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忧患母亲河

忧患母亲河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忧患母亲河一位资深的老地质学家向我讲述了中生代的故事。蓝色黄河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华民族与黄河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可是5000年高龄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血脉已经由“高血脂”发展到血管严重堵塞。2002年3月3日,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后甘肃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先生马上将一份提案递交给了大会提案组。提案的内容是呼吁保护黄河中上游环境,减少泥沙流入黄河。
忧患母亲河_善待家园中国生

忧患母亲河

一位资深的老地质学家向我讲述了中生代的故事。

在地质史上,中生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质年代,它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

这个时代是地质史上“群雄争霸”的动乱年代,留下了许多耐人琢磨的东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

陆生裸子植物由稀少开始繁荣,大量的裸子植物遍布大地,野花盛开,大西洋和印度洋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开始出现,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在大地上横行了亿万年的恐龙一下子在陆地上消失得干干净净,成为至今留给科学界的一大谜团。

另一个大的事件是在欧亚大陆最长的皱纹带上,印欧板块发生巨大的碰撞,一个伟大的气势恢宏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宏大的唐古拉山主峰旁矗立着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群——各拉丹冬,在这雪山群的怀抱中又诞生了一个含情脉脉的“少女”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在蒙语里的意思为“美丽的少女”,这“美丽的少女”生长在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这里没有任何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最冷可达零下40多度;这里气压极低,氧气稀薄,烧开的水只有80度。“美丽的少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勇敢地同大自然抗争,孕育出世界上最壮丽的江河,长江、黄河从可可西里喷薄而出蜿蜒东去,如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切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流淌于华夏大地,孕育了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河和母亲河。

蓝色黄河

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华民族与黄河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世界上没有一个自然物的名字能像黄河那样激起中国人的感情波澜,或忧伤沉痛,或激昂亢奋,或情意绵绵。

考古发现,早在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出现在黄河岸边,从“蓝田人”到“大荔人”,从“丁村人”到“河套人”,无不在黄河的怀抱中生息繁衍。在黄河的熏陶下,产生了世界瞩目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一代代王朝在这里建都,演绎出一幕幕浮沉起落的悲喜剧。

黄河是什么颜色?

人们百分之百地回答:黄色。

告诉您:不正确。

七月流火。

内地最炎热的季节来到青海丝毫不觉得热。

汽车在高原上行进,凉爽的风,蓝蓝的云,青青的草,不知不觉里来到玛多县。玛多县号称“千湖之县”,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作为黄河源头的第一县,该县是黄河的摇篮,众多的湖泊给养的一条条小溪,一同汇入黄河。

当我们驱车来到一条小溪边,凝视黄河的源头时,那颜色令人惊骇和叹止,黄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轻盈地从我们的面前飞舞而过。

哦,我们眼中的黄河一片湛蓝!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洁,蓝得那样令人心醉。

蓝色的黄河从天上向我们走来,从山的背后向我们淌来,盘过一块块草地划出一段优美的曲线,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章。

蓝蓝的天,蓝蓝的水,头上白云,脚下绿地,蓝色的黄河静静地从我们的脚下流过,没有喧哗,没有浮躁,静静地、静静地逶迤而来,逶迤而去,这蓝色的水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优美的旋律,对于画家来说是最美的色彩。

我俯下身,掬一把黄河源头水,它渗进了我的身心灵魂,黄河属于我,我属于黄河。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我喝到了母亲最纯洁的乳汁!

我见过蓝色的湖泊,蓝色的海洋,我敢说这是我见到的最美最美的蓝色。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为这里梦幻一样的蓝色所陶醉。

蓝色的黄河到什么地方开始染黄?我曾咨询过不少水利专家,具体哪一段各有各的说法,但较为一致的说法为黄土高坡是黄河变色的根源。

当黄河流入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吕梁山横空出世挡在眼前,黄河多次攻击妄图杀开一条血路未果,只得掉头南下,重新开辟战场,寻找出路。走出不远黄土高坡拦住去路,此时的黄河进退两难,只得硬着头皮往前冲。它像一头发疯的雄狮,迎着硕大的黄土高坡冲了上去。黄土高坡毕竟不是吕梁山,黄河很快找到空隙,生生地从黄土高坡中间杀开一条生路,胜利地穿越725公里长的晋陕峡谷。

当黄河欢庆胜利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条路为它带来了麻烦。黄河每年16亿吨的黄沙大部分出自这里。

2002年8月,我来到宁夏著名的旅游地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沙坡头。

当我独自伫立在无边无涯的沙山上面向波涛汹涌的黄河时,眼中已有了淡淡的黄色,这里的黄河水与青海比起来混沌了许多。黄河在这里已经没有了青海的乖巧,少了心闲气定的宁静,河流时缓时急,桀骜不驯的刚烈秉性开始初现。它不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波涛中可以听见它的哀怨。这种印象在我们乘坐用羊皮扎成的“小船”漂黄时得到进一步加深。我们坐在船上仰望沙坡头,高达百余米的沙坝堆砌在黄河北岸,东西长达几十公里,沙多自然沙尘暴多。这一带沙尘暴是家常便饭,沙尘暴一来黄沙遍野,甚至地毁人亡。

黄河在此饱尝黄沙之苦。

当地人告诉我,黄河在这里之前已经泛黄了。他所说的这里之前应当是四川、甘肃的一些地段。

我将手放入水中,可以感受到黄沙的撞击,一股股夹着黄沙的水不时溅在我的身上。黄色的腾格里沙漠,黄色的河水,天空、大地一片浑黄。

蔚蓝色的黄河在这里打住。

下游的黄河已经成了一条巨大的黄龙,呼啸着奔向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直至消失在渤海湾。

