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发展工业的历程

中国发展工业的历程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工业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是在18世纪大规模兴起的,这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经济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发展工业成为国家建设的第一位的目标。中国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工业化推进,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过半,建立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
中国发展工业的历程_环境人类学

第一节 中国发展工业的历程

新中国进行的现代工业自1978年以后加速进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这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才完成的发展任务。

一、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工业化的使命在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其生产方式由传统农耕文明下的手工业生产向现代工业文明下的机械化、信息化大生产转化,以达到国家强盛的目标。新中国的工业化改变了旧中国衰微、破败的面貌,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工业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是在18世纪大规模兴起的,这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经济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赞扬了工业化生产的历史作用,这是一场起始于蒸汽机的划时代的发展。“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化替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1949年以前的中国贫穷落后,是一个几乎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小农经济国家,连火柴都是舶来品,称之为“洋火”。新中国建立以后,发展工业成为国家建设的第一位的目标。中国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工业化推进,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对中国工业化综合评价的权威报告,按照一种很通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表明1995~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意味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或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按照“九五”和“十五”时期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推算,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将达到100[2]。这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过半,建立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的工业化率是26.1%,中国的工业化率是46.8%。作为当今全球总量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为18.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8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工业总量中的最高份额,说明“世界工厂”名副其实。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1949年初经济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据统计,在全国当年的3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1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经济形态中,约80万人口生活在原始公社社会末期的形态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山乡,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运输工具是人背马驮,走的路是羊肠小道……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相对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历史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团结了各族人民,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建设业绩。新中国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就得到了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特别是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仅在2000~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达到130多项,投资总规模达到2.2万亿元,包括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大型机场、高速公路、水电站等。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期间(2011~2020年),国家又新开工建设18项重点工程,有成都至兰州铁路、重庆至贵阳铁路,四川大渡河泸定水电站、云南澜沧江功果桥水电站等,投资总规模为4689亿元[3]。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投资是最大规模的西部工业化建设。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战略接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成为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开始整体向小康社会迈进。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与难题

中国工业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遇到重重困难,其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工业,如何平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如何在工业建设中使人民得到最大化的福祉等,在这些问题上经历了困难的抉择,也走过了一些弯路。

1.欲速则不达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政府曾经采用了一种不顾一切追求工业化的发展方式。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运动。于是,各地都一窝蜂似的建设工业项目,强调“钢铁元帅升帐”,实施“以钢为钢”的发展方针,全国将实现钢产量1070万吨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各地总共抽调了5000万劳动力炼钢;城市的机关、团体、学校以至街道居民们一起上阵,均支起炉灶大炼钢铁。一时间,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盛行。为了炼钢,一些地方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例如,河南省商城县用土法炼铁开展了大跃进,成为当时全国“小、土、群”炼铁炉的一个典型。1958年9月和10月期间,商城县共放了10颗钢铁“卫星”。欲速则不达。大炼钢铁运动给商城县带来重大危害,土法冶炼炼出的不是钢,大多数是不能用的土铁疙瘩[4]。结果,“天灾人祸”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1960年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才停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一味快速地推进工业化,有些工厂只顾产品、产值,却不关心如何处理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污染。其结果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两类工业污染。

一次性工业污染。一次性工业污染是指由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从污染源排出后直接造成的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工业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用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还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气等。造成土壤污染的工业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物,它们含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一般较高。它们一旦进入农田,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土壤污染,危害作物[5]。“三废”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些严重的污染事件往往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次性工业污染。这种污染是指由工业污染源排出的某些一次性污染物,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它们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新的污染物,于是对环境造成了再一次污染。例如,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一次性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之后,它们会形成与一次性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中,最常见的大气二次性污染物有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等[6]。二次性工业污染形式相对隐蔽,不容易防治,因而潜伏状态更长,产生的污染危害也更大。

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破坏环境的事情,均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不科学所造成的。

2.粗放型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形式,或者是资金、技术集约化的形式,或者是资金、技术粗放式的形式。伟人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以农业为例,阐述了集约化经营的理念:“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7]资本与技术集中,农业生产效益就高。与集约化类型相反的生产方式是粗放式类型,其资本、技术的含量都低,生产粗放,效率很低。中国工业生产在一些地方就是粗放型的,因而效率低,污染大。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在中国当代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在中国一些地方,在此种增长方式下,为了单纯追求高额利润,一些人违反自然规律,一味地用行政方式取代市场来配置资源,他们往往不合时宜地将资源优先投入到产值大、利税收入高的简单加工装配工业中,或者重化工业中。这就使得宝贵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由此加速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8]。工业的粗放式经营弊端很多,典型事例是大举发展高耗能工业,虽然获得了一些利润,但是带来的环境恶化的损失则远远大于收益。

(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阵痛”

由于中国解放前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因而,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但是,由于存在着粗放型发展方式,因而,这个转型十分艰难,有些时候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阵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无数农民随着工业化建设进城,他们成为在工业战线上的农民工。这些劳动力由低效率的农业进入高效率的非农产业,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给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

然而,进城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并不能等同于市民,农民工利益和企业老板的目标有不少冲突的环节。特别是,一些企业老板不愿意投资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结果造成实际生产中的工作条件往往不够好,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职业病危害很严重,比如进入煤矿的农民工得了矽肺病。他们中积劳成疾者较多,也有不少因工致残者。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他们难以得到良好治疗。因为和家人分离,在城市受到歧视,工作的压力、社会交际的贫乏,使他们时常感到孤立和抑郁,心理健康受到损伤[9]。同时,在粗放型的生产体系中,农民工在自身许多重大利益方面没有话语权,企业与经营企业的行政机关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某种保障。从农民工自身来说,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行业,使得农民工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到许多新东西,也获得了很多货币收入[10]。但是,由于存在着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阵痛”,有不少农民工很不适应,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身心代价。

二、牺牲环境的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虽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利润,但是,这种作业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的环境负担。粗放型的工业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加上经营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漏洞,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随之凸显。很多统计资料与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管理不善与认识滞后等原因,不科学的工业生产方式在中国一些地方普遍存在,使得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灾难性事件多次出现。

例如,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污染,其成分是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由此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结果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长江三角洲内有的城市郊区连片的农田受到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那里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了“毒土”。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研究的调查表明,由于一些工业活动造成污染,还有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环保部门提出的估算数据是,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11]。治理工业性污染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绝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在现有的资源约束、劳动力供给结构之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这种模式,建立高度集约化的新工业生产方式,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