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语言的特点和内部结构关系

有声语言的特点和内部结构关系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主要凭借的是有声语言,它是充分发挥利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口腔是人类语言的语音构成的重要场所。胸腔共鸣属于低音共鸣,它起声音的基础作用,特点是浑厚、结实、有力。一些人口头表达的时候由于情绪紧张,常常有“吃字”现象。所谓“吃字”,就是没有能够把一个词明晰地吐出来,比如把“这样”说快了,就说成“酱”等等。

第1节 有声语言的特点和内部结构关系

一、科学的发声方法

演讲主要凭借的是有声语言,它是充分发挥利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活动。要能够说一口准确清晰、流利和圆润的普通话得进行一定的语音训练,得掌握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掌握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首先要领悟发音的时候气息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以及口腔控制等方面的要领,然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朗读训练。

1.气息控制

在有声语言的发音过程中,气息是原动力,它冲击声带振动发出基本声音,并且在共鸣作用下得到美化。气息的强弱变化对声音的清晰、响亮、圆润程度,对声音的持久性和共鸣状态,对声音体现的情绪的饱满程度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气息是在呼吸器官的作用下产生的,呼吸器官是发音的动力系统,它由肺、气管、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组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呼吸方式,常见的有胸腔呼吸、腹腔呼吸和胸腔腹腔联合呼吸。胸腔腹腔联合呼吸的方法是比较理想的呼吸方法,能够发出好听的声音。

气息控制的要领是指胸腔腹腔联合呼吸状态下的气息控制。吸气的时候全身都要放松,肩不能够耸起来,要把气吸到肺的底部,下沉到丹田位置,就是人体肚脐下去三个手指距离的地方。这是感觉身体胸部两侧的肋骨得到充分的扩展,腰部鼓起来,腹部肌肉或者丹田呈现收缩的感觉,为呼气控制做准备。呼气是整个气息控制的关键。我们发音就是在呼气的过程中完成的。呼气的时候,吸气的肌肉运动不要马上弹回来,小腹仍然保持收缩状态,然后逐渐地放松,让气流均匀缓慢地呼出。整个过程就是让小腹的收缩力量来逐渐控制气流有力量地出来的过程。

2.喉部控制

喉头和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嗓子。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相同,都需要通过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喉部控制的问题就多一些。例如在发声的时候,喉部容易用力紧张,挤压嗓子等。那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放松喉部肌肉,用比较小的气息使声带振动,这样可以节省气息,改善声音的质量,提高发声的效率。另外还要注意喉部与气息控制的配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控制气息的流动的数量和速度。气息如果在胸腔和腹腔失去控制,没有节制地放任流动到喉咙里,喉咙自然要通过紧缩来节制气流,从而造成嗓子的捏、挤,声带的疲劳,加重喉咙的负担。所以在发音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开始发音的状态,要协调好气息和声带的配合关系,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好每个音节。

3.共鸣控制

共鸣是指声带振动的时候影响到其他临近的空间器官产生的声响效果。人体声音的共鸣空间叫做共鸣器,主要有口腔、鼻腔、和胸腔,还包括咽腔、喉腔、和头腔。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关键是口腔共鸣,基础是胸腔共鸣。口腔是人类语言的语音构成的重要场所。清晰、圆润的声音主要经过口腔共鸣产生。但是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口腔共鸣并不是越强越好,要适度,不然会使声音模糊。胸腔共鸣属于低音共鸣,它起声音的基础作用,特点是浑厚、结实、有力。但是要注意胸腔共鸣的运用也要适度,胸腔共鸣的声音过多会使声音沉闷,也影响声音的清晰程度。

4.口腔控制

口腔控制实际就是讲究产生不同的具体声音。语音准确、清晰、集中、圆润、流畅是语音训练的基本要求。口腔中的各个阻碍器官,包括嘴唇、牙齿、舌头、上颚被叫做咬音器官。它们互相配合,灵活地协同运动产生不同的辅音。语音训练的时候口腔的开度比日常生活语言要稍微大,但是打开口腔并不是把嘴巴张得像前面大后面小的喇叭,而是要求口腔的前面和后面都要适当打开。这就要做到利用微笑的状态把颧骨肌肉向上提,把上颌和下颌之间的牙关打开,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把软腭向上挺起来,加大口腔后部的空间,同时要放松下巴。就是要做到:口腔有足够发空间用来对声音进行充份共鸣,嘴唇要有喷射和关闭,收缩和伸展的力量,舌头要有顶紧和松弛,弹跳和滑动的力量。例如“d”声母的发音要像发射子弹一样有冲击力量。

