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怒吼的大山

怒吼的大山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怒吼的大山地球上原本没有山。过去的岁月,人们举起斧头向山间的森林痛下杀手的结果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枯燥的数字提示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仅仅是重庆市山体崩塌中的一例。地质专家介绍,全国500余座城市中存在山体崩塌严重隐患的城市多达70余座。三大条件中其中任何一
怒吼的大山_善待家园中国生

怒吼的大山

地球上原本没有山。

若想认识山必须先从地球说起。

地质学家说,地球从混浊中走来。

47亿年前,地球是许多微量元素的集合体。当时太阳系是由弥漫的物质或星云演化而来。随着星云的冷却和收缩,分离过程的一次次演变,各气体环处在今天各行星的公转面位置,星云中心收缩成太阳,形成各气体环内不均匀的状况,密度大的吸收密度小的部分,最后结合成行星。

地球诞生后处在不停的裂变中。地球内的高温灼热使其内部战争连绵不断。25亿年前,大陆板块与板块之间在地壳深处的一次次激烈碰撞,使原本平坦的大陆出现裂痕,创口之处岩石隆起,变成了一座座大山。

大山隆起后,绿色植物成了大山的生命。极富生命力的植物给每一座大山穿上厚厚的绿装,之后繁衍出更多的植物。

地球上有了人类后,大山的绿衣开始被人一层层剥去,美丽的大山被人脱去绿装后现出了狰狞的面目,大山怒吼了。

我国是多山之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地占了69%。人们多年对大山近似疯狂的掠夺后,除去喜马拉雅山、泰山、黄山、华山等以其险峻挺拔著称于世外,更多的则与“荒”字连在一起。

过去的岁月,人们举起斧头向山间的森林痛下杀手的结果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繁,损失越来越大。全国累计400多个县、1万多个村庄遭受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袭击。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地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条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造成我国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我国的地质灾害埋下了伏笔。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的人文活动,特别是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人们对高山的索取不断加重,对山体自然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加之大量违反科学规律的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日趋严重。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内地所有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这些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每年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

答案是惊人的:这三种地质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36亿元。

再看看下面的数字: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至少有400个县的1万多个村庄受到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至少有100余个大型工厂和60余座大型矿山受到这种地质灾害的破坏;泥石流多发地段内有3000公里长的铁路的安全受到威胁,平均每年用于修复和改建被泥石流冲毁的铁路的费用高达7000万元,用于防治和修复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而被破坏的公路的费用达3000万元……

枯燥的数字提示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我们对大山的破坏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与大山之间原本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共在一个地球上,相互依赖,和平共处。可当人从山上挖出第一块宝藏后,人的私欲开始膨胀,永不满足的心理促使人拼命地向大山攫取。人们挥起刀斧向大山痛下杀手,人们在利用大山和向大山索取的过程中同时在破坏着山体。利用大山又破坏大山。久之,人们陷入了拼命向大山索取,破坏大山;而大山遭受破坏后通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疯狂报复人们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与大山相争,不善待大山能占到便宜吗?

五峰山塌了

山体崩塌是指山体陡坡上的岩石和土壤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到山脚(或沟底)的地质现象。

山体滑坡也称“塌山”,一般发生在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陡坡上。

山体崩塌发生的速度极快,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一座耸立的山体突然间像积木一样倒塌,永远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001年1月7日,农历十三,星期日。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

这天距离春节还有17天。

虽然离春节还有十几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农村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放下手头的活计,高高兴兴地准备年货,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重庆市云阳县西部五峰山山脚下的村民们也同全国人民一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筹备着过节的年货,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喜悦,毫不吝惜地大把大把往外掏着钞票。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灾难正悄悄逼近善良淳朴的村民们。20时30分,暴风雨中夹杂着轰隆隆几声刺耳的巨响,仅仅几分钟时间,多少年与村民们相依为伴的五峰山轰然倒塌,4万多立方米的岩石顺着山体呼啸着滚滚而下。眨眼间五峰山变成了一片碎石,碎石怒吼着冲向山脚下的民房,10余间房屋顷刻间被碎石冲毁,20多人被埋在碎石堆里丧了命。

悲哀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山村,村民们过节的情绪顿时全无。

失去亲人的村民们欲哭无泪。

村民李建国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

回忆起那场灾难,他仍然心有余悸:“虽然雨下得很大,但谁也没有想到死亡会降临。几声轰鸣过后,来不及作出反应,整座山便铺天盖地似地压了过来。山石滚过之处都是人的尖叫声和呻吟声……”

这仅仅是重庆市山体崩塌中的一例。

地质专家说,山城重庆每年雨季都处在山体崩塌的威胁之中。

地质专家介绍,全国500余座城市中存在山体崩塌严重隐患的城市多达70余座。

在全国山体崩塌严重的70余座城市中,重庆市从山体崩塌的规模和数量上讲,名副其实地排在全国之首。

山体崩塌发生的分布密度大,发生山体崩塌的频率高、数量多是重庆市山体崩塌的三大特点。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是长江上游水陆交通枢纽,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如此重要的一座城市却处在了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都十分有利于产生山体崩塌的不利环境中。

地质专家认为,发生山体崩塌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专家通过对重庆市地质情况的全面综合调查研究后认为,该市发生山体崩塌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全都具备,这在世界的大城市中十分罕见。三大条件中其中任何一条发生变化,就有发生山体崩塌的可能。

地质专家对重庆市可能发生山体崩塌的地方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全市潜在的山体崩塌处有199处。过去3年的时间里全市已发生山体崩塌40余处,死亡200多人,经济损失10亿多元。据调查,在重庆市主城区沿江地带,每平方公里就可能发生一起山体崩塌,而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人口密集的渝中区,每平方公里发生山体崩塌的可能性高达5处。

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是诱发山体崩塌的重要原因。

地质学家认为,尽管一些地方存在发生山体崩塌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对山体的人为破坏,发生山体崩塌的可能性甚微。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山体崩塌的直接原因。现代社会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往往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这样做不但扩大和强化了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而且为山体崩塌提供了人为动力。

重庆市为何易发生山体崩塌?笔者为此专门请教过多名地质专家。专家们一致认为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所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周边和长江上游森林的过度砍伐。

长江上游曾是我国第二大林区,重庆市的山上长满了树木,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如一个巨大的储水罐,起着水源涵养的作用。由于近代人们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山体裸露,水源涵养的作用大大降低。林业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四川省(包括重庆市)森林覆盖率解放初期为20%,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下降到12%。森林覆盖率下降的结果就是水土流失面积的不断增多。1949年到1999年,仅仅50年的时间里,四川省(包括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前整个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总和。地质专家和水利专家确认,森林植被面积的锐减是导致重庆市发生山体崩塌和诱发洪水的重要原因。

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的规模和密度日益加大。

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类工程建设中毁坏林木植被、凿山动土的工程越来越多。许多树木被砍伐,许多山体因工程建设需要被凿得七零八碎。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保护环境,使得山体崩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几项原因加在一起,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原本不强的山体遇到外力的诱惑后,再也不能故做矜持,随外力而发,山体崩塌在所难免。

摇钱树倒了

因人类不节制,过分向山体索取而导致山体崩塌的事例数不胜数。

1994年4月的一天,四川省乌江中部武隆县境内鸡冠岭的山崖上彩旗飞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和着鞭炮锣鼓声,当地乡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兴建的一座小煤窑开张了。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小煤窑一开张,每日进项可达万元。有人掰着手指头在盘算,1天1万元,10天10万元。照此速度,一年回本儿,两年赚钱,哈哈,小煤窑简直是棵摇钱树!

赚钱谁不高兴?

