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鸣的控制与训练
(一)共鸣的概念及作用
共鸣指的是当某物体发生振动时,影响了另一物体,如两物体的振动频率形成一定的比例,便与之产生和谐的共振现象,这就是共鸣。一切艺术语言,无论演讲、朗诵、播音,台词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共鸣作为基础,才能达到圆润、响亮、集中的发声效果。
那么,什么叫共鸣器呢?由弹性壁或硬壁构成的某种腔体,里面充满了一定容量的空气,由于受到进入腔中的声波激励,引起腔体内空气的振动,使某种高度的泛音增强或抑制,从而形成了某一特定的音色。我们称这种腔体为“共鸣器”。
人体的共鸣器分为能够自由控制的共鸣声腔和固定不变的共鸣声腔两种类型。能够自由控制的共鸣声腔包喉、咽、口、鼻各腔;固定不变的共鸣声腔包括胸腔和头腔。头腔,指头颅内各窦:蝶窦、额窦、筛窦等。我们知道,人的发声过程是由于气息冲击声带的结果,但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喉原音,微弱而细小。只有人的声音从声带发出在人体各共鸣器中得到共振时,原来微弱细小的声音才得到美化和扩大,发出圆润、明亮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
一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天生的,无法改造。但共鸣的调节和控制是可以经过后天的训练而改善的。因而可以说,掌握共鸣的调解与控制,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保护声带健康的重要环节。我们评论一个人的嗓音是否明亮悦耳,是否持久耐用,常常是看他对共鸣的掌握和运用得怎么样。如一个人的嗓音发音既音色优美、音量宏大,又不费力、自然、舒展,就是运用了共鸣。
共鸣可以扩大音量。这是因为人耳听到的声音已不是由声带颤动产生的微弱的喉原声了,而是经过共鸣器加工过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共鸣原理上与乐器是一样的。就拿管乐中小号来说,如果只吹号嘴,也可以发出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是干涩的,没有力量。加上号管来吹,就可以听到有强有弱、圆润、动听并且会传得很远的声音,声音在号管产生了共振,形成了共鸣的声音,不同的号管形状,就会产生不同的共振特征性。因此就有小号、大号、圆号等铜管乐的区别。人的声音与共鸣器官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共鸣器上进行了调节扩大,使声音变得清晰而响亮,并传得遥远,形成人们常说的“穿透力”。
共鸣可以改善音色。由于人的声带发出的声音已不是纯音,而是由基音(基频:音调频率)与泛音(和谐音波)构成。假若基音是200周(即每秒钟声带开毕200次),那么它的泛音是400、600、800……,总而言之与基音整数倍增加。泛音就越丰富,音色也就越圆润、响亮;泛音贫乏,音色也就越沉闷、干瘪。造成这种音色上的差别不仅与声带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共鸣器的控制有关。所以说,共鸣声腔是一个共鸣器,它不仅有“扩音机”的作用,而且因为它的不同形状,使它具有不同的共振特征,因而产生出不同的泛音色彩。因此,调节控制好共鸣器官,不仅可以扩大音量,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的色彩。人声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高低不同的音区,这三个音区也是共鸣区。而朗诵发声大部分在中声区,这就决定了朗诵用声的共鸣重心应该放在喉、咽、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音高既不偏高,也不过低。呼吸的力量不要很大很深,多一点胸腔共鸣。比较高的音增加一些呼吸的力量,并利用一点鼻腔、头腔共鸣。这样,就可以保证朗诵者的发音字音准确,声音流畅,自然朴实大方。
