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之北有钨矿

长江之北有钨矿

时间:2023-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之北有钨矿塔尔沟钨矿床,地处祁连山脉托来南山西段,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钨矿床,已探明储量近21万吨。地质部副部长胥光义来甘肃视察工作,召开河西地区8个单位参加的汇报会。胥光义在会上提出,从战略部署考虑,要求在大三线的西北地区寻找钨矿床,以便使西北的冶金工业矿产配套成龙。9月17日,找矿小组重返塔尔沟。经他们鉴定,一致认为是黑钨矿。
长江之北有钨矿_甘肃地矿史话

长江之北有钨矿

塔尔沟钨矿床,地处祁连山脉托来南山西段,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钨矿床,已探明储量(三氧化钨)近21万吨。而且,伴生有铍、铋、锡、银等多种有用矿产,是一处可以综合开发利用的矿产地。

该矿床发现于1965年,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成果。随后继续进行了矿区的普查和详查,地质研究程度逐步加深,储量随之增加,发展成为一个大型钨矿床。

1965年5月,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组建第四分队,开展1∶20万(玉门幅)地质调查。这支分队一开始就很重视工作。

秋初,来自四分队的一批重砂样品被送到大队鉴定室。崔秀珍是从事重砂鉴定的,她在那批重砂样品里,发现有12件样品含有黑钨矿,含量最高的达数十粒!

送样单表明,样品采自肃北县境塔尔沟。采集人是重砂组丁仁善、杜力牛。

他们在塔尔沟一共采了15件样,12件样里有黑钨矿。此事绝非偶然。

大队技术负责人魏春海是位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多年的工程师,他看过崔秀珍的鉴定报告,即刻把好消息带往四分队。分队技术负责人余仲文当天就通知矿产组,指派技术人员前往检查,以期发现原生黑钨矿。

9月初,矿产组由奚春阳、杨清选等人组成找矿小组,从小红泉出发,在塔尔沟口住下来。他们找矿心切,第二天就进沟追索,苦苦干了六七天,背回的标本不少,但全是些电气石、伟晶岩。电气石也是一种黑色矿物,结晶粗大,但和黑钨矿风马牛不相及。

恰在此时,大东沟铅锌矿点急需增派人力检查,分队通知他们撤回去,塔尔沟的找矿工作暂停下来。

其间,在酒泉连续开了两次会,会议内容都和钨矿有关。

头一次会是8月下旬。地质部副部长胥光义来甘肃视察工作,召开河西地区8个单位参加的汇报会。胥光义在会上提出,从战略部署考虑,要求在大三线的西北地区寻找钨矿床,以便使西北的冶金工业矿产配套成龙。

接下去,第二区测队便召集各分队领导在酒泉开会,传达贯彻前一次会议的精神后,大队党委书记吴允让乘车直抵大东沟。那天是9月15日。

9月17日,找矿小组重返塔尔沟。他们决心大,士气高,一定要把原生钨矿找出来,向国庆献礼。

这次人员有所变动,除奚春阳、杨清选外,技术人员新增王云阁、丁仁善、徐百万、栾德新等。因为矿产组组长前往它地,王云阁被指派为临时负责人。吴允让和分队指导员江洪亮也随众前往。骆驼驮着帐篷和行李,浩浩荡荡。

时值深秋,地处托来南山的塔尔沟已是冰封四野。这群人总结前次找矿的经验,变“满山放羊”式为兵分数路沿沟追索法,通过对一切可疑的石头深究细查,于第四天终于找到了一块很像黑钨矿的转石。据当事者回忆,这块转石是由工人李其瑞发现的。

那天下午,魏春海和余仲文来了。经他们鉴定,一致认为是黑钨矿。于是群情激动,士气大振,不久便发现了与石英脉共生的黑钨矿露头。有的在山垭上,有的在半坡里,共发现3条含矿石英脉,肯定了塔尔沟钨矿的找矿前景。

