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天气预报

古代天气预报

时间:2023-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古代天气预报曾任美国气象学会主席、获1960年迈辛格奖的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汤普森说得对,古代的气象还谈不上什么科学,只是一种民间技艺。
古代天气预报_天气预报的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天气预报

曾任美国气象学会主席、获1960年迈辛格奖的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汤普森说得对,古代的气象还谈不上什么科学,只是一种民间技艺。

一、最早的天气预报

殷代的甲骨文里有许多卜雨有问晴的记载。有人从317片甲骨中进行过统计,发现有107片是与气象有关的。其中卜雨的有93片,卜晴的有4片,卜暴风雨的有5片,卜雪、卜雹的各1片。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气预报。这种方法,我们的祖先大概使用了几千年之久。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2~322)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理论家之一了。在著名的《天象论》中,他曾写道:世界上万物由火、空气、水和土四大元素所组成。他认为,这四种元素“可以互相转化,每一种都可以潜伏在其他之中”。并指出:引起这种转化的媒介物是太阳……空气经受温度的变化就变为云、雨、雪、霜、露。

二、丰富多彩的民间天气谚语

世界各国的人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约而同地总结出很多类似的预测天气的经验,出现了世界性的天气谚语。例如,中国有句几乎人人皆知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谚语在日本也广为流传;在美国则以另一种韵味出现,“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经过千百年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天气谚语逐步丰富、发展、充实,并广为流传。将这些谚语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看云识天,盾风识天,看天象识天,看物象识天等几类。

在人民群众的某些看天经验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例如“热极生风,闷极生雨,”就指出了物极必反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天气的变化经常循着这个规律循环发展着的。“一雷打九台”和“一雷引九台”,这两条在东南沿海广泛流传的天气谚语,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但仔细一想,却很有道理,它们反映了气象现象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结果的客观规律,是另一种形式的辩证关系。“一雷打九台”意思是说,在沿海陆地上听到雷声后,海面上的台风十个有九个(泛指大多数)不会登陆或正面影响当地;“一雷引九台”则指听到雷声后,海面上的台风十个有九个要影响当地或在附近登陆。“打”和“引”显然是对立的,根据同样的雷声这个天气现象,却可以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什么?读了这本书你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还有些看天经验,既揭露了天气变化的普遍性,又道出了其特殊性。比如上海郊区有这样一条谚语:“年纪活到八十八,未见东南阵头发”(阵头发是指雷雨)。这表示雷雨产生的普遍性规律。但在注意雷雨普遍性规律的同时,还得注意特殊性。“东南阵发,雨落丈八”,这条谚语就揭露了雷雨的特殊性。来自东南方向的雷阵雨,由于水汽特别充沛,移动又非常缓慢,下雨的时间又长,因此不来则罢,一来雨势极猛。用“丈八”形容虽有点过分,但1969年8月5日来自东南方向的大雷雨,使上海市区4小时内降水200多毫米。1977年8月21日市郊宝山宝塘桥在14小时内下了近600毫米的大暴雨,也应验了这条谚语。

从上面列举的三条天气谚语中,反映了“物极必反”、“对立统一”和“特殊和一般”等哲学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是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认识到的,上升为经验,以后,反过来又指导生产。许多精彩的天气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正如汤普森所说:“他们观察云,用面颊感觉空气的干湿,注意风的变换,估量患有风湿的肩膀或四肢的酸痛感,查看畜牧和飞鸟的活动,记忆前辈谚语,最后涉及到自己的经验和个人的天气知识,从而得出一个有依据的推测。”这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对古代天气预报这个民间技艺颇为生动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群众看云经验是今天气象科学之摇篮。其中不少经验至今在民间流传,同时还在业务预报中使用。连数值天气预报发达的美国,在1963年出版的《天气预报手册》中,还是把群众看天经验写进去,以此作为日常预报业务的参考。

然而,用群众看天经验来预测天气,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西伯利亚寒流何时向南爆发袭击我国?降温强度怎样?会下大雪吗?这一系列问题用谚语都无从回答。首先,光凭视觉和感觉来测天,缺乏定量数据。其次,—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有的经验有区域性九视野局限在头顶上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沿海的渔民、船员又怎么能准确地对它作出判断和预报呢?现代气象学的发展,揭示了世界风云变幻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局部所能起决定作用的,而是东西半球、东北半球的大气综合运动、互相影响的结果。而且从地面到几十公里高空,大气对天气变化都在起作用,只凭视觉、听觉、感觉是无法知道距离遥远的地方出现了什么样的天气。

现代气象学虽然有民间技术的根源,但它同天气谚语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这经验又只限于人类感官所能接受到的,孤立而粗略的现象;前者则是在下一章里以现代化仪器探测到的范围大、距离远、数量多、数值精确的现象为基础,以近代物理学为依据,以数学为方法,研究发展起来的。虽然它还很年轻,但在其他科学的推动下,蓬勃发展,飞速前进,已很快形成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而其中的天气预报部分,则是一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源远流长,前途更是远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