共鸣可以保护声带。有研究表明,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值占总能量的五分之一。余下五分之四的力却用在了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共鸣”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都是在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有的人声音听来脆亮,有些闷暗,这些不同的类型都是自然形成的。用声的共鸣就应该建立在平日说话最有效、最不费劲,声音既响亮又清楚的那些共鸣基础上。自然具备条件者需要改进,后天差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得到提高。
(二)共鸣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共鸣器官的调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发声中最先产生共鸣的器官是咽腔。声带发出声音后,首先在咽腔引起共鸣,咽腔是气息及声波的主要通道。咽腔共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带的活动以及共鸣腔体的运用,对音质的影响很大。咽腔处在喉头的上方,它上连鼻腔,下连喉腔,向前与口腔相通。要上、中、下三个部位共鸣中心。因而离开咽腔的共鸣其他器官的共鸣就无从谈起。由于口腔这个共鸣器官部位适中,是中音区的主要共鸣器官,对发音的影响最大,对于声音的色彩、语音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它与下部共鸣胸腔取得联系,就会得到胸部的支持,声音可变得宽厚,与上部共鸣鼻腔、头腔取得联系,就会使声音变得明亮。在口腔共鸣的作用下,高音偏高于上部共鸣,低音偏重于下部共鸣时,运用上部共鸣时,需要胸部的支持,否则声音单薄;运用下部共鸣时,也需要鼻腔、头腔的帮助,否则声音闷暗。可以说,用声时各共鸣器官是一起发生作用的,是混合共鸣的。
从咽腔的地位以及口腔的作用中可以看出声音在各共鸣腔中的扩大和美化,这种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声音的发出都少不了高、中、低音三种共鸣效应,要把它分清是不可能的,缺少任何一个共鸣器都有会对声音产生影响。因而说各共鸣器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共鸣要服从吐字的需要。不同的内容需要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来表达,而内容是通过语音来传给听众的。因此,共鸣的运用必须帮助美化我们的语言,尤其对语言艺术来讲,一定要把语音放在第一位。要在吐字清晰、准确的条件下选择共鸣,绝不能只强调声而忽略了字。在学习中一定要防止盲目地追求共鸣,片面地扩大自己的声音以至把咽、喉腔撑大。这样不但发声不正确,也会造成声多字少、音包字等现象。要注意字和声的统一,也就是要“字正腔圆”。离开了准确的字音去运用共鸣,声音再洪亮优美,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只能说明把共鸣看做是一种单纯的声音现象了。清末的《顾误录》里说:“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清,字宜刚、腔宜柔。”在字与腔的关系中也是主张腔服从字,否则就会被认为“喧宾夺主”。
(三)共鸣控制的基本感觉
1.发音“挂于硬腭”的感觉。如前所述共鸣是一个整体。在共鸣控制训练过程中,要掌握发音的总体感觉:在气息控制上,注意气息下沉,两肋扩张;在喉部控制上,注意放松喉部,胸部不僵,发音时声音感觉像一条弹性带子,从小腹拉出垂直向上,经口咽部向前,每个音似“挂”于硬腭前部,透出口外;鼻翼扩张,使鼻腔通路打开,声音通畅,运行自如。
2.吸气“半打哈欠”的感觉。要使声音圆润集中,就需要改变口腔共鸣条件。张口吸气时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这时口腔共鸣会加大。由于朗诵大部分采用中声区,而中声区的形成又在口腔上下,这样也就决定了用声的共鸣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
