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典型流域产污影响因素特征统计
选择的典型流域淮北平原位于暖温带的南部,是一个季风盛行的区域。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气候温暖而湿润,冬为旱季,夏为雨季,温度和雨量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是淮北平原气候的一般特征。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平原东北部的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平原西南部,因近大别山,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又有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之势。淮北平原的年降水量在一年中分配极不均匀。1956~2006年年均降水量859.5mm,最大年降水量1 345.4mm(2003年)是最小年降水量543.3mm(1966年)的2.48倍,多年平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2.0%。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于6月份下半月到9月份上半月,且以暴雨形式降落,而其余8~9个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若以春、夏、秋、冬四季而论,则以夏季降水量为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51%~60%);其次是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23%和16%~20%;冬季降水量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5%~9%。此外,降水量的变化幅度也很大,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左右,个别地点可达5倍,同月份的降水量,大水年与小水年的差别较大。
选取2005~2007年的逐日和逐月降雨资料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如图4.1所示。三年期间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83%、68%和78%。其中,2005年两次最大降雨事件分别发生在7月6日和8月2日,降雨量高达133.2mm和142.7mm,降雨次数及月降雨量的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三年中2006年降雨总量最小,但其年内分配比较均匀,降雨主要发生在6月、7月、8月、9月和11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8%。2007年总降雨量最多,而且降雨次数及月降雨量的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几次较大的降雨事件发生在7月6日、8日和19日,另外9月19日也发生了一次较大降雨。
以实验站1986~2005年共20年的降雨-径流逐月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统计研究区产污影响特性要素降雨-径流的相关关系,统计模拟结果显示降雨径流表现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决定系数达到了0.932,如图4.2所示。因此,利用多次降雨径流的实测结果建立降雨-径流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用于该地区降雨推求径流量的计算。
图4.1 2005~2007年逐月及逐日降雨分布图
图4.2 实验区1986~2005年降雨径流相关关系图
图4.3则显示了最近7年即2001~2007年逐月的降雨和径流变化过程,其中2002年、2003年和2005年分别发生了几次较大降雨,因而径流过程也相应出现了几次大波峰。
图4.3 2001~2007年降雨径流变化过程
逐月降雨量和径流量都是一个时段的累积量,往往只能从总体上反映该地区的产流特性。然而在进行野外实验时,通常更关注在一次降雨过程中的污染物迁移流失规律,因此,在后续内容中将进一步分析几次典型的降雨-径流-产污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