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情况的演讲
“讲清楚”事理使人明了,是说明性演讲的目的。但许多演讲者,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念讲清楚过。其实,这并不难……
有一次,一个人把美国参议院调查委员会搞得坐立不安,如坠云雾里,就像你经常看到的演讲者那样。此人是政府高级官员,但他却只知道不停地说,而且说得含混不清,毫无重点,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整个委员会的成员听得困惑不已。最后,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小撒姆尔·詹姆斯·厄文,好不容易逮到机会说了几句话——字字含意深刻。
他说,这位官员让他想起家乡一个做丈夫的人。这个丈夫通知律师,说他要把老婆休掉,不过他承认他老婆很漂亮,是个好厨子,还是个模范母亲。“那为什么还要休掉她?”他的律师问。
“因为她总是说个不停。”丈夫说。
“她都说些什么呢?”
“就是这个讨厌呀,”丈夫说,“她从来没说清楚过。”
许许多多的演讲者,不管男的女的,就是这个毛病让人讨厌,大家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扯些什么,他们从来就说不清楚,没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讲明白过。
不要低估了“说清楚”的重要性及困难程度。我曾经听一位爱尔兰诗人在晚会中朗诵他自己的诗。只有少数的听众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许多谈话者,不管是在公开或是私下场合,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我曾经和奥利佛·罗吉爵士讨论演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罗吉爵士40年里在各大学讲学及巡回演讲了无数场。有丰富的经验。他强调演讲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知识与准备;第二,清楚表达。
普鲁士名将毛奇元帅在法国与普鲁士战争爆发之初,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记住,各位,任何‘会’被误解的命令,‘将会’被误解。”
拿破仑也明白这种情况的危险性。他经常向他的秘书下达的最慎重的一道指示就是:“要清楚!清楚!”
上一章给了你一套公式,可以做简短的演讲而有效地获得听众的行动。现在,我还要教你一些方法,帮助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每天,我们要做说明性谈话的时间很多,比如对某件事说明或指示,提出解释和报告。每星期在各地对听众所做的各种类型的演讲中,说明性的演讲仅次于说服获得行动响应的演讲。清楚说话的能力,其实也是打动听众去行动的能力。欧文·D.杨是美国工业巨子之一,他也强调清晰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扩大了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时,他也扩展了自己的作用。当然,在我们的社会里,就算是最简单的事情,人们也应该彼此合作,所以他们首先必须相互了解。语言是了解的主要传递媒介,我们必须学会精确地使用它,不是粗略地。”
本章的建议,让你能清晰、精确地使用语言,让听众毫无困难地了解你。陆德威·魏根斯坦说:“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说出口的事,也可以清楚地表述。”
一、选择演讲题材以适合演讲时间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师们发表演讲时指出,一个人在一次演讲中只能针对一个要点。他所说的演讲,指那种时间限定在一个小时的演讲。然而,我却听过一位演讲者的演讲,按照规定,他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但他一开头就说,他想要针对十一个要点进行谈论,请我们注意。我帮他算算,他如果要讲完,平均十六秒半的时间就必须说明一个要点,怎么可能!怎么会有这样“聪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荒谬的事情,不可思议吧?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那种错误的思考方式,也足以引起任何一个新手注意。这人像个导游,带着观光客,要一天之内看完巴黎的风光。不是办不到,就像你也可以30分钟就看完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一样,能看完,但是想看清楚和从中享受到快乐就不可能了。
用劳工联盟的题目讲话为例吧,你别妄想能在3~6分钟内告诉我们它们成立的原因,它们采用的方法,它们的建树,它们的缺点,以及怎样解决工业争端等内容。绝对不可能,如果你拼命想这样做,没有人会对你所说的内容产生清晰的概念。它将只是一个混乱、含糊,而且太过简单的大纲罢了。
如果你只谈工联的一个方面,并且详细讲述,这样做是不是更明智一些呢?那是当然的。这样你会留给听众一个单一的印象,但容易记忆,透彻易懂。
如果你要谈论的内容有很多部分,那我建议你至少在结束部分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这样也能便于听众记忆。
有一天早晨,我去拜访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发现他门上挂着陌生的名字。我很奇怪,人事组长是我的老朋友,他告诉我说:“他的名字坑了他。”我不明白:“他的名字?他不是控制这家公司的董事之一吗?”