高兴的日子仅仅过了10天。

10天中挖出的煤只有20余吨。

煤挖得不多,山脚下掏的洞不小。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洞引来了山崩之祸。

第11天,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引发了山体崩塌。幸好那天因下雨没人挖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鸡冠岭轰隆一声倒下了。

人们的发财梦彻底破灭。

山体崩塌虽然没有伤及人,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隐患。

山体崩塌发生后,9万立方米的石头倾入乌江,顿时形成一道长约150米、高100多米的拦江大坝,造成乌江断流,江水嗖嗖地往上涨。

乌江是山里山外惟一的通道。乌江被拦腰截断后,山里的人出不来,山外的人进不去,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惊慌。有关部门紧急抽调部队进行抢险。经当地驻军连续奋战2昼夜,才疏通了江道,人们惊慌的心才安定下来。

300万元不光挖塌了一座山,还造成了高达8亿元的经济损失。

类似的事在贵州省的盘县也出现了。

贵州省盘县红果镇有个村子叫纸厂村。

纸厂村顾名思义造纸业十分发达。

纸厂村地处深山区,漫山遍野到处长着竹子。多少代,纸厂村的村民都以竹子造纸为生。

竹子是他们最主要最宝贵的资源。

竹子维系着全村人的生计。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对竹子倍加呵护,从不肆意破坏。靠着竹子造纸,村民们过着虽无饥馑,却也并不富裕的生活。

1996年,该村1公里外发现一个煤矿。该煤矿埋藏浅,煤质好,易开采,产量很高,销量极好。多少代以造纸为生的村民们一下子转移了注意力,集中全部精力采煤,冷落了造纸。造纸业失宠,竹林也跟着遭殃。有了来钱的渠道,村民便不像过去那样爱护竹子了,而是放开手脚拼命地砍伐不要钱的竹子用来烧火做饭。仅一年多时间,近处一座山的竹子全部被砍光,竹子砍光后村民又挖竹根,原本一座绿茵茵的山彻底被剥去了皮。村中一位先富起来的大款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相中了秃山下一块空地,斥资5万元建了一座两层小楼,还买了台“画王”彩电摆在宽阔的大客厅中。许多村民晚饭后便凑到这家聊天看“画王”。

1997年7月4日晚,“哗哗”的大暴雨也没能削弱村民们看“画王”的热情,31个人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画王”中的精彩节目,谁也没有料到死神已悄然向他们逼近。21点半,秃山突然发出一阵隆隆的巨响。霎时间,天地玄黄,山体四分五裂,巨石裹着泥浆铺天盖地地压向两层小楼。来不及逃跑,甚至来不及惊叫,山体崩塌后泥石眨眼工夫将整座小楼摧毁,31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没了命。

纸厂村人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挖下了一座坟墓。

地质学家说,一座山犹如搭好的积木。外表看一座山好像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其实山体内部结构十分松散。山石之间相互倚靠、相互作用,谁也管不住谁。若撤掉其中的一块石头,必然引起整座山的失衡,一旦条件具备,必然导致山体崩塌。前面提到的那家小煤窑,在山脚下挖煤,看似动静不大,但却打乱了整座山的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山脚下掏洞挖煤,山石间少了依靠,山体崩塌也就不足为奇了。纸厂村属于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虽然没有挖山脚,但把保护山体的竹子竹根全部刨掉,等于剥掉了山体的保护层。不要小看竹子根结成的“网”,这张“网”对整个山体的保护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少了这张“网”的保护,整个山体处在松散状态,遇见暴雨的浇注,山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极大。

由于人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把山当成了摇钱树,毫无节制的索取。岂不知这样的摇钱树根基是很不牢固的,往往得小钱失大钱甚至产生悲剧。

“炸药库”欲响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70余座存在山体崩塌隐患城市的最保守统计,在这70余座城市中有可能发生100万立方米以上特大山体崩塌的有50余处,而小范围零散的山体崩塌现象根本无法计算。

这50余处特大山体崩塌隐患犹如50余座威力巨大的炸药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人间悲剧。

请看下面的表述:

——江西全省铁路从1903年筑到1986年,通车里程达到1578公里。在1578公里长的铁路线上,因许多路段地处深山中,对山体的开挖程度高,边坡旁山体崩塌的情况较为严重。鹰潭至厦门线全长677公里,仅1962年全线发生山体崩塌100余处,累计中断行车3个月,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后才重新恢复通车。江西省公路情况比起铁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省1983年通车里程为3万余公里,许多公路段每年山体崩塌不断。1991年一场大雨过后,全省公路发生山体崩塌120多处,滚落的山石达到5万多立方米,严重阻碍了道路运输。1982年该省上饶县朝阳乡下原村因在山脚下开采磷矿,发生小型山体崩塌压死矿工10人。该矿并没有因此接受教训,而是继续在山脚下“挖宝”。1988年5月,一场雨后山体再次发生崩塌,3000立方米的山石顷刻滚落下来,压垮矿工住房5间,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躲过一劫的矿工在“灾难过后必有后福”思想的支配下,仍旧每日开山采矿。但这次没有上次那样幸运,偌大的山体突然崩塌了一半多,8万多立方米的山石黑压压地滚向矿区居住地,29条性命瞬间成了屈死鬼,43人受了重伤,15户房屋被石头掩埋,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万元。同一座矿山遭遇3次山体崩塌在国内外矿山史上极为罕见。

——安徽省山体崩塌对道路交通造成极大危害。绩溪北部山区的公路因山体崩塌频繁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88年105国道岳西至霍山间段山体崩塌堵塞交通数日,到黄山旅游的数千名游客被困山间。1991年6月7日,皖赣铁路绩溪坑口的一段路发生山体崩塌,铁路交通中断11个小时;同年7月19日,该段铁路再次发生山体崩塌,中断行车6小时40分钟,小溪河到石门山间由于山体崩塌3次列车中断行驶,累计停车17个小时。

——福建省因山体崩塌毁坏铁路每年的治理费用超过1亿元。漳龙铁路全长仅56公里,但山体崩塌频繁,养路工程费一年需要520万元。1992年7月,鹰厦线、外福线铁路连续发生7次较大的山体崩塌,其中7月6日一次的山体崩塌造成旅客死亡2人、重伤1人,车厢报废一节,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福建省公路每年雨季同样遭受山体崩塌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龙岩、漳平两市的公路从1985年到1990年5年间,因山体崩塌毁坏的路段高达12万多公里,修理工程费用达到32万元。1990年漳州市一个雨季公路遭遇山体崩塌171处,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1994年6月,古田—宁德公路发生山体崩塌后交通中断2个多月。

难怪福建省的铁路、公路部门把每年的雨季称做“难熬的季节”。每到雨季这两个部门从领导到职工都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上,下雨时连睡觉都不敢脱衣服,随时准备出发抢险,因为说不准哪座“炸药库”会被引爆。

——河南省山体崩塌的特点是,落差大,速度快,山体崩塌很突然。1987年9月7日,息县薄公山石灰岩矿区,由于矿区忽视安全生产,在危岩下乱采滥挖,引发山体崩塌。1万立方米的山石一下子从1000多米的高山上滚落下来,挖矿的28人全部被石头埋在里面,经全力抢救4人生还,24人丧命。1992年8月30日,地处山脚下的三门峡市实验油厂厂区发生大面积山体崩塌,崩塌面积大于300平方米,锅炉房、化验室、实验室、浴室全部被石头淹没,幸好那天是星期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99年8月4日,青海省互助县哈喇直沟乡外台村发生山体崩塌,规模为1200万立方米,造成22户房屋及财产被毁,直接经济损失97万元。事隔一天,民和县高家村发生山体崩塌,规模为1100万立方米,毁坏房屋59间、农田87亩及供电线路,经济损失20万元。当天化隆县查让村也发生山体崩塌,滚落山石1.53亿立方米,山石将黄河李家峪水电站4条输电出线、18座铁塔线冲断,造成一些地区断电,电站被迫停止发电15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西宁市林家崖多年存在一个山体崩塌隐患。有关部门对这一危体进行调查后认为,该地区15万立方米的山石随时都有突然发生山体崩塌的可能性,直接威胁着山下1.1万名居民及青藏铁路和平西高速公路的安全。

