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神和表情,手势和姿态

眼神和表情,手势和姿态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看的次数很少或不屑一顾,表明对对方的反感和轻视。这种眼神看似注意了对方,但实际效果是不和听众视线碰撞,通过环视、扫视体现出在大庭广众之中的冷静。没有情感表现的演讲,几乎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演讲者亦应如此,至少在演讲时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演讲者,应当了解脸面的表情变化规律,

第4节 无声语言:眼神和表情,手势和姿态

一、眼神和表情练习

(一)眼神练习

在面部表情中,最生动、最复杂、最微妙、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莫若眼神了。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所思所想,往往通过眼睛表示出来。

1.眼神的作用眼神又称目光语,是运用眼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在势态语言中,眼睛最能倾诉感情,沟通心灵。《孟子离娄(二)》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爱默生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里了解整个世界。”人的喜、怒、哀、乐、怨、愁、恐、惊、娇、痴、呆、傻、嗔、恨、羞、骄、横、媚、俏、昏、灵等各种复杂感情,往往都是靠眼神来表达的,眼神千变万化,表露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眼神明澈、坦荡,表现着为人正直,心胸宽广;眼神奕奕生辉,表现着精神焕发、勇于开拓;眼神执着、热情,表现着坚定自信、奋发向上;眼神狡黠、阴诈,表现着为人虚伪、心地卑鄙;眼神漂浮游移,表现着为人轻薄、心胸狭窄;眼神晦暗生涩,表现着屈服命运、不求上进;眼神如蛇蝎蜇伏,表现着邪恶刁钻。在与人交谈中,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斜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蔑视。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看的次数很少或不屑一顾,表明对对方的反感和轻视。眼睛眨动的次数多,表示喜悦和欢快,也可表示疑问或生气;眼神眨动的次数少甚至凝视不动,表示惊奇、恐惧和忧伤;如果不敢直视对方,可能是因为害羞,也可能有什么事不愿让对方知道;如果怀有敌意的双方互相紧盯着,其中一方突然把眼光移向别处,则意味着退缩和胆怯;如果谈判时有一方不停地转动眼球,这就要提防他打什么新主意或坏主意;如果是频繁而急促地眨眼,也许是表示羞愧、内疚,但也可能表明他在撒谎。瞬息万变的眼神,正是人们蕴藏于内心深处丰富复杂思想感情的不自觉的流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眼神,来追踪和揭示人们内心的隐秘。

2.眼神语的种类

(1)注视

说话者注视对方,间或转移视线。这种注视表现为有时凝视,有时扫视,有时环视;或表达深情,或照应每个听众,或观察现场。这种眼神有利于信息反馈,有利于控制现场,但需要有实践经验,有临场不乱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否则,很难从容不迫的侃侃而谈。

(2)虚视

这种眼神看似注意了对方,但实际效果是不和听众视线碰撞,通过环视、扫视体现出在大庭广众之中的冷静。这种眼神的好处就是可以冷静地组织语言,可以按自己的腹稿顺序讲下去,其不足是忽略听众的信息反馈,不能和听众进行深层的沟通,有时显得像在背讲稿。

(3)闪视

这种眼神表现为忽而看听众,忽而看讲稿;忽而抬头望远方眼皮眨巴眨巴,忽而低头望讲台眼睛忽闪忽闪,仿佛激情难抑,又像惊惶不定。这种表现源于信心不足、经验较少、情绪不定、内容杂乱,给人一种稳不住的感觉。

从眼神的形式上作以上分类,并不能很清楚地说明眼神语,因为同样是注视,就可能有深情、崇敬、谢意、怀疑、愤怒、迷惑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把握了。

3.运用眼神的要求及训练

一是一上台就抬头张望,环视四周,扫视全场,或点视、凝视某物某人。以明亮有神、热情友善和充满智慧、正直、博大,而且坦荡、敏锐的眼神,对着观众的眼睛说话,告诉听众你是怎样的人,说明你的坦诚、灵活、自信,以及你的修养,而不能用冷漠、虚伪、狭窄和自弃的眼神对听众说话。

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要用眼神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在的丰富感情。表演者的思想感情总是随着内容而起伏变化的。犹如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狂涛翻滚,时而澎湃喧嚣;时而像叶落花谢那样哀伤,时而又像涓涓细流那样缠绵。然而不管是怎样的感情,表演者都应尽可能让眼神产生相应变化,以便启发听众对于内容的理解,对所传达的感情的体验。比如讲到高兴处,就应睁开眼,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哀伤处,可让眼皮下垂,或让眼呆滞一会儿,使这种感情显露出来;讲到愤怒时,可瞪大眼,固定眼珠,让眼睛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愉快处,可松开眉眼,让眼神充满令人喜悦的光采;如果希望得到听众的认可、重视,你可无声地、冷静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你的听众。

