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的危机

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的危机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成为各种废料、温室气体的制造主体,城市居民成为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将进一步受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的制约。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能源需求的膨胀将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制约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发展速度。
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的危机_绿色智慧城市

第三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的危机

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区域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的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与就业压力等问题。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而城市化率只有43.9%。按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经济顾问Chenery等人的标准发展模式,人均GDP1500美元左右对应的城市化率应该为60%左右。因为受到管理体制、用地政策和利益格局的限制,跨区域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我国城市的聚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相对于第二产业,我国城市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东部地区产业相似率达到93.5%,西部地区的产业相似率达97.9%。

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日益扩大的城市生产和消费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土地、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管理等方面提出严峻的挑战。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成为各种废料、温室气体的制造主体,城市居民成为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此外,城市生产、生活导致空气和水污染、土地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多种资源浪费,从而对社会和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和损失。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高达8%以上,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度绷起紧张的神经。

资源危机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口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对水资源的需求空前庞大。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在空间分布上还极其不均匀。目前,我国耗水量占全世界用水总量的15.4%,已成为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十分严重。资料表明,流经中国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中国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标准。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正常年份就有3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严重缺水的有110个,西北地区尤为严重。部分城市长年缺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在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困扰。城镇人口中有1.64亿人口在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口在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城镇污水处理率还很在低,不到总量的40%。由于水资源短缺引起的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趋势。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将进一步受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的制约。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用水效率较低,2004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体,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体,水资源浪费严重。

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我国幅员辽阔,但是人均国土面积仅是世界平均数的35%,在城市化进程中凸显人地尖锐矛盾。根据国家土地变更调查,2006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是建设用地的增长却非常迅速。从用地结构来看,一些城市忽视环境质量,公共绿地、公共配套设施用地、住房用地不足或比重普遍偏低。从用地效率来看,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建设用地开发混乱,浪费现象严重。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

img11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img12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能源供给缺口大。中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少(见图1-3),但总体消耗巨大。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量为7亿吨标煤,而2001年至2006年的6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净增11亿吨标煤,达到24.6亿吨,接近欧盟25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认为石油储量仅够世界用上40年左右(BP,2007),石油供应将在2010年至2015年达到顶点,然后回落并枯竭(美国非营利组织EWG报告,2007)。

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城市的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汽车、空调等高能耗消费品增加,能源的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双重增长导致能源供给缺口加大。根据国际能源署2007能源展望,在参考情景下中国到2030年能源需求将达到38.19亿吨标准油,占新增需求的1/3。届时,不仅80%的原油将依赖进口,连煤炭需求也需要部分依靠进口(国际能源机构IEA,2007)。能源需求的膨胀将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制约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发展速度。

img13

● 图1-3 我国主要能源人均拥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江泽民,2008)

环境危机

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展导致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物向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的水源及其周边的农田、绿地、林地等生态环境系统迅速恶化,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污染净化能力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能力,导致“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

空气污染

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归因百分比在30%以上,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近1/4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十分恶劣的大气环境中。

img14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在2006年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量国家,占世界碳排放量的21%(见图1-4)。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污染。据世行调查,大气污染将对一国经济增长带来3%~7%的损失,而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有9个。城市的家用燃气、工业生产和机动车辆行驶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废气,其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城市建筑等综合作用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 专栏

热岛效应(Urban Island Heat Effect)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射,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img15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593.htm。

据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部分有毒气体。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1/3以上的南方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表明,在中国被监测的522个城市中,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6.1%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39.7%的城市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目前中国的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预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40个左右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从煤烟型转化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型的混合型污染。此外,各种喷雾剂,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化学制品也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加剧空气污染。

img16

● 图1-4 2006年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10个国家(Wikimedia Commons)

水资源污染

我国的水污染不仅仅是指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还包括在一些城市区域出现的酸雨。我国酸雨的覆盖率已达我国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2006年,在我国北方出现了过去14年中最严重酸雨形势,酸雨频率为44%,其中强酸雨频率为23%。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显示,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占了27.9%,即近1/3河流水都不合格,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222个城市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此外,中国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沿江居民用水发生困难。同年12月,广东一家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湾因水利工程施工不当,导致含镉废水流入湘江。