——湖北省西北部竹山县目前有5个山体明显出现拉裂位移现象,据地质部门预测,这5处危体假如遭遇到暴雨的连续袭击,极有可能引发山体崩塌,将对境内8万余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位于竹山县文风乡的危岩山体面积为48万平方米,现已蠕动的山石量达到1467万立方米,山体前缘已经向北移动8厘米,山体下部下沉5厘米,整个山体已经呈现出变形、失稳、下滑的趋势,县城内7万居民面临着威胁。位于堵河支流霍河南岸的马家坡山体,南临库容1亿立方米的霍河水库。据测算,该山潜在山体崩塌面积为60万平方米,目前山体已出现大量新的拉张裂缝和塌方滑坡,山体南侧边缘裂缝长1米至30米,宽30厘米至80厘米。该山中部26户居民的54间房屋均拉裂受损,其中9户已经成为危房不能居住。山体崩塌一旦形成,山石将滚落水库中,形成库中坝,直接威胁到水库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更让人揪心的是,县政府机关大院也处在山体崩塌的危岩体内。该山体出现松动的石方已有12万立方米以上,该地区是县城的中心地段,人口密集,房屋众多,潜在山体崩塌范围内现有楼房16栋,包括县政府在内的28个机关事业单位,常住人口3000余人,流动人口1000余人。地质专家对这几处的山体调查分析后一致认为,山体崩塌一触即发!

大山“走”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着山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滑坡俗称“走山”。

以沉稳著称的大山“走”了,后果可想而知。

滑坡分特大性、较大型、中小型三种。

特大型:一次滑坡的石量大于1000万立方米,死亡人数1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较大型:一次滑坡的石量大于10万立方米,小于1000万立方米,死亡人数1人至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至100万元;

中小型:一次滑坡的石量小于10万立方米,死亡人数为零,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

套用这个标准,离我们较近的一次特大型滑坡发生在2001年5月1日,地点在重庆市的武隆县。这次滑坡石量1300万立方米,死亡79人,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不知道老天爷是否真的与人类过不去,多次灾害都发生在节假日期间。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全世界劳动者高兴的日子。

尽管天空下起了雨,武隆县一座山脚下新盖起的一栋8层高的楼房仍成了热闹之地。30余户乔迁新居的人们欢天喜地地聚在家中,既庆祝节日,又为住进楼房而高兴。晚8点,中央电视台庆祝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正式开始,吃过晚饭的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正当人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时,滑坡发生了。紧邻楼房的山体像突遭原子弹袭击一样,整座山迅速瓦解,大小不一的石头和着雨水冲向楼房。楼房马上与石头混杂在一起,楼中的79人全部罹难。

事后的调查显示,造成滑坡的原因一是楼房选址不当,此处正是一个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二是人类工程活动不当,建造楼房时人们对山体进行了非恰当的“手术”。两种原因引发了这场灾难。

据地质工作者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存在发生特大型滑坡的地方一共有140余处。具有突发性强、分布广和隐蔽性强等特点的滑坡,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之一。

地质学家把发生滑坡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二是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水流量和流速);三是植被发育和被破坏程度;四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

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方面是发生滑坡的潜在因素,若没有这两个因素,即使人为因素再大,也不会发生滑坡。后两个方面则纯属人为因素,在前两个因素具备的条件下,搀上人们的各种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滑坡的产生就成为必然了。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发生的特大型滑坡和较大型滑坡是我国山体滑坡的主流,经济损失约占82%,死亡人数占90%以上。截止到目前,我国有记载的一次滑坡石量的记录是10亿立方米。2000年7月,西藏发生一次石量达3亿立方米的滑坡,成为近年我国滑坡之最。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除山东省没有发生危害较大的滑坡灾害外,其余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发生。其中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河北、江西和福建等地滑坡的危害非常严重。

令地质学家感到惊奇的是,滑坡的石量与危害的程度成反比。滑坡的石量大不一定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我国西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的滑坡石量都在数千万甚至1亿吨以上,而东部地区一次滑坡石量大于100万立方米的极为少见,但造成的损失大大高于西部地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认为,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使然。

两项全国记录

滑坡在全国许多地方存在,但各地滑坡的次数和危害程度不一。

全国31个省(区、市)中云南是滑坡“大户”。

滑坡在云南省境内的各地、州、市、县、乡均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云南省滑坡呈现出逐年增多、增强的趋势。据统计,全省滑坡潜在地约有5万余处,其中中型以上的滑坡点以每年15处至25处的速度递增。

滑坡的增多意味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加大。

云南省至今保持着一次滑坡石量最多、一次滑坡死亡人数最高两项全国记录。

1955年,云南省富源县老厂乡大哥煤田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面积8平方公里,山石滚落约10亿立方米,创下了全国之最。史书记载,1753年巧家县城发生山体滑坡,山石将整个县城摧毁,死亡近2000人,整个县城的人几乎全部被滑坡夺去了性命。

但愿这两项全国记录永远别被突破。

笔者在云南省采访了解到该省几次大的滑坡造成人员和经济损失的情况:

1965年11月22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滑坡滚下山石1.7亿立方米,掩埋5个村庄,443人罹难。1989年1月7日,该省漫弯电站发生宽80米、长112米、厚15米、滚落山石10万立方米的山体滑坡,山石冲坏浇注混凝土的3台搅拌机和多间职工住房,所幸预报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巨大,仅处理滑坡就耗资1.2亿元,工程因此延期1年多,总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1991年9月23日,昭通市头沟寨发生滑坡,滑动山石体积为1800万立方米,造成216人死亡,202间房屋被摧毁,损失牲畜300头,300亩良田被山石覆盖。

2002年8月,云南省频频遭受山体滑坡侵害,造成60余人死亡,40余人失踪。

同年8月8日,云南省永善县山体滑坡死亡21人,失踪8人。8月12日,盐津县庙巴村山体滑坡死亡13人。8月14日凌晨4时,一声巨响过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发生了特大高位山体滑坡。整个滑坡体长越200米,宽越150米,滑下来的石头总量达到45万立方米。此次滑坡造成31人死亡、36人失踪,还摧毁房屋13间,毁坏公路1200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60万元。

有关方面对云南省从1950年到1990年40年间发生的滑坡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该省因滑坡共死亡3000余人,10000余人受伤,500余座大中型桥梁、30余座水库、100余座水电站被摧毁;滑坡对该省东川、保山、元阳等31个市(县)及城镇和150余座大中型厂矿、3000个自然村、350公里长的铁路线、2220公里长的公路及1000余座水库和电站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由于滑坡灾害非常严重,碧江县被撤销县制,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县城被迫迁移重建……

云南省1981年到1990年,全省因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亿元。

恐怖“巨石阵”