5.吐字归音

发声的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就要讲究吐字归音了。吐字也称“咬字”,训练吐字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咬字符合普通话的构成要求。吐字发音要按照普通话的要求构成把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念准,进而读准每个常用的音节。汉字虽然数量有几万个,但是常用的只不过4000个左右,这些汉字都没有离开400多个音节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所以,只要下功夫,读准普通话的音节和声调是不难做到的。

二是要防止“吃字”。一些人口头表达的时候由于情绪紧张,常常有“吃字”现象。所谓“吃字”,就是没有能够把一个词明晰地吐出来,比如把“这样”说快了,就说成“酱”等等。这是吐词不清的一个因素,必须要注意纠正。

三是口形发音器官要操作到位。有的人说话有的时候嘴巴张的尺度不到位,从而使吐词的音量和清晰度都受到影响。当发音器官在发每个音节时都按照规则操作到位,这个音节就会发得很清晰;当各个发音器官动作不协调的时候,这个音节就会含混,甚至造成歧义。

吐字归音是口才表达很重要的基本功,是传统的说唱艺术中运用的一种咬字法,就是把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和归音三个阶段。声母和韵头的发音要运用气息通过发音器官的摩擦阻力,形成着力点,出字要准确有力;韵腹发音的时候,气息要流畅地通过各个发音部位,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的时候要鲜明、干净,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发音不到位。通常人们把这理解为字头紧、韵腹亮、韵尾收全的“枣粒形”,但是对“枣粒形”的理解不能太绝对。因为说话不是念字,在交际语流中,不可能把每一个音节都完完整整地发出来。

二、语言的内节奏:音高、音强、音长及其协同关系

1.音高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物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次数的多少。计算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1秒钟振动1次,就叫1赫兹(Hz)。大的、长的、松的、厚的、粗的物体振动的次数少,频率低,声音就低;反过来,声音就高。小孩的声带比较短、薄,成人的声带比较长、厚。女人的声带比较短、薄,男子的声带比较长、厚。女人说话的声波频率在150~350Hz之间,小孩更加高,男子在95~230Hz之间,因而小孩比成人的声音高,女人比男人的声音高。

高音的特点是比较高亢、明亮,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和慷慨激昂的感情;中音的特点是比较丰富、充实,多用来表示平和的、明显的以及一切较平缓的感情;低音的特点是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与悲哀之情。口语表达的时候,只有准确地把握高、中、低三种音的运用规律,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表述具有声情并茂的艺术魅力。

2.音强

音强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物体振幅的大小,也就是物体在振动中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的大小。外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计算振幅的单位是分贝(dB),一般谈话的音强大致在60~70dB。如果高到120~130dB,就会感到声音太大,耳朵振动得痛。健康的人,说话声音洪亮,病人说话往往有气无力,这主要和音强有关。

在口语表达中,音量大小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而是由表述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音量大小的变化要自然、流畅,要做到恰当、适度。当音量大的时候不可以大到声嘶力竭的失控程度;音量小的时候,也不能让听众听不清或者听不见。语言表达中的重音和重读也跟音强有关。重读有强调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重读的音节在咬字的音量和力度上要重一些。重音处理的关键在于选择好重音词,切忌使用过多。如果在一句话中每个词都是重音,那就等于没有重音。但是如果在该使用重音的地方而没使用,则会使表达显得平铺直叙,缺少起伏。跟重音相反的是轻声,有时候在适当的条件下,把某一个词和其他的词相比,在叙说力度上显得轻微一些,这也是一种突出某个词语的技巧。

3.音长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一定时间内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声音在时间上出现空白就是停顿。不同语言单位的正常停顿,句子中的强调停顿,说话中的故意停顿,以及唱歌中的停顿都和声音的时间空白有关。

恰当的停顿可以使讲话的内容得到更清楚的表述,使语言呈现鲜明的节奏感。停顿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了呼吸换气。有的句子容量大,拉得比较长,一口气读不下来,出于生理上的需要,稍微停顿一下就是换气停顿。这种停顿必须要恰当,否则一句话因为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他看见我走了。”如果在“我”后面停顿,就成了“他走了”;如果没有停顿,就是“我走了”。二是为了提示话题。例如:“话/不能这么说,道理/也不能这么讲。”这就是因话题要引起观众重视所作的主语后的停顿。三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效果所作的逻辑上的停顿。说话的时候,有时为了表达某一感情,强调某一观点,突出某一事物,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这就是逻辑上的停顿。这种停顿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概念所作的停顿。

