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走近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概述
(一)气象灾害的概念
气象灾害就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二)气象灾害的特点
气象灾害的特点是: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③频率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⑦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 ~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三)气象灾害的危害
气象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而且经济越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气象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全球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30年中,全球出现的气象灾害约占自然灾害发生数的62%,如果加上气象因素诱发的灾害,则所占比例高达85%。据有关权威资料记载,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因灾害死亡人数呈急剧下降的趋势,但由于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世纪的50年代自然灾害年均直接损失为476亿元,60年代为564亿元,80年为760亿元,90年代前半期为1000余亿元,而98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666亿元,从而使90年代的经济损失达到2666亿元。据有关专家对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分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涝、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最大的心腹之患。
二、气象灾害记事
(一)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1.北美黑风暴(1934年5月11日)。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这场黑色风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黑色狂魔移到哪里,哪里的肥田沃土顿时被携带而去。狂暴所到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次黑风暴起源于加拿大西段边界和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由于资源相当丰富,那些开发者们毫无“后顾之忧”,持续不断地接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但是,经过若干时间的过度开发,大自然终于发怒了。1934年5月1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人类听到了自然界的严厉警告。黑风暴从5月9日刮起,前后持续了三天三夜,横扫了美国2/3的大陆。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随风向东越过北达科塔、宾夕法尼亚和纽约等10多个州。从西部的沃尔斯堡刮到东边的沃耳巴尼,最北到圣保罗,最南达纳希准耳,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2.秘鲁大雪崩(1970年5月31日)。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常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197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20时30分,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那些还未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倒塌下来的乱砖碎石之中。忽然,又一阵惊雷似的响声由远至近,从瓦斯卡兰山峰方向传来。一会儿,山崩地裂,雪花飞扬,狂风扑面而来。原来,由地震诱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巨大雪崩爆发了。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容加依城,人们惊魂未定,又被随之而到的冰雪巨龙席卷,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进中的冰雪巨龙,又使许多人窒息而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
3.孟加拉国特大水灾(1987年7月)。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连日的暴雨,狂风肆虐,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使毫无任何准备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水灾的发生,加剧了人民的贫困程度,联合国就此展开了两项粮食供给计划。仅一项计划的实施每年就要耗资2000万美元。这样巨大的损耗却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视。水灾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贫困、饥饿,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各种疾病在受灾区流行,约有80万人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这无疑又使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4.印度鼠疫大流行(1994年9、10月)。1994年9、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瘟疫。泉神节过后的第二天苏拉特市医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医生并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连三有人死亡,又传来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尔流行鼠疫的消息,这才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降临。一时间,火车站、汽车站都挤满了成千上万的逃难者。30万苏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和这种恐惧的心理带到了全国各地。不到两周时间,这种可怕的瘟疫已扩散到印度的7个邦和新德里行政区。鼠疫的流行,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惧犹如大火一样,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项往来。这对印度来说,经济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据有关方面统计,用于治疗和预防鼠疫方面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5.喀麦隆湖底毒气(1986年8月21日)。1986年8月21日晚,人们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声巨响划破了长空。不少人还没等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晚,位于非洲喀麦隆西北部,距首都雅温得400公里的帕梅塔高原上的一个火山湖———尼奥斯火山湖,突然从湖底喷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它犹如泛滥的洪水,沿着山的北坡倾泻而下,向处于低谷地带的几个村庄袭去。次日清晨,水晶蓝色的尼奥斯河突然变得一片血红。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和野兽。湖畔的村落里,房舍、教堂、牲口棚完好无损,但是街上却没有一个人走动。走进屋里探个究竟,令人震惊的一幕映入眼帘,那里都是死人。死者中有男人、女人、儿童,甚至还有婴儿。从幸存者的口里,人们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伴随着昨晚飞响的,还有一股幽灵般的圆柱形蒸气从湖中喷出,整个湖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掀起的波浪袭击湖岸,直冲天空,高达80多米,然后又像一柱云烟注入下面的山谷。这时,一阵大风从湖中呼啸而起,夹着使人窒息的恶臭将这朵烟云推向四邻的小镇。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祸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加姆尼奥村受灾最为严重,全村650名居民中,仅有6人幸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喷出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而恶臭则来自硫化氢。