在那段紧张、劳累又兴奋的日子里,包括年近半百的吴允让,统统都加入了找矿行列,俩人一帮,三人一组,早出夜归。每个人的经历和记忆里,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发现和成功,合成为群体智慧与群体劳动,合成为塔尔沟的被肯定。事隔多年之后,想要查清“是谁最先发现黑钨矿露头”便很难很难。

有这样一件不容怀疑的事实:在当年众多的原始记录里,有一则黑钨矿石英脉的野外描述,出自杨清选之手,时间是1965年9月21日。它是有关塔尔沟黑钨矿床最早的文字记录。

1965年国庆前夕,省地质局收到来自第二区测队四分队的喜报。

10月,塔尔沟钨矿点移交第四地质队。现场移交人王云阁,接收人张先觉。

1966年4月下旬,积雪尚未消融,第四地质队的帐篷便出现在塔尔沟,开始了矿点检查和外围普查工作。他们是一个组,组长孙永明,主要技术人员有王天佐、蔡政宽等。

踏勘过程中,他们陆续发现20多条黑钨矿石英脉,并且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确定了夕卡岩带,发现了其中的锡石矿物。

重砂组在矿区周边开展重砂测量,以期圈定矿化范围。5月初,组长王柏勤发现大量白色重矿物,引起重视。这种不知名的矿物后经荧光灯照射,出现淡绿色荧光,从而确定为白钨矿,进而发现白钨矿主要来自夕卡岩带,由此圈出了似夕卡岩型白钨矿体。

参加过全国钨矿会议的张先觉,将江西省大余钨矿的成矿模式和评价方法和塔尔沟作了对比,认为塔尔沟钨矿深部远景可观。他参与并指导了白钨矿的圈定工作。

那年共圈出5个矿带,其中Ⅱ矿带为白钨矿。1967年,第四地质队组成四分队,继续开展矿区普查。张先觉任分队技术负责人。对矿带作了系统揭露;测制1∶2000地形地质图;矿区外围4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1∶1万地质普查。当年估算钨远景储量1.8万吨,已具中型矿床规模。

1969年,组成第二分队,金百成任分队技术负责人,下有张先觉、雷文革等。开动钻机了解深部矿体,并完成第一个平硐工程。深部工程见矿较好,钨远景储量2.6万吨。

1970年—1972年,矿区转入初步勘探,赵光仁任分队技术负责人。其间工作重点是东部石英脉型黑钨矿带。提交了初步勘探报告,钨储量5.4万吨。至此,经过7年地质工作,塔尔沟被确立为大型钨矿床,并伴有多种有益组分。

1979年7月,依据地质部关于勘查和发展当地优势矿种的有关精神,通过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并与国内同类矿床对比,赵光仁、蒋荣良认为塔尔沟钨矿床远景很大,建议对深部及外围进行详细普查。同年9月,省地质局批准立项。

1980年—1987年,第四地质队(后与地质力学区测队合并为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组成十分队,再进塔尔沟。王怀谌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人,雷文革任第二技术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还有杨鹤山、邹治平、张培德等。

本次详查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扩大远景为目的,加强了矿区西部和深部评价。矿带东、西两端均有较大扩展,发现了新矿体,取得突破性进展,钨储量翻了两番,达到20.9万吨。

1987年,由王怀谌、雷文革、杨鹤山等,编写提交了塔尔沟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邹治平主笔编写了塔尔沟钨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

1987年12月,由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提交的矿区详查报告,经甘肃省地矿局审批,核准钨储量20.87万吨。与之伴生的矿产储量为:氧化铍4785吨,铋3218吨,锡4007吨,银245吨。

塔尔沟钨矿床,从1965年镜下发现黑钨矿重砂,到1987年完成详查报告,时断时续,经历了22年的艰苦奋斗,两代人为之呕心沥血,终于查明了这个伴有多种有用元素的大型钨矿床。

1980年4月,在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原第二区测队(曾称地质力学队)和第四地质队分别获得区调找矿成果奖和地质找矿奖。

1992年,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

(窦 贤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