另外,语速的快慢除了与感情色彩有密切关系以外也与音长有一定的关系。在口语表达中,表示激动、惊喜、愤怒等感情的时候要加快速度,音节音长相对比较短;表示思索、爱慕、痛苦的感情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于是这些音节的音长就会比较长。

音高、音强、音长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在言语表达中,有时候三者是配合着协调起作用的。例如:“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一边大笑,它一边高叫——它笑那些乌云,它为欢乐而高叫。”这句话中加着重点的词不但应该读得比较高亢、音高比较高,音强也要加强,属于重音重读,而且还要延长词音。只有这样三个要素协同起作用,才能达到铿锵有力,饱含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的艺术效果。

三、特殊语音的作用和效果

人类的语言中,有声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有一种伴随着有声语言而出现的特殊语音现象,也可以称为“说话的声音变化”。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具有表情达意的独特功能,小看不得,是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又不能脱离有声语言而单独存在。一种是有声语言的声音特性。例如停顿、重音、语速快慢、语调等等。另外一种是具有表意的功能性发声。例如笑声、哭声、呻吟声、叹息声、咳嗽声、啧啧声、哼声、叫声、掌声等。这些表达形式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只有在特殊的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充分利用这些形式,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意大利有一位悲剧明星在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上应客人们的邀请表演节目,他就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外宾都听不懂台词的意思,却被他悲惨凄凉的语调和跌宕起伏的声音所感动,还有许多听众潸然泪下。而他的一位朋友却忍俊不禁,跑出去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朗诵的并不是什么悲剧中的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他充分利用了语调、语速、重音、哭声、叹息等特殊语音的技巧的传情达意功能为听众们献上了如此出色的“滑稽”表演。常见的特殊语音有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笑声、叹气、拟声等。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语调

语调是指口语表达时因情感和表达的需要,在声音处理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不仅可以反映表达着的喜怒哀乐等,还可以展示内容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相同的语言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一个“啊”,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出疑问、明了、不满、惊讶等不同的意义。语调可以分为四种:

高升调。这类语调由平升高,句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紧张、警告、呼唤、号召、命令、祝福等,也可以用来表示激昂、愤概的情绪。

降抑调。这类语调由平而降,句尾弱而下降,多为感叹句和一般祈使句,常用来表示感叹、痛苦、恳求、祈使、肯定、赞扬等,也可以用来表现沉重或者轻松的情绪。

平直调。这类语调平稳正常,没有显著的变化,常常用来表示庄重、虔诚、踌躇、压抑、羞涩、冷漠,也可以表示悼念、悲痛的情绪。一般的陈述或者解说性的句子都是平直调。

曲折调。这类语调是前降后升,中间低,或者前升后降中间高,有着高低曲折的变化,尾声拖长,大多是故作反语、讽刺、含蓄、夸张、惊奇、幽默、激动或者表示厌恶、犹豫不定等。

掌握语调技巧,可以明显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处理说话的语调时,首先要力求准确恰当、自然协调。在不同的场合要采用适当的语调,使语言表达得体。另外,除了根据语境确定一个语调外,还要依说话的内容和情感的发展而使语调有所变化,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丰富多彩,不应该自始至终只有一个调子,单调乏味。

2.语速

语速就是语流的速度,即说话音节的长短和整个口语表达进展的快慢。语速一般可以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一般来说,快速说话每分钟在200个音节以上,中速每分钟180个音节左右,慢速每分钟150个音节左右。语速的快慢同人的年龄关系很大,一般青少年比中壮年快,中壮年比老年人快。语速还跟个人的用语习惯,说话人的感情、语气、语言的节奏等等有关。人们在欢快、焦急、激动的时候语速会快一些,在失望、哀痛、悲伤的时候语速会慢一些。语速的快慢是由说话内容和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所决定的,直接影响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在通常情况下,主体大多处于平静的语境中,一般应用中速说话,当处理紧急公务和突发事件的时候,则用快速表达,而表示慰问、哀悼的时候,说话则适宜用慢速。总之,说话者应该根据说话的场合、内容、对象而采用相应的语速,该快则快,该满则慢,如实地表达出说话人的心情。

