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叔和志在陇原

宋叔和志在陇原

时间:2023-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叔和志在陇原宋叔和先生是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终身献身于地质科学事业,从事地质工作长达七十多年,在区域成矿学、矿床地质学、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及古生物学和地质教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947年,宋叔和应甘肃省资源厅制酸公司的邀请,调查硫铁矿资源,到白银厂和厂坝等地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其后,宋叔和先后组队在天山和祁连山一带进行矿产地质调查达8年之久。
宋叔和志在陇原_甘肃地矿史话

宋叔和志在陇原

宋叔和先生是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终身献身于地质科学事业,从事地质工作长达七十多年,在区域成矿学、矿床地质学、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及古生物学和地质教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915年,宋叔和出生于河北迁安县一个耕读之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大学二年级就写了《中国的玉石》一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

1938年,宋叔和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1942年,正值抗战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为地质找矿,为开发大西北,宋叔和放弃稳定的教职,调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任技士、技正。当年他就与关世聪等一行人到新疆进行综合性地质矿产普查。

1947年,宋叔和应甘肃省资源厅制酸公司的邀请,调查硫铁矿资源,到白银厂和厂坝等地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宋叔和乘马车来到白银厂矿区,从考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的老君庙内的匾文开始了解矿区的开采史,到爬山勘测地质剖面、找露头、探老硐、找矿体,经过艰苦调查,终于完成了白银厂古老采矿点及其相关黄铁矿床的评价工作。他首次查明白银厂并非是大铁矿,而是大铁帽,并且得出在大铁帽之下可能存在有大型黄铁矿矿床的结论,初步估算的黄铁矿储量在100万吨以上。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工作,宋叔和首先提出了白银厂地区的含矿变质岩是古生代海相变质火山岩系,可与世界著名的西班牙里奥廷托黄铁矿型铜—铅—锌矿床类比,同时获得白银厂地区金属矿床是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的结论。宋叔和提交的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加上1948年和1949年先后发表的《甘肃皋兰杂岩之初步研究》《甘肃皋兰白银厂南山系中之变质火山岩》等论文,为以后找到白银厂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宋叔和先后组队在天山和祁连山一带进行矿产地质调查达8年之久。十分遗憾的是,宋叔和在大西北含辛茹苦所获得的地质找矿成果,在旧中国却成了一堆弃置无用的废纸。

新中国成立后,宋叔和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1951年,宋叔和主动请战去西北寻找铜矿床,并且建议把白银厂作为铜矿找矿靶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全国地质工作委员会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组建地质部直属地质大队——六四一地质队,到白银厂进行铜矿找矿勘查。

1951年5月,宋叔和及同事二进白银厂。当时,六四一地质队没有更多可供参考的地质矿产资料,技术力量也十分薄弱。宋叔和及同事在恶劣的环境下每天爬山头,探老硐,请来当地石匠用钢钎、手锤和黑火药开凿平巷。到1952年,他们发现了许多线索,铜厂沟的绿水(含铜)、小铁山的铁帽,后来又发现了一种含铜20%的烟灰色粉末(辉铜矿),查明了铜次生富集带的存在,为深部原生铜矿找矿勘探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证据。所有地质证据均有力地支持了宋叔和早先的论断,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和硫也属其次,铜矿床才是主要的。

img107

宋叔和先生

在白银厂找到铜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1952年,白银厂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开始。一座座钻塔竖起来,沉寂了几百年后的白银厂又喧闹起来。找矿勘查的道路是曲折的。1953年6月,正当白银厂矿区上下一派繁忙,全国矿业界上下一致看好白银厂铜矿的时候,打钻取出厚达几十米的原生矿芯,实在喜人,后经化验为块状黄铁矿矿石,含铜竟是零,顿时“军心”开始动摇。在这进退维谷的关键时刻,宋叔和沉着应对,从实际出发,说服苏联专家,团结国内地质同仁,率领大家坚持下来,终于在深部找到规模巨大的富铜矿带,获得了历史性突破。到1955年4月,仅仅4年多,首次成功探明了这一大型铜矿床。这一发现为西北地区一座铜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白银厂铜矿床除了满足当时国家急需的铜矿资源外,还在铜矿石中发现了伴生的金、银、铅、锌和硫等诸多有益金属元素,使一矿变为多矿,可以与西班牙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相类比。在白银厂勘查期间,宋叔和主编了《白银厂矿区地质勘探报告》(1954年),撰写了《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1955年)。该项地质找矿工作获得了在中国地槽褶皱带海相火山岩地层中寻找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功,开创了进行此类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的先河。

1956年,白银厂矿区的大爆破拉开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矿山建设的序幕,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在此之后,宋叔和奔向新的工作岗位,任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1959年任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196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他在新的技术领导岗位上,面对整个西北地区,负责矿产地质工作的布置和安排,并且指导了秦岭、祁连山和东天山地区的矿产普查勘探工作。

1958年,根据在白银厂变质海相火山岩中寻找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经验,在祁连山进行普查找矿的过程中,地质队发现了小型镜铁矿矿床。宋叔和与田奇隽一起通过野外观察,确定其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类型,有找矿前景。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指示,他立即组建地质队,结合群众报矿线索,深入进行找矿普查工作。经过几年上下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主矿体,并且将其命名为“镜铁山式”铁矿床。在此期间,宋叔和提出了在优地槽褶皱带内基性—超基性岩中普查铬、镍的正确战略决定,对后来评价祁连山系铬、镍矿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金川矿床的发现就是在宋先生任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期内发现的特大型铜镍矿床。

其后,宋叔和先后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但他的目光没有离开过甘肃的地质工作,时刻关注着甘肃的地质工作。

(窦 贤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