3.脸颊“微笑的感觉”。在打开口腔的同时,也要注意唇的收拢。发音时双唇集中用力,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放松,提颧肌、颊肌、笑肌,在共同运动时,眼光发亮,嘴角上提,犹如“微笑的状态”,自然而精神。
4.用声“省力的感觉”。在发声练习时,只要感到不费力、自然、舒展,就是运用了共鸣。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五分之一,而五分之四的力却用在了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面。用发音“省力的感觉”,不仅可以调节共鸣器官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还起到保护声带作用。因为良好的共鸣减轻了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延长了声带的寿命。
(四)共鸣器官分类及作用
1.咽腔共鸣
咽腔是鼻腔、口腔、喉头后面的一个通道。呈漏斗形状,上宽下窄,在舌骨的平面上最宽,底部渐渐缩小通入食管。咽腔是人声的一个主要共鸣腔。它可由人的意志控制和调节。由于咽腔处于声带上方,是声带发音必经之路,因而声带与咽腔配合的程度有重要意义,决定了发声的效率和音色的好坏。一般的说,发低音时咽管变长,低泛音成分多;发高音时,咽管缩短,产生的高泛音多。咽管的这种变化是由喉头位置的高低决定的。喉头下降能够使从声门到唇的声腔总长度得到延长,因而会使共鸣频率有所降低,低频谐音得到加强,声音圆润通畅,但音色暗一点。喉头位置升高,咽管被压缩,高频谐音得到加强,但音色会显得明亮。
通过观察咽腔我们发现,发不同元音时,会厌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发ɑ元音时,会厌会掩挡喉管,使我们不能直视声门;发i元音时,会厌直立,喉与咽相通。医生用内窥镜检查声带时,让患者发i音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为了保证字音在口腔得到更多的共鸣,首先应该使气流和音波在喉咽部保持畅通无阻,使喉头保持稳定状态,以便尽量拉长声门到口腔的距离,使口腔共鸣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在朗诵中,一些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需要用降低喉头来发音。如果喉头上下活动范围大,位置太高的话,声音效果就会差,显得单薄而干涩。由于喉位高,咽腔就会变得短小,喉头甚至会接近口腔的后部,这样就会受到颈部肌肉群的限制,导致喉头受到压迫,喉室被压扁,声带就受到压迫,不能自由振动了。发音者都想使声音发得响亮一些,只有加大气息压力的办法。但是这时的气息并不是从丹田发出的均匀气流,而是从浅部位发出的一股强气流。为了避免这股强气流的冲击,声带会被迫拉紧关闭。当气息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声门被开。由于声门的开度比较大,又加上强气压促使音调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声音就会响一些。但这样用嗓的结果适得其反,不仅咽喉部得不到共鸣的调节,还加重了声带的负担,日久天长声带就会失去固有的弹性,甚至导致病变。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喉头的状况也高低不一,但发出声音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只要圆润、流畅就行。在训练中,要学会保持喉位稳定。喉部活动范围小,喉部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就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嗓子的疲劳,也会对高低音的音色起到统一的作用。如果喉的活动范围较大,喉位高而喉发紧,解决方法一是通过寻找感觉来调节。在意识上不要给喉头一种挤压的力量,尽量让喉部肌肉保持吸气时的放松状态。二是检查呼吸状态是否正确。气息通畅放松,也会减轻喉部的压力。咽腔虽然不大,但因为它恰好在产生声音的喉头上方,如果声带发出的原音在咽腔得不到良好的共鸣,其他共鸣腔的构造再好,声音也不会得到扩大和美化,并且会影响声音的圆润度。因此在朗诵训练中,强调喉部要放松,气息要畅通,对降低喉头和扩展咽腔是有重要意义的。
