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几何形态

时间:2023-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研究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展布,可以了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外部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状、滩状、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研究盆地充填必须与研究盆地的性质紧密联系。
外部几何形态_层序、地震、地质

3.4.1 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识别沉积体的重要标志。通过研究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展布,可以了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外部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状、滩状、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图3-14)。

img45

图3-14 地震相分析的外部几何形态

1.席状(或板状):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是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于平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出现在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口、半远洋和远洋沉积中,主要为质纯、层厚的泥岩夹薄层粉砂岩。

2.席状披盖:反射层上下界面平行,但弯曲地盖在下伏沉积的不整合地形之上,它代表一种均一的、低能量的、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沉积作用。席状披盖一般沉积规模不大,往往出现在礁、盐丘、泥岩刺穿或其它古地貌单元之上。

3.楔状:由一系列反射振幅较强、连续性中等的反射同相轴组成。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厚,而后地层突然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厚度一般向盆地方向变薄,剖面形态呈楔状。楔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和海底扇中,是陆相断陷湖盆最常见的地震相单元。楔状相单元内部如为前积反射结构,常代表扇三角洲;如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而且内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则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它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映。

4.滩状:滩状是楔状的一种,其特点是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厚度小,面积大。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5.丘形:丘形是由一组披覆状的同相轴组成,剖面显示中间厚两侧薄的上凸丘形特征,上覆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其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丘形与透镜状的区别是具有平底,它的顶部突起,周围反射常从两侧向上超覆。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快速堆积或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根据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滩和礁)。丘状外形在断陷盆地边界也很常见。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也常显示丘状。湖盆内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出现时,是浊积扇的标志。

6.透镜状:透镜状是一组亚平行反射中存在的较强振幅、延伸较短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向两侧振幅减弱,直至尖灭。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两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是典型的河流相沉积体。

7.充填型:充填型是一组平坦、倾斜及上凸的反射同相轴充填在明显下凹的沉积界面之上。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河道充填的规模虽小,但意义重大。

根据内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

(1)丘形充填与沉积物两侧斜坡的重力下滑、丘形体中心和两翼沉积物的差异压实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沉积物的局部地段堆积过快、过多。因此,一旦发现丘形充填就应仔细研究通过丘形体的纵、横向测线,找出它们的物源,并恢复它们的古沉积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的成因归结为构造力的横向挤压。

(2)前积式充填是同一方向倾斜的地层超覆在下凹沉积界面之上,为深水沉积的席状反射。前积充填往往和扇或三角洲有密切关系。研究盆地充填必须与研究盆地的性质紧密联系。就一个盆地或凹陷的性质来说,有侵蚀型(如侵蚀谷)、坳陷型、地堑型、单侧断陷(箕状凹陷)型。不同性质的盆地(或凹陷、谷地、断陷、坳陷)对其上覆地层的充填类型有明显的影响。

(3)上超式充填是平坦的反射同相轴双向上超在底凹的沉积界面之上,为深水浊积扇水道或深切谷的地震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