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背斜向斜断层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

背斜向斜断层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习区附近较大一些的褶皱构造有黄陵背斜、秭归向斜。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由侏罗系内陆湖相地层所组成。
地质构造_秭归产学研基地野

第四节 地质构造

img31

秭归县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造格局较为复杂(图2-1)。县境内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前南华纪变质岩系中,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组成,并伴随有岩浆活动;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南部,以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香龙山背斜及其东侧的五龙褶皱带;新华夏系为县境内重要的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联合弧形构造和新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两种形式,前者在县境内的构造形迹有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后者主要为北东向构造,由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构造形迹为黄陵背斜、秭归向斜;近南北向构造主要由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组成,近平行向展布。

实习区附近较大一些的褶皱构造有黄陵背斜、秭归向斜。

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形迹展布在太平溪至香溪一带,由砥柱和脊柱两部分组成。砥柱(基底)为古老的崆岭片岩及花岗岩。脊柱(盖层)为黄陵背斜,轴向北17°,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km(全长120km),东西宽13km(全长85km)。西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黄陵背斜出现在燕山期以前,在燕山期定型并继续发展,其构造形变较强烈,两侧形成地盾,实习区内只有西侧地盾,即秭归向斜。黄陵背斜对后期的新华夏系构造起着干扰和阻抗作用。

秭归向斜构造形变较弱,其轴向为北10°~20°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了“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东翼倾角25°。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由侏罗系内陆湖相地层所组成。

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水田坝断裂、牛口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断裂的差异活动形成断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恩施、建始等盆地,形成盆地内巨厚的白垩系—古近系红色岩层。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作用,使红层有轻微变形,局部断裂有微弱继承性活动。全区转入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整体上升。

实习区主要断裂及特征见表2-4。

表2-4 实习区主要断裂及特征表

img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