血脉堵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黄河从万里高原的涓涓溪流汇合成一条巨大的水龙,它奋不顾身地冲破千山万壑,奔腾在辽阔的河谷平川,它把自己的血液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管,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切基本物质,为人类生命的成长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可是5000年高龄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血脉已经由“高血脂”发展到血管严重堵塞。它身染重疾,血液枯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下游频频断流。黄河断流造成河床干涸,成片的河滩没有血液的滋润先是露出了筋骨,之后慢慢干枯,一些地方正在形成新的沙漠。

2002年3月3日,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后甘肃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先生马上将一份提案递交给了大会提案组。提案的内容是呼吁保护黄河中上游环境,减少泥沙流入黄河。

汤中立先生就职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说起来与我同在一个系统,交流起来自然十分便利。年过七旬的汤老先生,从小立志要为祖国建设寻找宝藏,毅然报考了地质院校,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来到甘肃支边,经过他和战友们艰苦不懈的共同努力,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型镍矿,填补了我国镍矿的一大空白。找矿功勋在寻找矿藏的同时十分关注黄河,眼见得母亲河越来越面黄肌瘦,内心十分焦急,多次呼吁要善待母亲河。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把保护黄河当作了一件大事,作为院士和严谨的科学家,每一个提法都要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过硬数据,所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坚持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多次沿黄河两岸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经多次修改,拿出了这份提案。

在汤老先生的提案递交后,笔者就黄河的保护问题与汤先生进行了交流。

汤先生告诉我,目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到16亿吨,每平方米含沙量为35公斤,含沙量之高,含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绝无仅有。黄河中每平方米的泥沙量说得上是世界冠军,但与它的支流相比,还相差甚远。1966年7月18日,科研人员对黄河支流的实测含沙量是每平方米933公斤,黄河支流每平方米含沙单项冠军是窿野河,每平方米含沙量高达1700公斤。正是黄河两岸众多支流含沙量过高,影响到黄河。

16亿吨泥沙是什么概念?汤先生为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坝,长度可以从地球到月球打三个来回,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这仅仅是黄河一年的吞沙量,而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多年。由此可以想象,母亲河血管里的血液稠到什么程度。长年累月的“高血脂”,血脉能不堵塞吗?

美国《2000年的地球》主编巴尼博士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他沿黄河走过一遭后对黄河流域的现状感受非常深。他说:“黄河里流动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黄河每年16亿吨泥沙的流动,这已经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大动脉出血了……”

泥沙从何而来?黄河水利专家告诉我,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我国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这一带是往黄河送沙的主要地带,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达到90%以上。这一带是我国最贫穷的地方,人们为了生存,拼命地向原本并不富裕的大自然索取,大树砍光了砍次生林,次生林砍光了砍草,一切可以砍伐的统统砍过了,贫穷依旧。

几年的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黄土高原,当我初次见到黄土高坡时心情是震撼的:没有树,没有草,到处是裸露的黄土、漫天飞舞的黄沙,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片不毛之地生存居住?

我疑惑地翻开了历史的书籍。

找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西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西周,统一六国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与罗马帝国同时称雄于世的西汉,鼎盛一时的唐朝,均建都于这一地区。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现在号称黄土高坡的西部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遥看黄土高坡,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地区远古时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此拓荒创业,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西部开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唐、元、清几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疯狂毁林。为了修建阿房宫下令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汉朝为了解决人口吃饭问题,一下子毁掉林地8亿多亩,给黄土高原带来了致命伤。唐朝、元朝、清朝……千百年近似疯狂的掠夺,黄土高原上一切绿色的植物统统远离了人类,沙漠、狂风、干渴肆意地吞噬着黄土地,昔日的繁荣与富裕成了历史,现在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只有享受祖先留给他们的贫穷,大片大片的黄土随风随雨源源不断地流向黄河,堵塞了母亲的血脉,引起黄河断流频发。

母亲的血淤影响到“下家”——渤海。黄河断流使得流入渤海的淡水水量大减,也使水质比例发生极大变化,海盐水浓度加大,污染严重,海生生物锐减,大面积赤潮屡屡发生,海水养殖和渔业受到严重创伤。

掉进黄河淹不死

黄河以泥沙多而著称于世。

这一点古代的许多书籍都有记载。“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都可以说明黄河泥沙大大的多。

“掉进黄河洗不清”,是人们常挂在嘴里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不仅说明黄河泥沙多,而且是事实。为印证这一事实,我在山东济南出差时特意和一位朋友来到黄河边,我俩小心翼翼地靠近黄河,仔细观察岸边的泥沙,发现黄河的泥沙极为细腻,泥浆与水混合着,黏稠得很。我试着抓起一小把泥抹在手臂上,然后用水洗,还真是不好洗下去,洗干净更不容易。所以,我对“掉进黄河洗不清”这句话深有感触。哪位如果不信,不妨亲自去试一试。

“掉进黄河洗不清”容易让人相信,我说掉进黄河淹不死恐怕就有许多人不相信了。但这种事情也的的确确发生过。

1962年,黄河无定河支流丁家沟站发生高含沙洪水,每立方米含沙达到1000公斤,此时的黄河已经成了“一锅粥”,稠得很。岸边的许多小孩子纷纷跃入黄河,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水面上玩耍,漂出很远很远。

1977年7月6日晚11时。黄河龙门水文站出现每立方米含沙500多公斤的洪峰,洪峰速度为每秒5800立方米,水流湍急,波浪滚滚。为监测黄河动态,水文站的职工不顾危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11点过后,职工小杨到岸边取样时发生意外,一根绳索被大浪冲断,绳索将毫无准备的小杨一下子打晕,小杨跌入滔滔的黄河水中。

噩耗迅速传遍黄河岸边。黄河发大水,水流如此湍急,人掉入水中必死无疑。悲伤的人们连夜备好花圈,写好挽联,准备第二天给他开追悼会。

奇迹发生了。第二天上午,追悼会正准备开时,小杨回来了。原来,小杨被绳索打晕跌入黄河后,稠稠的黄河水救了他的命。他虽然不省人事,但的确命大,仰面躺在水中,一直漂到了17公里外的一个河滩边。清晨一位老乡发现了他,以为河边挺着一具“死尸”,先是一愣,冷静下来仔细一看,“死尸”还在喘气,这位老乡没有犹豫,将他从死神的手中捞了回来。