3.重音

前面我们提到过,重音在说话中起强调重点、加强语气、突出情感的作用。把握重音,是汉语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准确地确定重音,要么没有重音,要么错用重音,势必会影响一句话的准确表达。重音的确定,应该从说话的全部内容来考虑,不能只从一个句子出发,同时还要注意不同位置重音的力度,以及重音与非重音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语表达富于变化、和谐自然。

4.停顿

停顿是语言节奏的特殊处理,是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中断。口语表达中的停顿,可以给说话人换气的机会,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语句的意义和感情,给听众留下思考、回味、领略的余地。停顿一般分为常规停顿和非常规停顿两种。常规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语法停顿是表示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意群与意群之间的顿歇,这种停顿有明显的显示位置。在书面上一般用标点符号来表示。逻辑停顿是根据意义进行的顿歇,是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者某种情感所运用的停顿,主要是由说话者的意图和情绪决定的。例如“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这句话可以分别在“没有了”和“女人”后面停顿,两种停顿的方式产生的意义完全不同。而非常规停顿是服从心理情境的需要进行的心理停顿,或者叫感情停顿。这种停顿能产生语言的“心理间隔”,马克·吐温曾经说“恰如其分的心理停顿经常能产生非凡的效果”。心理停顿可以造成悬念,增添语言波澜,可以给听众留有思考理解的余地。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有一次去一所警察学校演讲。他走进会场的时候,发现秩序不太好,只到他登上讲台,还有不少的人说话、看书,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口说:

同志们,今天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一个秘密!(停顿)你们想过没有,全国12亿人口中,只有谁有权力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停顿)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在他第一次停顿的时候,场上的嘈杂声消失了,听众抬起头,对这个“秘密”感到很好奇,第二次停顿时,听众陷入了沉思,只到真相大白,之后会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演讲者巧妙运用了停顿技巧,一下子激发了听众的自尊心,从而控制了会场。

5.笑声

笑声、哭声、叹息声等都是人类的功能性发生。它与一般动物性的发声不同,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现象,还是一种具有社会内容的表达情感的具有功能性的方式。在这些功能性发声中,笑声的表意功能尤其明显。当一个人受着悲伤、痛苦、忧郁、愤怒、激动、惊讶、仇恨等情绪支配的时候一般是不会笑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人会放声大笑,这是一种变态的笑、反常的笑,表现了他伤心、痛苦、愤怒到了极点。

人们的笑有千姿百态,轻声笑、爽朗地笑、坦诚地笑、哈哈大笑、开怀大笑、嬉笑、狂笑、冷笑、奸笑、狞笑、傻笑,嘲笑等等。这些笑声在表意功能上区别很大,而且同一种笑声身兼几种功能。例如哈哈大笑,既可以表示高兴、满意和赞同,也可以表示诧异、傲视和轻蔑。各种各样的笑声到底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和情感,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有声语言的内容才能够准确理解。所以说话者在平时的言语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地运用笑声,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笑声虽然有特殊的表意功能,但是切不可滥用,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要运用得自然得体,不露痕迹。

6.叹气

叹气也是一种功能性的发声。叹气表示一种心态,从而带有一种明确的含义。这种含义也是多样的,有时高兴,有时激动,有时痛苦。叹气声往往会伴随一些叹词产生,并且由于声调的不同,音长的差异,轻重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例如:“他啊,哼,真是太好了!”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表达的肯定与赞美,但是其中加了一个“哼”字,说“太好了”的时候运用曲折调,意义就变成讽刺的了。叹气声虽然不及有声语言清晰明白,但是它展示出的意义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例如某人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说话,如果这时候从台下传出一声长长的唉叹,显然这声叹息传递的是听众的不满和厌恶,说话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7.拟声

人们在运用有声语言交际的时候,有意地运用拟声词模拟人、事、物的声音,增强人们对叙述的人、事、物的真切感受,这种现象称为拟声。平常我们所说的“轰隆”的炮声,“淅淅沥沥”的雨声、“汪汪”的狗叫声等用得非常广泛,它能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气氛,给人身临其境、活灵活现的感受。著名的《口技》一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拟声在表演艺术上的出色运用。在言语表达中,拟声的运用一定要与有声语言相配合,为的是加强有声语言的实感性和生动性。拟声一旦离开了有声语言的叙述而孤立地存在,就表达不了实在的意义。它不但要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适应,而且更要与主体的主观情感相配合,必须融入说话人的情绪、情趣、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