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气象关系研究的意义
人类活动于天地间,受大气状况和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体育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大雨天,田径赛难以进行;刮风,风压造成的阻力或推力影响比赛成绩;射击、球类等等无不受天气气候的影响,航空航模类运动所受的影响更为显著……天气状况和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从而对不同人的临场发挥产生影响。就连观众的情绪和舒适度,甚至门票销售等也受天气和气候要素的影响。
刮风下雨影响体育活动,似乎是常识。但气象与体育的关系远不止此。
体育气象是气象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分支科学。
体育活动是积极的典型的生命活动,是最大体能的表现,具有一切生命过程的特点,服从于一切生命过程的机理。以其自身的基本物质为基础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的系统,进行着基本的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实现生命过程。也就是说气象环境、天气气候条件是包括体育在内的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研究体育和气象的关系,据此对某一些地区的气候和天气情况进行鉴定,可以评价地区的体育气象资源条件,可为选择最佳比赛时期、地点、安排具体项目于最合适的时间进行,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最佳发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可以出现准确的好成绩。
体育气象的再一个实际意义和任务是:研究各项体育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提高适应不利气象因素的能力,寻求适应和对付不利气象因素的办法和技术,藉以夺冠。例如帆板比赛,可根据对赛场风浪的了解,风浪大,派体重重的运动员;风浪小,派体重轻的运动员则可取胜。雨中踢球多采用大脚过中场,在对方门前混战,有利入门。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如对时差和节律的变化、气候变化、气压的变化等的适应能力)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体育气象的第三个实际意义和任务是研究体育活动与气象要素、天气状况,并考虑生命活动的特点及其他有关因素,在天气预报(长、中、短期)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预报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应当指明的是,尽管应用气象学中的预报服务考虑了对象专业特点,体育气象预报服务考虑了气候、天气对生物(人体)影响的滞后效应、生物(人体)的抗逆性、可塑性而可能比单纯的通用天气预报要好些,但是由于目前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和科学水平所限,凡基于天气预报的各种预报服务,还都是“最大可能性预报”,尚未达到“必然性预报”的科学水平。当然,调动预报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长中短期配套服务和及时的警报服务,还是可以尽可能搞好体育气象服务的。
第四就是体育气象的理论研究,应用气象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从物理、化学、数学、生理、环境及生命和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使天气气候既作为环境又作为资源,既是生命过程的环境又是生命过程的参与者,尽量搞清其作用机制。这是前三方面的理论基础,也为制定各项比赛规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短跑风速大于2米/秒算不算成绩;投掷、跳伞等是否也应规定个风力影响指标……
从气象因素对体育赛事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限制性的,人们对这一类一般有所了解,比如狂风暴雨限制了各项室外赛事进行;35℃以上高温酷暑会造成运动员中暑休克;严寒天气除冰雪运动外,使多项赛事难于进行等等。
第二类是影响比赛成绩。运动员在同一赛场虽可决出名次,但成绩并不准确(不甚可靠)。例如,2米/秒的逆风也可使100米短跑成绩降低0.16秒左右;反之,顺风则使成绩提高。这若作为有效成绩是值得研究的。
第三类是影响体能的发挥,使运动员发挥不出或者“超水平”发挥其体能。这一类是人们知之不多和需花力量进行研究的。运动员平时的成绩可以代表其本人的水平,但比赛中决出的胜负往往是适应气象条件良好发挥后的结果。
气象与体育赛事的具体关系,可按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行探索,也可按体育项目研究气象条件。
就气象要素来说,影响成绩的以风、能见度等较为多见,影响体能发挥的有气温、湿度、气压、大气成分、其他环境因素等。温度适宜则体能效率高,例如射箭、拳击、柔道、羽毛球、体操比赛时都有一定的气温适宜度数。田赛运动要求的温度高一些要20℃左右,而径赛则低一些,要17—20℃。这是肌肉能发挥的原因。另外温度过低可使血压上升。能见度可以影响跳伞、射击成绩。湿度过大不仅影响排汗,影响体热散发,还使运动员呼吸得氧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二氧化碳的代谢,影响体能发挥,对中长短这类需氧量很大的运动影响更为明显。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跳伞要求水平风速小、晴朗、能见度好;滑翔则要掌握波状气流,据地形(如山丘)和云(如积状云)判断波状气流,利用波状气流升至相当高度再滑至另一波状气流处,则可以滑翔得很远。气象与体育关系是一新的科学领域,体育也是气象服务应当拓宽的领域之一。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服务的开展,体育气象科学可望有较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