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唤起共鸣的方式

唤起共鸣的方式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交融。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就弥漫在演讲会场。

四、唤起共鸣的方式

演讲者发表演讲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说服、鼓动、感召听众,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讲唤起听众的共鸣,从思想深处征服听众,就成为演讲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演讲者怎样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呢?

(一)趋同

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共同的地位、经历、愿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趋同性,演讲者可以从趋同的角度入手,去寻找与听众的共同语言,渲染与听众的共同体验,去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作的圣诞演讲:

“我今天虽然远离家庭和祖国,在这里过节,但我一点也没有异乡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由于本人的母亲血统和你们相同,抑或是由于本人多年来在此所得的友谊,抑或是由于这两个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国家,在共同奋斗中所产生出来的同志感觉,抑或是由于上述三种关系的综合。总之,我在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过节,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之客。我和各位之间,本来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欢迎的盛意,我觉得很应该和各位共坐炉边,同享这圣诞之乐。”

在圣诞之夜的特定氛围中,丘吉尔娓娓述说着共同的血缘、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奋斗结下的同志般的情谊。这些共同的体验把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实现了双向交流,从而唤起了听众温馨亲切的心理感受。

(二)求异

追求新奇是听众的正常心理,演讲者可以巧妙构思,以求异为“突破口”,给听众以新鲜奇特的刺激,设置吊起听众胃口的悬念,调动听众的逆向思维,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使听众产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愉悦。

如一同学在演讲中,以一句传统老话入题,然后通过“求异”,阐述了他的新的见解:

中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是说人有贤愚贵贱,货有优劣好坏,倘一比较,便泾渭分明。

那么真的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吗?

笔者认为非也。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虽然手无寸权,但他决不会与恃权傲物的弄权者去比权力,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即使身无分文,也不会同腰缠万贯的拜金狂去比金钱。道理很简单:人各有志,人各有求。在他们眼里,无权并非真“低下”,有钱未必是真“富有”。这并非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有识之士的“人生辩证法”。

在这里,演讲者一反传统习俗,反弹琵琶,求异促思,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思辨欲,在对演讲主旨的心领神会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对比

事物之间的对比能更清楚地显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交融。

一位老教授受某大学的邀请前去作报告,当晚正值该校歌手大赛。老教授在台上,发现台下虽有空位,但走廊上却站着不少学生,老教授知道这群学生犹豫不决,他决定要争取这部分学生。于是,他放弃了原来准备的开场白,这样讲道:

“同学们,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做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轻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半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开场白后,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挤进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说与唱、年轻人与老头子对比,再把一般人与听众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作对比,既褒扬了听众,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听众的重视,使双方心理相容,产生了共鸣。

(四)想象

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想象。在演讲中,运用想象能激发听众的心理共鸣,变演讲者的有意想象为听众的无意想象,变演讲者的创造想象为听众的再造想象,使听众在内心再现演讲者描述的艺术境界。

如一同学在演讲初始,向听众描述出了一段有趣的意境,并将听众的思绪缓缓带入,他讲道,有一则寓言,大意是:三伏天,一棵树上的几片绿叶因为看到树干在他们的下边,就以为自己被太阳晒而树干在乘凉,不公平;又看见树下乘凉的人只称赞树而不提自己,就结伴从树上跳下去乘凉。当太阳偏西时,树阴儿移开了它们,树上的叶子愈变愈绿,它们却枯死了。

听众随着演讲者的讲述,大脑里不断浮现出所展示的意境,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演讲者逐步过渡到主题:绿叶离不开大树,人离不开祖国。演讲也就充满了感染力。

(五)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演讲只有用真情实感的流动、跳跃和燃烧才能叩开听众的心扉,震撼听众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有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学作演讲,当谈及他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时,他深情地讲道:他的两个学生正在国外,听说老师病危,中止合同,飞回上海,为老师临终演出。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小学生们的家长对记者说:“带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音乐,什么叫老师……”几天后,这位教授死了,龙华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满了鲜花,楼梯上一层一层地叠满了鲜花……

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就弥漫在演讲会场。听众的灵魂在演讲者动情的讲述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总之,演讲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对象和语境,选择恰当的手法,去叩击听众的心扉,唤起听众的共鸣。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手法,对听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心理激发,以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