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古智慧——冰的利用历史
可以说,人类对于冰的利用一直给予着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就世界范围而言,古代的埃及、希腊和罗马人利用冰比较早,而美洲新大陆也曾记载有冬季藏冰以待夏季应用的历史。另外,我国的《诗经》里也有“凿冰冲冰”、“纳于凌阴”的诗句,由此可以推断,这时对于冰的利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古时还设有专门管冰的官员,看来在古代,人类对于冰就已经相当重视了。
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沿海渔民们,很早之前就懂得用天然冰来冷藏鲜鱼等物品。人们还可以利用河水结冰,直接从冰上过河。
当然,要说最懂得用冰之道的,当属生活在北极圈一带的爱斯基摩人。也许你不相信,他们居住的雪屋是用冰块垒成的。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先将一些苔藓植物埋入雪中,使它们冻成冰块。这种奇特的建筑材料的好处就是:强度大、保温性能好,而且即使气温回升,冰块也不容易融化。另外,狗拉雪橇的场景也许你经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而这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是不足为奇的,他们常常利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和运输工具,在冰上自由驰骋。
知识小百科
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爱斯基摩人真的是住在雪屋里吗?也许你会很好奇地问,雪屋是怎么建成的呢?雪屋不冷吗?下面一段文字将给你解开谜底。
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是利用暖空气不下逸的原理来保持室温的。所以,聪明的爱斯基摩人能在雪屋里渡过寒冬而不觉得冷。如果将爱斯基摩语“Igloo”只译成“雪屋”,翻译是不准确的。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所有的房子都是“Igloo”。就像我国内蒙古的人不住蒙古包一样,大部分爱斯基摩人也并非住在雪屋里。有意思的是,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住在雪屋里的爱斯基摩人也只是生活在极地的一少部分而已。由于在极地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冰块建造住所了。
在加拿大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普通的帐篷根本无法帮助人们抵御严寒。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有名的圆顶雪屋,用来抵御寒冷。在寒冷的冬季,住在雪屋里避寒的有库普爱斯基摩人、耐特斯里克爱斯基摩人、伊格鲁尼克爱斯基摩人、驯鹿爱斯基摩人和魁北克爱斯基摩人。不过,这些人也只是少数,仅占爱斯基摩总人口的8%。但是他们分布的范围却很广。
建造圆顶雪屋看似简单,却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活儿。建造时,不仅要求力学上的稳定,而且外形要求也十分严格。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堪称建筑上的杰作。首先,建造雪屋所用的材料并不是随便找来的。选材时,雪块要选择质地均匀、软硬度合适的。风吹而积成的雪块是最合适的建屋材料。建造者选用雪块时先用工具探试雪层中有没有冰层和空气。雪块的大小可根据雪屋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屋子越大需要的雪块也就越大,雪屋越小需要的雪块就越小。
建造雪屋的时候,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然后用三块相连的雪块砌出一个坡度,作为螺旋形雪墙的起头。建造雪屋的每一块雪砖都是一个立方体。不过,作为里层的一面要有一定的弧度,最后整个雪屋在里面形成圆弧状。为了使雪屋更加坚固而不至于倒塌,每块雪砖都要做到精确吻合。雪屋是建造者在里面堆砌而成的。所以,当砌到二层、三层砖的时候,要在一边开一个临时出口供建筑期间建造者出入。当雪屋建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一般是砌到四五层砖的时候,就开始向里增加倾斜度,最后封顶。由于雪屋建到最后往往留下的顶孔是不规则的,这就需要建造者用双手将雪砖托到外面,再根据顶孔的形状将雪砖切割到与顶孔完全吻合,将顶孔封死。等雪屋建成后,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里面了。这时建造者再将先前的临时出口砌上,把雪块间的缝隙填补得严严实实。雪屋的门是在底部挖出来的,挖门的位置要选择在不影响基础雪砖的地方。为了避免屋内过热使雪砖融化,在雪屋的顶部还留有一个通气孔。雪屋就这样建好了,再把一边的雪堆到睡觉的地方,铺上兽皮等物,爱斯基摩人就可以搬进新居了。
爱斯基摩人常在雪屋的入口外挖一个雪下通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个通道是为了保持室温的。首先,雪下的通道气温比地面上高,这样地面的冷空气就进不到屋里了;其次,由于雪下通道比雪屋低,暖空气就向上聚集在屋内,人们睡觉的地方就要暖和多了。一般雪屋的温度在16℃以上,是由爱斯基摩人的体温或点燃煮食用的小油灯来维持的。
阅读了以上内容,也许你对冰的利用充满了兴趣,其实关于冰的利用的故事还很多。最有趣的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一支南极探险队人员,因为丢失火种,面临寒冷和饥饿的绝境。当时是一位聪明的探险队员灵机一动,他把一个冰块磨成了一块凸透镜,然后通过凸透镜的聚焦特性点燃了引火物,从而使得这一次对冰的利用拯救了整个探险队,真可谓是冰让他们得以绝处逢生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