悲剧以喜剧的形式告终,虽然结果令人欢喜,但它充分说明黄河水已经混到什么程度。

变味的乳汁

黄河全长5464公里,水资源总量平均为560亿立方米。充沛的水量除去源头的涓涓细流外,水源主要来自沿途众多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76条,著名的支流河有渭河、汾河、湟水河、无定河、大黑河、清水河等。76条大支流河中,上游有45条。黄河靠众多支流的捧场,连绵不断地流淌了120万年。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抚育了黄河两岸的黎民百姓。黄河不光水量充沛,而且鱼类资源丰富,150余种各式各样的鱼儿.游在河中,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河鲤鱼、洛河鲤鱼和伊河鲂鱼,这些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价格贵于牛羊。

遥远的总是美丽的。

现代人无法体验远古人的生活,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还是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先人们的生活。根据考古的最新发现,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了18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因此,人类学家断定,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有人类活动了。我们可以想象,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凭着一块块石头已经开始艰难地创业了。那时的人们喝着纯净的黄河水,在黄河岸边撒下种子,秋收季节大地一片金黄,先人们吃喝无忧,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一些,但不必担忧没有耕地,不必担忧河水污染。他们绝不会想到180万年后,这条抚育了多少代人的母亲河乳汁开始变味。

祸源仍然与人有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先是人口激增,现在黄河两岸的人口已经达到1.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1%。后是工矿企业发达,黄河岸边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已探明的超过100亿吨储量的26个大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1个,11个大煤田集中在黄河中游段,如陕北的侏罗纪煤田,山西的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内蒙古的东胜煤田等。有“工业味精”之称的稀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储量分别占全国的97%,世界的80%。

有资源就有人开发,久而久之黄河岸边及支流上大中小城市林立,兰州、银川、济南等城市均以在黄河边而自豪。稠密的城市和稠密的人口挤在黄河边,生活、生产,一切的一切都以黄河为依托,黄河母亲承受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压力,外界的压力强行将母亲的乳汁改了味道。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吕梁山地区宁武县。说它是山西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山西42%的人口吸着它的乳汁长大,“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里有一半是汾河的功劳。汾河不仅养了人,而且滋润了山西的大地。

关于汾河的源头,科技日报社记者唐先武先生有过一篇报道,我将其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

“汽车在吕梁山盘旋行驶五六个小时,最终来到汾河的上游。我们要来看看汾河源头的情景。

“这里是山西宁武,管涔山林区,汾河的发源地。同时,这里也是恢河、岚漪河等山西其他4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沿着茂密的林区,走过山重水复之路,汾河源头到了:一池碧水骤然出现在眼前,水面泛起迷人的粼粼波光,就连河底的石头都清晰可见。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愿意将这一池碧水与太原休介段干涸的河床、临汾段污染的黑水相提并论;也不相信这一池碧水与太原休介段干涸的河床、临汾段污染的黑水同属一条河道。

“沿着碧水,我们又看到了汾河的正源头:汩汩的河水从一个2米深的井里涌出,就是从这里,汾河自西向东流淌,再由北向南最后流入黄河。捧起汾河源头的水尝尝,清冽、甘甜,沁人心脾。汾河源头的水质真好!

“然而,遗憾的是,这里只有一个美好的开端。再往下流,情景就大不相同了:仅仅3公里,汾河水从源头仅流出了3公里后,就开始断流了!并且开始出现了污染。宁武人精心营造的青山绿水在3公里后,就消失了!

“宁武人说,伤心哪!仅仅3公里。”

唐先生在文中大声呼唤:汾河有救吗?

我没有到过宁武,无法感受汾河源头的清莹与秀丽,但我到过距宁武200公里之遥的阳城。阳城,阳城,太阳之城。阳城地处深山中,离县城20多公里是莽河源头,莽河最终也流入黄河。在莽河的源头,我的感受与唐先生一样,面对从山底喷薄而出的莽河水,心情同样感到一阵阵惬意。那水清澈、透明,当地人称做仙水、圣水,我从未喝过凉水,将水掬在手中迟迟不敢入口,惟恐喝下去闹肚子。陪同的同志为我打气:喝吧,这里的水无任何污染,比家中烧过的水还纯洁。我不再犹豫,捧起来大口大口地灌了个肚饱。那水真是清凉爽口,至今还念念不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在莽河源头周围转转,不知下游情况如何。

汾河污染严重过去只是从新闻媒体上得知一二,当我来到汾河边实地考察时才感到现实的汾河比人们纸上描述的污染还要严重得多。

2001年夏季,我奉命到临汾市采访,顺道到汾河边看一看,结果很是令人失望。临汾市有座大桥600米宽,叫马务桥,横跨汾河。眼中的这座桥已经“废弃了”,桥下没有水,只有荒草丛丛和发臭的垃圾,站在河底仔细看,可以见到细细的黑水从草丛中淌过,显然那是城市的污水。

这就是养育了临汾82%的人口、支撑起临汾87%的工业的汾河?