2.口腔共鸣
口腔是气息冲击声带后形成语音的最主要的共鸣腔,由唇、齿、舌、腭、颊五个部分构成。口腔共鸣是决定语音音色的主要共鸣器。对于朗诵发声的共鸣来说,主要在吐字准确清晰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口腔共鸣控制要注意四个要领:
一是舌头的作用。因为口腔共鸣器的核心其实就是舌头的位置。通过舌头位置的高低前后及唇的圆展变化,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口腔开头,发出各种不同的语音。
二是学会控制口腔前部后部(即前声腔和后声腔)的开度。恰当地控制口腔是一种重要的技巧。从训练实践中了解到,共鸣腔的结构往往影响声音的响亮、圆润。一般说来,口腔的上腭比较深扩、拱形较大的人,声音比较洪亮;相反,声音显得差一些。音量大的人口腔开度大;反之则小。可见共鸣的好坏与共鸣口腔体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但是无论前声腔还是后声腔的打开一定要有适度。加大前声腔,主要是通过降低舌前部来实现的,要注意上下颌的开度,以免牵扯太大造成颊肌紧张甚至颌关节脱落。后声腔则应根据字音的要求及个人的情况适当扩大。大得过分的话,声音会显得靠后、发闷。
三是适当缩紧口腔肌肉,加强口腔壁的硬度。在改善口腔的共鸣中,口腔肌肉的松紧度会起一定的作用。口腔壁有一部分是硬的,有一部分是软的。软壁的弹性可以随颊肌、嚼肌、舌肌等口腔肌肉的紧张显著增加,从而使口腔共鸣随之改善。适当地缩紧口腔肌肉,可以加强口腔壁的硬度。口腔软壁越光滑,声音越不会被吸收,混响时间也就越长,增大了声音的回旋余地,从而使声音变得清晰有力。假若口腔松弛,声波就会被鼻腔壁吸收衰减,声音就含混,给人以散的感觉,所以也就传不远。强调绷紧口腔内部的软壁肌肉,加强唇舌力度,这对于字音的清晰、响亮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喉部的负担。
四是重视“微笑的作用”。微笑对于加强口腔前部的共鸣以及唇部的力量有很大的作用。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面部露出微笑表情的笑肌,以及其他一些表情肌,如嚼肌(口腔内壁肌肉)、颧肌、上唇方肌、犬齿肌等,这些肌肉收缩时,可以把嘴角拉向上方和外方,使面部带有微笑及喜悦的色彩。做发音练习时,面部带有微笑表情可以使舌高点后移。舌面降低后,加大了前声腔,使共字音的宽度、亮度得到了加强。训练时注意要有自然微笑的感觉。
3.鼻腔共鸣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的。鼻腔是上呼吸道的人中,正中由鼻中隔分为左右相同的两部分,从鼻孔开始到后鼻孔为止,后面与鼻咽腔相通。鼻窦是鼻腔四周颅骨和面骨的含气空腔,体积较小,共有四对,分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一般认为,它们具有共鸣器的功能。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当软腭放松,鼻腔与口腔的通路打开,声音在鼻腔得到了共鸣。软壁关闭后,声音沿硬腭传导到鼻腔内壁,可以感受到鼻腔的振动。这是声音在鼻腔的两种共鸣方式。当发辅音m、n、nɡ时,软腭下降,口腔在唇m、齿龈n、上腭后部nɡ受阻,声带发出的音经口、鼻腔共同从鼻孔辐射出去。如果在发元音同时降低软腭,打开鼻咽通道,元音就会具有各种音色彩,但在朗诵中应力求避免,否则影响字音的清晰度。在发音中有这种毛病的人,可以采取不让鼻子通气的方法来改变发音习惯,因为这样的练习意味着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口腔开口度增大,如发ɑ音时,会不自觉地伴有软腭的少量下降,此时不仅感觉不到有鼻音音色,反而会觉得响亮一些。但开口度小的音如i,绝不能下降软腭,少量的鼻音也会马上感到鼻化元音了。
在古典诗词朗诵艺术中,遇到有鼻韵尾n、nɡ音节时,由于字音延长,在主要元音部分软腭已略有降低,因此带有鼻音色彩。随着舌头移动到n、nɡ部位时,软腭完全降下,鼻咽通畅,这种鼻音拖腔,能充分发挥鼻腔的共鸣作用。鼻音字经过鼻腔美化加工后,会给人一种明亮、畅通的感觉。但应该做到:发前鼻音n时,舌尖抵到上齿龈;发后鼻音nɡ时,舌根抬起与软腭相接。在这同时,堵塞口腔通路、软腭下降,让气流从鼻腔流发出鼻辅音。要做到位。在作品中,尤其是带鼻韵尾的音节,在句尾、段尾或由于感情的需要,要强调它的时候,更要充分发挥鼻腔的共鸣作用,让听众感到语句完整、声音洪亮。