三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目光平视,根据内容需要,眼睛的视线可或近或远,或闪烁不定,或轮转环视,或用询问的眼光与某一听众交流,或用亲切友好的目光寻求听众的支持。

(二)表情练习

表情是指人的面部情态,是人的内心思想情感在面部形象上的表现。心理学告诉我们,表达的传情达意功能是非常特殊的,人的任何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几乎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表情迅速、准确、充分地表现、传达出来。并且,人的表情总是经常地显现着的。即使所谓“没有什么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表情。一个人有怎样的心情、心事,只要端详一下他的表情,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于此可见,对于演讲来说,表情乃是传情达意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

1.表情的作用

人的感情是最容易影响他人感情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表情快乐,会使他周围的人也心情舒畅;表情愁苦,会使周围的人也心情难受;表情愤怒,会引起周围的人心情紧张……

演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因此,它是一种很活跃的活动。在演讲中,演讲者的精神往往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因此,他的表情也将是很活跃、很多样的。实际上,演讲者的活动途径和手段之一,就是要通过某种表情的显示来使表述的语义、感情更明确、更富感染力,也更能打动听众。没有情感表现的演讲,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表现情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表情活动。假若一个演讲者在演讲时表情淡漠,甚至没有一点儿喜、怒、哀、乐、悲、恐的感情流露,那么,谁能愿意听他的演讲呢?

古今中外的演讲家们,大都注重表情的运用,以此来传达丰富的情感意愿,从而深深地感染听众。美国听众曾这样评价他们的罗斯福总统:“他满脸都是动人的表情。”作为一个演讲者亦应如此,至少在演讲时是这样的。

2.表情的种类

人的表情主要是通过面部显示的,可分为脸面的表情、眉目的表情和口唇的表情。

(1)脸面的表情

脸面的表情就是指通过脸面色彩的变化、肌肉的动作及其所造成的纹路,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人的脸色平时是正常的,激动时就会变红。人的面部肌肉平时是松驰的,激动时就会绷紧。当心情愁苦时,脸色往往阴沉、无光。心情愉快时,脸部也会红光满面。而心情愤怒时,脸色或者铁青,或者灰暗,面部肌肉也会紧张得发生或向上或向下的变化。作为一个演讲者,应当了解脸面的表情变化规律,并在演讲时恰当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律。

(2)眉目的表情

眉目表情,重要在“目”,即眼睛,眼睛的神情。眉是通过移动、形状变化,目是通过光泽、神采变化来传情达意的。眉可以舒展或紧蹙,眉梢可以上挑或下垂,这都能表示不同的感情。目光神采可以暗淡,也可以锐利如电,可以懈怠,也可以饱满充沛,这都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感情。愤怒时双眉竖起,惊异时两眼圆睁。思考时眼眸凝视、眉头微皱。双眉紧锁,表示忧愁。含情注目,表示祈望。人们常说“眼睛会说话”,其道理正在于此。

眉目的传情达意作用相当大,二者又总是同时活动,相辅相成。富有经验的演讲者,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眉目变化,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3)口唇的表情

口与唇往往相互配合,以其不同的形状表现不同的情意。一般来说,口角向上,表示高兴、愉快。如果口角向下而嘴唇紧闭,则表示不满或不悦。如果嘴角平而嘴唇微闭,则表示平静、安详。如果嘴唇微开,则表示悲哀或痛苦。如果嘴唇大张,则表示畏惧、惊恐。如果口角平而嘴唇紧闭,则表示坚决、果断。如果嘴唇微闭,则表示平安、谦逊。如果嘴唇微开,则表示注意、期望。如果嘴唇大张,则表示惊愕、诧异。

演讲时要张口;话与话之间停顿时,往往会闭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口唇的不同形状的变化,来表情达意。任何一个聪明的演讲者,都能有效地利用它。

3.表情的要求及训练

虽然表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并不是任何表情都能奏效。表情自有其规律和要求。如果不按表情的规律去做,不符合它的要求,那么不但不能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了解表情的一般要求,对演讲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

(1)真切

真实而确切,是对表情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演讲中,我们无论表现什么样的情意,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敬仰或鄙视,或紧张或安详……都应当清楚、明确、毫不含糊。并且,这种情感完全是出自内心,表露于外,不藏不隐,不躲不闪,不弄虚作假,不虚张声势,只有这样,我们的表情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有的初学演讲的朋友,上台演讲时,为了渲染某种气氛,故意做出某种表情,或装悲,或强笑,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这是应当注意克服的。