“我是说他的绰号,”朋友说,“他的绰号叫‘他现在何处?’人人都叫他‘他现在何处·钟斯’。他没能在这公司待多久,这个家族另换了一个亲戚取代他的位置。因为他从来不肯花心思去了解公司的整体业务概况。他很少待在办公室里专心做事,每天在这里做一下,那边做一下,这样做来做去、用满场乱跑的方式打发时间。在他的观念里,觉得看到船运部门的职员关掉一盏灯,或见到速记员拾起一张纸,要比他研究一桩大买卖更重要。因此我们叫他‘他现在何处’。”
“他现在何处·钟斯”让我想起很多演讲者,他们的表现不能更优秀一点,就因为他们像钟斯先生一样,想在演讲中包含太多的内容。你不是听过他们的演讲吗?他们讲到中途时,你有没有想过:“他现在何处?”
即使一些经验丰富的演讲者,有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也许是他们身具多方面的才华,以致看不到精力分散的危险。你不要像他们,应该紧扣主题。如果你让自己的演讲清楚明了,听众就会这么说:“我懂他说的,我知道他现在何处!”
二、安排好逻辑顺序
所有的题材,几乎都可以利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发挥演讲。比如时间顺序,可以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安排来处理自己的题材,也可以从某一天开始进行倒叙。所有演讲的过程,都是从粗糙的原材料开始,然后经过各种各样的制造阶段,最后完成的产品。至于其中加入多少细节,则按你能有多少时间来确定。
在空间的顺序上,可以用某个点作为立足点来安排你的想法,然后由此向外拓展;或者按照方位来处理题材,例如北方、南方、东方和西方。如果你要描述华盛顿城,你可以领着听众上到国会山庄的顶端,按照各个方向叙述有趣味的各个地方。如果说明一部喷气引擎或一部汽车,最好把它分解成各部分的组成零件后再来谈论。
有些题材本身具有自己的逻辑顺序。例如,美国政府的结构,有其原有的组织形态,如果你按它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来做讨论,条理必然清晰。
三、罗列演讲的重点
如果想让演讲给听众留下井然有序、条理清晰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演讲过程中明白地提示:你有几个重点,现在你讲的是哪点,接下来你又要讲到哪一点。
“我的第一点是……”你完全可以这样坦白地说。讨论完这一点,再坦诚地提示将要谈第二点,就这样一直说到结束。
罗夫·J.邦奇博士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一职的时候,在纽约州罗契斯城市俱乐部主办的演讲会上发表过重要的演讲,他从一开始就采用这种直率的方式:
“今晚我决定挑选的演讲题目是‘人际关系的挑战’,有两个原因,”他说。顺序是“首先……其次……”从头到尾,他都小心翼翼地让听众明白,他的每一个重点,都引领着听众,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能对人类向善的天性失去信心。”
经济学家保罗·H.道格拉斯,在国会联合委员会想方设法,试图刺激一度停滞不前的商业会议上,以委员税务专家和伊利诺伊州长参议员身份演讲,巧妙有效地使用了相同的办法。
他这样开始:“我的主题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行动方式,是通过对中、低收入民众——那些几乎会用去所有收入的人们——采取减税。”然后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他的谈话:
“具体说……”
“进一步说……”
“此外……”
“有三个主要的理由,第一……第二……第三……”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的是立即对中、低收入民众实行减税措施,以增加需求与购买力。”
四、将陌生和熟悉的事物对比说明
有时你辛辛苦苦地忙了半天,仍然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你是很清楚这件事的,可是要让听众也对它明了,就需要深入的解说。那该怎么办呢?试试把它和听众熟悉的事情相比较:告诉他们这件事就和另一件事一样,和他们所熟悉的事一样。
门徒问耶稣,他为什么使用比喻来向大众讲道,耶稣回答说:“因为他们虽然用眼睛看,却看不见;用耳朵听,却听不见;更不了解。”
当你向听众谈论他们不熟悉的话题时,你能希望他们的了解程度超过人们对耶稣的了解吗?很难。所以,我们得想想办法。当耶稣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怎么做呢?用你所能想到的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去解决,把人们不知道的事物,和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天堂……那会是什么样子呢?要怎么说才能让那些从没受过教育的巴勒斯坦的农民知道呢?耶稣用人们熟悉的名词和动作来这样描述天堂:“天堂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相当数量的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还有,天堂像寻求美好珍珠的商人……”“还有,天堂像抛入大海中的网……”
这种比喻,清楚易懂,大家都能明白。听众中的家庭主妇,每个礼拜都要使用酵母;而渔夫每天都把网撒入大海中;商人要买卖珍珠……
我们来看大卫又是如何述说耶和华的眷顾与慈恩呢?
