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

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张玉玲、吴宜进研究认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候为三个冷期与两个暖期相间,气候的冷暖变化影响了长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陈家其、施和金等从农业史的角度,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迁对长江下游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_历史时期长江中游

(二)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

自竺可桢开创了利用物候研究中国古代气候的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初龚高法、张丕远等利用中国古代晴雨录、天气日记、诗文等历史文献,将1500—1900年小冰期气候问题研究推向深入,认为18世纪长江中下游气候属于小冰期中的一个温暖时期。[51]韩昭庆采用以20年为单位考察地方志中气候记录的方法,研究明清太湖流域气候的冷暖变化,认为16世纪上半叶和18世纪属于两个暖期,其余三个时段为冷期。[52]张玉玲、吴宜进研究认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候为三个冷期与两个暖期相间,气候的冷暖变化影响了长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53]吴宜进等人认为2000年以来湖北省历史干湿气候的振动仍属正常,通过计量分析,认为湖北干湿气候波动周期以200年为主。[54]周清波、张丕远、葛全胜等采用计量研究法分析明清档案,研究历史上长江流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升降变化及其演变特点,研究方法较新颖。[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孢粉、同位素、碳14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用于史前古气候研究中,且多属长时段研究,研究史前以来长江流域气候冷暖变迁与植被变迁的阶段性古环境特征。如唐领余、沈才明、姚轶峰、傅顺、史威、张芸、朱诚等探讨了史前长江上游的降水、气温及植被在不同阶段的演变。[56]朱育新、吴艳宏、谢远云等对史前长江中游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57]王开发、张玉兰、杨达源、严钦尚、萧家仪、唐领余等对史前长江下游地区古植被、古气候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长江下游古气候研究的成果颇为丰硕。[58]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环境考古学、考古地理学的兴起,陈桥驿、朱育新、俞锦标、张强、朱诚、萧家仪等人利用孢粉等手段,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人类遗址分布与气候、水文等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尝试复原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59]

赵文兰、叶愈源、陈业新等开始尝试采用历史文献结合孢粉等自然科学的手段研究长江流域古气候。赵文兰、叶愈源结合历史文献与器测探讨近500年来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前400年曾经历小冰河气候。陈业新综合利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钻孔孢粉资料,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气候波动及总体特点,在环境史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60]

此外,陈家其、施和金、李伯重还探讨了气候对古代经济和人口变化的影响。陈家其、施和金等从农业史的角度,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迁对长江下游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61]李伯重研究认为气候变化通过直接、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人口变化,道光年间的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水灾是19世纪江南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独具创见。[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