6.伦敦大烟雾(1952年12月)。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12月4日,一个气旋中心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通常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上午风速变小,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时至中午,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12月5日,伦敦处于死风状态,空气中积聚着大量的烟尘,经久不散,风太弱又无法带走林立的工厂烟囱与家庭排出的各种有害的烟尘。于是,大量的煤烟从空中纷纷飘落,美丽的泰晤士河谷被烟雾笼罩。雾云在城市上空悬浮了5天,逐步变得更脏和更有毒。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烟雾使数千受害者患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最后,到12月10日烟雾散去时,估计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年长者。
7.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儿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8.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他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在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具体的发生的时间是早上7点 17分,位置在北纬60.55°、东经101.57°,靠近通古斯河附近(今属俄罗斯联邦埃文基自治区)。其破坏力后来估计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9.智利大海啸(1960年5月)。1960年5月,厄运又笼罩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从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均属少见,在前后一个月中,共先后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225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竟有10次之多,其中8级的有3次。5 月22日19时许,忽然地震声大作,震耳欲聋。地震波像数千辆坦克隆隆开来,又如数百架飞机从空中掠过,呼啸着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不久大地便剧烈颤动起来。一会儿,陆地出现了裂缝;一会儿,部分陆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个巨人翻身一样。瞬间,海洋在激烈地翻滚,峡谷在惨烈地呼啸,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满了海滩。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9级,烈度为11度,影响范围在800公里长的椭圆内。大震过后,接踵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横扫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摧毁殆尽,造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10.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9分56秒,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也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惨的一次。这次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有24.24万人死亡,重伤16万,轻伤36万。震后唐山一片废墟,倒塌房屋530万间,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震时列车出轨,桥梁坍塌,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系统破坏。唐山地震在震后救援工作方面取得宝贵经验,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了救援体制的形成对开展抗震救灾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完善起来,它主要包括:实施国家级救灾对策,以部队为主体,专业队伍协助,现场救护和邻区支援的体制;十几万战士参加解救被压被困人员和清尸、防止污染的工作;2万名医务人员、280个医疗队、防疫队的工作,对抢救伤员和防止疫情起了关键作用;震后组织全国14省市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和大量建筑材料,迅速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同时,唐山地震也暴露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问题: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远未过关;没考虑隐伏断层对城市的威胁,以致没有抗震设防;拒绝外援使我国的抢救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唐山地震作为一个转折点,中国面对地震由单纯监测预报转为综合防御,由科学行为转为政府组织下的全社会行为。
(二)我国20世纪的十大气象灾害
1.1922年台风。8月2日至3日晨强台风正面登陆汕头。最大风力12级以上,数百个乡村被夷为平地。只汕头就死亡6万余人。
2.1928-1929年大旱。旱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其中甘肃受灾40多县,十室九空,全省灾民450万,饿死者140多万,死于疫病者又40万。
3.1931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粤北,北至关外的大范围洪涝灾害,包括16个省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5127万,死亡约40万,武汉长达3个月被淹。
4.1935年夏季,长江、黄河暴雨成灾,荆江大堤溃决,黄河决口6处。灾情遍及8省200多县市,灾民2440万,淹死近20万人,1000万人无家可归。
5.1941—1942年全国性大旱。重旱区主要在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其中河南1942年春夏秋连续大旱,作物几乎绝收,饿死300万人,流亡外地300余万人,1500万人濒于死亡边缘。
6.1954年江淮梅雨期比常年长达一个多月,其雨量之多,长江流量之大,列建国后第一位。同时黄河、海河也有局地洪水,全国共有3万多人因灾死亡。
7.1954年12月下旬到1955年1月上旬,强寒潮连续
南下,两广最低气温降至0℃至零下3℃,连海南省安定也降至零下3℃。长江中下游越冬作物冻害惨重。
8.1959—1961年连续三年大旱,俗称“三年困难时期”。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农业生产连续下降。
9.1975年8月5-7日,台风变成的低压使河南中部出现特大暴雨,泌阳林庄3天总雨量1605毫米,一些大中水库几乎同时垮坝,死亡2.6万人以上。
10.1997年10月26-30日,内蒙锡林郭勒盟等15万平方公里面积上,4天4夜降雪30~50厘米,11月又降了几场雪,使20万牧民被困,虽经政府求援,仍因冻饿而死牲畜200余万头。