4.胸腔共鸣
胸腔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它有固定的容积和空间,是不可调节的共鸣器。胸腔共鸣也需在口腔共鸣不缺少的基础上加以调节。胸腔的空间及共鸣的能量大,发出的声音浑厚、宽广。由于共鸣的部位低,有人把它看成是一个低音喇叭,适于比较低的音调。
在演播中,由于作品内容的需要,声音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时,胸腔就成为口腔共鸣不可缺少的基础。当两者浑然一体,运用自如时,不但从色彩上给听众一种庄严、深沉的感觉,在内容上也会让听众感到真实、可信。
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有一些音域比较窄的人,由于声音比较单窄,应在自己声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地加些胸腔共鸣,使音色得到改进。但也有一部分男声,他们的原声低音比较丰富,在日常谈话时会让你感到他的胸部在明显的振动。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时,就失去了大部分胸腔共鸣的声音,变得浅薄、虚假。这是因为片面追求一种腔调所致。女声缺少胸声的支持,声音也会刺耳、发噪。
要想得到胸腔共鸣,首先应该主使声音在喉、咽、口、鼻各腔得到很好的共鸣。由于发低音时声带是整体振动,且变长变厚,所以应尽量放松声带,自己在发音时应该感受声带在振动(音调越低、幅度越大)。此时要下降喉头,略挺胸,同时要增强呼吸的控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稍扩大一些,把口腔共鸣中送到硬腭前端的音波,移到下齿背上。腹肌有控制地放松一些。这样就能使声音共振起来,会感到这个低音喇叭就在胸部。
5.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实际上是鼻腔共鸣的深化。鼻腔共鸣的位置是很具体的,声波通过鼻腔,引起了鼻腔共鸣。鼻腔紧靠颌窦、筛窦、蝶窦。通过骨头的传导,引起了这些小窦室的振动。由于共鸣腔比较小,部位又高,适合于表现激昂热烈的感情色彩。
在朗诵中,由于语音的限制,一般用不到头腔共鸣就可以了。但在特殊情况下,有时也会用到头腔共鸣来加强作品的感情色彩。因此朗诵者应该掌握头腔共鸣的方法,一旦需要,就可运用。否则就只会依靠拉紧声带来提高音高加强气氛,给听众、观众一种声嘶力竭的印象;或者采取降低调门的方法,使声音一定音高的内容表达能力下降。
头腔共鸣需要一定的气势及一定的音高,运用起来比较吃力。因此一定要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再来练习头声。保持好一定的气息后,把口腔共鸣中音波传递的方向稍后向上移动,舌头隆起,不让声波自由地从嘴里流出来。这时由于软腭上提,咽腔与鼻腔就被分割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强迫音波沿硬骨壁往上冲向鼻窦,由于这些小窦室的共振,就产生了头腔共鸣,会给人发音出眉心的感觉。要注意挺胸,颈椎与脊椎成一落千丈的一条直线,使声腔上下通畅无阻。利用好头腔共鸣的色彩,就会使音色明亮。
(五)共鸣控制综合训练
1.口腔共鸣练习
(1)打开上下后槽牙,上牙槽向上运动犹如“向上咬苹果”,从容地发复韵母ɑi、ei、ɑo、ou,体会声束沿上腭前行,抓住每个音“挂”于硬腭前部的感觉。
(2)双唇用喷法,舌尖用弹法,似子弹从嘴里喷射出,集中一个目标,发较短促的bɑ、bi、bu、pɑ、pi、pu、mɑ、mi、mu音沿上腭直打到硬腭前端送出,体会声束冲击硬腭前部的感觉。注意,此时鼻咽要关闭,不产生鼻泄漏。
(3)声母韵母拼合练习:发音时满口紧张,注意双唇力度,具有塞音色彩,b、p发音时双唇紧张,发音响亮、集中、爆满,适当运用丹田气息,感觉小腹具有弹力。
b—ɑ—bɑ p—ɑ—pɑ
b—ɑn—bɑn
p—ɑ—pɑ
p—ɑi—pɑi
p—ɑn—pɑn
(4)两字词、四字词练习
澎湃 冰雹 碰壁 玻璃
蓬勃 喷泉 批判 拍打
百炼成钢 波澜壮阔 壁垒森严 翻江倒海
(5)象声词练习
