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龙游县发现千古奇迹!

浙江龙游县发现千古奇迹!

时间:2023-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旷世奇窟公元1998年6月,就在人类发射太空船用阿尔法磁谱仪去探测反物质之谜的同时,一个惊人的千古之谜在中国的东南部被重新唤醒。经进一步勘查,在方圆不过几公里的石岩背村,类似这样的洞窟目前至少有24个之多!据目测,石窟的高度均在10至30米之间,假如再挖掉仍淤积于洞底的浮土层,实际高度将更大。截至目前,唯一可以找到的一点文字记载据称仅有古版《龙游县志》中的一首诗。
旷世奇窟_洞穴奇趣

旷世奇窟

公元1998年6月,就在人类发射太空船用阿尔法磁谱仪去探测反物质之谜的同时,一个惊人的千古之谜在中国的东南部被重新唤醒。数十家新闻媒体都在“爆炒”着这样一条信息: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发现的神秘石窟群,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这一论断显然未得到科学的论证。石窟群是1992年发现的,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当地有关部门曾组织过数次专家考察论证,其中有洞窟专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考古专家,他们中不乏全国知名的教授和博士,然而,这些专家的意见竟各不相同。一切都还是一个谜。

无底塘下的叠叠谜团

距浙江龙游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南麓有座叫“小南海”的低矮的小山包,此山正好处在衢江与灵山江的交汇处。登高南望,但见江水滔滔,气度非凡,风光无限。山上临江处有座始建于明代的竹林禅寺,禅寺附近散布着许多大小差不多的方形水塘。当地石岩背村的老人说,这些都是“无底塘”,深不可测,即使在大旱之时也不见浅,旧时曾作寺院的放生池。老人还说,这几年,常有村民从池中钓起大鱼。就在那一个个“无底塘”之下,隐藏着个天大秘密。

1992年6月9日,小南海石岩背村的四位村民,突发奇想,集资1万多元,借来4台水泵,要抽干池水,看看到底池底有什么,说不定能找到点文物或能开发成旅游景点,寻出个生财之道。洞口不过20多平方米,昼夜不停地抽到第四天,水平面才开始向里伸展,且从池的左侧出现了向下伸展的台阶。他们好不兴奋,小心翼翼地将抽水泵沿台阶向下移,抽水抽到第九天清晨,突然发现前方水平面上显露出两个鱼尾状的石柱。他们有些害怕了,怕触犯了神灵,这里怎么会有老大老大的石柱呢?再说也没钱了,8天8夜,白白扔光了那1万块钱,还不知何时能见底。当时龙游县县长知道了此事,实地考察后认为可能很有开发价值,与财政部门协商,拨了2万元,支持他们继续抽下去。抽到第17个昼夜,终于将一个“无底塘”抽干了。水干露真容,“无底塘”下竟是一个人工开凿而成的由4根巨柱支撑的巨大洞窟!这更加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很快又相继抽干了紧邻的6个洞窟。经进一步勘查,在方圆不过几公里的石岩背村,类似这样的洞窟目前至少有24个之多!龙游石窟群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谜团丛生的石窟群。

从已经露出真容的7个洞窟来看,这些石窟似乎都在开凿前作过精密的设计和统筹安排。据目测,石窟的高度均在10至30米之间,假如再挖掉仍淤积于洞底的浮土层,实际高度将更大。发现洞窟的村民通过打木桩的土办法测量出浮土层的厚度大概在5至8米。石窟的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有两千多平方米。所有石窟都凿有一条石阶,从洞口直达洞底。现已开发的洞窟内,均“半砌半凿”出一个深5至6米、面积20余平方米的矩形“水池”,究竟有何功用,目前尚是一个谜。更为奇特的是,每个石窟都有粗细不等的石柱,显然是在开凿过程中有意留下的。石柱少则一根,多则四五根。其大小与布局似乎是依照力学原理而设,以支撑窟顶。这些石柱的横截面均呈电熨斗状,其中最粗的一根石柱需5人方能合抱。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窟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而窟顶则无一例外地呈45度斜角,从约20平方米的洞口向下倾斜。而且洞顶与洞壁、石柱相接处凿痕呈弧形展开,凿痕均平如刀削,纹理匀称细密,道道凿痕整齐排列,极像是机械加工而成。