(三)2004年我国十大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台风“云娜”重创浙江。2004年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比常年同期略偏多;但海南、广西未受台风“光顾”。2004年台风总损失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但比前两年偏重,其中浙江损失最严重;同时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了旱情。第14号台风“云娜”2004年 8月12日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达45米/秒(风力超过12级)。此台风是1956年“8·1”台风之后近48年中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也是1996年第15号台风之后近8年中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受台风“云娜”影响,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降了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降水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增加了河塘、水库蓄水。但造成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19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其中浙江受灾最为严重。
2.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的秋旱。2004年盛夏,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高温少雨,一度伏旱较重。入秋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7省区2004年9~10月平均降水量仅有98.4毫米,比常年同期少118.5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小值。截至2004年11月上旬统计,南方有50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旱;受灾人口4000多万人,其中900多万人、30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另外,广东有300多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5亿立方,北江、西江、东江、韩江四大江河平均流量创历史同期新低;江河水位下降、海水顶托倒灌形成咸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干旱对晚稻的正常抽穗以及灌浆结实极为不利;干旱也造成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火灾时有发生。
3.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春夏连旱。2004年1月至6月中旬,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降水持续偏少,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极小值。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干旱加剧、蔓延,发生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这是继1999~2003年连续5年干旱之后,再次出现严重干旱。
4.川东、重庆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2004年9月3~7日,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引发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87人死亡,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98亿元。
5.2004年7月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发生暴雨洪涝及地质灾害。7月上、中旬,云南省德宏州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27人死亡,7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7月中旬,黄淮至华南西部一带出现2004年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过程降水量有100~200毫米,局部达200~400毫米。暴雨造成16省(区、市)4000多万人受灾,95人死亡。
6.雷雨大风、冰雹及雷击灾害散发多点,影响大。2004年,我国局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比较频繁。全国共有1700多个县(市、区)次遭受冰雹或龙卷风袭击。降雹次数比常年同期(1000个县次左右)明显偏多,灾情较常年偏重。2004年,我国局地雷暴天气也比较频繁。其中11月9日,北京市出现雷暴天气,是1875年以来最晚的一次。全国因局地遭受雷击,至少造成234人死亡。
7.2004年部分省区局部发生雪灾或冻害。4月底至5月初,青海东部部分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雪,局部地区积雪厚达50厘米左右,仅黄南藏族自治州有5万多头(只)牲畜冻饿致死。5月3~5日,甘肃、青海、宁夏最低气温降到2.0~-8.0℃,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天气,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2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其中,甘肃全省有62个县(市区)遭灾,是近50年来受灾面积最大的一次。12月下旬,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内蒙古、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局部发生雪灾,造成一定损失。
8.2004年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夏季,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及危害均不如2003年,但高温日数较常年多。其中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华南地区≥38℃的高温日数位居1961年以来第3位。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加剧了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导致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供电、供水紧张。
9.2003/04年冬季为1961年以来第3个最暖的冬季。2003/0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为1961年以来第三个最暖的冬季,也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四个暖冬。其中2004年2月中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有17个省(市、区)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
10.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2003年同期明显增多。2004年春季,北方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1次强沙尘暴、5次沙尘暴、9次扬沙),比2003年春季明显增多,也略多于近4年的平均值(13次)。
总体而言,2004年我国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频率高、来得早、走得晚、多点散发、影响大”态势,但全国总体气候基本正常。干旱、洪涝、台风损失较常年偏轻,但局地暴雨洪涝、冰雹、雷击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损失较重。
(四)2005年我国十大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损失重。2005年,有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7个)略偏多。全年登陆的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中,有6个登陆时仍达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6米/秒)强度,是常年的2倍多,且6个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都在45米/秒以上,是近50多年来没有的。2005年属于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撤离危险地区人数最多,经济损失偏重,近海海面和沿海地区死亡人数较少的年份。
