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出现的障碍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海外一些思潮的负面影响下,中国现有制度不完善的缺陷凸显出来。此外,一些人存有传统的小农意识与生产生活习俗,这也是导致行为不科学而引发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经济活动中利益驱动下的污染
我国农业污染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需要具体判定,认真解析原因。
(一)掠夺式发展理念的转嫁与畸形膨胀
环境污染的形成不仅仅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也具有“国际化”和“全球化”特征,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实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结构性矛盾,它们与环境污染紧密相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体系以掠夺资源为目标,高消耗、高污染,滥掘矿藏,滥砍树木,以此来使一少部分人去满足个人的自私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例如,南美洲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热带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的跨国公司在那里大肆砍伐森林,掠夺自然资源。“在2007年的后5个月,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森林采伐急剧上升,几乎是去年同期的2倍……在这以前它从未遭受过大范围的森林损失,还有因此而产生的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碎、火灾和气候变化等带来的协同影响。”[28]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继遭遇寒冬,其制度缺陷随之暴露出来,这也重创了那些国家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仰”。2011~2012年,加拿大民调机构“全球扫描”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对27个国家共2.9万多人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规范和改革。曾经是“美国式市场万能论”以及新自由主义信奉者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中谷岩在《资本主义为什么自我毁灭》中指出,美国泡沫经济崩溃的结果,将迫使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转变方向[29]。但是历史发展从来就是曲折的,在经济全球化中,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海外理念、做法进入了神州大地。受此影响,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生活,不顾一切地将国民生产总值奉为神明,采用了掠夺自然资源式的发展方法,结果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农田化肥、农药污染等恶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摒弃“金钱万能”、“物质第一”的错误思想,实施平稳的发展方针。
(二)行政管理部门机制缺陷与监管不力
一些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设定的内部激励条例明示,地方经济增长了,工作政绩就是好的;增长越快,政绩越好。这样,一方面,在考核指标代表的利益驱动下,地方行政部门的业绩考核更多地偏向于经济指标,而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设置则被忽略了,公务员们在日常工作中也自然会更加注重经济方面的改进,较少注重甚至是无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保的原则。同时,政府机关的体系构建设计又缺少系统总体平衡机制,速度型、数量型的业绩考核成为了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中央到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分割式的“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机构设置,也使得农村环保事业决策主题、投资主体、监管主体不明确,各级管辖范围一部分有所重叠,另一部分又有“双不管”的管辖漏洞,从而造成农村环保事业决策迟缓、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等,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政策难以落实。
急功近利,不顾客观生态条件的制约因素,无视环境保护,只重经济指标,忽略环保指标,这是引起生态污染的原因之一。前文提到的2008年山西省襄汾县出现了特大沟尾矿库溃坝事件,在事故突发之前很多年,新塔矿业有限公司那个矿尾坝已多次出现险情,周围民众更是多次要求该公司维修加固,然而公司却一直不愿投资,根治隐患。2012年山东省栖霞市一些人用沾有高浓度杀菌剂的药袋装裹苹果,目的是为了好卖钱,可是,这些人却为了防止农药感染,戴着口罩和手套,有的人甚至将头包裹严实,“像戴上防毒面具”进行作业。最终的恶果是,溃坝卷走了200多条鲜活的生命;带有残留农药超标的大批苹果被销往各地,危及民众生命健康。
二、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沿袭招致的污染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两面性,既在数千年封建社会时期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又积淀下来一些狭隘、封闭与保守的意识和封建、传统的风俗陋习。一些农业环境污染现象出现,根子就在滞后的小农经济意识。
(一)某些传统耕作方式或习俗导致的浪费与污染
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然而,中国广大乡村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比较偏远、旷野草原中的偏僻落后乡村,一些世代居住的农牧民的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一些人因循守旧,仍在继续着滞后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与农业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相差甚远,而且造成了农耕资源的极大破坏。例如,中国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气候干燥,缺少降雨,因而水资源极其宝贵。可是,很多北方缺水地区耕作浇地依然是“大水漫灌”。这是一种粗放的灌水方法,不仅灌水的均匀性差,水量浪费也极大。从长远来看,大水漫灌方式还会抬高地下水位,而且易使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有人曾说:“水漫一遍,地就瓷实一分。”这就是沿袭数千年的传统落后漫灌对土壤破坏的形象比喻。2012年4月25日,水利部部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他提供了一组数据如下: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水分生产率(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2.4斤/立方米,而世界先进水平为4斤/立方米左右[30]。大水漫灌农田的行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早就禁止,但无奈的是,传统习惯势力难以去除。