“上帝是我的牧羊人,我不能一日没有他。他令我躺在青草地上,他带引我来到清水旁边……”
在那荒凉的青绿草原……羊群可以饮用的清水池塘边——这一切,都是牧羊人所能了解的。
还有个令人惊奇又有趣的例子:传教士想把《圣经》翻译成非洲附近部落的土话,也是用这种方法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虽然你的罪恶一片鲜红,但它们终将白如白雪。”怎样翻译这一句呢?逐词逐句照翻?没有意义,而且荒谬,那些土人从来没有在二月的清晨扫除过街上积雪的经验,在他们的词汇中甚至没有“雪”这个字,他们根本不知道雪和煤炭有何差别。但他们都曾经爬过椰子树,摇下几颗椰子作为午餐;因此,传教士就把“白”和他们熟悉的椰子联系起来,把那句诗改成:“虽然你的罪恶一片鲜红,但它们终将白如椰子肉。”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找到比这更好的翻译了,难道不是吗?
再看一例,假设要讨论化学对工业的一项贡献——催化剂。你如果告诉人们这是种物质,能使别的物质改变而不会改变自己。虽然简单,然而如果说它像个小男孩,在校园里又跳、又打、又闹、又推别的孩子,结果自己却安然无恙,从没有遭人打过、碰过,这样不是更好吗?下面的两种方式,也能让你的话更清楚易懂。
1. 将事实用图画说明
你如果问月亮有多远?太阳呢?最近的星星呢?科学家们会以一大堆的数字来回答这些太空之旅的问题。可是科普作家都知道,这不是让普通听众了解的方法,因此,他们将数字转化成图画。
著名的科学家詹姆·金恩斯爵士对人们想探测宇宙的渴望特别感兴趣。身为数学专家,他自然懂得高深的数学,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写作或演讲时如果偶尔用上几个数字,效果才最好。
我们的太阳和周围的行星这样靠近我们,因此我们不了解在太空中旋转的其他物体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于是他在《我们周围的宇宙》一书里这样指出:“即使是最近的一颗星星(普洛西玛·森多里)也在25 000 000 000里以外”,那么这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呢?为使这数字更鲜明些,他又解释说,假如一个人由地球上起飞,以光速——每秒183 000里飞行,他需要四年零三个月才能到普洛西玛·森多里星。
他以这种方式来说明太空的广阔浩瀚,比起我在密苏里州州立华伦斯堡师范学院听到的描述阿拉斯加的大小这么简单的问题,金恩斯的解释可真实多了。那个人说阿拉斯加的面积是590 804平方里,人口是64 356人,然后就丢下不管了,再不把它的大小显示给听众。
50多万平方里——这对一般人有什么意义呢?普通人显然没有这样的概念。大家不会去想到什么平方里,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根本想象不出50多万平方里和缅因州究竟是谁大谁小。但如果演讲者说:阿拉斯加及其所属岛屿的海岸线比环绕地球一周的距离还长,而它的面积比佛蒙特、新罕布什尔、缅因、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迪拉威、马里兰、西维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乔治亚、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及田纳西等各州加起来还要稍微大一点。这样岂不是能令所有人对阿拉斯加的面积产生一个相当明确的概念吗?
再如,他说阿拉斯加有64 356人。我敢打赌,10个人中能记住这个数字5分钟的人没有一个——甚至一分钟也记不住。为什么?因为,以那么快的速度说出这庞大的数字不能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只会给人一个松懈、不可靠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滩上写字,下一波的浪潮会把这些完全抹掉。如果用听众们熟悉的词句来陈述这个人口数字,不是要好一些吗?例如,圣乔瑟夫离这些听众们居住的密苏里小镇并不是很远,他们有很多人到过圣乔瑟夫;而阿拉斯加当时的总人口比圣乔瑟夫还少了一万。所以最好是用演讲所在的那个小镇做比较,来谈论阿拉斯加的人口:“阿拉斯加的面积是密苏里州的8倍大。但它的人口只有我们所住的华伦斯堡人口的13倍。”这样不是更好吗?
看下面的两个例子,哪一种比较清楚易懂?是A还是B?
