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铜城建功勋
甘肃省白银铜矿,主要是白银厂铜矿,包括折腰山铜矿区、火焰山铜矿区、铜厂沟铜矿区、小铁山多金属矿区和四个圈多金属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组成白银厂铜和多金属矿田。白银厂矿田5个矿区累计探明储量:金属量铜131.39万吨,铅40.39万吨,锌80.82万吨,硫1636万吨,黄铁矿矿石量379.5万吨,金33.4吨,银1970吨,镉3302吨,铟62吨,铊166吨,硒529吨,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铜和有色金属矿产地。
白银厂本是座老矿山。至少在明洪武初年已有金、银矿开采,集中于折腰山和火焰山,随处可见炼金银的碎块瓦钵等。据有关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白银厂最盛期人愈三千,产金最多的火焰山金矾沟日出斗金。
近代地质学家关注白银厂,多次进行地质调查。1937年7月,地质学家霍世诚等前往白银厂调查铁矿,著有《甘肃皋兰凤凰山铁矿》。1940年12月,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陈贲等人前往调查铁矿。
1942年—1943年,甘肃省矿产测勘总队曾两度派人前往调查,将重点放在铜矿上。
1946年7月,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宋叔和,应资源委员会甘肃化工材料厂邀请,会同该厂徐昌沛到矿区调查黄铁矿。
1985年,白银露天矿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需要大发展。1951年5月下旬,宋叔和率领胡信姬、沙光文、卢振兴、俞建新和滕礼敬等(六四一队的前身),进入荒无人烟的白银厂进行调查工作。他们进行老硐调查,首次测制折腰山、火焰山两矿区1∶2000地形地质(露头)草图。通过填图发现铁帽、黄钾铁矾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现象,均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
经过老硐及露头的拣块样分析,证明了宋叔和的论断: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和黄铁矿(硫)也属其次,铁帽之下应属铜矿床。消息传到南京,震动了南京地质界的同行,谢家荣教授认为这是白银厂的突破,是典型的黄铁矿型铜矿床。消息传到北京,惊动了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惊动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和中央重工业部,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
1952年,原白银厂六四一队改名为中央地质部六四一队,直属地质部领导。在白银厂开展地质工作。
在1951年工作基础上,据苏联专家罗吉诺夫的建议,结合矿区地质情况,在折腰山及周围开展勘探工作。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钻探。
通过1952年的工作,确定了白银厂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3个矿区的次生富集带普遍存在,发现了具有开采价值的深部原生带黄铜矿,证实了深部矿体与地表观察相符,有散漫状、网脉状和块状3种矿石。
1952年冬,毛泽东主席打电话给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开口就问:“白银(厂)情况怎样?”同年12月,副总理陈云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上号召加快地质工作步伐,来一次大发展、大转变,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白银厂铜矿的勘探工作,就是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被推上历史的重要地位,“纯铜40万吨”就是以“大转变、大发展”为背景下达的储量任务。当时,地质部派丛健任六四一队队长,宋叔和、卢仁槐任副队长。
1953年,在矿区详查阶段即转入了大规模勘探。至当年3月份,已开足钻机11台,而且把钻机集中起来首先勘探矿体最好最可靠的地段。在勘探方法和手段上采取以钻探为主,配合少量重型山地工程,在致密块状矿体中求工业储量,在浸染状矿体中求远景储量,同时进行了物化探试验研究工作。
1953年4月,由严济南、陈学源、肖序常、秦克铭、倪文栋、王文广等对矿床核心——折腰山主矿体加强了研究工作,查明了折腰山围岩蚀变带长1600米,宽约80米。同时钻探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
白银厂勘探工作最初集中在折腰山和火焰山。折腰山的钻孔见矿不错。火焰山打钻,目的是控制深部,不料连连落空,证实深部矿体变薄了,尖灭了!?如果照这种局面下去,40万吨铜储量任务根本无希望按时完成。在这紧要关头,在火焰山金矾沟的钻机打出了矿,而且矿体很厚,后称金矾沟块状矿体。在折腰山、火焰山两矿区的核心地段首先进行勘探,为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奠定了基础。
1954年,六四一队对折腰山、火焰山两矿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并提交中间地质报告,为矿山企业设计提供依据。全队开动钻机多达34台。经过全队职工的共同奋斗,探明了折腰山、火焰山矿区全部主要矿体,提供了矿山设计所需的全部资料。
野外勘探工作不易,储量报告的编写工作又是一场大战役。1954年秋开始,全队上下齐动员编写报告。到年末,由宋叔和、李铭德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的储量报告诞生了,报告合计40卷,数百万言。它提交纯铜储量68.7万吨,铜品位1.81%,共生硫储量1280万吨,含硫46.21%,黄铁矿矿石储量735万吨,含硫46%。
白银厂铜矿自1954年大规模勘探,提交中间地质报告之后,主要对折腰山、火焰山边部及深部进行勘探,进一步圈定矿体,扩大储量。勘探工作的重点逐渐由折腰山转移到火焰山,再转移到铜厂沟、四个圈。
至1956年底,白银厂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三个矿区胜利结束勘探,由李铭德、胡惠民等组织编写提交最终勘探报告,即《白银厂矿区勘探成果报告》,提交铜储量86.31万吨(其中含1954年中间报告68.7万吨),完成国家总计划任务的118.2%。还提交了黄铁矿、伴生硫、金、银储量。
白银厂有色金属矿床的发现和勘探成功,对于甘肃、西北和全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白银铜矿火焰山地质勘测
随着白银厂矿山资源的开发,白银厂地区先后建起了有色金属采、选、冶、加工、轻纺、食品加工、建材、电线电缆、化肥、化工、交通运输等一批配套项目,使白银厂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穷山窝,发展成了厂房成片、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市容整洁的新兴工业城市。
铜城白银市的建立与发展,地质工作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为表彰地质工作者的功绩和卓越贡献,198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在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授予原六四一队“功勋单位”的光荣称号,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签发了“甘肃六四一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特予嘉奖”的嘉奖令。
1986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在白银市金鱼公园建立了纪念碑,碑面书“献给铜城的开拓者”。
(孟永鹏 窦 贤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