2.汛期西江、闽江、淮河等流域性暴雨洪涝较为严重。6月17~25日,华南大部、江南中南部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了解放以来最高水位,广东西江高要站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福建闽江也出现了超过20年一遇的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京九、鹰厦铁路一度中断。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另外,7月上中旬,淮河、汉水流域及川、渝大部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淮河流域王家坝站继2003年后又出现超保证水位,此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川、皖、鄂、豫、陕、渝等6省(市)2700多万人受灾。
3.湖南、黑龙江等省局地暴雨诱发的山洪灾害严重。5
月31日至6月2日,西南地区东南部、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其中贵州中部、湖南大部以及江西西部过程降雨量达50~100毫米,强降水引起的暴雨山洪以及地质灾害。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突发性的强降雨天气,形成山洪灾害,造成沙兰镇117人死亡,其中105人为该镇中心小学学生。
4.大风、冰雹、龙卷及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多发。2005年,风雹灾害频发,点多面广,全国有27个省(市、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和雷击等强对流天气袭击。
5.渭河、汉江流域出现特大秋汛。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北地区东南部和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导致渭河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发生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陕西、湖北、四川、甘肃等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6.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从2004年12月下旬至2005年2月底,湖南、湖北、贵州、江西、重庆等省(市)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还出现冰冻、雨淞、暴雪等灾害性天气。
7.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秋老虎”影响大。2005年我国夏季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季内,中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多、持续时间长,其中河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华北南部、长江中下游沿江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和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夏季高温日数一般有20~40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多5~15天。9月中旬,江南、华南及四川东部、重庆的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出现了“秋老虎”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达到35℃~37℃,局地超过38℃。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四川、重庆9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
8.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
9.春季沙尘天气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2005年春季,我国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15次)明显减少,也少于2000~2005年春季平均值(12.8次)。全国春季平均沙尘天气日数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10.山东烟台、威海遭受暴雪袭击。12月3日以来,山东烟台、威海两地连续3次遭受强降雪袭击。12月3~21日降水总量:烟台为80.3毫米、威海为88.5毫米。其中,烟台的降水量为1951年建站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历史极值46.7毫米),威海的降水量也为1959年建站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历史极值32.7毫米)。
三、重大气象灾害预测
由于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成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地预测它,这主要是由于对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成因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鉴于气象灾害预测的需要,国内外许多气象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并设计了海-陆-气耦合的气候数值模式,并且,这些气候数值模式应用到实际的短期气候预测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预测效果。据此,气象学家在对旱涝规律与成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旱涝预报方法,即,利用物理相关与气候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预报试验,证明是一种有发展前途、行之有效的旱涝气候预测方法。1991年夏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和1998年夏季在长江流域及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以及最近三年华北地区发生的严惩干旱灾害,利用气象学家提出的方法比较成功地把这些严惩的旱涝区域预报出来,为国家减少了损失,这说明物理相关与气候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旱涝预测方法对于严重旱涝还是有一定预报效果的。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长江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在内蒙和新疆等地的冬季时常有雪灾发生,春季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出现沙尘天气或沙尘暴。要准确预测这些灾害的发生,就必须搞清楚这些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与成因。这不仅必须通过大量的观测把全球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搞清楚;而且,还要利用数学、物理学的最新成就,把气候系统的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水文和生物的过程用数值模式表示出来,再利用巨型计算机通过这些模式的计算来模拟气候系统的季度、年际、年代变化。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预测实验,才能够利用这些气候数值模式来预测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因此,要比较准确地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还需要漫长而大量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