A. 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在35兆里之外。
B. 如果一列火车以一分钟行驶一里远的速度行驶,将要费时4 800万年才能到达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如果在那星球上唱歌,而声音再传回这里,也要经过380万年。如果用蜘蛛丝把地球和那星球连起来,蛛丝的总重量将会有500吨重。
又如:
A. 圣伯多禄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长232码,宽364呎。
B. 它的大小等于把两栋华府国会大厦一样规模的建筑物重叠在一起。
奥利佛·罗吉爵士向一群普通听众解释原子的大小及特性时,很形象地使用了这种方法。他对一群欧洲听众说,一滴水的原子数目和地中海的水滴数目一样多。因为听众中有很多人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从直布罗陀乘船到苏伊士运河,经过了地中海。他又说,一滴水中的原子数目,等于地球上所有的草和树木。
作家理查·哈定·戴维斯告诉一群纽约听众说,圣苏菲亚回教寺院“大约和第五街剧院的大厅同样大小。”他说,布林底斯(意大利东南部的一个城市)“看来就像美国长岛市,如果你是从它的后面进去的话。”
记得好几年前,我们训练班的一个同学,用惊心动魄的图画描述公路上车祸死亡人数多得可怕:“你现在驾车横穿全国,从纽约往洛杉矶。假设路旁竖着的不是路标,而是棺木,里面各装着一名去年公路大屠杀的受害者。当你驱车疾驰,一路上你的车子每隔5秒钟就得经过一个这样阴森恐怖的标示,自全国这头至那头,他们是每里竖立12个!”
以后每次开车,车行不远,这幅景象便以惊人的真切清晰地浮映在我的脑海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听来的印象不容易持久,它们像霰弹打在榉树光滑的树皮上,随即滚落。但是看到的印象呢?很多年前,我亲眼看到一颗炮弹嵌入一幢立于多瑙河岸上的老屋里——一颗拿破仑的炮兵部队曾在乌尔姆战役中所发射的炮弹。视觉印象就像那颗炮弹,以排山倒海声势扑面而来,深深嵌入你的脑子,牢牢地附着在上面,驱走一切反对的提示,正如拿破仑赶走奥地利人一样。
从此以后,你可以把这项原则应用在你的演讲中。如果你要描述大金字塔,首先告诉你的听众,它有451呎高,然后就用他们每天看得到的建筑物做比较,让听众了解它究竟有多高。可以说大金字塔的底座面积能盖住多少条街道。不要只是说有多少千加仑或是几万桶的什么东西,你应该同时说明,这么多的液体可以装满多少间你现在演讲会场的房间。如果你要说20呎米高,为什么不说“是到这天花板高度的一倍半”。如果要说有多少里的距离,不妨改说有从这儿到联合车站或是到某条街道的距离这么远,这样不是更令人容易明白吗?
2.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如果你是从事某种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例如律师,医生,工程师,或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当你与行业以外的人谈话时,要加倍小心地使用普通的词句来解释,同时加上必要的细节。
我说过,要加倍小心,是因为由于我的专业责任的关系。我已经听过几百场因为不小心而失败得相当惨的演讲。演讲者显然完全不知道,一般听众对他们的特殊行业普遍缺乏了解。这样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用他们经验中常用的词句,这些词句对他们自然有意义,但对于外行的听众来说,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像大雨过后,爱荷华和堪萨斯新翻的泥土流入密西西比河,造成河水混浊不清。
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避免呢?演讲者应该去读一读前任印第安那州参议员毕佛里吉的建议:“最好的方法,是从听众群中挑选出一个看起来最不聪明的人作为对象,然后努力让那人对你的演讲产生兴趣,你只能用清晰易懂的事实叙述,清楚地说明,才能做到这一点。另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演讲目标针对于那些让爸爸陪着的小男孩或小女孩身上。
“然后,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你也可以大声对你的听众说出来——你试着讲简单明白一些,让那个小孩子也能够了解并记住你对问题的解释,事后还能够把你演讲过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举一个我们训练班上的例子,有一个医生在一次演讲中说:“利用横膈膜呼吸,对肠道的蠕动作用有显著的帮助,是对健康的一种恩赐。”他想用这句话带过这部分的演讲内容,然后急忙讲述别的东西。老师打断了他的演讲,请同学们对横膈膜式呼吸与其他方式呼吸如何不同,为什么它格外有益于健康,以及蠕动作用是什么三个问题有明确概念的听众举手。表决的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因此他回头重新讲解:
