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热风的成因

干热风的成因

时间:2023-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干旱造成的。此外,青藏高原原地暖高压脊的向北挺进也是西北地区干热风的成因之一。大多数情况下,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是由以上两类过程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发生时间大概在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前半个月。
干热风的成因_流动的空气风

2.干热风的成因

干热风的成因与各地的自然特点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干热风发生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干热风。在我国内陆地区,每到初夏,就会出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的天气现象,这样一来就会在内陆地区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围绕这个热低压,就形成一个由外而内的气压梯度力,并且气压梯度力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干热的气流就会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干热风是一种气象灾害,强烈的干热风对当地的农作物如小麦、棉花、瓜果等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不仅如此,据近几年的专家研究资料显示,干热风也会给人们带来不适。

img99

高温

在蒙古和我国河套以西与新疆、甘肃一带,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当热低压离开源地后,由于沿途经过干热的戈壁沙漠,所以空气会变得更加干热,因而干热风就会加剧。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因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常年降水量很少,气候极端干旱,强烈冷锋越过天山、帕米尔高原后产生的“焚风”,常常给本地带来大范围的干热风天气。

img100

干热风天气

而在黄淮平原,热干风的形成原因与前面几个地区又有所不同。这一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干旱造成的。春末夏初时期,北半球正值太阳直射角最大的时候,而此时北方在干燥气团的控制下,干燥少雨,天晴风多,地面增温快(平均最高气温可达25℃~30℃),凝云致雨的机会少,给干热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时候刮起的干热风,对该地区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受中部山地的影响,再加上夏季刮东南风,胶东半岛北部就成了背风坡,到了夏季,这里同样会有干热风出现。虽然胶东半岛处在沿海位置,但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夏季气温要比同纬度的其他沿海地区高得多,降水相对也很少。

img101

降水量很少,土壤墒情变差

img102

伏旱

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的影响,我国江淮流域也有干热风出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气组成的,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这个高压在春夏之际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后逐渐向北移动。在高压区内,风向是顺时针方向吹的,因此在副热带高压的西部,盛行西南风。正是由于这股西南风的影响,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偏北部和西部地区,就会出现干热风天气。初夏时,北方还会有冷高压不断南下,不过势力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最后发生变性。这股冷高压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合并的时候,会使副热带高压的势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使晴好天气继续维持,而此时干热风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img103

干热风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结束后往往出现“伏旱”天气,这时的天气晴朗干燥,再加上偏南干热风的出现,对双季早稻、中稻抽穗扬花的影响很大。

每年5月中下旬到6月上中旬之间,东亚大槽主体东移,在强度上也会明显减弱。不过,在东经120°附近还会有小槽出现,中亚的高脊也会继续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西风气流和地形存在的摩擦作用,会使气流在东部的陕、晋、豫交界一带的低空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这个反气旋环流有两个锋区,分别在它的南、北两侧。与两个锋区相对应的,在地面上有两条锋带。其中,一条在北纬40°以北的中国内蒙古东北,另一条则在华南地区。处在高空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中的黄淮海地区,由于低空和地面处在两条锋带之间的反气旋区内,所以表现为天气晴朗,持续高温,空气干燥,很容易导致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和加剧。我们可以将干热风分为三种类型,即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型和高压后部型。

(1)西北气流型

img104

西北气流型示意图

从等压线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欧亚上空有两槽一脊,东海岸为一深槽,乌拉尔山为一低槽,华北和西伯利亚平原是一宽广高压脊。在这种气压分布的影响下,黄淮海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加上上游暖平流的输送、空气湿度又小,所以在这一带通常表现为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很强,在高空槽线过境后24~36小时后,干热风天气就开始盛行,这样的天气一般会维持3~4天。据相关数据表明,这一类型的干热风出现的几率概较大,大概占42%。

(2)高压脊型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欧亚出现一脊一槽,东海岸为一深槽,而脊出现在黄淮海至西伯利亚平原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沿北纬35°~40°有一个高压伴随着温度暖舌逐渐东移,到达河套地区后形成华北暖高压脊,所以在这一带会出现干热风天气。不过,由于河套小高压是移动性的,所以干热风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大概维持1~2天左右,强度并不大。这一类型的干热风出现的概率大概占30%。

img105

高压脊型示意图

(3)高压后部型

从其本质上来说,高压后部型天气形势与第二种类型有联系,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天气往往是由高压脊内部转至高压脊后部时产生的,这时候空气的湿度还没来得及增加,而且当时的气温很高,所以会出现干热风天气。但随着脊后偏南气流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强,空气的湿度增加,云层也就更容易形成,这时候干热风天气也就会逐渐消失了。高压后部型干热风天气的持续时间也很短,通常为1~2天,强度也比较小,发生的概率大约为28%。

img106

高压后部型示意图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主要源自中亚地区东移过来的高压脊,这一高压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发展并增强。此外,青藏高原原地暖高压脊的向北挺进也是西北地区干热风的成因之一。受高压脊影响的地区,中、低层气柱维持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且不断有暖平流输送,最终形成干热风天气。大多数情况下,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是由以上两类过程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发生时间大概在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前半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