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
开心问答
在中国的海产鱼类中,哪几种鱼素有中国“家鱼”之称?
海洋不但是富饶的资源宝库,也是生命起源的摇篮。地球上很多生物就是从海洋中进化而来的的,至今仍有80%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在动、植物界的63个纲中,海洋中竟有51个纲。海洋生物约有20多万种,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和海洋微生物。依其生物习惯又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尽管很多,但构成海洋生物的主体仍是鱼类,因此,我们首先以我国为例,从海洋鱼类资源谈起。
我国的海洋鱼类大多数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性,寒带性的很少。就鱼种而言,大约有2 000种左右(渤、黄海约有300种,东海约600种,南海约1 000种),约为世界海洋鱼类种数的1/8。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常见而产量较高的约70~80种。在这些经济鱼种中,有栖居于底部移动较小的木叶鲽、条鳎和孔鳐,有栖息于中下层并进行近距离洄游的带鱼、大黄鱼、银鲳、真鲷等,有生活在中上层作中程洄游的鳓鱼、鲐鱼、太平洋鲱等,有适应在上层作远程洄游的青干金枪鱼,有习惯上溯江河的鲥鱼、凤鲚等,有喜欢降河入海的鳗鲡,有寒带性的鳕鱼,有温带性的小黄鱼、日本方头鱼,还有热带性的黄鲱鲤、紫鱼、长颌鲹等。重要的经济鱼类中,多数年产量在1~5万吨,少数可达年产量10万吨以上,一般在1万吨以下。北方海域鱼类种数少于南方,而高产鱼种却比南方多。
我国近海气候多种多样,沿岸有沿岸流、上升流,外海有暖流,水温条件适宜,海水水质肥沃,生长着茂盛的海藻和大量浮游生物,这些均为各种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海分布着许多渔场。就浅海渔场来说,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1/4左右,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主要海洋经济鱼类,一般在春季从越冬场结群向产卵场进行生殖洄游。此时,水温逐渐上升,性腺也逐渐成熟,到达产卵场后,汇集成群,排卵放精进行生殖,直至初夏。这一时期,形成年内第一个鱼汛——春汛或春夏汛。鱼群生殖结束时,正值水温最高、饵料丰盛的夏季,它们通常分散索饵直到秋季。随着水温下降,鱼群又集群洄游到越冬场,这样,又形成捕捞生产上的另一个鱼汛——秋汛或秋冬汛。
渤海和黄海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作业区。大部分渔场为近海渔场,主要有辽东湾渔场、渤海湾渔场、莱州湾渔场、海洋岛渔场、烟威渔场、石岛渔场、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等。主要经济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太平洋鲱、鲐鱼、银鲳、蓝点马鲛,鳓鱼、鳕鱼、鳀鱼、黄姑鱼、叫姑鱼、白姑鱼、虫蚊东方鲀、短鳍红娘鱼、牙鲆、扁头哈那鲨和孔鳐等40种,另外,还有对虾、墨鱼、毛虾、梭子蟹等无脊椎动物。年产量万吨以上的有10种,10万吨以上的有小黄鱼、太平洋鲱和毛虾3种。鱼汛一年两次,3~6月为春汛,9~11月为秋汛。
东海经济鱼类资源比渤、黄海更加丰富,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鲐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银鲳、鳓鱼等。还有较重要的捕捞对象,如海鳗、鲥鱼、凤鲚、鲻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乌鲳、棘黄姑鱼、白姑鱼、黄鲷、蓝点马鲛、短鳍红娘鱼、鲬鱼、姥鲨、白点星鲨、许氏犁头鳐、孔鳐等。该海区渔场广阔,近海、外海渔场面积都较大,是中国传统的“四大渔业”主要作业区。
我国近海渔场主要有长江口渔场、鱼山渔场、舟山渔场、温台渔场、闽东渔场、台北渔场、闽南渔场等。其中,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有中国“天然鱼仓”之称,也是世界闻名的渔场之一。那里有暖流与沿岸流交汇形成的锋面,饵料丰富,温、盐、流、底质条件均适宜各种鱼类的洄游、栖息、索饵和产卵,终年聚集着100多种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鱼汛四季皆有,春季小黄鱼、鲐鱼、马鲛鱼,夏季有大黄鱼、墨鱼、鲷,秋季为海蟹、海蜇等,冬季为带鱼、鲨和鳗等。
闽东渔场是福建三大渔场中最大的一个经济鱼虾产卵场,不仅有亚热带性鱼种,还有温带性鱼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鲳鱼、海鳗、鲨等以及毛虾、海蜇、梭子蟹等经济无脊椎动物。由于闽东渔场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所以一年四季鱼汛连续交替,为福建海洋捕捞量最多的渔场。
