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灾害与风险概述

灾害与风险概述

时间:2023-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宁波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1.以开展灾害普查为依据,从实际灾情出发,科学做好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区划,达到防灾减灾规划的目的,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宁波市的发展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能力的提高,及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进行修改与调整。
灾害与风险概述_宁波市气象灾害防

一、灾害与风险概述

(一)灾害系统的构成

根据灾害系统理论,灾害系统主要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中,危险性是前提,易损性是基础,风险是结果。气象灾害风险就是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无论自然变异还是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气象灾害发生。气象灾害风险性是指若干年内(10年、20年、50年、100年等)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气象灾害风险性可以表达为:

气象灾害风险 = 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潜在易损性

其中,气象灾害危险性是自然属性,包括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承灾体潜在易损性是社会属性。

灾害风险评估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灾害风险区内的某种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二是对灾害风险区内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之和,即综合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气象灾害风险是政府制定规划和项目建设开工前需要充分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减小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确定辖区内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及出现的概率和分布。将风险评估与灾害性天气(致灾因子)和气象灾害预报紧密联系起来,与防灾减灾、灾前灾中评估挂钩,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防御决策提供依据,为制定气象灾害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方案、防御管理等提供基础性支撑。

(二)风险区划的原则

气象灾害风险性是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既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强度与频率,也取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开展宁波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以开展灾害普查为依据,从实际灾情出发,科学做好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区划,达到防灾减灾规划的目的,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气象灾害孕灾环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3.区域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灾害指标)的组合类型、时空聚散、强度与频度分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4.根据区域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以及灾害产生的原因,确定灾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及灾害区划依据。

5.划分气象灾害风险性等级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划分等级的依据和防御标准作出说明。

6.可修正原则:紧密联系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宁波市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调查。根据宁波市的发展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能力的提高,及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进行修改与调整。

(三)风险评估的方法

本区划主要根据气象与气候学、农业气象学、自然地理学、灾害学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等基本理论,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决策打分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数量化方法,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宁波市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本区划所需的数据主要包括宁波市及其周边常规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气象灾害的灾情数据(如受灾面积、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地理空间数据和遥感数据(如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网分布、DEM等)、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GDP等)。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宁波市气象局、国土局、水利局、统计局、民政局等部门。由于研究中所需数据量很大,而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又是收集、存储、整合、更新、显示空间数据的基本手段,因此建立集成本区划所需全部数据的GIS空间数据库作为风险分析与识别、风险评价与区划的信息平台。本区划的技术流程如图4.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