“横膈膜是一层薄薄的肌肉,在肺叶基部形成胸腔的底部和腹腔的顶部。当胸腔呼吸时,它弓起来,像个上下倒置的洗脸盆。”
“在做腹腔式的呼吸时,每一次呼吸都会迫使肌肉弓状物往下推,使它几乎成平坦状,此时便会感觉胃肠受到腰带压挤。横膈膜这种往下的压力会按摩并刺激到腹腔的上部器官——胃、肝、胰、脾等。”
“当把气呼出时,胃和肠又被往上挤迫着横膈膜,再做了一次的按摩,这种按摩有助于排泄功能。”
“许多影响健康的原因都来自肠胃的不适。假使我们的肠胃因为深深的横膈膜呼吸而有适当的运动,大部分的不消化、便秘及体内中毒现象都会消失。”
不论做什么解说,由简入繁会比较好。比如,你想对一群家庭主妇解释为什么冰箱必须除霜。如果这样开始便错了:
“冷冻的原理是蒸发器从冰箱内部吸收热气散发到外面。当热被吸出的时候,伴随的湿气会附着在蒸发器上,堆起厚厚的一层,造成蒸发器绝热的现象,造成频频开动马达,以补偿逐渐增厚的霜层形成的绝热。”
大多家庭主妇是不会明白你所说的道理。如果从主妇们所熟悉的事物开始,那就容易让她们明白了:“各位知道肉类是放在冰箱的那个位置吗?那各位也知道霜如何聚结在冰冻器上了。霜一天天的越结越厚,最后冰冻器就得进行除霜,以保持冰箱运转良好。冰冻器四周的霜就像你躺在床上时盖的毯子,或者像墙里用来隔热的石棉。霜结得越厚,冰冻器就越难从冰箱里吸出热气,要保持着冰箱内的冷度,冰箱马达就要开动得更频繁,更久。如果在冰箱里装个自动除霜器,霜便没有机会结厚,马达运转的次数和时间也能减少了。”
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有一句忠言:“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就等给听众解释过后再用,这样能让人人都懂得演讲的主旨,而你频繁使用的关键词更需要如此。
一次,我去听一位证券经纪商对一群妇女讲话。这些妇女想了解一些有关银行与投资的基本原则,他使用简单的语言,用会话的方式让她们轻松下来。本来他每件事情都说得清清楚楚,只有一些基本词对她们很陌生。比如他提到“票据交换所”、“课税与偿付”、“退款抵押”,以及“短期买卖和长期买卖”。好好的一场精彩动人的讨论就这样变成了一团迷雾,只因为他没弄清楚听众对他的专业话不熟悉。
不过,即使你知道某个关键词听众不会了解,也没有必要避开它。只需要在使用时尽快解释它就行。一定要去解释,要知道你有很多词典供你使用啊!
你对歌唱广告有意见要发表吗?或者关于冲动的购买,关于人文科学课程或者成本会计,关于政府津贴,或反方向开的汽车,是否对孩童采取宽容的态度,或是LIFO评估存货的方法等。不论什么题材,都一定要让听众对你这些领域里的关键词义,和你一样对它们有同样的了解。
五、使用视觉辅助工具
从眼睛通往脑部的神经,要比从耳朵通往脑部的神经多好几倍。而且,科学实验发现,我们对眼睛暗示的注意力是对耳朵暗示的25倍。
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如果你想清楚表达,应该生动地描绘你所说的要点,把你的想法具体化。已故著名的美国全国收银机公司总裁派特森,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在为《系统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简要说明了他向工人和销售人员讲述了演讲时使用的方法:“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指望仅仅凭借言语去让别人了解他的想法或得到别人的注意力。我们需要一些具有戏剧性的补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图片,用图片表现出对和错的两面。图表比语言文字更具说服力,而图片又比图表更具说服力。对某一主题最理想的表现方法,就是将每一部分配上图片,而文字与语言只是用来与它们配合的手段。我很早就发现,在和人们交谈时,一张图片胜过我的任何话语。
“小巧而幽默的图画效果会很好。我有一整套的漫画或图表说明。一个圆圈内画上美元的符号,表示这是一张钞票,一个袋子画上美元的符号,代表很多的钱。像月亮般的圆脸孔可以有很好的效果。画个圆圈,添上几笔作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把这些线条稍作变化,还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表情。落伍的老古板嘴角下垂;愉快、时尚的小伙子嘴角上翘。这些图画都很简单,但最受欢迎的漫画家并不是那些一心想画出最漂亮的图画的画家,重要的是表现出要表现的观念。
“装钱的大袋子和小袋子并排放在一起,很自然表现出正确与错误方法的对比:一个表示赚很多钱,另一个则表示赚钱不多。如果你能在谈话时迅速地画出这些线条简单的图画,听众的注意力绝不会分散,他们一定想看看你到底在干什么,也不会错过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从而了解你要传达的要点。有趣的图画还能让大家感到轻松愉快。
