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穀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王者受命改正朔。○起数语,是一部《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总注。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打算治理好国家以后,就归还国家权力给他的弟弟桓公。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隐公年长而又有道德才能,大夫们拥戴隐公,立他做国君。儿子由于母亲而尊贵,母亲由于儿子而尊贵。文王未尝称王也,未尝班正朔于天下也。隐不据位,是其贤处,故曰“成公意”,此其定论不刊也。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公羊传》

【题解】

《春秋穀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人君即位之始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岁功之始。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文王,周始受命之王。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王者受命改正朔。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王者受命改正朔,自甸、侯以至要、荒咸奉之,故曰大一统。○起数语,是一部《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总注。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从无文字处生文。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桓,隐异母弟。平,治也。反,归也。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微,谓母俱媵也。国人无从分别。○先言可掩之势,以见隐不负心,语绝含蕴。隐长又贤,诸大夫扳攀隐而立之。扳,引也。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是时公子非一。○一转。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既欲立隐,必不能诚心相桓。○二转。○虚作二转,字字写出隐深心微虑,以申平国意。故凡隐之立,为去声桓立也。申欲反之桓意。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適,谓適夫人之子。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二句表明大义。桓何以贵?母贵也。右媵秩次贵。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子以母秩次得立,母以子立得为夫人。○住语法峻意圆。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国君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是说谁?说的是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这是周王的正月。为什么说“王正月”?是统一全境的意思。

隐公为什么不说他登位呢?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为什么说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打算治理好国家以后,就归还国家权力给他的弟弟桓公。为什么要归还国家权力给桓公呢?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们的尊卑分别是很微小的,连住在国都的人也是不知道的。隐公年长而又有道德才能,大夫们拥戴隐公,立他做国君。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那可不知道桓公将来是不是一定能够立为国君呢。再说即使桓公做了国君,恐怕大夫们不能够辅助这位年幼的国君呢。所以隐公做国君,是为了将来桓公可以做国君呀。隐公既年长,又有道德才能,为什么不应该立做国君呢?因为立正妻的儿子做国君是凭年长,不凭有道德才能,立媵妾的儿子做国君是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呢?因为他母亲尊贵。母亲尊贵,那么儿子为什么就尊贵呢?儿子由于母亲而尊贵,母亲由于儿子而尊贵。

【末评】

透发“将平国而反之桓”句,推见至隐。末一段,又因隐、桓而表揭立子之义。其下字运句,又跌宕,又闲静,又直截,又虚活,不但以简劲擅长也。

【汇评】

黄震《黄氏日钞》:谓春为岁始,是也;谓王为文王,非也。文王未尝称王也,未尝班正朔于天下也。王,时王也。

谢有煇《古文赏音》:是篇与《穀梁》之见合者,在成公之意;与《穀梁》异者,谓桓以母贵。盖以桓贵当立,则隐公之让为当,隐之贤益见矣。

林云铭《古文析义》:按仲子归赗考官诸事,但在隐公在位时所行,则桓母之贵可知。且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太宰,若桓不当立,隐可公然传子,何待羽父请杀乎?隐不据位,是其贤处,故曰“成公意”,此其定论不刊也。其行文许多曲折,却以数语了之,如利刃断物,应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仅笔。

浦起龙《古文眉诠》:胜处在中间两折,揣度隐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隐,遂混尊卑,其论非允,文特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