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产污实验
由于逐月降雨量和径流量都是一个时段的逐渐累积量,一般来说主要是从总体上反映该地区的产流特性[226]。然而在进行野外实验时,通常更关注在一次降雨过程中的污染物迁移流失规律,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几次典型的降雨-径流过程。
由于流域面积较小,而且实验区地势较平坦,一般在6~9月汛期才会产生地表径流,对于大径流场,在收集的资料中有6场较完整的次雨洪过程,中尺度径流场有3场较为完整的次雨洪过程,如图4.9~图4.17,并以此作为分析依据。
图4.9 实验区大径流场1989-8-6降雨径流过程
图4.10 实验区大径流场1991-7-6降雨径流过程
图4.11 实验区大径流场1997-7-4降雨径流过程
图4.12 实验区大径流场2005-8-2降雨径流过程
图4.13 实验区40 000 m2径流场2005-8-2降雨径流过程
图4.14 实验区大径流场2006-8-6降雨径流过程
图4.15 实验区40 000 m2径流场2006-8-6降雨径流过程
图4.16 实验区大径流场2007-7-6降雨径流过程
图4.17 实验区40 000 m2径流场2007-7-6降雨径流过程
分析大径流场的6场次雨洪过程发现,即使是同一流域,在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径流效应也是不一样的,但流量峰值与降雨峰值均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受下垫面土壤水分和供水的影响,径流过程线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有单峰型、双峰型甚至多峰型。另外,比较不同尺度径流场的同期次雨洪过程发现,随着流域面积的减小,洪峰流量明显降低,但峰现时间却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在实验区域,下垫面对径流到达流域出口无明显滞留影响。相对而言,2007年的降雨量要远远大于2005年和2006年,因此径流量明显增大,而且由于区域内产生大量积水,洪峰比降雨峰滞后约24h。
由实验测得2007年典型大暴雨条件下的一次降雨-径流过程(见图4.16和图4.17)可以看出,流量峰与降雨峰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而不同尺度径流场的峰现时间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在实验流域,下垫面对径流到达流域出口没有明显的滞留影响。
对于流域里采集的水样进行处理分析,水样静置3h后抽取上层清液测定水相营养盐含量,测定项目包括pH值、总氮、氨氮、硝氮、总磷。其中pH值用pH计测得;氨氮用纳氏比色法测得;硝氮用酚二磺酸法测得;将水样经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所配的氧化剂消煮后测得总氮;将水样经过硫酸钾消煮后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得总磷[221~223]。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总氮: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120~124℃的碱性介质条件下,用过硫酸钾作氧化剂,不仅可将水样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氧化为硝酸盐,同时将水样中大部分有机氮化合物氧化为硝酸盐。而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于波长220nm与275nm处测定其吸光度,按A=A220-2A275计算硝酸盐氮的吸光度值,从而计算总氮的含量。
(2)总磷:过硫酸钾消解—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在酸性条件下,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成磷铝杂多酸,被还原剂抗坏血酸还原,则变成蓝色络合物,通常即称磷钥蓝。该络合物在波长700nm处比色进行定量测定。
(3)硝氮: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硝酸盐在无水情况下与酚二磺酸反应,生成三硝基酚,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黄色的碱式盐,黄色的深浅与硝态氮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可以在分光光度计上410nm处比色进行定量测定。
(4)氨氮:纳氏试剂比色法
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生成淡红棕色胶态化合物,此颜色在较宽的波长内具有强烈吸收,可以在分光光度计上420nm处比色进行定量测定。
由此得到在该次暴雨过程中,大尺度和中尺度流域出口氮磷流失情况分别见图4.18~图4.21。
图4.18 中尺度径流场TN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据图4.18分析,TN浓度在前两次连续强降雨后浓度很高,为7.34mg/L,随着流量峰的出现则迅速降低。本次洪水过程有三个洪峰,随着第一次流量峰值的出现,TN浓度在滞后约4h后也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则迅速降低并在第二次洪峰流量出现后再次达到一个较大值。随后流量在第75h达到最小,此时对应着TN的第二个浓度峰值。第三次浓度峰在第三次洪峰约6h后出现。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TN浓度峰要滞后于径流峰;在出现多个洪峰时,TN浓度变化比较剧烈。从图4.19可以看出,随着流量的增大,TP浓度相应增大,TP的浓度变化趋势与流量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呈现三次明显的浓度峰过程。而且该次暴雨事件中吸附态磷流失比重较大,TP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随径流量变化的特征,并且磷的流失以吸附态为主。
图4.19 中尺度径流场TP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图4.20 大尺度径流场TN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图4.21 大尺度径流场TP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分析比较图4.18和图4.20,大尺度径流场的TN流失呈现与中尺度径流场完全不同的特征。初始TN浓度较高,之后随着径流的增大浓度迅速降低,并有轻微的波动,但是没有特别明显的浓度峰出现。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不如中尺度剧烈。只是在第71小时突然增大,随后呈现一个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此我们认为,随着径流场尺度的增大,TN浓度过程的变化趋向平缓。图4.21显示大尺度TP的浓度变化过程与TN类似,变化很平缓。说明径流量对TN和TP浓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由于随着径流场尺度的增大,泥沙流失量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吸附态磷含量升高,因而与中尺度TP流失比较,大尺度径流场TP浓度相对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