想想也不怪。汾河水在3公里处已经出现断流,而我所处的位置离汾河源头至少也有几百公里。今天的汾河许多地方几百米宽的河道已经变成了垃圾道,即使不断流,河水已经被严重污染,丧失了农田灌溉功能,更别说饮用了。

临汾市有关部门为我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临汾河段173公里长的沿岸有各类企业956家,造纸厂77家,焦化洗煤厂402家。这些厂每年向汾河排放工业废水6200吨,沿岸城乡居民每年排放生活污水超过3000吨。

汾河中仅仅一小段问题就如此严重,倘若将目光放远,整条汾河的情况极是令人担忧。而汾河仅是黄河众多支流中的一条,条条支流相似。黄河母亲的乳汁不变味才怪呢。

有关部门对黄河现在的水质状况曾经搞过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是:优良水质占总河长的13%,水质尚好的占17%,水质较差可用于一般工业用水的占34%,水质很差仅可用于农业用水的占16%,劣质水占18%。后三项相加,水质较差、很差、劣质水占70%以上。黄河水质恶化,黄河内原有的150多种鱼类目前1/3已经绝迹,过去鱼的捕捞量每年可以达到37.5万公斤,如今捕捞量最低下降了40%。黄河水质大降也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地区,居民长期饮用污染的黄河水,癌症和畸形儿发病率显著增多;河南省巩义市李邵村的村民饮用污染的黄河水后发生了死人事件。

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告知人们,黄河母亲乳汁变味后最大的受害者是人。

就在我撰写此文的时候坏消息又传来。中新网郑州2002年9月7日消息:由于一些污染企业“达标”之后又偷排污水,黄河污染自2002年二季度起出现回潮,水质明显恶化,失去水体功能的劣于五类水的河段竟达35%。

2002年1月,在国家规定的沿黄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后,黄河干支流重点河段水质明显好转。但进入二季度后,黄河水质明显恶化。重点河段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比例仅为14%,比达标时减少31.5%,四至五类水河段比例增加12.5%,而已失去水体功能的劣于五类水的河段达35%。

为弄清实情,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最近组织调查组,赴豫陕晋等省沿河地区进行暗访,发现一些污染企业“达标”之后又偷排,投资安装的污水处理设施并没有运行,黑褐色的污水直排黄河。

检查人员发现,一些被关停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关而不死”,一有机会,就偷偷开机生产。

《河南日报》指出,黄河沿岸一些地区趁国家加强对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关停“五小”企业之机,低价买设备,上了许多“五小”工业。

据悉,目前,沿黄的大中城市中,只有西安、太原、包头、兰州、呼和浩特等近10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整个黄河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8%。

母亲断乳

提起黄河,不能不提黄河断流。

黄河断流犹如母亲断乳。

根据史书记载,黄河从1855年到1972年的117年间,除去1960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发生过一次人为断流外,其余时间黄河流量正常。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1972年4月23日,黄河下游首次出现断流。

30多年过后,家住山东济南黄河边的李永荣老汉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黄河断流的那段日子:“4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庄稼要种,已经种上的庄稼要浇水,那天早上我吃过早饭拿起工具来到黄河边上的地里,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黄河水没了!天哪,正是用水的时候,黄河水咋没了?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是断流,心想一定是上游哪个地方搞建设把水堵住了,心中埋怨政府也不提前告诉一声。”

待李永荣老汉明白了这叫黄河断流后,黄河断流便经常发生了,从1991年到1998年黄河下游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创下了历史之最:断流河段达到700多公里,全年累计断流13次,最下游的山东段断流226天,断流首次在汛期出现,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

黄河为什么频频出现断流?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以郑州花园口段为例,该段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水量减少194亿立方米,而需水量年增加109亿立方米。简单的加减法使黄河水紧张的趋势一目了然。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有严重缺陷,多个部门管水,各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很难做到统筹兼顾,枯水季节争相抢水,既浪费了有限的水资源,又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势。

黄河断乳,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1992年处于黄河最末端的山东省东营市生活用水几乎断绝,该市在停止生产用水的情况下仅能维持7天生活用水。东营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一个地方,它的地下全是枯涩的海水,淡水供应全凭黄河水,如今黄河水没了,自然饮用水也就断了。那个时候淡水对于东营人来讲是最宝贵的,水比黄金贵。不光东营,山东省不少地方也是靠着黄河水生存,断水如断命。滨州市有10万人口,当地有一座400万立方米的水库,可供全市居民饮用2个月。谁料想1995年黄河断流122天,水库无法补水,滨州市出现了历史以来最严重的水荒。为保证居民吃水,市政府下令工业用水全部停止,即便这样,吃水问题依旧十分严峻,人们只好排队领水。那些天滨州市从市长到老百姓脑子里只有一个字:水!

水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重要,而他们取水的途径又是那么的单一。黄河水对于他们来讲就是生命之水,而生命之水又长时间地干涸了。

黄河断流从宏观上讲损失是巨大的。请看这样一组数字:1972年至1996年,下游因缺水受旱面积469.47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年均经济损失16亿元。黄河下游断流造成企业和油田大量减产,20世纪70年代每年损失1.8亿元,80年代每年损失2.2亿元,90年代后每年的损失高达20亿元。

1995年6月,断流了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终于盼来了水。可是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期盼的黄河水,而是一股股黑色发臭的污水。随着污水的流过,黄沫、垃圾、死鱼夹杂其中,此时的黄河河道成了污水的下水道。

我第一次见到黄河在甘肃兰州。黄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桀骜不拘,它时而汹涌,时而舒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近距离地站在壶口瀑布边,黄河产生的巨大声响足以震撼世界,在那里任何声音都要被淹没,时隔多年,那巨大的涛声依旧回响在我的耳边。从那时起,我产生了从黄河源头走到入海口的念头,遗憾的是这一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但黄河经过的9个省、区我全都到过,出于对黄河的关注,每到一个地方黄河是我必去的地方,黄河的一些地段我到过多次,从蔚蓝色的黄河源到浑浊的黄河,从怒吼的黄河到轻松舒缓的黄河,青海的、兰州的黄河,宁夏的沙坡头,陕西的壶口瀑布,陕晋峡谷的“鲤鱼跳龙门”,河南的三门峡。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对那里的黄河产生一种不同的感受,绵延5464公里长的黄河每到一处因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同,表现也是不一样的。透过黄河的哀怨你可以看到人类对母亲的不敬。

