我们一同复习,先后考上了华师大。当时,我们都向往华师大河口所,但河口所专业课很难,竞争也很激烈,我偶尔发现地理系梅安新教授的遥感应用方向专业考试科目可选地质学和遥感两门,三年的地质实践工作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地学基础,而遥感是我本科期间学得最好的课程之一,因此,我决定报考地理系,这一决定使我与梅先生结缘,成为他的第二届研究生弟子,也使我从此走上了学术之路。

研究生在读的第一年,梅先生到美国访学一年,我们主要上遥感理论课,并在刘树人老师带领下到锡林郭勒参与了国家攻关项目《内蒙草场资源遥感调查》课题。那时的遥感技术应用主要使用MSS影像进行遥感解译,我感觉对于土地利用制图主要靠经验,而我们地表踏勘都是粗线条,因此制图精度和系统性可能存在问题。好在当时我们地图遥感教研室有一套IBM微机及其数字化仪和绘图仪,我在华东石油地质局三年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发挥了作用,教研室黄永砥、蔡孟裔等教授对我非常信任,放手让我使用该套设备去钻研机助制图技术,后来,美国Thomas教授来华师大讲学,我作为他的助教,学会了使用美国的AG软件进行笔式绘图仪制图技术。再后来,教研室获赠了一套PC Arc/Info软件,在梅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我潜心钻研,学会了该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这为我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读研的第二年,梅先生回国后便给我们4个研究生单独开课介绍美国遥感与GIS最新进展,使我们较早的接触到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他与刘树人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与国内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机会,使我有机会经常回南大向地图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参加南大张文忠老师举办的机制地图制图学习班,我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到研二下学期,梅先生便根据我们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硕士论文研究方向。他敏锐地意识到:矢量多边形叠置分析是GIS分析模块的核心功能,未来的国产GIS软件必须以此功能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与地理综合研究相结合。当时,我对做此基础开发心存畏惧,因为我知道南大1979级研究生朱选也以此为主攻方向,日夜吃住在机房进行编程调试,还久久不能完成,而他的专业基础比我强多了。梅先生为此耐心开导我说,“应用软件技术开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途径,你可以走集成开发的途径”。在他的启发下,我提出了一种人机交互的拓扑线段自动生成多边形及其叠置分析方法,并以上海行政区和农业区划为例,很快就编程调试成功,形成了一种快速生成多边形的软件。并且,我还帮助我的室友高春茂以此软件为基础,将一种遥感分类方法引入到国土区划分析中,我们共同完成了浙闽山地国土资源空间分区的研究任务,并融入我的硕士论文中的应用实例部分。到了1988年初,我就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并在梅先生的竭力举荐下顺利留校。我的硕士论文也在梅先生的指导下修改充实,分成3篇独立的学术论文在以后的两三年里陆续发表,成为我后来申报职称的系列成果之一。

从1988年7月留校起到2000年初调离华东师大,我在梅先生身边工作了近12年。这12年是我学术成长的关键时期,梅先生从多个方面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首先,在承接科研项目方面,我留校不久,就作为梅先生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Landsat与Spot等遥感信息应用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的主要成员,此外,梅先生还积极推荐我作为华师大子课题负责人重点参与了由南大、北大和北师大四校联合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开发与治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这些科研实践使我在留校后的短短三四年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92年在梅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参加了学校首次青年教师晋升副高职称擂台赛,顺利地通过了系、校两级考核,尽管最后因资历太浅(当时我晋升讲师才两年)没上,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术研究自信心;其次,在教学方面,梅先生根据地理信息新技术发展迅猛的状况,一留校便安排我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GIS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教材,梅先生便鼓励我自编了一本15万字的《GIS实验教程》及其实验指导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于1994年获得了华东师大“精实”奖教二等奖;再次,梅先生为了使华师大在遥感与GIS等新学科能够快速发展并在国内有一席之地,将我作为科研骨干向系里提请免去了我作为新留校青年教师应该承担的学生辅导员和科研秘书等工作,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中。

从1988年留校到1998年的十年期间我从一名助教迅速成长为华东师大第一个遥感与GIS方向的教授,这自然与梅先生对我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导师身边多年,他那高尚的学术品德、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后来能够在南大迅速地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到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今天,令人欣慰的是:我在南大独立培养的近70名硕博弟子大多都能较好地掌握我从梅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理论、技术与应用需求有机结合的解决问题之道,并且绝大部分成为政府、大学和规划设计等单位的骨干。饮水思源,师恩永不忘,谨以此文表达对恩师八十华诞的恭贺。

【注释】

[1]作者简介:徐建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城市与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