列宁是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伟人,他在创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用教育来消除传统陋习的意义。1919年5月6日,列宁以《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为题目,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说:“我们非常突出地感到十分艰巨的工作是重新教育群众,组织和训练群众,普及知识,同我们接受下来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在这里,完全要用另外的方法进行斗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同样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表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历程进一步表明,在广大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教育,这是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传统生活方式形成的习惯式的污染
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污染主要来自对生活废弃物仍采用传统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对于生活用水,农村居民还是沿用最原始的直接倒掉的处理方式,而这些富含营养的生活用水便会成为污染生态环境的源头之一。另一方面,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通常人们都采取简单堆放或填埋的方法。尽管堆肥和焚烧的处理方法相对来讲更加迅速与更加环保,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十分严苛。例如,堆肥处理,要求将垃圾保温至70℃储存、发酵,这样才能彻底分解为无机养分。垃圾焚烧处理则需要更高级的技术与设施。这些严苛的技术条件在很多农村都是难以满足的,一些农民也不情愿或者不愿意投入去改变这些约束条件,于是,堆放和简单填埋等传统方法一直沿袭,结果导致了污染日益严重。
三、单个资产分散经营与绿色农业的矛盾
绿色农业是集约式农业,单个农户耕作则无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目前农业生产中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疑难问题。
(一)单个资产分散经营导致粗放农业耕作方式
单个农户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是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到来,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单个农户承包土地十分有限。据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有2.4亿农户,每户平均0.69hm2土地,农业劳力人均0.29hm2[31]。有限的土地资源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进行。另一方面,这种零散的经营模式,单个农户的利益驱动不仅导致了农药、化肥大剂量不合理使用,而且假冒的绿色农产品还激增了农产品市场的整体物价水平,既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又阻碍了真正绿色产品的销售与推广。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使得传统粗放式农业耕作的沿袭。
(二)粗放耕作方式阻碍绿色农业推广
在西部地区一些乡村,单个农户常年进行着实质上的封闭式耕作、栽培生产活动,很少应用新技术。于是,他们困顿、止步于代表可持续、先进的绿色农业的高门槛下。首先,一些个体小生产经营十分粗放。在很多乡村,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生产始终维持着较为简单的再生产,保持着类似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民们的生产作业是封闭式、粗放式的,他们没有主动进行土地产权流动的冲动,因而,作物栽培方式及效益也较为低下。其次,零星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对信息反应迟钝。由于一些乡村信息渠道闭塞,使得政府的很多惠农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例如政府推行的新科技在一些地方效果不好,新技术遭遇人们的“冷淡”对待,新技术进一步的乡村化不为人们接受,因而,新型农科技术的高额效益也就无法得到实现。同时,很多农民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惠农政策,他们因此而错失了享受优惠的机会,已经付出的较大成本没有得到补贴,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以上缺陷与不足是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的,还将长期存在,其原因很复杂,需要具体分析。例如,一些人很难改变传统滞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成本效益对比的一些影响。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在绿色生产投入成本大于所得到的效益时,即使政策导向偏向于防止农业污染和发展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者也会为了生存和发展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方式,这样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难以完全被抛弃。其次,农科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地区,绿色生产、绿色农业知识等农科技术并没有普及,很多人依然沿袭传统中落后的方式处理各类废弃物。同时,也正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才将人们推向了传统的、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总之,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效益不足以抵扣成本,再加上相关绿色农业生产知识普及不到位以及农科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这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传统中不科学的生产生活习惯的沿袭,造成了农业环境的长期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