与云南相邻的四川省也是我国滑坡的重灾区。

地质专家介绍说,四川省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和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滑坡发生的几率很高。滑坡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内的5条滑坡发育带。第一条是长江沿岸涪陵至巫山地带。包括万县、涪陵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山高坡陡,沿岸城镇密集,工厂和矿山相对集中,对山体的破坏比较严重。这些都为引发滑坡创造了条件。1982年7月17日万县境内的云阳山体发生滑坡,几百万方山石沿着陡峭的山体滚滚而下,堵塞了长江航道,造成经济损失600万元,整治资金花去3000万元。第二条是华蓥山至重庆地带。包括重庆市、泸州市、宜宾市,面积2.9万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四川盆地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铁路、公路及航运网络密集,许多地方依山建设,工厂、居民区全都建在山上,因此山体被开挖的现象极为严重。最为严重的是华蓥山一带。据地质专家调查显示,该地区滑坡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4个,密度之高世界罕见。第三条是龙泉山一带。包括成都市、德阳市、乐山市等地,面积为0.7万平方公里。这一带采煤业比较发达。由于一些人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对山体滥采乱挖,被掏空的山体一遇暴雨袭击,多次发生各种规模的滑坡,给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第四条是盆地中北部至南部地区。大部分在广元市境内,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该地区以农业为主,是较为贫困的地区。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存,他们不断砍树种田,不光造成大量山体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而且引发滑坡。1964年夏季,通江河畔的一座山体发生滑坡,山石将河道堵死,一座水坝决堤,冲毁大量的农田。事情过去30多年,残存的堤坝仍然可见。第五条是川中地区,包括绵阳市、南充市、内江市、自贡市等地,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这里以成都平原为主体,地势坦荡、河渠密集,工农业生产活动极为活跃。由于这一带少山,尽管人类经济活动非常频繁,但这里极少发生大的山体滑坡,只有少量规模较小的滑坡发生,对当地百姓和工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5条滑坡发育带似5个“巨石阵”齐刷刷地摆在了四川省的境内,单等人的“命令”而动。虽然目前大的巨石行动还未发生,小的骚扰已经有了。

2001年5月27日。

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少见的闷热天气。天空云层厚重,树梢丝毫不动,人喘气都很困难。傍晚天空出现了乌云,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天气顿时凉爽了许多。劳作一天的崇州市苟家乡的村民们吃过晚饭,看足了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进入了梦乡。

1时零5分,薤子村和大木村交界的洞洞平山体骤然发出一阵阵怪叫,轰隆隆的巨响把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有人推开窗子一看,山间一股尘土随风而起,呼啸着升上天空。轰鸣声中,100万立方米的山石从山上疾滚而下,山对面熟睡的6名民工瞬间被山石吞噬,另有8人失踪。14条性命转眼间消失在黑暗之中。事后据地质专家调查,该山属于断层页岩山体,山上原本不多的树木早已被村民们砍伐一光。秃山加上天气干旱,页岩风化十分严重,山体已成“酥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得酥松的山体四分五裂,怪叫声其实就是山体内部石头之间分裂前的相互碰撞摩擦声,接着山体发生滑坡。

贵州省也是山体滑坡经常发生的地区。全省挂上号的较大型以上的滑坡点500多处。解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滑坡毁坏房屋1万余间,摧毁小学3所、工厂1座,毁灭农田15000多亩,死亡400多人,伤200余人。由于滑坡的影响,2个乡政府和15个村寨被迫迁往他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贵州的滑坡主要分布在江河、铁路及公路沿线。就地区而言,主要集中在西部。滑坡的原因地质专家解释为山体本身存在滑坡可能,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为滑坡的驱动、诱发因素。

事实对地质专家的分析做了最好的诠释。

1985年7月7日。水城小场一座海拔1934米的山体在暴雨的作用下引发滑坡。滑坡体长700米,宽60—220米,滚落山石60万立方米。山石冲毁房屋7间,毁坏汽车、拖拉机8辆,死亡8人,20多万元的财产瞬间化为乌有。地质学家查明,该座山体本身就是一个滑坡体,正常情况下发生滑坡的几率极大。可老百姓对此浑然不知,多年来当地百姓烧火做饭、取暖都去山上砍柴。每年的秋后都形成一个上山砍柴的高潮,大树砍光了砍小树,小树没了砍灌木,山上能砍的树木全部被砍掉,致使山体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更加剧了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可能性在一场暴雨的催促下成为现实。

1988年8月19日,地处贵州西部的晴隆地区连降特大暴雨。

这场大雨在贵州省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总降水量达到300毫米。在特大暴雨的袭击中三望坪一座山体发生长850米、宽400米、体积1000万立方米的滑坡。1000万立方米的山石掩埋了山脚下的黄吉庆全村,毁掉房屋1000多间、耕地1500亩,山体滑坡不仅摧毁了黄吉庆村,而且周边部分学校和乡政府也遭到破坏。万幸的是,这次滑坡由于事先有关方面做了预报,人员在发生滑坡前基本撤离,仅死亡1人。这起滑坡与上面提到的滑坡极为相似,也是大山对人类长期破坏山体植被的一次报复。

无知丧命

在全国众多起滑坡中,人们对滑坡的危害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如何,人们遭受的损失有着极大的差别。

1991年9月23日和1992年7月20日,云南省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炎山乡熊家弯分别发生滑坡。由于人的意识不同,产生的后果截然相反。

1993年7月20日晚,云南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发生一起大滑坡。仅3分钟时间,1800万立方米的石头将整条沟填平。沟口一村庄216口人正在家中吃晚饭,来不及躲避,大部分人被埋覆。

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灾害发生前,一位老乡到山后去放马。他早上出去时看到山顶裂了道不大的缝儿,他啥也没想,牵着马跨了过去。待他晚上回来时,看到这条缝儿已有两米宽了,想跨跨不过去了,他还是啥也没想,牵着马绕道回了家。回到家,他啥也没说,吃过晚饭倒在炕上就睡了。

当天晚上悲剧发生了。

倘若这位老乡头脑中有地质灾害的概念,倘若他发现山顶有裂缝后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倘若……

世界上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没有后悔药。事后我们坐在屋中可以有许多设想。但事实上是当地的老百姓确确实实不知道什么叫地质灾害、什么叫山体滑坡,以至于大难临头却浑然不知。可见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多么不够,任务多么艰巨。

倘若人们的头脑里有了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的概念,情况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炎山乡熊家弯的村民们永远都会记住一个名字——高定基。

1992年7月20日清晨,高定基到村外的山上割草。当他来到山顶时,忽然发现原本一体的山顶裂了个2米长、30多厘米宽的大口子。高定基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山体滑坡的前兆。他顾不得割草,迅速跑下山来对弟弟高定红说:不好了,山顶上开了个大口子,说不定马上就要发生滑坡,你赶快通知村里的领导,组织人员迅速撤离。说完后,高定基重新回到山顶继续监视山顶的变化。村干部接到高定红的报告后没有任何迟疑,敲响了集合的钟声。村中的男女老少400多口人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村民们刚刚撤离危险区不久,1200多万立方米的石头铺天盖地般涌向村庄,一下子整个村子就被山上的石头填平。由于高定基报警及时,村干部措施得力,村内无一人伤亡。

2002年4月27日上午,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河东村一场暴雨过后出现了滑坡迹象。村民张国华发现情况后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地质技术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观察,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出现滑坡的可能性极大。乡党委接到情况通报后立即组织人员撤离,使山脚下6户25人全部搬迁到安全地带。晚上8点多钟,果然发生了山体滑坡,由于事先作了准备,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受损。同年6月26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龙车乡国土资源所兼职地质灾害监测员邓立富根据地质灾害常识,及时发现梨台村一座山体有滑坡倾向,他一个人守在山上呆了整整一个上午,发现滑坡迹象越来越明显,及时报告了市国土资源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处的同志赶到现场一看,滑坡一触即发。时间紧急,他们马上通知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当轰隆隆几声巨响,滑坡发生后,转移出去的606名村民个个热泪盈眶,连声感谢邓立富,说他是606条性命的保护神。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近些年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关注山体滑坡的人越来越多,防范山体滑坡的意识越来越强。

