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昆仑山中段琼木孜塔格西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
1.地质特征及时代
琼木孜塔格西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发育于阿什库勒盆地及其周边和南侧的阿塔木帕下火山岩区。根据产出位置及时代先后(由新到老),可划分为3个火山区:阿什库勒火山岩区、阿塔木帕下火山岩区、黑石北湖火山岩区。火山岩的产出形态和方式主要有熔岩被、熔岩流、熔岩阶地、熔岩残、次火山穹隆。其中熔岩被、熔岩流主要出露于盆地内大面积火山岩区;次火山穹隆则在硫磺达板及乌鲁克库勒可见到。熔岩阶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切割较深的高山区。
(1)阿什库勒火山岩区:阿什库勒盆地中心部分分布着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规模较大的火山口保存较好,规模较小的多已成残状。厚度不大的熔岩流覆盖在湖相沉积物之上,在熔岩流的表面保留了比较光滑、细腻的冷却层,向内部结晶变粗;原生流动构造、气孔构造、龟裂构造保留完好。在阿什库勒盆地北部高山地区,熔岩呈阶地出露,部分被切割出露其下伏基岩。火山喷发韵律十分清楚,剖面可见11个韵律层,单层厚1~3m。每个单层的下部呈灰—灰褐色、上部呈褐红色,代表一个短暂的喷发间隙。在南部高山区,特征相近,可见4个韵律层。关于阿什库勒地区火山岩的时代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所测同位素年龄最老为2.8Ma(K-Ar法,刘嘉麒、买买提依明,1990),最新为一个热释光年龄(7.4±0.4)万年,但以1.43~0.2Ma占绝大多数。该区火山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的各时段,但以中—晚更新世最频繁,规模也大。
(2)阿塔木帕下火山岩区:位于克里雅河上游,克里雅河从熔岩区穿过,将两岸切成60°余高的峭壁。火山岩呈北东向展布,直接受阿尔金断裂控制。在火山岩区南端,见熔岩盖于花岗岩体的风化面上,形成厚1m的烘烤带。邓万明(1991)在火山岩下部烘烤层中采热释光年龄样,测定结果为(0.56±0.034)Ma,故火山活动时间应为中更新世。
(3)黑石北湖火山岩区:分布于黑石北湖南面,熔岩近东西向展布。蛇形岩垄、绳状熔岩、熔岩瀑布、流动构造及原生节理都十分清楚。熔岩岩性为安粗岩,含粗大自形的斜长石斑晶。全岩K-Ar年龄为1.43Ma。
2.岩石学特征
该地区的第四纪火山岩主要为火山熔岩类。根据火山岩中主要的和特征的造岩矿物组合、含量并结合岩石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划分为基性、中性两大类。基性熔岩类分布极为有限,仅在阿什库勒盆地西北边上(硫磺达坂边上有很少量分布)。岩性为橄榄玄武岩,岩石呈灰黑色块状,含少许气孔。肉眼可识别灰白色条状斜长石,呈显微斑状结构,含橄榄石(<5%)、单斜辉石(8%~10%)、斜长石(5%~20%)的集合体斑晶。橄榄石的粒度较细,有轻微的伊丁石化;单斜辉石具中等自形粒状结构,双晶和环带构造发育。中—基性斜长石为自形板状结构,很少见到钠长石双晶,局部可见到后期充填的少量石英。基质以玻璃质为主,其间均匀分布了不规则的斜长石、镁铁矿物微晶和磁铁矿颗粒,组成了玻晶交织结构。中性熔岩类占绝对优势,三大火山岩区均以此类岩石为主。阿什库勒和阿塔木帕下区的中性熔岩主要是粗面安山岩和玄武质粗面安山岩。肉眼可识别出辉石和斜长石斑晶。经鉴定,单斜辉石为钛质普通辉石(主要)和紫苏辉石(次要),少数含黑云母和石英的次级斑晶,并过渡为石英粗安岩类。基质中有中—酸性斜长石、普通辉石、角闪石、石英和微晶,与火山玻璃组合成交织结构、间隐结构,普遍含磁铁矿、磷灰石的副矿物,偶见有毛发状金红石出现。少量的透长石仅在偏酸性的岩石中出现(邓万明,1991)。
在黑石北湖岩区,晚期熔岩流主要是黑色气孔构造的安粗岩和少量的粗面安山岩,岩石为黑色,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流动构造十分发育,斑晶为粗大自形的板柱状(可见到数厘米的大晶体),斜长石和自形柱状与粒状的紫苏辉石两者均显示一定的熔蚀状态。还有零星出现的钾长石和黑云母细斑,基质为辉石+斜长石微晶与玻璃质组成玻晶交织结构,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金红石等,气孔中有石英、粘土和沸石等充填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