(2)自然

表情要自然,不能呆板,也不能勉强。内心有什么思想感情,只要演讲内容需要,那么,该怎样表露就怎样表露,任其自然,无须修饰。不自然,勉强做出的表情,只能引起听众的反感。

同时,自然的表情应当是灵活的,而不能呆板拘谨。在演讲中,当我们产生了某种感情的时候,只要它与演讲的主题相一致,那就用不着压抑它,任它表现出来,倘若有意强迫自己感情不外露,那往往会使表情变得局促不安,让听众看了感到疑虑,而带有疑虑的听众,怎么会相信演讲者的话呢?

总之,在演讲活动中,无论表情是激烈的还是和缓和,是质朴的还是奇巧的,是丰富的还是单一的,是浓重的还是轻淡的,都应当本着“言出色动,色动形随”这种自然的本性,才能赢得听众的理解与认可。

二、手势和姿态练习

(一)手势练习

在人们相互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人的手及肘、臂总要自觉不自觉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手势。

1.手势的意义

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手势的表情达意作用是比较大与明确的。在演讲活动中,手势的交流作用及其效能也很突出。古希腊罗马的演讲家们曾经指出:“没有手势,就不能有雄辩。”这道出了手势的作用和意义。那么,手势在演讲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1)手势可以极大地帮助思想感情的表达

在演讲活动中,人们为了更准确、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总要在说的同时,手也跟着比划。例如,在说明某人某物是什么样时,会运用手势来描摹其形象,启发听众的联想,进而帮助听众获得某种印象加强其深刻性;在发出某一号召时,会运用手势来加强其鼓动性;在指示某个方位时,会运用手势来使其更加明确,等等。可以说,无论用有声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意愿,几乎都可以做出某种相应的手势来辅助,以明确或者强化言语的思想意义,渲染其蕴含的感情,从而让听众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受到更多的感染。

(2)手势可以调节身体中某些器官的平衡

这在讲者和听者两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就演讲者来说,如果他只是用口讲而不同时运用手势,那就显得很单调,整个身体也显得不平衡、不协调,因而容易导致讲话活动本身变得乏味,缺乏力量。随着讲话时间变长,演讲者本人也将逐渐减少讲话的兴趣,打不起精神。反之,如果边说边“比划”,就会使说和动相呼应,使整个身体的动作保持平衡,从而使演讲者越讲越兴奋,越讲越善讲,越讲水平越高。

就听众来说,看到演讲者的手势和没有看到是大不一样的。如果只听不看(只听而没看到),除了不能更准确、更充分地领会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外,从生理角度看,运动着的听觉器官因为没有其他器官运动相调节,就会逐渐变得疲劳,不愿意再听下去。反之,如果边听边看,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同时运动,就会使二者相互调节,彼此呼应,保持听和看都处于长时间的兴奋状态。

(3)手势可以极大地活跃演讲活动的气氛

在演讲中,如果演讲者只讲话而不做手势,那无论声音多么洪亮,其气氛也比不上既说话又做手势。这是因为,手势作为一种形体动作,具有运动的特点,能使声音(话语)也带上运动的色彩,增加一种力度,从而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同时,手势和演讲中的其他态势语言相配合,也会使演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这种因手势而造成的更为活跃的演讲气氛,无论对演讲者还是听众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2.手势的种类

一般说来,在手、肘、臂这三者中,手是主要的,肘和臂往往随手而动。手势主要是靠形状和运动来表情达意的。手的形状及用法一般说来有三种:指法、掌法、拳法。手及肘和臂的运动一般也有三种:向上扬、向前伸、向下劈。综合以上种类,在具体演讲实践中,可以有以下15种方式方法:

(1)手掌伸开,稍抬起,然后向胸部方向挥动,同时握拳。这种手势一般表示意志和决心,并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2)手掌伸开,抬到胸前,然后向斜下方用力挥动。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否定等意思。

(3)手掌伸开,抬到胸前,然后向前上方用力挥动。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号召等意思。

(4)手掌伸开,抬到胸前,然后掌心向前用力一推。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反对、回避等意思。