目前,我国城市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为351.4亿立方米,仅有307座不同等级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且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简陋,污水处理能力总计1292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仅为13.4%。全国1.7万多个建制镇中,绝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水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污染类型以石油类、氨、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等有机污染为主,它们通过直接饮用或间接的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近年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直接造成城市生活污水产生量的增加,导致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1999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所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50%,超过了工业污水排放量。此外,城市化发展中的水污染还包括由于化肥、杀虫剂、除草剂以及硬化地面造成的水污染。

噪声污染

环境噪音污染是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我国第三大环境公害。各种噪音,如交通工具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人群的嘈杂声等,使人感到心悸、烦躁,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效率,容易造成人的疲倦,有损人的听力和心血系统。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的高血压病发病率就增加3%。噪音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人们需要有声的世界,但人们惧怕恶劣噪声污染。目前,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治理噪音,已成为都市清除污染的必不可少的任务。

img17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土地污染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开发占用的耕地,很难用开发荒地来弥补。由于城市环境的人工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地面硬化、景观简单化、植被人工化等城市建设工程改变了城市区域的近地面气流场,地表的不透水面积率、地表径流的增大以及土地开发密度过大等造成城市中心区严重缺乏开阔的自由空间和城市绿地。城市道路的硬化处理,减少了下渗的地表水,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土壤的水库功能难以发挥。交通道路平时暴晒,下雨积水、下雪结冰,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陷。如果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极易造成地下水短缺,容易使城市植物的生长受到威胁。

此外,一些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破坏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功能。2005年中国就发生了76起耕地污染事故。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调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全国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

水土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流失土壤每年高达50亿吨。

img18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城市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而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为28.6万吨,且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加,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达60多亿吨,在一些城市已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生活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包括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的废电池以及油漆、过期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包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59.48%,而且绝大多数的垃圾仍以简单坑埋、填充洼地、地面堆积、挖坑填埋、投入江河湖海、露天焚烧等处理方式为主。除了生活垃圾,城市中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也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在2006年的城市考察中,167个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为0,占考察城市总数的28.1%,城市固弃物处理任重而道远。

● 专栏

赡养系数

赡养系数又称赡养比,是以百分数表示人口中老年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国际上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人口,零至14岁为抚养人口。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会使少年儿童的抚养系数降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使老年赡养系数提高。

计算公式为:

赡养系数=(赡养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就业人口数

城市治理危机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综合性的社会单元,涉及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治安管理、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给城市治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到2020年将进入老龄化人口的高峰期。老龄化趋势首先在城市地区出现,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超大城市,2000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经分别达11.53%、8.36%、8.33%和7.90%。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会使得赡养系数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社会发展压力。据预测,中国老年赡养系数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0%,到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为47.5%。

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为540万左右,而实际吸纳的就业人口只有300万左右。从1995年至200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9%上升到4.1%。2001年至2007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数从114万增加到495万,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呈明显下滑趋势,2001年就业率在90%以上,2006年仅为70%。

城市贫困问题严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5年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495.7元,仅相当于城镇平均可支配收入的23.7%。而2000年该比例为37%,5年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力度不足、覆盖面不广,2006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为4616万,而当年享受低保的城市人口为2240万,覆盖面仅为48.5%。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综合运行事件迅速增加。2005年城市交通事故45万余起,火灾事故23万余起,分别比1995年增长65%、53.5%。城市犯罪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现代城市高度开放,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城市应急突发事件也层出不穷。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概率升高。

城市孤独现象引发关注。除了城市贫困,城市带来的另一个日益普遍的问题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孤独。城市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的大量出现,一个个单元房间成为城市人远离世界生活的地方,尽管市民在空间距离上更加邻近,但市民之间的交往却很稀少。由于缺少互动的公共空间,也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的工作间差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同一单元、同一层住宅楼居住了数年的邻居甚至连一句话也未说过,更不用说去了解相互的名字和职业了。相互间的隔膜和孤独感加剧了市民的精神压力。