我3次来到济南的黄河边。

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4月。阳春4月,艳阳高照,鲜花初放,春风拂面。

我第3次走下黄河大桥,耗时20多分钟后才走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在这里已经成了一只蜷缩的小羊,2公里长的黄河大桥下大部分已经变成了耕地,一片片麦田一片片绿色,没有种麦的地方许多人正在挖坑种树,人们从母亲干瘪的身躯上榨取着最后一点油水。黄河大坝里砌起了一道坝中坝,黄河在这里不足百米,波涛汹涌的黄河在窄窄的通道中懒洋洋地走过。

春风轻轻地吹来,黄沙随风飘起,很快绿绿的麦田上落上一层黄沙。

“黄河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有啥气势?”这是一位小姐的声音。从她那疑惑的面容里我可以猜想到她肯定从书本上读过黄河,面对眼前的黄河她无法判断书中的黄河与眼前的黄河哪个是真的。我本想告知她真正的黄河不是这个样子,书本里讲的黄河千真万确,但我终于忍住了没有开口。

眼前的黄河让人揪心哪!

黄河这条巨大的黄龙从青海出发,经过5000多公里漫长的路途到达了大陆上的最后一站山东省垦利县,在这里经过短暂的逗留将流入渤海。不知是何原因,黄河在跃进大海的刹那,竟表现得如此激动和顽皮。滚滚黄流突然骚动起来,水流变得湍急,争先恐后地往大海的怀抱里奔去。难道它们对大地无有一丝的眷恋?难道它们急于摆脱人类的磨难?

黄河水在流入大海的瞬间心情是复杂的,黄龙跃入海面很远,黄色在湛蓝的海面上仍然清晰可见,久久不愿与海水融合。当地人把黄河流进大海称作“出河溜”。洪峰季节黄河水劈开碧波,直奔深海,涛声大作,如天空迅雷,震人耳膜。黄河以它无奈的一声怒吼,宣告万里征程的结束。

中华民族不能没有母亲河。黄河的遭遇举国关注,全球瞩目。

1998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签署一份呼吁书,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在拯救黄河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灰色长江

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另一条河流叫长江。

黄河、长江两条河同一个地质年代、同一个地点出生,但兄弟两个却走向不同的道路。黄河穿越西中部,长江奔腾于东中西部。这一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既有全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有经济发展最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

这条大江以总长6300公里和年输送江水1万亿立方米双双名列世界第三。从地图上俯视长江,大江蜿蜒东去,以势不可挡之势,过高原,走盆地,穿三峡,千里跃平原,踏遍11个省(区、市),经上海注入黄海。

提起长江不得不提起那张著名的照片。

1956年,毛泽东主席到武汉视察。工作之余,喜爱游泳的毛主席提出到长江中“洗个澡”。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毛主席身穿泳衣,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神采奕奕地跃入长江,在长江中很惬意地.游了一个多小时。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抓拍了毛主席.游长江的雄姿,几十年过后,通过这张照片仍然能清晰地看到长江清澈的水,那水能照出人影。

2001年5月,我先乘一条小船,然后踏上了一条勘探船,实实在在地在重庆市的长江最中心呆了一个上午。这条勘探船的任务是勘探长江底部地层情况。勘探船虽然个头不小,但漂在长江里似一片树叶,船在江中随水漂荡,人站在船上摇摇晃晃。

5月的重庆已经十分闷热,在无遮无挡的船上工作,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勘探工人们为了赶工期日夜不停地奋战在船上。我问工人老张为何这样紧张?老张告诉我,必须抓紧时间干,否则到了汛期江水浑浊无法施工。老张指的浑浊就是黄沙太多。我顺着老张的指点往江中望去,长江水面下不足一尺黄沙滚滚,放一只桶下去打上来的水黄沙很多。长江水由于有黄沙的衬垫,整个江面呈灰色一片,有船从远处驶过,江面立时一片浑沌。

在重庆市涪陵区与长江的交汇处我惊奇地发现,哗啦啦淌过来的乌江水是那样的碧绿,它像一个身着绿色服装水灵灵、朝气蓬勃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一步步走入长江。纯洁的小姑娘一踏入长江立即变了颜色,绿色的外装褪去后马上变成脸色非常难看的灰脸老太婆。长江水让青春秀丽的小姑娘成为老太婆的魔法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使小姑娘加速衰老的“癌细胞”,它像一个催老剂,一旦侵入长江的肌体,很快产生巨变。

一年过后我到武汉出差,特意走到武汉长江大桥下看望了长江。

这里的长江水已是满江灰黄,完全不能想象当年毛泽东主席.游长江时那种水清映影的场景,长江像一块灰色的石板,慢悠悠地从我的眼前漂过。

长江也在吃黄。

仅四川一个省,20世纪70年代流入长江的泥沙为5亿多吨,到了80年代达到6.8亿吨,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的总输沙量。1985年以来,四川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经高达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

历史已经踏入了新的世纪。当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的征程后,这条6300多公里的母亲河竟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长江还能否挑起流域内4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重担?

灰色走廊

长江北岸,大巴山下。

这里准确的位置叫湖北省宜昌县。

我们乘坐的船在青山绿水间行进,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灰色山坡清晰地映入眼帘。

这一带的山如瘌痢头一样,山梁植被稀疏,一片灰色。

长江水利专家把这一带称作“南方水土流失之最”,有“灰色走廊”的“美誉”。这一段像一个“大染缸”,长江水通过这里后马上颜色大变。

“灰色走廊”面积足足有10万亩。

“灰色走廊”是人一手炮制的。

在宜昌县,一位老水利告诉我,50年前,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山上树林茂密,鲜花烂漫,环境十分幽雅。问题出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1958年,这里的人为了响应号召,到处支起炉灶大炼钢铁,小炼钢炉到处都是,宜昌县地处山中,煤炭资源匮乏,而炼钢铁需要大量燃料。为了炼钢人们走向大山,将一棵棵大树伐倒,投入熊熊燃烧的炼钢炉中。不知烧了多少棵树,废铁终于炼成了钢。