人们还发现许多至今无法破译的神秘之处。仅从洞窟本身来看,就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一是所有石窟的洞口均朝南西向,午后的阳光可以直射进石窟的中心;二是已发现的7个石窟的平面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状,而这7个石窟又正好处于整个扇形石窟群的中心部位;三是这些石窟均紧紧相邻,却绝不彼此相通,而洞与洞之间的最短壁距竟只有半米,这在当今地下工程中,运用极为先进的地下探测仪器亦很难做到;四是当村民们抽干洞窟积水时,惊讶地发现,在完全封闭的洞窟内竟找不到一条鱼,难道原先一直在“无底塘”里生存的鱼类都插了翅膀飞了?五是在1号洞的洞壁上方,隐约可见一幅神秘的石刻图案,分别雕刻着一匹马、一只鸟和一条鱼,虽都是未完工的雏形,但其线条及造型极为古拙,似乎出自远古时代的工匠之手;六是在一些洞窟的洞壁上,刻有长达数米,深达5厘米的散发状线条图案,有的像闪电,有的像楔形文字,这些粗犷的石刻线条象征着什么?是图腾还是有待破译的密码?

而龙游石窟群最大的谜团,就是这些地下石窟群开凿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这么宏大的工程,却至今尚未发现有关的史料记载?一个小小的山村地下,竟深藏着24个以上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石窟,其密集程度令人吃惊。为什么地下石窟群要集中在这个小山村?悠悠几千年来,为什么人们一直不知道这个巨大的秘密?就连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也毫无察觉?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7月初,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带了一车子仪器到龙游,试图运用浅层地震测试法,摸清整个石窟群的布局结构,结果因地层复杂、洞窟繁多而搁浅。这更加重了龙游石窟群的神秘色彩。

十大猜想

从龙游石窟群面世之日起,关于它的开凿年代及成因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造成众说纷纭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二是至今未从已开发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出土文物。

龙游建县逾2000年,有优秀的文化,也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明以来龙游修志不下12次。散佚之外,现存县志最早为1612年明知县万廷谦纂修;最近为1991年编纂。然而,龙游当代的县志专家查遍现存的龙游县志及其他史料,均未能查到龙游石窟群的有关记载。一个如此浩大的地下石窟开凿工程,怎么可能在当地的史料中“漏掉”呢?今天的专家们无不认为,开凿这么大规模的石窟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专家指出:“怎么看这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非常人干的非常事!”

截至目前,唯一可以找到的一点文字记载据称仅有古版《龙游县志》中的一首诗。那是清朝康熙年间翰林余恂(1626—1676)写的。其诗的前言云:“过童坛里许有石屋洞,深广各数丈,其高可仰也。”诗中道“……穹窟垂四幕,冰柱撑虚空……不知巨灵手,何年事斧凿。混沌一以开,终古厉锋锷……”姑且不论它记述的是否指龙游石窟群,即便是,那也仅证明了石窟群开凿的年代在清代以前,对印证其成因无任何帮助。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经过数次考察论证的专家们得出的各种推论和猜想至少不下10个。

一是“单纯采石”说,洛阳龙门石窟副所长李文生认为,龙游石窟群的石头断面与采石形状比较吻合,且洞窟所在地离衢江很近,便于石料运输,有可能是古代官方组织的采石行动所致。

二是“采石非唯一目的”说。杭州师院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少雄认为,从地下洞窟群现状看,其采石的手段,工艺等痕迹是明显的;但结合“断面装饰线”、“矩形水池”、“地底采掘”等种种蹊跷迹象和龙游地处浙江西部“山越文化区域”的独特历史空间背景来分析,应该说它并非是单纯为采石遗留下的采石场,在没有确凿的文物、文献证据之前,不能排除其在采石的同时还具有某种特定目的的可能性。

三是“墓穴群”说,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前所长、教授施亭萍认为,从龙游曾是越国姑蔑城、太末故县的历史来说,不排除该石窟是古代吴越帝王、诸侯生前选造的墓穴群的可能性,因为从洞窟顶部均呈“倒斗形”的形状来看,很符合汉代以前一些帝王地下宫寝的特征。

四是“地下仓库”说。浙江大学古汉语博士诸良才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从石窟群的地理位置、合理分布以及洞内壁、顶、柱全部经过统一平整修饰的情况看,它主要的开凿目的应当是地下库存之用,开凿年代估计最早在“百炼钢”方法诞生之时的汉代。

五是“道家福地”说。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的衢州市旅游局副局长徐文荣认为,石窟群的成因可能与道家有关,道家讲究“洞天福地”,况且现存的一个石窟在洞壁上还留着一个道家八仙宝物的石刻图案。

六是“伏龙治水”说。持这一观点的专家认为,古时衢江经常泛滥成灾,致使两岸百姓民不聊生,开凿这些石窟有可能是为了“给龙王爷安个窝,让它不再兴风作浪”。也许龙游县的古地名“龙丘”亦能印证这一说法。