闽南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捕捞对象主要是亚热带和热带性鱼种。春汛有带鱼、大黄鱼、蓝圆鲹、鲣舵、鲐鱼、墨鱼、马鲛、鳓鱼、鲨、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文昌鱼等,夏汛有鳀鱼、鱿鱼、青鳞鱼、鳓鱼、鲨、乌鲳和对虾等,秋汛有大黄鱼、海鲶、蛇鲻、鲷、鲨和文昌鱼等,冬汛有鳗鱼、带鱼、鲷、鲨、墨鱼、梭子蟹、毛虾等。
台湾东岸和南岸沿海多热带性鱼种,主要有鳁类、遮目鱼、黄鱼、鲣鱼、鲭鱼、鲷、墨鱼、金枪鱼等。
东海外海渔场的上层鱼类资源丰富,潜力非常大,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南海渔业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鱼种繁杂,潜力很大,但非食用鱼的比例较大。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金色沙丁鱼、白腹小沙丁鱼、独角鲀、绿鳍马面鲀、马六甲鲱鲤、条尾鲱鲤、长条蛇鲻、金线鱼、红鳍笛鲷、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石鲈、大黄鱼、大白姑鱼、带鱼、银鲳、点带石斑鱼、刺鲳、鲐鱼、海鳗、乌鲳、海鲶、鳓鱼、神仙青鳞鱼、尖吻小公鱼、康氏小公鱼、中华小公鱼、斑点马鲛、青干金枪鱼、圆舵鲣、白卜鲔、鲨、鳐等。南海的渔场很多,当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一些近海渔场,而大片的外海渔场尚待开发利用。近海渔场有粤东渔场、粤西渔场、北部湾渔场、清澜渔场、西沙渔场等,其中北部湾渔场是以涠洲岛为中心的大渔场,终年均可捕捞。
我国的众多海产鱼类中,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素有中国“家鱼”之称。带鱼为中下层鱼类,属暖水性鱼种。分布很广,渤、黄、东、南海皆产。喜微光、畏强光,因此,一般夜间上升至表层,白天下降至深处。有集群洄游的习性。在东、黄海的群体通常于初春结群北上进行生殖洄游,陆续产卵至夏季,生殖完毕后在近海索饵,冬季冷空气南下、水温降低时,又集群返回越冬场越冬。带鱼寿命较短,但生长迅速,补充群体数量多,恢复能力强。产量高,年产约50万吨,居中国海产经济鱼类首位。
大黄鱼是一种栖息在60米左右的中上层鱼类,是亚热带暖水性鱼种。分布在东、南海及黄海南部,为东海和南海的重要经济鱼类。大致以舟山群岛为界,可把大黄鱼分成南北两大种群:北称北洋大黄鱼,体大,鱼龄大,渔场广,资源量多;南称南洋大黄鱼,以体小,鱼龄小,渔期早和资源量少为其特点。大黄鱼是结群性发声鱼类,尤以生殖季节会在水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每年春季洄游到江苏、浙江和福建沿岸产卵,冬季又到东海外海越冬,从而在渔业生产上形成两个旺季——春汛和秋汛。东海以春汛为主,南海则以秋汛为主。主要渔场有吕四、舟山、温州、三都澳和汕头等。
小黄鱼通常栖息在泥质或泥沙质海区,水深一般不超过100米,是温水性鱼种。生活的海域比大黄鱼偏北些,分布在渤、黄、东海,约北起辽东湾,南到台湾海峡。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上升,黎明下沉,白天栖息在底层或近底层。产卵期间也发出“喀喀”、“沙沙”的声音。通常,小黄鱼的洄游种群有三:一是在黄海南部济州岛以西越冬,春季北上进入渤海湾、辽东湾及鸭绿江口附近产卵;二是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主要在江苏吕四洋产卵;三是分布在东海,在浙江温州外海域越冬,于长江口外佘山东北海域产卵。
除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外,我国近海还有很多如对虾、毛虾、鹰爪虾、海蟹、扇贝、乌贼(墨鱼)、海蜇等重要的无脊椎动物资源。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很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就有约百余种。
乌贼、章鱼等动物属头足类,因头部有长的腕手起着手和足的作用而得名。头足类数量很大,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海的头足类主要由乌贼科和枪乌贼科的种类组成。目前构成中国主要捕捞对象的有东海的曼氏无针乌贼,黄、渤海的金乌贼、日本枪乌贼以及南海的中国枪乌贼。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产量最高,约占中国乌贼总产量的70%。
乌贼也有我国“家鱼”之称,与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并列,为中国的“四大渔业”。
乌贼的生命期很短,但生长迅速,一年达性成熟。生殖后,亲体大多死亡,生殖群体基本上由补充群体组成。乌贼性嗜火光,平时喜生活在深海海底。春季,成群地洄游到18~30米深的浅海区产卵;产卵后,亲体大批死亡,幼体在近岸摄食成长。秋后,随着水温下降,又离岸进行越冬洄游至越冬场。
曼氏无针乌贼在浙中、浙南和闽东沿岸水与台湾暖流交汇处附近越冬;金乌贼在黄海中部成山角以南至北纬35°的狭长海域越冬;日本枪乌贼越冬在黄海中部北纬34~37°、东经122~124°海域内。