“我经常聘请画家跟我到各个店里走走,悄悄地把店里不适当的做法素描下来,然后画成图画。我召集所有的员工来,向他们显示他们做错了什么。当我听说市面上出现一种有立体效果的双灯放映机,我立即买了一部。把图画放映到墙上,这样做,当然比纸上更有效果。接着又出现了电影。我想是我买了最早出售的一部放影机。目前我公司的各个部门有很多放影机,还有6万多张立体幻灯片。”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话题或场合都适合展示图画。但只要可以使用,我们就该使用它们。它们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激起听众的兴趣,而且可以让我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但要记住一点,如果是使用图表,就一定要让它足够大,可以看得清楚。千万别把这样一件好事做过了头。一长串的图表常常也会令人感觉无聊的。如果是边讲边画,一定要在黑板上简单而快速地画,听众对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感兴趣。使用缩略字,要写得大而容易辨认;画或写的时候,不要停止讲话,随时转身面对听众。
另外,利用展示物时,请注意以下建议,遵循照做可以保证你能获得听众的注意。
(1)展示物应先藏起来,直到准备使用时再出示。
(2)使用的展示物应该足够大,尽量使最后一排都能看见。听众如果看不见展示物,也就不能从展示物中学到东西了。
(3)在讲话的时候,绝不能让展示物在听众间传阅,这样等于给自己找个对手竞争而夺去听众的注意力。
(4)展示东西时,把它举到听众看得见的地方。
(5)记住,一件能打动听众的展示物,强过十件不能吸引人的东西。所以如果可以,先示范一下。
(6)讲话时不要盯着你的展示品,你是要与听众沟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沟通。
(7)展示物使用后,尽可能收起,不让听众再看见。
(8)如果展示物非常适合做“神秘处理”,就把它放在一张桌上,演讲时放在身边,把它盖住。演讲时,多提它几次,这会引发好奇心——不过暂时不要告诉听众它是什么。这样,当你展示的时候,你早已引发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用视觉材料来增强演讲效果的策略,已越来越重要。除非有备而来,在听众面前把自己脑子里想的,说给他们听,又展示给他们看,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可以保证听众会听懂了。
两位美国总统,同为语言大师。他们都曾经指出,清晰的表达能力,是训练与自我控制的结果。林肯说,我们必须狂热地追求明晰。他对诺克斯大学校长贾立佛博士说,自己早年如何培养对简单明了的文字的“狂热”:“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遇到有人用我听不懂的方式对我说话,我会非常生气。在我一生当中还没有对别的事情生过气。可是,听不懂别人讲话总会让我发脾气,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我记得,有一次,在听邻居和父亲欢谈整晚后,我走回自己的小卧室,大半夜里都走来走去,企图弄懂他们说的一些语言的确切意义。在我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常常昏昏欲睡,可就是睡不着,一直到我能把它用简单的语言说出来、并觉得这会让我认识的每个男孩都理解才肯罢休。这是我的一种狂热情绪,它一直紧紧地跟随我。”
狂热的情绪?是的,一定是这样子的。新撒勒姆学校的校长葛拉罕作证说:“我知道,林肯经常用好几个小时,研究怎样用三种最简洁的方式来说明一件事情。”
人们为什么无法让表达清晰易懂,有一个最普遍的原因:他们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没有弄清楚。概念模糊,不明确、不清楚的想法,结果呢?他们先坠入一场精神的浓雾中,这种效果不会比用照相机在浓雾中拍照更清晰。演讲者应该像林肯一样,培养对语意不明及晦涩难懂的文字或语言的愤怒,一遍一遍,直到自己弄懂了别人才会懂。
另一位杰出的总统伍卓·威尔森,写过一些忠言,正好拿来作为本章结束的注脚:“家父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我最好的训练就来自于他。他不能忍受含混隐晦。从我开始提笔写字到1903年他81岁高龄去世为止,我总是随身携带自己写给他的所有东西。
“他会让我把它大声读出来,这对我来说真是苦差事。他经常在我读的时候叫住我。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解释给他听,自然,我会用比写在纸上更简明的方式表达自己。‘那怎么不这样说?’他会继续教育我。‘别用鸟枪来瞄射自己的意思,结果击个漫山遍野、一片凌乱;要用来福枪瞄射自己要说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