七是“藏军”说。有专家认为,龙游县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役,石窟群地处龙游县城以北的衢江北岸,正是攻取县城的必经之地,守城方在此开凿20多个石窟,作为藏军之用。

八是“越王勾践练兵场”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认为,春秋时姑蔑国是越国的近邻和盟国。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以后,无法在本国操作复仇。为了躲避吴国的严密监视,极有可能在友好邻邦姑蔑国修造地下练兵场并打造武器,最终得以报仇雪恨。而这些地下建筑极有可能是越王勾践的练兵场和军需库。

九是“矿寇所居”说。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古时龙游曾出现过“矿寇”,意即造反的采矿人,为躲避官方的追剿,凿石成窟,作为安身之处。

十是“巨石文化”说。金华U F O理事会理事徐家麟认为,龙游石窟群与世界巨石文化的遗迹颇有相似之处,目前还很难说它是否会与外星文明有关联,但至少不能绝对说没有。

其他还有一些说法,恕不一一罗列了。有专家告诫说,目前这几种说法都还只是“猜想”,每一种说法虽都尽可能地在“自圆其说”,却都不能解释所有的谜团。尽管某些假设听起来有点“荒唐”,但对于我们活跃思维、丰富想象不无坏处。

有一点经鉴定已确认:石窟洞壁岩层中满目皆是的“石丁”,乃是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谜团重重的龙游石窟,稍加留意就可发现,洞壁断面岩层中都散布着许多包裹状物质,当地人称之为“石丁”,其中已开发游览的3、4、5号洞壁中满目皆是。笔者发稿时,已有地质专家经考察作出鉴定:这种“石丁”实为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当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过恐龙蛋化石,如1992年位于石窟上方地表裸露的岩层中(原小南海镇中学操场边上),出土了十几枚较为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这些恐龙蛋化石现藏于龙游县博物馆。但这次石窟洞壁上所暴露的恐龙蛋化石群分布异常密集,数量之多实为罕见。

专家认为,龙游地下石窟开采的石头属白垩纪的红砂岩,是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堆积在各地盆地中的。该岩层系湖相沉积成因,距今约7000万至1.3亿年,是恐龙生活的鼎盛时期。此时,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都适宜恐龙大量繁衍生存,故而留下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遗存。它的发现为研究亿万年前金衢盆地地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更加丰富了龙游石窟文化内涵和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探秘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保持谜面定位旅游

随着龙游石窟群的知名度的迅速攀升,衢州市及龙游县的政府领导们反而冷静下来了。他们经过反复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龙游石窟群目前应定位在“谜”字上,进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和保护。

前不久,一个以县长占跃平任组长的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在龙游正式成立。衢州市委常委、市旅游领导小组组长陈荣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保持谜面,形成谜团,定位旅游,科学建设”。领导小组决定:一边继续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一边拟定以龙游石窟群为中心的小南海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旅游业成为龙游乃至衢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衢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董捷说得好:“衢州最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无疑是龙游石窟。因为它是我们祖先一凿一凿、一锤一锤挖出来的,尽管现在还有很多谜,但谜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龙游石窟群的旅游发展前景是无量的。因为,它所处的整体环境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龙游在春秋时期称“姑蔑”,迄今已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目前境内文物单位有古代遗址17处,古代建筑130余处。龙游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保单位32处。其古文化遗址最早属新石器时代;古墓葬以西汉六朝居多,近年有大量墓葬文物出土;古窑址在青瓷起源和婺州窑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古建筑中的明、清宗祠、民居,以保留完整、规制齐备、极具江南民居特色而为国家文物部门所看重。

龙游县旅游局局长何启全告诉记者,龙游景区建设必然以龙游小南海景区开发为中心,结合三叠岩风景区、鸡鸣山文物公园、龙山、白佛岩、乌石寺、真武山、溪口竹林等风景区建设,形成风貌各异的县内旅游网点。其中,小南海景区将以龙游石窟群为龙头,度假区为基地,江心娱乐为先导,带动其他各项目的开发,创造一个山清水秀、环境清幽、观瞻探秘、游览观光、宗教朝圣、度假休闲、郊游娱乐的理想场所。

占跃平县长更是显得信心十足。他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周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和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复线、衢州民航站的交通优势,发掘龙游石窟群的特有内涵,增强周边旅游线的辐射力,通过几年努力,把龙游建设成为以龙游石窟群为旅游中心向外辐射的旅游强县!”

(骆晓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