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乐,姓张,名杨,古之善相马者。不独为送温,并送石亦连及。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以乌公为士之伯乐,应首句意。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正。此段推开一步,以归美乌公,文气始足。全篇无一语实说温生之贤,而温生已处处跃露。尤妙在认清是送第二个处士赴河阳军,所以笔笔是送温造文字,移不得石洪篇去。无一字可移入石生,不独文字之变化也。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 愈

【题解】

《新唐书·温大雅传》:大雅,并州祁人。四世孙佶,佶子造。造隐王屋山,人号其居曰处士墅。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往从之。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愿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驲入奏。天子爱其才,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乌重胤奏置幕府。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伯乐,姓张,名杨,古之善相马者。○凭空作奇语起,下一难一解。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已上以譬喻起。不独为送温,并送石亦连及。伯乐譬乌公,冀北譬东都,马譬处士,良马譬温、石,凡四段。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一语,即从喻处渡下。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连石。其南涯曰温生。出温。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莫下。幕,帷幕也。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军旅无常居,曰幕府。○连石。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出温生,自见所以连石之故。○“为罗”、“为媒”,字法新奇。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所谓遇其良辄取之。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居守,谓东都留守。二县,谓东都郭下二邑,洛阳、河南也。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写空群,一。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写空群,二。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写空群,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写空群,四。○美处士在去后感慨中见之。妙。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以乌公为士之伯乐,应首句意。

夫南面而听平声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陪一相。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陪。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正。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此段推开一步,以归美乌公,文气始足。愈縻于兹,縻,系也。时公为河南令。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本以致颂,反更生怨,绝妙文情。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应,“求内外无治”句。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应“何能无介然”句。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的马比天下的马多,伯乐虽然擅长识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呢?解答这个问题的人说:“我说的空,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伯乐识马,只要一碰到良马就把它挑去,马群中没有留下一匹良马。假使没有一匹良马,就是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却隐居不肯出仕的人,住在洛河北边的叫做石生,住在洛河南边的叫做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先生是个人才,就用礼节作为招聘的手段,把他招聘到幕府中。没有几个月,乌公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叫石生作介绍,用礼节作为招聘的手段,又把他招聘到幕府中。东都虽然的确有不少真才实学的人,可是早晨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突出的;晚上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突出的。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直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碰到为难之处,或者案件上碰到可疑之点,到什么地方去商量从而得到解决呢?辞官回家的乡绅们,同谁去游玩?年青的一代又到什么地方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这个地方的官员们,也没有办法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就说:“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河阳,东都处士的住屋中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的事情,所委托重任、依靠出力的人,不过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替皇帝访求人才到朝堂上,将军给皇帝选取能文能武的人到幕府中。这样,想使内外不安定,那是不可能的了。我牵制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二生的帮助过完晚年。如今统统被有力的人夺走了,怎么能不耿耿于心呢?温生到后,在军门拜见乌公的时候,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替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对选尽贤人这件事表示私人的抱怨。留守相公首先写了一首四韵的诗来赞美这件事情,我就推广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末评】

全篇无一语实说温生之贤,而温生已处处跃露。“若是而称曰”数语,是结前半篇。“其为吾以前所称”,是结后半篇。然“致私怨于尽取”句,直挽到篇首“空”字,收尽通章。

【汇评】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前凭空以冀北马空起,中凭空撰出无数人嗟怨,后又凭空结以自己嗟怨,俱是凭空文字。

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通篇只赞叹乌公而温生之贤自见。若呆从温生着笔,定当减色多多许。只一起句便落定全局,目无全牛,皆因胸有成竹也。尤妙在认清是送第二个处士赴河阳军,所以笔笔是送温造文字,移不得石洪篇去。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不数月连拔两生,发端一句最着意,最担斤两。此处得手,已后更不费力。

谢有煇《古文赏音》:石生、温生,同为乌公从事,昌黎同一送行之作,却幻出如许议论。无一字可移入石生,不独文字之变化也。

林云铭《韩文起》:忽作幸语,忽作怨语,所谓时事之艰,佐军之要,与夫节度处士之贤,一概搁起,不道一字,的是后次再举之文,他篇移用不得。人以为奇肆,其实乃一定之法也。但叙得淋漓跌宕,使人自见其奇肆耳。读者当玩其练句之妙。

浦起龙《古文眉诠》:一幕下,连番聘士;一东都,连番送人。从此得窍,便生出且贺且怨神理灌注全篇。贺平而怨奇,贺直而怨拗。以此推温,以此颂乌,一火烧,一镬热。

朱宗洛《古文一隅》:行文须知避实击虚之法。如题是“送温处士”,便当赞美温生,然必实讲温生之贤若何,便是呆笔。作者已有送石生文,便从彼联络下来,想出“空”、“群”二字,全用吞吐之笔,令读者于言外得温生之贤,而乌公能得士意,亦于笔端带出。此所谓避实击虚法也。抑又有难者,东都才土尚不止此两人,“空”、“群”二字说来极难稳妥。文妙在喻意中先作一折,次作一解,曰“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此文家补圆语气之法也。故于正写处,只轻轻着“东都虽信多才士”句,下面文章遂处处安稳。其出奇处,尤在“愈縻于兹”一段,盖正颂乌公,反作私怨语,此正深于颂也。其结处,亦周匝,亦空灵。

唐介轩《古文翼》:拈一“空”字引喻,通幅俱从此发论。以石生作陪,却无一笔可移入石生。应推绝调。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送温生耳,而必援石生以为陪。前送石生曾有序,绝好陪客也。送温生耳,文中无一语正写温生之好,而反归美乌公,何也?公《杂说》曾言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况二生皆乌公所聘,故于此用伯乐事喻起,而以“空”字为骨,恰切此时情事,不可移用他人也。自序一段,于颂美之后兼以怨词,盖以怨为颂,怨甚于颂也。看来文公为文专用虚托之笔、曲折之笔,不用一实笔、直笔也。如颂温生,宜言温生之才,乃在乌公及河南尹等上写之;颂乌公之美,宜直言其美,而反以怨词出之。至以宾陪主,宾中生宾,有正意,有余意,来去分明,人已写到。令人读之无不起舞,直以文为戏者也,莫可及矣。

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自来公侯将相之门,所以役使豪杰者,以其独操一时荣辱之柄也。文人学士之辈,所以自媒权贵者,以其得展半生郁结之志也。然此第可以论寻常之遇合,而不可律道义之遭逢。何则?道义者,信之深,思之至,接之必以礼,而不能以荣辱加;不恃才,不矜能,至之必有因,而不漫以郁结试。此岂寻常之食以草具,坐甘下客,必待弹铗而始宠用,处囊而始自荐者,所可同日语哉?故一时贤人君子,不禁喜出望外,每以不及推毂为恨,而致私怨于尽取焉。是诚千古伯乐之奇,而于大夫乌公仅一遇之者。此文公所以既为石生序,而复乐为温生序之也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