(5)手掌伸开,抬到胸前,然后手掌左右摇动。这种手势表示否定等意思。

(6)手掌伸开,抬到胸前,然后用力握拳。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决心等意思。

(7)拇指翘起,其余四指握拳,抬至胸前向前推。这种手势表示赞许、友好等意思。

(8)食指伸直,其余四指内握,然后举起、指某一方向(根据内容决定)。这种手势可用以表达方位。

(9)手向前平伸,掌立起,或伸出若干指,握若干指(根据内容决定)。这种手势可以用以表示数目。

(10)伸开五指,掌心向内抬到胸前,然后贴在胸口。这种手势可用来表示我(自己)或我们。

(11)两手同时向前平伸,掌心相对,两臂呈一定角度(根据内容来决定);也可以单手伸掌,掌心面向前方。这样的手势可以用来表示对方,即在场听众。

(12)两手同时伸出,稍向前下垂,掌心向前,抖动一二次。这种手势表示无可奈何等意思。

(13)两手同时伸出,向前上方同时挥动,使两臂成一定的角度(根据内容决定);也可以单手伸掌,向上扬起。这样的手势一般表示欢呼、希望等意思。

(14)两手同时伸出,向前抬起至胸前,掌心相对;然后同时向里靠拢,至双手紧握。这种手势可用来表示团结等意思。

(15)两手同时伸出,配合做出某种形状(根据内容决定)。这样的手势可用来形容某种事物。

以上15种手势是演讲中较常见、常用的,有关用意的解说也只是一种见识,供学者参考。在具体的演讲实践中,演讲者也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自由地创造出各种手势来。

3.运用手势的要求及训练

演讲的手势是不能随随便便使用的,而应符合一定的要求方能奏效。

(1)准确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用什么手势表示什么意思,大多已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在使用手势时,只有准确地按照这种成规去做,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表情达意,并使听众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反之,若随意乱用,听众看了就会觉得茫然,这样就达不到交流目的了。

手势的这种习惯的规定,一般说来,大体上就是上面我们在分析手势种类时谈到的十五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的手势规律的,但能不能在演讲中运用,就看面对的听众能不能理解了。

(2)适度

手势的使用,虽然是以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根据的,但使用频率和动作的大小,也要有一个限度。

手势可以表现许许多多的意思,我们讲话时,大都可以做出相应的手势来配合。但是在演讲中,千万不能每说一句话都要做一个手势。假若那样的话,不仅使我们演讲者自己感到疲乏,听者也会感到眼花缭乱,甚至失去手势某些应有的作用,反而影响演讲的效果。

手势的动作幅度有大有小,使用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在演讲中,情绪比较平稳、思想内容一般时,手势应小些为宜。而在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时,手势也该相应地要大些。当时,小时不能太小,大时也不能太大。太小难见,并显得小气;太大惊人,并显得虚张声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听众感到不悦。

(3)协调

协调和谐是一种美。协调,这里既有左右手的协调,也有手势与形体变化、表情动作的协调;演讲者要有整体的考虑,否则不但不能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生硬造作感,令人厌恶。如此这般,就没有“和谐美”可言。

(二)姿态练习

姿态,就是人的整个身体的外观形态。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个“相”就是姿态。每一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以某种姿态存在着,换个说法,就是每个人都时刻表现着这样或那样的姿态。在演讲中,演讲者同样要表现出一定的姿态。

1.姿态的意义

姿态在演讲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运用得好,会对演讲的成功起到特殊的作用。

(1)姿态可以展现人的精神面貌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状态不同,其姿态往往也相应地有所不同。一个人演讲时,若是挺胸抬头、脚踏实地站着,说明他精神饱满,神气十足。若是低着脑袋弯着腰,说明他精神倦怠,神气不佳。这种由姿态所显示的精神状态,定会对听众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演讲者精神状态好,则听众会随之好;演讲者精神差,则听众会随之差。而听众的这样的反应,往往又可能左右他们对演讲者及其演讲的取向,并且最终影响演讲的效果。

(2)姿态直接影响着演讲者的说和做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讲,人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如何,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的头是否抬起,胸是否挺直,足是否立稳,一方面会对他的说话发生直接影响,即影响到他发出声音的强度和力度,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他做各种手势。而演讲者说和做得怎样,无疑都会相应地影响他的演讲的效果。

2.姿态的种类

人的姿态,就演讲活动来看,可分为三种:头部姿态、躯干的姿态、足部的姿态。

(1)头部的姿态

人的头部可以有各种姿态,用以表示各种意思。例如,昂头表示勇敢、骄傲,抬头表示安稳、坚定,低头表示卑微、愁苦,歪头表示软弱、戏谑,后仰表示失望,前倾表示惊奇,微低表示思考,微倾表示谦和,点头表示同意和鼓励,摇头表示否定和轻视,等等。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一般应采取抬头姿态,这除了能表达安稳、坚定的情态外,还能便于讲话(发出声音),以及让听众看到自己。当然,在特别需要时,也可以采取自然而然的姿态,但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