城市居民生活压力变大。尽管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机遇,但激烈的竞争使得城市成为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往往不是被大家分享。许多市民忙碌而又无助,把赚钱变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而不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很少去体会工作和生活的乐趣。人与人由于交流少,相互之间感情淡漠,一些人甚至成为追求物质快感的经济动物,由于压力、焦虑和社会交流的贫乏以及失去传统交际网络的情感依赖而崩溃。

img19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城市发展危机的根源

当城市面临上述实质性的危机时,说明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再是有效可行的方式。为了探索城市化的发展路径,首先就要探讨城市危机的根源。这里结合我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对城市发展危机的根源予以简略分析。

img20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城市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较低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工业化程度日益加强,但我国的工厂和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国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很低。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与此同时,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整体还处于落后水平,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一些资源型城市以及一些依赖于石油、煤炭、化工产品、钢铁、汽车等主导产业的城市,主要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在我国城市的生产活动中,资源消耗急剧增加,工业、建筑和交通是资源消耗增长的主要领域。例如,传统的重工业依然在一些城市占据主要的地位,而重化工业是资源消耗大、污染大的产业。我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约150亿平方米,并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但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公斤,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我国工业用水和循环用水率很低。发达国家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75%~85%,而我国只有40%;我国炼1吨钢用水60吨,日本只用3~5吨;我国造1吨纸用水500吨,而国外先进水平是20吨。

城市的粗放型扩张和消费模式的不足

城市化加速进程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中国205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计突破70%,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快速的城市化阶段。目前,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对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以及能源需求的增长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

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变化以外部扩展为主。交通拥挤了,拓宽道路、建高架路、挖地铁、修轻轨;气温不舒适了,安空调、烧暖气;大气质量不达标了,迁走高污染企业、改用煤为用气;缺水了,开采地下水或者实行异地调水;中心城区土地不够用,就挤占森林和绿化用地或往周边耕地延伸。

1990年至2003年间,中国31个超级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了近1倍,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规模的扩张更为迅速。众多城市将钢铁、汽车产业特别是轿车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并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给予支持,导致城市的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据科学家测定,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氯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高达300多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img21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城市因缺少植被覆盖而使大量热能释放,造成“热岛效应”等问题。工业大量用水直接排污,造成水资源紧张与水质性缺水,在某些径流量大、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形成因为水质性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的负面作用也在城市化中凸显出来。例如,城市绝大多数建筑仍采用铸铁水龙头、大容量的抽水马桶,饮用水与冲厕、浇花用水的水质相同,造成极大浪费。建筑材料和建筑性能缺乏隔热保温效果。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开采的75亿吨原材料的40%转化为建筑用的混凝土、钢材、石膏夹心板、玻璃、橡胶和其他部件,木材产量的25%被用于建筑。落后的建筑模式直接关系到洪水泛滥、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虽然国内一些城市正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但大多城市强调地是区域内整体环境的清洁,如卫生环境的改善、绿地面积的增加,停留在城市的外观美化的表面层次上,具有实质意义的社会经济过程的生态化建设还很少。这种城市建设可能使城市外观卫生环境和绿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反映市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对城市发展形势与内容的相应影响。

规则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危机

世界秩序和市场制度的演变,形成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新秩序和契约执行体系。在信息化和现代交通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各国产品市场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地理范围上迅速拓展,资源配置能够突破已有的地域限制。另一方面,各国经济的发展要遵守贸易配额限制以及各种多边和双边协议。中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适应了世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基于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资源禀赋,采用成熟的工业技术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迅速提高了产品贸易的全球份额,扩大了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的进口,形成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以及一些边境贸易城市为基础的出口基地。

但是,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产品不符合绿色环保标准。随着绿色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增进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全面认识,用科学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重建社会和自然的新秩序。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展了拯救地球的运动,建立了研究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的各种组织。2005年初《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规定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量标准。2007年在德国举行的海利根达姆峰会,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所有国家都需要建立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指标。此后,各国制订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明确时间表和排放限额,提高了一系列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中国的产品出口增长必将面临巨大的环保标准压力。同时,由于中国同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顺差过大,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对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品出口还受到贸易协议管制的限制,反倾销、召回、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措施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难以通过无限制的出口得以实现。

为此,中国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深层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比率,改善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由于城市居民日益增多以及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中国城市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模式。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劳动法》,城市从业人员的工资、生活保障和工作条件开始有了根本保障。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受到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改善。

img22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如何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是探索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分水岭。它孕育着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推动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绿色的趋势发展和方向转型。世界主要国家正在采取强力举措,如美国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其经济战略核心推出“绿色新政”,欧盟推出“环保型经济”方案,日本公布了被称为“绿色革命”的“新经济增长战略”。《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正式到期,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谈判在紧锣密鼓推进,主要排放大国“限额减排”已成为主调。种种迹象启示我们,这次“绿色革命”将成为继18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中期的信息革命后,又一次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浪潮。一种以产业发展为先导,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建立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信息化基础上的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将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