贝类也称软体动物,其身体全由柔软的肌肉组成,身体外部大多数有壳。
贝类的种类繁多,最普遍和珍贵的有牡蛎、贻贝、扇贝、蚶、蛤、蛏、香螺、鲍鱼及珍珠贝等。许多贝类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有些可作为医药材料,有些外形奇特,色彩鲜艳,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下面叫我们来了解它们当中的几种:
牡蛎,北方叫海蛎子,南方叫蠔。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褶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和大连湾牡蛎。前两者分别为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的主要养殖对象。大连湾牡蛎仅为渤、黄海出产的一种,以大连湾产量最多。牡蛎养殖在中国贝类养殖中占的面积最广,约28万多亩。
贻贝,又名“壳菜”,北方叫“海红”。干制品叫“淡菜”,是富有营养的珍贵海产食品。贻贝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现已发现的有几十种。其中进行人工养殖的主要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紫贻贝主要产地在辽宁和山东沿海;厚壳贻贝产于辽宁、山东、浙江和福建;翡翠贻贝主要产于广东和福建。
扇贝,因它的贝壳似扇面而得名。扇贝闭壳肌发达,味道鲜美,干制品称“干贝”。是名贵的海产食品。中国沿海约10多种,主要有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长肋日月贝。前者仅产于黄、渤海,后两者分布于南海,以广西沿岸最多。
蚶子,中国沿海有20多种,其中资源丰富、产量高的是毛蚶和泥蚶。毛蚶个体较大,栖息在20米以内的近岸浅水区,以渤海产量最高。泥蚶生活在潮间带的泥滩上,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较重要的采捕和养殖对象。
鲍鱼,一种名贵的海产食品。鲍鱼不是鱼,而是爬附在浅水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单壳软体动物,栖息在沿岸水质清晰、水流急湍、藻类丛生的岩礁地区。中国沿海分布甚广。北方最多的是皱纹盘鲍,也是最重要的养殖对象,产量占鲍鱼总产量的70%。南方常见的是杂色鲍和耳鲍。在辽宁、山东、福建、台湾和广东都进行了人工养殖鲍鱼。
珍珠贝喜欢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皆有分布,主要产地广东。以广西合浦出产的珍珠贝最为闻名。中国主要有珍珠贝、大珍珠贝、马氏珍珠贝、企鹅珍珠贝等品种,并以马氏珍珠贝最普遍。
我国近海的甲壳类资源也极其丰富,仅南海就有200多种,常见的有几十种,最主要的有毛虾、对虾、新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仿对虾、长臂虾、龙虾、三疣梭子蟹、远游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绿青蟹、日本蟳、双斑蟳、绒毛细足蟹、日本关公蟹等。
对虾因过去市场上以对(两只)论价出售而得名。肉味鲜美,富有营养,虾肉含蛋白质20.6%,脂肪仅0.7%,并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级滋补品。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喜温惧寒,随季节作洄游移动。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北纬34°~36°、东经122°30′~124°30′)。
春季随着水温回升,对虾性腺(雌)逐渐发育,分散在越冬场的对虾开始集群。3月进行生殖洄游,除两支游向海州湾及乳山近岸于5月产卵外,主群北上,绕过成山角后分成两支:一支游向辽东半岛东岸、鸭绿江口一带;另一支进入渤海海峡后,分别游向辽东湾、渤海湾及莱州湾河口并在,附近产卵。产卵后,亲虾大多死亡,幼虾在河口附近觅食成长。到10月中,当年幼虾已基本成熟,开始交配。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对虾开始越冬洄游,游向黄海中部分散越冬。对虾体型较大,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较高,渤、黄海最高产量达4万吨/年。中国已大力发展对虾的人工养殖,现已发展到50多个县、市,面积达10多万亩。
鹰爪虾是一种中型经济虾类,甲壳厚而粗糙,呈棕红色,干制品称“海米”。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山东沿岸产量最大。黄、渤海的鹰爪虾于12月至翌年2月在石岛东南水深60~80米的海域越冬。3月开始生殖洄游,一支游向山东半岛南岸;一支越过成山角,除部分向北至辽东半岛东岸外,主支游至烟威产卵场或通过渤海海峡,游至渤海三大海湾各河口附近产卵。幼虾在附近较深水区索饵。10月水温下降,又开始越冬洄游,12月陆续进入越冬场分散越冬。