吧嗒嗒 滴溜溜 咕隆隆
扑通通 呼啦啦 哐当当
当啷啷 乒乒乓 刷拉拉
(6)合口呼、撮口呼练习
乌鸦 花絮 挫折 快乐
吹捧 汪洋 虚假 宣纸
菊花 捐助 雪恨 辽远
(7)绕口令练习
村里新开一条渠,弯弯曲曲上山去。河水雨水渠里流庄稼一片绿。
满山山上五株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箱里五条裤,伐了山上的树,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出箱中的裤。
学语言,用语言,学好语言不费难。播音员学语言,说话亲切又自然,演员学语言,台词传得远。
2.胸腔共鸣练习
胸腔的空间及共鸣能量大,发出声音有深度和宽度,声音听起来浑厚、宽广,会给观众和听众庄严、深沉、真实、可信感。它是口腔共鸣不可缺少的基础。
(1)以自己感觉最舒适的音高发六个单元音ɑ、o、e、i、u、ü,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发音时用手轻按前胸上部(胸骨处)会感到胸部的振动;再用两手轻按两颊,也会感到振动。
(2)低声发六个单元音,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提高声音重发,体会胸腔共鸣的减弱,共鸣位置的上移。
(3)“ɑ”元音直上直下及滑动练习。
(4)上声字:好hǎo、百bǎī、米mǐ、早zǎo,夸大体会气息下沉、胸腔振动感觉。
(5)词语练习。
百炼成钢 bǎiliàn-chénɡɡānɡ
翻江倒海 fānjiɑnɡ-dǎohǎi
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6)“哟——”放松胸部及小腹用低音唱,感觉声音从胸部透出,浑厚而省力。
(7)用同样状态唱:体会声音在胸部回荡及气息压力变化。
以上两个练习,“哟”字都不要发得很清晰,下巴要放松。
(8)诗歌练习《野草》。
树,有时孤零零的一棵,
直挺挺把臂膊伸缩。
花,有时单个个一朵,
静默默把微香散播。
唯独草,总是拥拥挤挤,
长到哪儿,哪儿就蓬蓬勃勃。
3.鼻腔共鸣练习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当软腭放松,鼻腔通路打开,口腔的声部关闭,声音在鼻腔得到了共鸣,就产生了标准的鼻辅音m、n和nɡ等;当鼻腔和口腔同时打开,产生的是鼻化元音。少量的元音鼻化可以增加音色的明亮和圆润。
(1)拇指及食指轻按鼻骨两侧,发口音bɑ、bi、bu、pɑ、pi、pu,使声束打到硬腭前部,此时鼻有微弱振动;再发mɑ、mi、mu鼻的振动明显加强。在练习中会发现,ɑ、i、u中,ɑ音鼻共鸣最弱,而i、u音鼻共鸣就强一些,这是因为舌位高,口腔通路小,音波容易上传鼻腔的缘故。因此在发高元音时,应适当扩大口腔通路,以避免过量的鼻共鸣色彩。
(2)对比练习
纯ɑ音——加鼻腔共鸣ɑ音
纯i音——加鼻腔共鸣i音
纯u音——加鼻腔共鸣u音
(3)哼唱m使硬腭之上的鼻道中的气息振动和软腭的前部扯紧。
哼唱n使软腭中部振动并扩大鼻咽腔。
哼唱nɡ使软腭后面的垂直部分振动并打开鼻咽腔的下面部分。
(4)词语练习
妈妈 大妈 光芒 中央 接纳 头脑
朝霞冉冉升起,东方透出微明,你听!你听,国旗的飘扬声。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5)解除鼻音训练
手捏鼻孔不出气,发“ɑ”音体会。
(6)串发六个元音:ɑ—o—e—i—u—ü。
(7)b—ɑnɡ—bɑnɡ(帮)
p—ɑnɡ—pánɡ(旁)
m—ɑnɡ—mánɡ(忙)
b—ɑi—bái(白)
(8)十六个鼻韵母中主要元音与鼻尾音做拆合练习。练习时发准元音,再发鼻音,然后合并来发。
ɑn—ɑ—n ɑnɡ—ɑ—nɡ
en—e—n iɑn—i—ɑ—n
iɑnɡ—i—ɑ—nɡ ün—ü—n
uɑnɡ—u—ɑ—nɡ
4.头腔共鸣练习
头腔共鸣需要一定气势、一定音高。朗诵时头腔共鸣一般用不到。有时需要加强作品感情色彩时,声音高昂、明快,铿锵有力,这时会感到声音不是从嘴里发出来,而是从眉心透出,这便是头腔共鸣的效果。
扩展音域的共鸣练习
(1)拔音练习:加泛音共鸣练习,即由最低拔向最高发ɑ、i、u,体会共鸣状态的变化。
(2)绕音练习:
上绕音:由低至高螺旋形向上发ɑ、i、u、ü。
下绕音:由高至低螺旋形向下发ɑ、i、u、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