人们欢呼,人们雀跃,高兴过后又找来砖瓦,支起炉灶,争取钢产量再上一层楼。疯狂的一轮又一轮砍树运动开始了,人们近似发疯般地挥起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在号子声中把一棵棵大树放倒,然后碎尸几段,人拉肩扛放入炼钢炉。熊熊火焰映着一张张赤诚的脸,张张脸充满期盼,充满希望,人们天真地希望通过大炼钢铁走出贫穷,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为了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目标,他们把上天留的、祖宗栽的、自己植的树统统放倒,一棵不留。最多一年的时间,山秃了,树没了,到处一片灰色,共产主义没有如期盼的那样到来,反之毁了自己的家园,自己更加贫困。

共产主义没有实现,大自然的报复来了。

大自然的报复是无情的。

秃山裸露的土壤随风吹入沟谷,进入江河。河道、堰塘、水库严重淤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灾旱灾频繁交替出现,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

20世纪80年后,宜昌县政府力求把这片荒芜的山岭重新植上树,他们动员了大量的人力,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效果差强人意。当年栽下的树第二年十树九死。县地矿局的同志告诉我,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十分特殊,全部是页岩。树砍掉后土壤裸露,随风飘走,造成土壤贫瘠,含水率低,肥力几乎丧尽。而这里的夏季温度最高可以达到70多度,缺土、少水、高温、乏肥,没有一项条件可以让树成活,非但树活不了,零星的灌木和小草也逐渐死亡。

实实在在地站到页岩上才能感受到它的厉害。

页岩,如它的名字一样,以一页一页的状态存在,也就是说它是一片一片的。过去农村盖房人们用它做房顶,是一种很好的天然的房屋建筑材料。页岩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它是岩石里最“软”的一种,与其他玉石相比,它更是一个丑小鸭。玉石之所以宝贵,一是成色好,颜色非常漂亮,惹人喜爱;二是质地硬,可以用它雕成各种艺术品,供人们欣赏;三是数量少,多少座山中难觅它的倩影。与玉石比,页岩到处存在,除去建房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只能常年被树草盖在下面,苟且偷生。页岩的“软”决定了它极易风化,少了树草的遮盖,没了土层的包裹,软软的页岩先是一片一片地被风化,继而变成石粉末,流入长江,为长江水掺进灰色。

宜昌县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亲手毁坏了自己的家园,若想恢复当年树草茂密的状态几乎不可能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当地的农民一年四季依旧以薪柴为燃料,一些灌木未等长大就成了灶中薪。几年来为了保护“灰色走廊”的生态环境,宜昌县水土保持局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遗憾的是,一些水土保持站由于经费短缺,原有的人员大大压缩,最少的已经减到1人。

宜昌的“灰色走廊”只是长江流域一个小小的缩影。

我们从整条长江看水土流失,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我们行驶在长江上,看到的长江一片灰黄,灰色的浊流沿长江滚滚而来,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当记住这样一组数字:长江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2%,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22.4亿吨。无论水土流失面积还是土壤侵蚀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各大河流域之首。

土壤学家说,在正常状态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50年到300年时间。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至少流失土层1厘米以上。全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100万亩土地遭到破坏,仅贵州省每年被毁坏的土地高达5000亩。

老祖宗留下的土层被后代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全部挥霍掉了。

13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实施。

13年后我们审视这部法的执行情况,就会遗憾地发现,这部法在一些地方的的确确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不少地区水土流失已经严重超越了法律的底线,有法不依的后果已经显现:水土流失与贫穷两道利剑齐刷刷地向那里的百姓袭来。

水城缺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想必这首流传多年的古诗许多人都可以背诵下来。

长江以它6300多公里长的身躯养育了沿江两岸4亿多人口。这一数字比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3条河养育的人口还要多。无论住在长江头还是住在长江尾,每个人都要喝长江水。长江水养育了这里的百姓,滋润了岸边的每一寸土地。

应当说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比要富裕得多,长江大部分流域处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省份经济非常发达。但与经济发达不相称的是,水污染治理的投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省和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不足10%。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长江,造成长江污染日趋严重。

有数字为例:长江流域3万多公里的长河中,4类水以上的河段占了20%,3类水河段也占了20%。长江小支流及流经大中城市的较大支流常年遭受污染,大多数大中型支流呈间续性污染,干流岸边污染带不断延伸。长江流域共有15万个工矿企业,相当一部分污染治理不力。

究竟有多少污水流入了长江?水利部门曾作过一次专项调查。20世纪80年代污水排放量为127亿立方米,90年代为142亿立方米,2000年达到234亿立方米。

一位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得知这一数字后大声惊呼:长江不是下水道!而长江不是下水道,又能是什么呢?

长江事实上已经成了中国最大的一条排污下水道,只是由于长江水量相对丰沛,仍然有极强的稀释和自净能力,才使得长江水质总体未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中科院院士沈韫芬常年研究长江水污染,对长江沿岸每一座城市排入长江的污水了如指掌。她介绍说,在长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上海6个省、市的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污水排放总量的85%,沿江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武汉、南京、重庆4个城市污水排放量占到21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74%,是长江主要的污染源。

两年前的一天上午,一个记者团到湖北省荆州市一家造纸厂采访。这家造纸厂由于污染严重,被有关方面下了停产通知书。但这家造纸厂仍旧偷偷摸摸地进行生产。记者们到来时,厂长信誓旦旦地说,厂子因为污染,半年前已经停产了,现在职工都放假在家。

但厂长办公室里一份当月的生产简报引起一位记者们的注意,记者问这是怎么回事?厂长答:随便贴的。记者们不信。下午几名记者偷偷溜入厂内,问一位当班的师傅工厂是否停产。这位工人说,没有的事,工厂一直在生产,只是前几天说有个什么记者团要来采访,暂时停了几天。记者们心中明白了。