中国蟹类中产量最大的食用蟹是三疣梭子蟹,他的头胸甲呈梭形。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渤、黄、东海较多,尤以渤海产量最大。每年4~10月,在浅水区或河口附近产卵,4~5月间产卵最盛,冬季便游至较深海区。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类重要的捕捞对象是海参与海蜇。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珍贵的营养品。海参在中国分布很广,渤、黄、东、南海皆产。种类很多,中国近海有100多种,仅西沙群岛附近就有20余种。中国常见的海参有刺参、棘锚海参、柯氏瓜参、纽细海参、黑乳参、梅花参、海老鼠、蛇目白尼参、二斑白尼参、辐江参等。刺参产于黄、渤海,以辽宁、山东沿岸产量较大。梅花参产于南海,以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产量较大。
海蜇是一种透明膜质的腔肠动物,属水母类。它具有生命期短、生长快及繁殖力强等特点。中国沿海常见的海蜇有4种:海蜇、面蜇、沙蜇和黄斑海蜇。前3种主要分布在渤、黄、东海,尤其第一种,是分布广、数量最多的种类(东海最多,黄、渤海次之),它的产量占中国海蜇总产量的85%左右。黄斑海蜇是一种热带性水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蜇喜栖息于高温、低盐海域,水深5~40米深处。以浮游生物为食物,自游能力差,随波逐流。每年夏季当台湾暖流势力增强或东南季风盛行时,海蜇漂游北上,6~8月到达东、黄、渤海沿岸,形成鱼汛。
除了动物,海藻是海洋中较常见的植物,绝大部分属于较低等的藻类植物。海藻是无胚的,具有叶绿素自养叶状体的孢子植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
海藻的种类很多,按所含的色素、形态、构造与繁殖可分为九门:绿藻门、眼虫藻门、甲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褐藻门、红藻门及蓝藻门。除绿藻、褐藻、红藻及蓝藻四门为群体或多细胞体的底栖藻类外,其余五门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的浮游藻类。浮游藻类约占所有藻类的99%。它们是海洋中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代表海洋里的初级生产力,构成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但因它们个体甚小,不能被人们直接所利用,所以一般说的海藻资源主要指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等定生藻而言,其中有生产价值的是前两者。
褐藻种类有1 500种左右。中国北方海域的种数多于南方。常见的褐藻有海带、裙带菜、水云、黑顶藻、网地藻、团扇藻、铁丁菜、酸藻、萱藻、囊藻、幅叶藻、鹅肠菜、点叶藻、鹿角菜及马尾藻等。
红藻的种类更多,约3 000种之多。常见的有紫菜、江蓠、石花菜、红毛藻、海索面、鸡毛菜、珊瑚藻、蜈蚣藻、海萝、麒麟菜、叉枝藻、红皮藻、软骨藻、仙菜等。
海带呈褐色而有光泽,藻体由“根”(假根)、柄、叶三部分组成。其“根”并非用来吸收养料,仅起固定作用。养料全靠叶片吸收。海带是两年生的寒带性藻类。喜欢生活在水流畅通、水质肥沃、夏季水温不超过20℃的海域,因此,过去多在北方海区养殖。1957年,中国成功地把海带养殖移到南方。海带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食用外,可医治甲状腺肿大,还可提碘、甘露醇、褐藻胶等工业原料。
裙带菜是一种一年生植物。藻体也分“根”、柄、叶,内部构造大致与海带相似,但不同于海带,它是温带性藻类,生长在离岸较远、受淡水影响较小的岩礁上。中国辽宁、山东和浙江沿海均有分布。
紫菜也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叶子扁平,薄如蝉翼,粘滑,下部有盘状或半球状的固定器(假根)附着在岩礁上。中国的紫菜约有10种,分布很广,南从海南岛、北到辽东半岛沿海皆有生长,比较常见的有圆紫菜、长紫菜、甘紫菜、边紫菜和坛紫菜等。过去中国的紫菜养殖多停留在自然采苗和人工繁殖,现已实现人工采苗养殖法,使紫菜的人工养殖投入大规模生产。
江蓠也一年生植物,色暗红或褐绿,多分枝,呈圆柱和扁形,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沙砾上。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真江蓠、绳江蓠、脆江蓠、粗江蓠、鞭江蓠等。江蓠藻体含有大量藻胶,也是制作琼胶的良好原材料,若与石花菜混合可制冻粉。中国沿海各地均已大规模养殖。
石花菜有紫红、深红等色,为多年生温带性海藻。体内含有大量胶质,除食用外,是制作琼胶的良好原料。在医学、纺织、造纸、印刷、食品工业上均有广泛的用途。石花菜喜欢生活在水清流急、低潮线下1~10米的岩礁上。主要产于渤、黄、东海沿岸。
除上述四大类资源外,我国沿海和近海还有许多其他资源,诸如海岸带及港口资源、海涂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海洋空间资源等等。
答: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