令我们至今仍感遗憾的是,许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地方的人们对山体滑坡依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光表现在对山体滑坡的知识少得可怜,防范意识极差,而且依旧肆意破坏山上的植被,用自己的双手制造着一个个山体滑坡隐患,引发了一处处山体滑坡。

“蛟龙”出山

泥石流也称山中“蛟龙”。

泥石流是我国所有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等水源激发而成。

泥石流因爆发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而得名。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分为黏性和稀性两类;按水源类型分为降雨型和溃坝型两种。

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大山里的三个孪生祸害。哥儿仨产生的背景条件基本相同。在这三个兄弟里,泥石流最广泛,数量最多,涉及的面儿最宽。

泥石流也分为特大型、较大型、中小型三种。

特大型:一次发生泥石流大于100万立方米,死亡1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

较大型:一次发生泥石流1至100万立方米,死亡1至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至100万元;

中小型:一次发生泥石流大于1万立方米,死亡人数为零,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

我国陆地面积中山的比重世界第一。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全国可能发生特大泥石流的地方有2277处以上。

全国可能发生中小型泥石流的地方无法统计。

全国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亿元。

2002年8月9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当年5月至8月全国发生泥石流的统计结果:3个月里全国共发生泥石流25900多起,造成515人死亡、503人受伤、74人失踪。泥石流还造成大量民房被毁,部分公路、铁路中断,数千亩牧场、农田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

许多人不可能亲身经历泥石流袭击,也没有机会到泥石流发生的现场看一看。但我们可以想象:天上的大雨不停地下,喝饱了雨水的大山突然大吼一声,如猛虎下山一般奔向山村的情景。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村子没了,房屋没了,祖祖代代辛勤劳作多年的果实被泥石流冲得荡然无存。

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夏季那场特大洪水。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生特大洪灾。滔滔的洪水冲毁了村庄,冲毁了耕地,瞬间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惨景至今还拍打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当人们的目光定格在汹涌的洪水时,长江以南、华南、西南、东北地区连遭暴雨袭击后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损失也十分惊人。

据统计,当年全国汛期共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18万处,造成1130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毁坏房屋5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0亿元。

这些灾难是大自然的阵痛,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咆哮。一位地质学家说。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摧毁公路、城乡建筑、工厂矿山、铁路桥梁。泥石流“发作时”大量的石沙借着洪水之势汹涌而下,毁坏力比地震有过之。

在全国众多的泥石流灾害中,1981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的一条山沟爆发泥石流,造成16.36万人受灾,死亡664人,受伤5058人,为近20年泥石流损失之最。

20年后我来到普兰店,几经努力,找到几位幸存者,他们无一愿意回忆当时的情景,拒绝回答我提出的任何问题。是啊,那场灾难他们有的受了伤,有的失去了亲人,从他们悲痛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事情虽然过去了20年,但他们心中的痛是永远的。

近些年泥石流在我国山区爆发得越来越频,损失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关键是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规模的砍伐森林运动。其中一次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许多没有煤炭的山村为了响应上级号召,纷纷砍树炼铁,把一棵棵大树放倒投入炼钢炉中。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趁着混乱,把大树锯倒变成自己的财产。两次劫难使我国许多的山体变成了秃山,导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大大低于31.3%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现有的31亿亩林地中,有林地仅为18.7亿亩,其余多为砍伐后的次生林和灌木林。

数字是枯燥的。

数字却最能说明问题。

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尽管国家已严令禁止砍伐森林,但个别地方对森林的砍伐仍在继续……

死神降临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一位60岁的“老岫岩”向我描述了这一带的山由“绿”变“灰”的过程:“在我小的时候,两边的山上全是树。每到夏季,漫山遍野全是山花野草,鸟儿多的是。风一吹,花香扑鼻,树叶哗啦啦地响。孩子们没有大人带领是不敢走这条路的。山林中除去鸟儿外,还有老虎、豹、狼等凶猛的野兽,大人们夜间走路也要结伴带着‘家伙’以防万一。

“每年夏秋两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雀跃着钻进树林,采蘑菇、捉松鼠、摘野果,快乐着呢……”

我曾经三次来到岫岩,转遍了许多地方。

放眼岫岩的山到处一片灰蒙蒙,没有任何光彩。“老岫岩”描述的景色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如今的岫岩若想再寻找那种林涛吼、鸟儿鸣、花儿香、野兽满山跑的美好景色已经根本不可能了。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西部。

岫岩多山。山地占了45%。1191年,辽东巡按王寂到此,看到这里大山连绵,数峰侧立,状若翠屏,秀色可掬的自然景色,为其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岫岩。

岫岩境内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蜿蜒起伏的长白山系千山山脉,有名的山岭500多座,那山千姿百态、层峦叠嶂。境内沟谷交错,河川密布,500余条溪流在大小山谷之间,汇集成13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大洋河、哨子河。这两条河像两条彩带,由北向南飞舞而过。

岫岩山多、林多、野生动物多。有各种鸟类80余种,还有老虎、狐狸、野猪、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20余种。

岫岩不光景色秀美,还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岫玉驰名中外。

1621年,清朝努尔哈赤亲率清兵占据此地。面对醉人的景色、广袤的原始森林,能骑善战、性格豪爽的满族人喜笑颜开,每日开怀大饮,弯弓射箭,以猎为生,乐不思蜀。当努尔哈赤攻进北京城,建立大清朝后,许多人并不愿意迁往北京城过舒服日子,仍留在这里,以山为乐,以林为伴,过着无忧无虑的优游生活。满族人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现在,岫岩的满族人占全县的95%以上。

美好的日子演变成灾难始于对原始森林的无度砍伐。

岫岩虽然景色宜人,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极为贫困。为摆脱贫困,从20世纪50年代起,努尔哈赤的后代们开始了制作烤烟和酒的工业运动。制作烤烟和酒离不开燃料。岫岩无煤,一切燃料均出自于森林。有人计算过,每制作一吨烤烟要耗费木材3吨至4吨,造一吨酒也要用2吨以上的木材。那时候,岫岩境内烤烟厂、造酒厂遍地开花,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掉扔进炉膛。靠外边的树砍光了,又向深山老林进军。那时候的岫岩人脑子里只想着用烤烟和酒换钱,哪想到一座座绿山变秃后灾难跟着来了。

岫岩地矿局做过统计,岫岩境内解放前仅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20世纪60年代树木被砍光后,全县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11万处,大规模的泥石流3次,共死亡138人。

岫岩黄花甸镇关门山村便是因过度采伐树木而遭受泥石流侵害最为典型的地方。

从村中流过的哨子河中,泥石流冲下的石头仍在,河岸边,泥石流摧毁的房屋仍在。乱石、残垣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1989年8月6日那个恐怖的夜晚。

那日,天气极闷、极热。晚饭后,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黄花甸镇。全镇降雨最集中最大的地段就是关门山村。大雨泼水般从天而降,一直下了十几个小时。被砍伐不堪的陡峭荒山,在如注的暴雨持续冲刷下,终于保持不住往日的矜持与沉默,轰然坍塌,碎石翻滚,呼啸着猛虎般向山下扑来。一时间,洪魔的咆哮声、房屋的坍塌声、人们的惊叫声、牲畜的嘶叫声和越下越烈的暴雨的叫嚣声响作一团。

整个关门山村在呜咽。

全村被死神所控制。

人们惊惶失措地从屋中跑出来,目睹了滚滚石流从眼前淌过,房屋在眼皮底下倒塌。

关门山的村民终于品尝到滥伐森林的恶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

这场灾难给关门山村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全村死伤20余人。牛、羊、猪家畜死亡300余头,泥石流冲毁房屋20余间。

泥石流将哨子河拦腰截断,使哨子河水位陡涨。当地军民奋战两天两夜,才疏通了河道,避免了更大损失。

此时此刻,关门山村的老人们聚在树阴下,望着昔日美好的家园惨遭泥石流毁坏,这些满族人的后裔们不由得回忆起过去关门山村人同大自然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

关门山村曾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与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村落。每一座山都有浓郁的绿色。一望无际的林海和丰美的植被给村民带来怡然和富庶。老人们年轻时多次亲眼目睹老虎结伴到哨子河中饮水,喝足后放开喉咙仰天长啸的场景。每年秋季,山上的果子挂满枝头,吃鲜果、喝果酒,然后亮开嗓门唱上几曲山歌,那时候生活在这里赛过神仙哪!可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就开始变了……

老人们默默地凝视着远方的秃山荒岭,口中喃喃道:过去的山多美啊!