几天后,记者们杀了个“回马枪”。未进厂区,就远远看见造纸厂流出的滚滚黑水,那水十分难闻,臭气熏天。就是这样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有毒有害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长江。

蹊跷的是,污水突然断流了。原来工厂发现记者后马上采取了“果断措施”,停止了生产。见纸里包不住火了,一位副厂长出面解释说生产只是想把剩余的原料用完,避免浪费。抓住证据的记者们这回“不依不饶”了,逼着这位厂长讲出实情。这位厂长最后只得“实话实说”:“确实收到了停产治理整顿通知书,但厂子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如果一旦停产,不光没了经济效益,几百名职工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记者又问:“为什么不采取治理手段?”答:“投资废水治理就没有什么效益了。”

站在这位厂长的角度看,他说的没错。造纸厂是几百名职工的饭碗,一旦饭碗砸了,大家都没有饭吃。可长江流域这样的厂矿有15万个,假如每个单位都像造纸厂一样,长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不单是一家工厂如此,一些城市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有“长江上游第一城”之称的攀枝花市竟然没有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浩浩荡荡地流入长江。在重庆万州市长江北岸,分布着20多个排污口,该市40万人的生活污水全部顺着百尺山岩泻入长江,一个个排污口犹如一道道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日夜不停地狂泻到长江,成为长江边一道奇特的景观。显然,该市也没有或者部分没有污水处理装置。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非常现代化非常漂亮的城市,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还被世界银行确定为中国国企改革技术援助试点城市。一座芜湖市有如此众多的荣誉太让人羡慕了。然而,这样一座繁荣的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是经济上有困难,还是处在上游对污染漠然处之?

问题的关键还是缺乏爱护水资源、保护长江的意识。长江是4亿人的母亲河,母亲对待子女从未分过薄厚,不分上游下游,一视同仁,而我们为什么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损害母亲贻害大家呢?

由于人们缺少爱护长江的整体观念,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的流域里,沿岸城镇流域已经有560公里的近岸污染带,几千万人守着长江水而发生饮水困难。

万州市由于近岸长江水污染严重,已经将寻找新水源摆上了政府工作日程,目前最大的难点是资金,筹集资金又成为解决万州40万人饮水的最大难题。

万州仅是重庆市的一个县级市。重庆缺水吗?缺!

任何人也不相信。山城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两条大河哗哗地从城中穿流而过。滚滚的江河水难道还不能满足重庆人的喝水需求?

重庆不缺水,缺少的是优质的饮用水。重庆市环保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重庆市主城区江段尤其是嘉陵江主城区、涪陵等城市的江段近岸水域已经形成14公里长的超标污染带。这里的饮用水水质很差,达标率低于国家标准。

长江近岸是沿江城镇的主要水源地。据最新的消息,这些水源地的取水口已有500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城市不得已只能被迫采用江心取水的方法改善用水质量,一些原本水源丰富的地区受水质恶化的困扰,只好舍近求远,花巨资寻找新的水源地,甚至武汉、南通等地水厂由于多次出现水污染事件而停止供水。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悠悠万事,何以为大?养育了4亿多人口的长江啊,为什么沿江经济发展了,你的生存环境却日渐恶化?为什么多年来我们经常“重拳”出击整治环境污染而收效甚微?

为什么?为什么?

长江被盗

长江这些年真是多灾多难,旧病未去新病又添。

长江内不光有丰富的水利、鱼类和多种生物资源,而且还有质量非常好的河沙。近些年随着沿江各地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城市急于翻新,一幢幢造型漂亮的办公大楼和样式新颖的居民楼拔地而起。

无论建办公楼还是建居民楼都离不开沙。

河沙成为建设者的首选。

河沙的价格就飕飕地向上扬。

应当说,当地百姓和单位利用河沙盖房搞建筑历史悠久,谁家盖新房了,哪个单位的大楼要翻建,需要沙子时,人们就到长江边拉上几车,对长江河道还构不成什么威胁。

近几年情况不同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一天天加快,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变成了“高楼林立”,哪里的摩天大楼多,哪里就显得非常现代化。

高楼林立,大量的、成片的、大面积、大体积、高密度的建筑群落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高架桥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一条条横的、竖的,宽的、窄的,弯的、直的,马路在我们的眼前延伸。

没有人怀疑城市的现代化,每个住进高楼大厦的人心情都是愉悦的,每一个走在宽敞马路上的人都觉得心情十二分爽快。

巨大的建筑市场造成对沙的巨大需求。

既然挖河沙能换钱,长江两岸的“聪明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发财的机会。于是,拍掉身上泥土的农民们来了,下岗的工人们来了,外地的有钱人来了……

转眼间,无数幻想挖沙发财的人聚集在长江边,沉寂多年的长江两岸顿时喧闹起来,一场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的采河沙风潮出现在长江边上。

于是,不少人看准这一“潜力”极大的赚钱行业,抛弃了自己多年的老本行,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采沙船进行河道采沙活动。由于这些采沙船无名无号无证无照,它一出现就被有关部门定为非法。

虽为非法,但巨大的利润仍吸引了不少人投资这一行业。

请听执法人员与一位非法采沙者的对话:

问:采一船沙能挣多少钱?

答:至少400元。

问:你知道不知道采沙行为是违法的?

答:我又没有杀人放火,违什么法?

在这些人的眼中只有杀人放火才算违法。多么无知啊!