(2)躯干的姿态

躯干包括前胸、后背、腰、腿等部位。躯干能突出地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一般说来,躯干正直,则表明精神饱满、勇敢坚定;躯干弯曲,则表明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躯干微向前倾,则表示关注、谦逊;躯干前后左右轻微转动,则表示热烈、激扬,等等。躯干的这些姿态,在演讲中都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

人的躯干虽然不像其他部位那样动作频繁,但它是身体的“主轴”,直接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若是躯干不灵活,其他部位运动也会不自然。因此。躯干必须和身体其他部位相互协调。例如,站着演讲时,躯干应端正,胸脯挺起,两肩垂平,腰直腿直,保持一种自然站立的姿态。若需动作,也以缓慢为宜,不能过快过大。应当注意的是,胸部挺起时不能过于挺出,即不能像军人立正那样,假如那样,胸部肌肉将会拉紧,腹部呼吸就不方便了。同时两腿直立时应保持互相间有一定距离,而不可并拢。这样既显得灵活自然,也易于松驰筋骨,减轻疲劳。

(3)足部的姿态

足是全身的根,它的站立形状和位置对全身运动都会发生影响。足的表情达意,常常表现在思想感情的激烈变化之时。例如,向前迈步,表示勇敢、爱戴等一些亲近的情意;向后退步,表示恐怖、厌恶等一些疏远、避让的态度;左右移动,表示事物的运动方向和状态,等等。

足的位置可以有种种站法,从而表示种种意思。例如,两足并拢,表示恭敬、谦让和服从的意思;两足分开距离过大,就会显得粗俗、愚笨等等。上述两种姿态,在演讲中往往是很少使用的。

在演讲中,足的正确姿态应是这样的:两足一稍前一稍后,构成45度角,俗称“不丁不八”;两足的的距离不要太远,较肩宽稍窄为宜,即两腿间构成10度夹角。足跟应立定,两腿轻微弯曲,身体力量放在后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这种姿态有三个优点:一是看上去自然、美观,二是身体不吃力,三是易于身肢活动。时间站得久了,不妨将两足的位置调换一下,使之分别休息;同时,也可以使两足的角度微做改变,以避免一种单调的站姿。若变换站立的姿态,应在说话的时候配合说话的内容进行,而不能地讲话停顿的时候进行,变动的速度不能太快,幅度不宜太大,而应从容徐缓。只有这样,才会使听众感到自然,而不至合他们感觉不适,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这里补充两点:第一,头部、躯干、足部的姿态应浑然一起,我们分开来说,并不表明它们是孤立、互不关联的。第二,这里所说的各种姿态意义,仅仅是一般的理解,不可绝对化。

3.姿态的要求及训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动作也是一种雄辩力。其实,姿态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动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任意发出的动作都有如此效力,只有符合表情达意规律的姿态,那种具有美的特性的姿态,才能在演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具体说来,对演讲的姿态应提出哪些要求呢?

(1)优美

优美是对姿态最基本的要求。头、躯干与足的姿态,以及三者的相互配合,都应以优美为标准,令观众看上去感到舒适、愉悦。一般说来,头正、胸挺、腰直、腿轻轻弯曲,足间保持正常距离的姿态,就具有优美的特性。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做作,演讲者无论采取什么姿态,都应是自然的,不是强行做出的。即使姿态表面看来较为优美,但如果是有意装出的,那也让人感到别扭,感到不快,引不起美感。自然的姿态应该是身体各个部位自然协调,肌肉既不能绷得很紧,又不过于松驰,而是适中,这样的姿态不仅让听众看上去感到舒适,而且也使演讲者自己不容易产生疲劳。

(3)变化

无论姿态多么优美,多么自然,但是如果在较长的时间里,总是摆出一二种姿态,那就显得单调、呆板,同时也使演讲者自己感到疲劳。因此,姿态应是变化的,特别是演讲时间较长时,更应有多样性的变化。怎样变化,当以演讲内容为根据,变化次数也不是没有限制,一般以2~3分钟变化一次为宜。

思考题

1.练习文中的绕口令。

2.朗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运用节奏的强弱、轻重、抑扬、缓急、停连变化的技巧。

3.特殊语音对演讲有什么意义?朗读一段你熟悉的文字,请运用一种到两种或多种特殊语音,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4.请用表情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

5.用手势来表示下列意思:

号召、关心、指示、数字、方位、决心、否定、赞许、欢呼、团结、反对、向往、希望、请求、拒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