如今近的山、远的山都已被剃成光头。

失去绿衣遮盖的秃山,已褪去了往日的羞涩,一座座秃山似乎变成了一个个张开大嘴的凶神恶煞,它们亮开嗓门向人类公开宣战:我们已经袭击过你们,我们准备随时再向你们发起进攻。你们敢应战吗?

面对挑衅,愧对大山的人类能选择什么?

近几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山上才渐渐有了绿色。可这其中全部是次生林和灌木。森林已远离我们而去。而仅靠这些绿色要想让大山收回野性重新服服帖帖地为人类服务是不可能的。

据专家介绍,像关门山村这一带的山在现有树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若想恢复原始森林状态,即便封山封路人们远离大山实行全方位封闭,也需要50年时间。

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啊!

我们有这份耐心吗?

让我们记住林业专家的话语吧: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正常情况下,一亩林地可截留30立方米的水。5万亩林地便是一座100万立方米容积的水库。

我们不妨设想,1999年汛期发生在长江的特大洪水,若上游地区不滥伐森林,截留住1/3的水,那将是什么局面?

大山的回报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哪个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哪个地方灾害发生时损失就小。破坏森林、植被不是发生泥石流的根本原因,却是主要原因。一位资深地质学家这样说。

事实正是如此。

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东三岔村。

任何人到这里的第一感觉是就像走进了森林公园。远处看,满目是茂密的参天大树。近处看,灌木、野草、鲜花,不见一块裸岩,没有一寸黄土,整个村庄被绿色紧紧裹住。绿色掩映下,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小溪边妇女洗衣,儿童戏水。嬉笑打闹声阵阵传来。盛夏,这里空气湿润,凉爽宜人,胜过一个度假村。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却处在泥石流的“高危区”。

站在山顶俯瞰,东三岔村被千米高的两山夹在中间,村民在山脚下生活,南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西面惟一一条山路通往山外。该村地质条件相当恶劣,泥石流像只猛兽蛰伏在山涧,一有机会就要狂奔下来。

全村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最值钱的家业集中在北山沟十几里长的山沟内。栗树、杏树、山楂树养活着全村200口人。这条沟一旦遭遇泥石流,全村人就要断了生计。

幸运的是,东三岔村有个头脑非常清醒的村长,名字叫傅维。20年前他就意识到要想生存,必须对大山进行综合治理。

1980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傅维和村党支部一班人集中在村委会,研究治理大山的方案。屋内烟雾弥漫,地上全是烟头。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严肃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套治理方案是本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决心难下不光是工程浩大,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工作难做。据村中几位90岁以上的老人讲,村中从未发生也未听说过泥石流。在偏僻的山村,老人的话有很大的分量。老人的思想做不通,工作难以开展。傅维看透了村委们的心思,他耐下心来,反复强调治理大山的重要性,强调治理大山单从眼前看,不会有什么效益,但从长远看意义重大。村中200口人就指望这条山沟生活,我们这一代必须把它治理好,为子孙后代着想。傅维一番话,说动了其他村委,当大家打着哈欠统一了思想的时候,东方已经发亮。

第二天晚饭后,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委会。傅维刚把治理大山的方案一公布,会场立时炸了锅。

人们议论纷纷:

有钱干什么不好,偏要自找麻烦治山。

这简直是劳民伤财……

更有甚者,当场退席,以示抗议。

傅维不为所动。定下的事,又确实对全村有好处,九头牛也拽不回。待大家安静下来,他开始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傅维不讲大道理,只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治理大山的好处。他说,我们是山里人,大山就是我们的饭碗。自己的饭碗自己不保护行吗?一席话直说得大伙心服口服,举手表决通过了这一方案。之后,傅维和其他村委分头做几位老人的工作,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秋收过后,东三岔人打响了治理大山的第一炮。村民们在傅维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他们在水利部门和县里的支持下,在村中所有的山坡上每隔十几米垒起一道石坝,填上土。这样,一个小石坝就成了一片小平地,在上面栽上树,树下面种庄稼。

那是一种十分壮观热闹的劳动场面:沟谷内红旗猎猎,村民们挥动着铁锨和镐头,喊着号子唱着歌,在秋日的阳光下,他们在山坡上垒起道道石堰;挑土背石的人流从沟底向山上蠕动;清脆的打钎声和秋风的呼啸声在山涧回荡,每个人的身上泛着热气,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治理山河的豪壮之气。

巍巍太行俯视着这场人天之战!

东三岔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肩头战胜自然!

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全村每座山坡上都垒上石坝,几道石坝之间专门留了“下水道”,树木、庄稼、野草将整座山罩得严严实实,一座座石坝像一个个卫士,警惕地注视着泥石流的动向。

东三岔人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大雨的考验。

1998年7月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降在了东三岔村。那雨既大又急,持续下了14个小时,降雨量达到了650毫米。

在特大暴雨面前,东三岔村的综合治理工程发挥了作用。突如其来的洪水在一道道石坝的阻拦下,被迅速分成扇面状,水流被分散后洪威骤减,汹涌的洪水在一道道石坝面前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乖乖地顺着预先设计好的“下水道”缓缓流下。

特大暴雨过后,东三岔村未损一树一木,安然度汛。

村民们在事实面前服了:治理大山工程救了全村。

在东三岔村人庆贺胜利的同时,与东三岔村相距8公里的松树沟村却惨遭磨难。

这两个村庄虽然相距8公里,但原本是一个村,20年前分了家。两个村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分家后,东三岔村热火朝天地进行综合治理时,松树沟村却无动于衷。他们绝不相信灾难会降在他们头上。他们甚至认为,东三岔村人是没事找事。结果,特大暴雨下过后,无遮无拦的雨水集中在沟内形成巨大洪流,洪兽沿着陡峭的山体急流而下,在松树沟村9公里长的主沟诱发泥石流,硕大的石块铺天盖地地将整个山沟填平。山沟内是全村人的“饭碗”。栗树、杏树、山楂树全部被泥石流冲走。

全村人赖以生存的主沟成了碎石的世界。

松树沟村几代人辛勤劳动甚至献出生命种植的几万棵果树毁于瞬间。

松树沟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松树沟人欲哭无泪。

叹息松树沟村遭受不幸的同时,人们不能不称赞东三岔村党支部书记傅维的好眼力。

东三岔村虽然经受住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的考验,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更好的家园,他们依旧兢兢业业地进行着治山的工程。

许多到东三岔村参观的人都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全国的山村都能像东三岔村人这样注重保护环境,每年要减少多少损失啊!