在长江采沙的初级阶段,人们还是比较恪守“职业道德”的,各采门前沙,互不干扰。然而,随着采沙活动的“不断深入”,问题很快凸现。费同样的力,一些人赚钱多,一些人赚钱少,甚至没有赚到钱。赚不到钱的人偷偷到赚到钱的地方窥视,“地雷的秘密终于探清了”。原来同样一个地段,有“富集区”和“贫乏区”之分。

地处“贫乏区”的人当然不干了。于是,他们很快调整战略,向“富集区”进犯。“富集区”的人也不干了,你凭什么侵占我的地盘儿?他们要“奋起反抗”。

一个想占,一个不让。门前采沙的格局很快被打破,“富集区”成了“唐僧肉”,采沙船千舟竞发,都想占领有利地盘,采沙战场硝烟弥漫。为了各自的利益,人们各显其通,托关系,找门路。找到“保护伞”的自然大伞下面平安无事。没关系,没门路的只有自己保护自己,有的用炸药炸毁了“来犯者”的采沙设备,有的端起刀枪“自卫”……采沙现场一片血腥。

在长江采沙的鼎盛期,一些地段非法采沙的场面煞是壮观:几十只采沙船整齐地排列在长江岸边,日夜24小时马达不熄,这其中有不少条“采沙王”。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说,在长江采沙,1吨的成本仅为4元钱,一条小型采沙船在江面上采一天沙收入有500元,而“采沙王”每小时可以采沙500吨到600吨,收入可想而知。随着采沙船马达的轰鸣,河沙被抽上岸,运走,马上换成了钞票。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想不到在非法采沙“战线”也出现了知名人物。

安徽省安庆市有个因采沙而很有名气的人物叫陈长奇,此人绰号“小地主”,是当地有名的沙霸。陈长奇心狠手辣,手下有一批受他指使的地痞流氓,这些社会渣滓勾结在一起,独霸安庆市采沙“富集区”,靠着采沙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有关部门曾多次对其进行打击,但陈长奇根本不把执法人员放在眼里,风头过后采沙依旧。还放出话来,谁敢与他作对绝没有好下场。

面对如此猖獗的非法采沙者,安庆市领导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恶霸。一天晚上,市领导亲自带队,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土资源等部门一起出动,将陈长奇一举擒下。在他的采沙船上查获了长矛、土枪等凶器。

2001年2月,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解小平为首的偷采长江河沙的团伙进行了宣判,二十几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首犯解小平原为某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偷采河沙的浪潮中,他和社会上一些渣滓结成团伙,大肆偷采河沙。为了控制和保护偷采行为,他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流氓团伙,配置了长矛、铁棍等凶器,对制止他们采沙的管理部门实施暴力,影响极坏。

同年4月,江苏省南京市对10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非法采沙者给予逮捕。5月,在扬州查处4起涉黑的非法采沙团伙。

长江两岸多年无节制地采沙对岸边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两畔的一些江岸多处坍塌,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996年1月8日,江苏镇江段因乱采沙发生江岸坍塌,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面对日益猖獗的长江非法采沙活动,2001年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全面禁止采沙活动的紧急通知》。通知下发后,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紧急行动,对自己负责的江段严防死守,使长江非法采沙行为得到有效的扼制。

但是在巨大的利欲支配下,一些人仍旧铤而走险,且采沙的工具更为先进,手段更为隐蔽。非法采沙者采取“游击战”、“麻雀战”等形式,化整为零,你进我退,你查我躲,与执法人员“捉迷藏”。

根治长江非法采沙任重道远。

回眸过去,我们深感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深感两条母亲河的重要性。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及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母亲河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但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只知道对母亲河索取,对它的爱护极为缺乏。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对母亲河麻木不仁了,让我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为保护母亲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吧!

【专家观点】

21世纪新贫困:水

吴季松(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当我们满怀信心地送走20世纪,送走最后的饥寒贫穷,迎来新世纪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不得不面临21世纪的新贫穷——水贫困。

2000年3月,在荷兰召开的世界水资源部长级会议指出,目前世界上有12亿人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有近30亿人缺乏水卫生设施;如果不采取比现在更为有效的措施,到了2025年世界上将有1/3的人口得不到安全饮用水,超过1/2的人口没有水卫生设施。如果说温饱是人类的第一需求,饥寒是人类的第一贫困的话,那么,解决脏渴问题就是人类的第二需求。

水贫困就是第二贫困!

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全国目前有2400万人饮水困难。饮水困难已经严重威胁到一些大中城市的发展。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将从现在的每人2220立方米下降到1760立方米,跌入每人1700立方米到2000立方米的中度缺水限,将导致我国得不到安全饮水的人口更多。

严峻的事实告诫每一位中国人,必须面对缺水这一事实,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一定要加倍爱护。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母亲河对中国的地表水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兴旺与衰退对整个中国影响极大。过去由于诸多因素,母亲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人们拼命地索取母亲的乳汁,却忘记了让母亲保养身体,使得母亲长年超负荷奉献,弄得母亲虚弱不堪。现实应当让我们警醒,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保护长江、黄河对我们有多么重要,还母亲河以清白,就是我们健康的开始。

管水要有新观念

李慈君(水文专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对水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主要研究目标逐步转向水资源管理,即把从水资源评价到管理的全过程,纳入系统工程的轨道,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面临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为此,联合国发出警告:“石油之后便是水危机”。根据测算,我国到2020年将面临全国性的水资源危机。

中国能否止住水资源危机,从地表水来讲,长江、黄河的状态如何十分重要。我认为,保护母亲河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可持续发展。母亲河的水是一种有限的、脆弱的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坚持对水资源利用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经济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找到新的平衡点。二是对母亲河实行综合治理。它包括水质和水量管理要与经济部门统一,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要与开发规划统一,制定水资源的合理价格,研究新的方法来合理使用宝贵的水资源。三是重视对水资源的决策研究和经济评价。无论长江水还是黄河水都是经济社会的商品,它有经济价值,它必须配以适当的价格政策,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利用经济手段是合理利用和恢复水资源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更要注意对有限的水资源采取不同分配方案,制定详细的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上三点在国际上是非常先进的河流管理观念,许多国家依据这一先进的管理观念使不少河流“起死回生”。倘若我们把这一观念移植过来,用它来管理母亲河,应当说作用也将是非常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