泥石流博物馆

云南省北部有个东川市。

东川市名气不大,可在国际地质界却响当当,有“泥石流博物馆”之称。东川市的泥石流数量多、种类多,故而每年要吸引许多国家的泥石流研究者到此进行考察研究。

“泥石流博物馆”的帽子戴在东川市的头上,实在是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东川市多山。

历史上东川市的山上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松树、柏树、杨树……一棵棵挺拔的大树覆盖在起伏不平的山上,形成一层层绿浪。

老天爷恩赐,东川市的山上不仅树多,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铜矿。

有矿就有人挖。

随着铜矿的不断挖掘,冶铜厂纷纷建立。冶铜需要大量的燃料,当时东川市交通极不发达,运煤成本高又不方便,冶铜厂便就地取材,开始大量砍伐木材。几十年下来,野蛮的森林砍伐和盲目的不科学的矿山开采,茂密的原始森林不见了,甚至连小草都被拔光。没有绿衣遮羞,裸露的山体从此再也不安分,开始频发泥石流。很快,不大的东川市形成107条泥石流沟,这107条泥石流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泥石流泛滥区,使整个东川市处于泥石流包围之中。

问东川人最怕什么?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最怕雨。

怕什么来什么。1985年夏季,一场特大暴雨浇注在东川市。大雨引发多条山沟爆发泥石流,泥石流不光毁坏200余间房屋,而且造成121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这次泥石流是东川市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云南地矿局负责泥石流治理的专家介绍说,东川市的泥石流治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投入7000多万元,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他打了个比喻:若想将东川市的泥石流全部治理完毕,所需资金大大高于近几十年东川市开采铜矿的收入。说白了至少需要几十个亿。

在我们的国度里,由于法规或制度的不严,导致一些集体或个人肥了自己坑了国家。在过去的岁月中,这种情况非常多。东川市多年砍伐森林冶铜,或许一些矿山赚了些钱,但毁掉的往小处说是整个市民的利益,往大处说是国家利益。几十年后算总账的结果是入不敷出。当一些集体或个体矿老板腰包鼓鼓地从矿区撤出,而把需要治理的包袱甩给国家时,我们不能不感到这是一种悲哀。

这里面除去法律法规有漏洞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缺乏地质灾害知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不注意保护大山,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大得多。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踏过许多山。南方的、北方的,知名的、不知名的。许多山在我未走进它之前我一点也不知道它的存在。莫说在文字上没见过,就是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当我站在一座座知名的、不知名的山顶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们时,才发觉它们的可爱。大山带给人们的享受,不止它的伟岸、它的挺拔,而是它实实在在地从里到外为人类奉献着丰硕的果实。

大山是沉默的象征。或许正是由于它们的沉默,人类才认为它软弱可欺,人类才无所顾忌地随意践踏它。

我站在泥石流淌过的地方,望着满目碎石在想:大山啊,你真的不能再忍受了吗?我仿佛听见大山说:回答这一问题的不应是我,而是人。

大山是美丽的。美丽的大山只有人类与它和平相处时才越发可爱。人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人们在游山玩水、在向大山索取的时候,忘记了大山潜伏的巨大杀机,而一旦大山成了杀手,威力往往是巨大的。这威力似地震,更似原子弹。可人们为什么惧怕地震、惧怕原子弹,而不惧怕大山呢?为什么在一些地方仍旧毁山不止呢?

其实,让大山保持美丽,供人们欣赏,供人们享受,还是让大山变成杀手,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

作为世界上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防治地质灾害的法律。尽管有关部门年年都在呼吁,尽管我国每年都要发生许多起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这无疑是全国地质部门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说,无法可依常常使他们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是对破坏山体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非法行为无法进行制止和制裁。二是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众所周知,无论山体崩塌、滑坡还是泥石流,哪种灾害发生后,单凭一个部门根本无法处理,灾害发生后往往需要当地政府及社会上许多力量共同援助,如救人的医生、维持秩序的警察,还要组织有关部门抢险等等。这些,仅靠地质部门一家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和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这个法律有关方面已经起草几年,但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获批准。地质专家担心地说,近些年我国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为更好地防灾,出台这个办法已显得非常迫切。有了这个办法,不但发生地质灾害时可以发挥作用,就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依据此法对破坏环境、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给予制止。

防治地质灾害需要法律的支持。

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喀斯特粉末

石漠化是近几年渐入人们视野的一个新名词。

石漠化这个词别说其他人不知,就是我这个多年采访地质灾害的记者以前也很少听说。

石漠化严格地说是近些年才发生的事情。

石漠化虽然姗姗来迟,但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比起其他灾害来毫不逊色。

什么叫石漠化?

地质专家的解释为: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变成通俗的语言叫石头成了粉末。它主要指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岩溶发育区(即喀斯特地貌)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山石受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山体呈现出类似土地荒漠化的景观。

石山变成了粉末,听起来好似痴人说梦,但这种情况在我国西南一些地区已经演变成了现实。

这种现实便是大山对人类破坏山体的又一种报复,人类从此又增添了一个灾难。

天无三日晴,地无一尺平。这是人们对贵州省的形容。说的是贵州一是雨量充沛,二是山多地少。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

走进贵州,你一定惊异于该地奇特多姿的山体。那山或高或矮,无不千姿百态,令人叫绝。毫不夸张地说,贵州的任何一块石头拿到大都市都是非常精致的山石盆景材料,都可以摆在家中向客人炫耀一番。

贵州的大山有“山美人”之称。

贵州的这种优美山景就是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奇特地质现象。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地貌吧。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地球的表面是凹凹凸凸各不相同的。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大海……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地质学家统称为地貌。

地貌按形态分类,大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海底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海底山脉。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沧田。”白居易的著名诗句非常形象而准确地描述了地球形态的沧桑巨变。

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两大动力下形成的。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改变地球形态的动力,如水平运动、断裂、岩浆活动等,外力指地球外部改变地表形态的动力,如岩溶、流水、风沙、潮汐等的作用,它们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物质状态,进行侵蚀和堆积。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上的一切。内力作用将地球表面弄得起伏不平,外力作用则不断对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隆起部分进行腐蚀,将地面削低填高。世界最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奔腾不息的科罗拉多河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一片高原的岩石间冲刷出的一条深深的长沟。人们在赞叹大峡谷壮观的同时,不得不赞美流水的神力。正是流水、大风、海浪等自然力产生的神奇之力,改变了地球上许许多多的东西。中国的桂林山水,中国的黄土高坡,无一不是这种神奇之力的神来之笔。

喀斯特地貌通俗地讲就像草地下面的沙土一样。它只有在植被的呵护下进入人们视野的才是美丽和坚强的。倘若少了绿色的遮挡,喀斯特地貌马上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表面坚硬的山石在风雨的侵蚀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粉末,成为人类的灾难。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占了全省的62%。全省95%的县(市)有喀斯特地貌分布,98%的城镇和工矿区人口、95%的农村人口、93%的耕地处在喀斯特地貌上。这些不利的因素加之人们对植被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好,石漠化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方沙漠

一份权威的数字提示我们,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419万亩,短期内有石漠化趋势的岩溶山区还有967万亩,两者相加占去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8%。

严重的石漠化使贵州原本非常严峻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甚至影响到了贵州省农民的生存,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一方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地质专家预测说,按照目前的石漠化速度发展下去,最多再过50年,土地资源匮乏的贵州省将无地可耕!

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到那时,青山绿水远离贵州,全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将变成石漠化。站在贵州的大地上,映入人们眼帘的将是满眼的石沙,2900余万贵州人的“生命线”将不复存在。耕地没了,绿山没了,贵州岂不成了南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简单,近几十年来贵州省的人口增长过快。人多了对土地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没有土地,人们就向大山要地。他们挥起斧头铁锨将原本呵护大山的树木一棵棵砍掉,把植被一块块铲掉,使成片成片的林地草地变成了耕地。

“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贵州省石漠化的根本原因。”土地专家如实说。

据统计,贵州省50年来每年净增人口50万,人口增长率每年比全国人口增长率高出2—5个百分点。该省的毕节、六盘水等贫苦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粮食的增长速度,从而对原本就很少的土地形成更加沉重的负担。添了人,多了一张嘴就要吃饭,吃饭需要粮食,粮食从耕地中来,没有耕地只有去拓荒,只有把山上的绿色去掉。按照目前贵州省的生活水平计算,全省每增加一个人,需要新开垦至少一亩耕地。依此计算,每年至少要开垦50万亩的耕地,才能保证新出生的人有饭吃。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人们只好走上山头,在山上大量毁林开荒,致使全省25度以上的坡地许多被开成了耕地。全省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到了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的增多意味着森林覆盖面的减少。据贵州省林业厅的调查,20世纪50年代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50年间,大片大片的森林变成耕地,原本茂密的森林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到现在的12.6%。

土地多了,森林少了。开垦的土地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连年高产粮食。挥起斧头砍伐树木的人们曾天真地认为,开垦后的耕地上庄稼会像山上的树和草一样生长得十分茂密。人们把山上的树和草砍光后虽然种上庄稼,但庄稼收了以后有很长时间耕地被闲置,闲置的耕地少了绿色保护,正好被山体石漠化打了时间差,石漠化利用这个间隙慢慢扩展自己的领地,使石漠化逐渐扩张,石漠化增多使土地的质量随之下降。这样几个回合过后,石漠化占了上风,昔日的绿色山体成了荒漠之地。

山体石漠化后各种灾难接踵而至。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1995年迅速增加到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3.5%。森林与耕地角色的转变还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干旱频繁发生。过去贵州雨量较为充沛,号称“天无三日晴”。20世纪50年代前,该省的旱情为“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到了60年代变成了3至5年出现一次大旱,到了90年代几乎年年有大旱。

旱情增加,森林和雨量减少,一多一少的转变,使过去掩而不露的喀斯特山体完完全全地暴露在阳光下,任风吹雨打。原本薄薄的一层土在风力和暴雨的双重打击下无可奈何地告别了大山,随风随雨而去……喀斯特山体的筋骨毫无遮挡地暴露了出来。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昔日威武漂亮的“山美人”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从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从石头到石粉的转变。

大山没有了坚硬的石头还能叫大山吗?

大山成了粉末后留给人的就剩下灾难了。

石漠化后的山体就像北方的沙漠一样,沙漠里能长出庄稼来吗?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有个兴发村。该村最大的名气让人难以启口:退林还耕。

为了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20年前村民们浩浩荡荡地上了山。他们逢树必砍,逢草必锄,很快把村周围的大山开垦成了耕地。20年后,石漠化开始疯狂地报复村民。他们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来的一块块耕地慢慢地变成了“沙地”。农民们虽然很少走出大山,但沙漠化这个词还是知道的。让他们感到惊奇的是,他们这里的“沙地”绝非北方的沙漠化,而是石漠化。大山能变成石漠?他们一百个不明白。他们心里头不明白,但残酷的事实他们不得不接受。

站在兴发村仰看一座座高山,满目褐黄色,景致与黄土高原无异。山上没有树木,甚至连根荒草也很难寻觅。石漠化已经把村民们几十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毫不留情地席卷而去。即便是残存的一些耕地由于土层太薄,种的玉米每亩单产不足50公斤,连维持最简单的生活都不可能。

山上少了绿色,没了耕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在贵州省,这种令人心寒的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灾难实在是太多了。

严重的石漠化带给村民的只剩下贫穷了,许多地方石漠化和贫穷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2001年全贵州仍有200万人没有跨过贫困线。生态专家说,贵州要想脱贫首先必须生态脱贫。只有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恢复贵州往日的山清水秀,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否则,脱贫只能是一句空话。

专家毕竟是专家。在越来越相信科学技术的今天,专家的话无疑为贵州省从根本上脱贫指出了一条明路。

造成灾难容易,治理灾难困难。若想治理好贵州省的石漠化从技术上来讲难度极大,从资金投入上来讲也需要巨资的投入。2000年贵州省有关部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建议书》中对治理贵州的石漠化做出了预算:81.4亿元。

可喜的是,贵州省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石漠化整理工作,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在普定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5年前石漠化面积曾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5年来他们通过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积极措施,使全县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县人均收入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余庆县实验区,采取同样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该地区3年前干涸的3口枯井已有一口常年有水,另外2口在雨水旺季也已经见水。

土地专家说,在喀斯特地区若要形成20厘米厚的土层,在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要想达到能种庄稼的程度,少不了30年。虽然贵州省在一些地区治理石漠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还都属于局部的、实验性的。这些地方通过植树种草地上已见薄薄一层土,但离能种庄稼还差得很远。贵州省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全省石漠化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一些地方的石漠化趋势仍在快速蔓延,石漠化所到之处疯狂地掠夺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

制住石漠化这个恶魔,贵州省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石漠化不仅仅在贵州。

我国处在喀斯特地貌地带的地区还有云南、四川、新疆。这些地区也在重复着贵州的灾难,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发生。

遏止住石漠化,让大山重新披上绿色,时间已经很紧急了!

【专家观点】

防在农村

柳元(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司副司长):严格来讲,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方多数在农村。我国城市里大的工程由于事前都做了前期地质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甚微。综观近些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多数在农村或远离都市的县城。由于过去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滞后,人们搞建筑时很少考虑地质灾害问题。不光农民不考虑,甚至领导干部也不重视这项工作。我到过许多地方,发现许多房屋就建在非常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在虎口下生活。为什么?一是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根本不清楚,不了解,所以造成选址不当。二是有些地方的人虽然知道这些灾害的厉害,建房前也做了一些防治工作,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防治方法不对,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2000年夏季,陕西省某县一场暴雨中发生多处泥石流,死亡200余人。我和地质专家现场考察后发现,这些房屋周边到处充满泥石流口,只要遇到强暴雨袭击,极易引发泥石流。可悲的是,假设这里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灾害,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有多么的危险。我认为,今后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十分必要。这种宣传应当是政府和管理部门的事,要采取多种形式广为宣传,经常宣传,让每一个居住在山脚边的人知道什么叫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灾害。同时要教育村民保护好自己居住区内的环境,爱护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块植被,万不可再做毁坏环境坑害自己的蠢事。建房之前一定要请懂地质的人来看看地形地貌,远离地质灾害隐患区。这些工作到位了,地质灾害自然也就减少了。

相信“风水”

贾家林(地质环境保护博士):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这些灾害爆发前如果不是专门搞这方面工作的人根本无法事先知道。这样说并不是讲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多么的难以预防。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只有掌握了这些可以遵循的规律,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一定能够预防或通过预防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近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很不够,所以灾害仍时有发生。

作为专职搞地质灾害预防的工作人员,我认为,无论个人还是单位搞建设,都要先请“风水”先生看一看地形地貌。我说的“风水”先生不是大街上摆地摊算命蒙钱的所谓算命先生,而是专业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有丰富的治理地质灾害的经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先生。过去由于我们不太重视这项工作,随意找块平地就搞工程建设,才造成每年雨季许多地方发生地质灾害。我曾多次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现场。每一次到那里我的心灵都要受到一次震撼,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的各类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无论多么坚固的房屋,多么贵重的财产,在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面前都是非常脆弱的,顷刻间一扫而光,家破人亡。所以我说,建房前花钱请地质工作者实地勘查一下是很有必要的。最好把它作为一项制度,施工前先做一下地质灾害评估,防患于未然。这样做虽然要花一些钱,但这笔钱花得值,套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做事前防范。只要我们把事先防范工作做好了,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地,可以减少许多人员和财产损失,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