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读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朗读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话水品测试的作品朗读,基本特征为朴实、规范、情感适度、语速适中、流畅自然。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像”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重视内部心理状态的支配作用,还要发挥外部表达技巧的作用。

第一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普通话测试中作品朗读的语言既不同于生活口语,也明显区别于朗读、演讲、播音、讲故事的语言(在表达上,朗读没有艺术性的夸张和态势语的语用;声音的处理上,不必绘声绘色、角色化等)。作品朗读要求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普通话水品测试的作品朗读,基本特征为朴实、规范、情感适度、语速适中、流畅自然。具体要求是“规范、准确、自然”。

1.规范

朗读作品要求应试者除了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需要平时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这就要求参照《异读词审音表》加以训练。

2.准确

准确是指在朗读时,要能充分领会文章的内容,理顺文章的整体布局,弄清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朗读技巧,表意准确。特别是在朗读技巧上要做到停连,重音的位置准确、恰当,语流、轻音娴熟自然,语速、节奏变化及语调的选择要准确,不出现歧义及忽快忽慢的现象。

3.自然

自然是指作品朗读过程中,情感得体,语句连贯、流畅、自然、不夸张,不出现一字一蹦、一词一蹦的现象,也不出现回读现象等。朗读要做到自然、流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朗读与朗诵的关系,朗诵是舞台表演,可用态势语言来强调表达效果;二是朗读与生活语言的关系,朗读不能任意拿腔作调;三是朗读与日常说话的关系,朗读不能随心所欲,脱离文章。

二、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在朗读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必要手段,是朗读时为了使声音清晰洪亮、为了增强语音的感染力,更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使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朗读技巧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技巧;二是外部技巧。

1.朗读的内部技巧

朗读的内部技巧是指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感受。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形象感受的运用

朗读者要学会在作品形象性词语的刺激下,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及事物的发展、运动状态,使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内心跳动起来。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词语,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形象在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像”。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像”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强烈感染力。

2)逻辑感受的运用

朗读者要学会将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征服力。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逻辑感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语言目的要明确,不能似是而非;语言脉络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语言目的必须抓住语句、篇章的真正含义,挖掘实质。语言脉络指的是上下衔接、前后呼应、贯通文气、连接层次语句,文中起着“鹊桥”作用的虚词是获得逻辑感受的重要途径。

3)内在语的运用

所谓内在语,俗称“潜台词”,是朗读作品的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也是文字作品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或语句本质。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者要学会在朗读中运用内在语的力量赋予语言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有声语言底下不断涌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生命力。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

4)语气的运用

声音受气息支配,气息则由感情决定,而感情的引发又受文章内容和语境的制约。学会将情、气、声三者融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才能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所谓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朗读时,朗读者的感情、气息、声音状态,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黏,静则气舒声平。感情上有千变万化,才会有气息上的千差万别和声音上的千姿百态。

2.朗读的外部技巧

朗读者要重视内部心理状态的支配作用,还要发挥外部表达技巧的作用。脱离了内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技巧就难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最完善的声音形式,内部心理状态也无从表达。在普通话测试中,由于外部技巧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应试者的成绩,因而应试者要重点把握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

朗读的外部技巧主要包括呼吸、发音、吐字、停连、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若想在朗读时有较充足的气流,需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连

停连是有声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延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停歇,就是停顿(用“/”的多少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那些声音(尤其是气息)不中断、不停歇的地方就是连接(用“~ ”表示)。停连是为了清晰地显示语句的脉络,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同时也有强调、加重情感、增强语势、突出重点等作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通过停顿还可以控制语速,调整语句的节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因此,标点符号停顿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句子内部的停顿,大致是根据不同标点符号的应停时间长短进行停顿。例如: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另一种情况是从整个篇章考虑,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姓名后,应有明显的停顿。而一般句子后的句号(或问号),停顿时间要短于自然段后的停顿时间,自然段的停顿时间又短于“层次”或“段落”的停顿时间等。例如,贾平凹的《丑石》,标题“丑石”之后,有明显的停顿“//”,作者姓名之后也有停顿“///”。

以上的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语法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主语或谓语较长,主语和谓语之间或主语和谓语内部可使用语法停顿。例如:

我们那条胡同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的风筝/几乎都是叔叔编扎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往悉尼。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②动词谓语与结构关系比较复杂的宾语之间,可使用语法停顿。例如: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

我明白了/她称自己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③结构关系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内部,或者与中心语之间,也常使用语法停顿。例如:

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任何其他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连接也是有声语言准确表意的需要。停顿和连接是相辅相成的,确定停连的位置,必须要能正确地分析语句的结构,准确把握语句要表达的意思。一般说来,当语句的前后两个部分是属于并列关系,它们做同一个句子成分时,可以把前后两个部分连接起来。例如:

在那里,你可以从众生相所包含的酸甜苦辣、百味人生中寻找你自己。

填埋废弃塑料袋、塑料餐盒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木,造成土地板结……

海洋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普通话的重音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

(1)词重音。

词重音即词的轻重格式中重读的音节。普通话双音节词语占普通话词语总数的绝对优势,其轻重音格式的基本形式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中+重”格式,即后一个音节重读(如钢笔、红旗)。其他还有两种:“重+轻”格式(如窗户)和“重+次轻”格式(如参与)。三音节词语大多数为“中+次轻+重”格式(如火车站)。四音节词语大多数为“中+次轻+中+重”格式(如焕然一新)。

普通话测试中,在认读词语时,掌握词的轻重格式非常重要,但是在朗读作品时,则以语句的重音为主,因为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在语流中有时会有变化,如果完全按照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来读作品,语感上就会显得很不自然,甚至感到生硬。因此,朗读过程中要根据语流音变的情况正确处理好词重音。

(2)句重音。

普通话的句重音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称为重音或重读。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懂电脑。(别人不知道你懂电脑)

我知道你懂电脑。(你不要瞒着我了)

我知道你懂电脑。(别人懂不懂我不清楚)

我知道你懂电脑。(你怎么说不会呢)

我知道你懂电脑。(别的懂不懂我不清楚)

句重音主要有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等形式。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来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语法重音的主要规律如下。

一是主要的谓语动词。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应战胜一切困难。

二是动宾结构的宾语成分。例如:

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三是中心语前表示性状的定语成分。例如:

这可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四是表示形状、程度的状语。例如:

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

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

五是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流利。

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六是表示疑问和指示的代词。例如:

这种事是谁干的?

这像什么话?

②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要强烈一些,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逻辑重音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强调性重音、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排比性重音、拟声性重音等。例如:

“他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肯定性重音)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并列性重音)

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也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转折性重音)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强调性重音)

“所以,废话多不多,并不看它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用字词,白话文是可以比文言文更省字的。”(对比性重音)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递进性重音)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殷切地等待着你们!(排比性重音)

“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拟声性重音)

重音的运用要建立在对作品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之上。朗读作品时,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来强调重音而又能恰到好处,应视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语句而定。

6)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说话的速度。语速可以影响文章节奏的变化和情感表达的效果,因而在朗读、演讲和语言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

语速的快慢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除此之外,文章体裁不同,语速也会有变化。语速大体可以分作慢速、快速、中速三种情况。

(1)慢速 慢速往往用于讲述比较严肃,庄重的事情,多用来表示悲痛、伤感、哀悼的感情。例如: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地跑着……

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2)快速 快速常用于叙述或描写紧张、急迫的情形或场面,表达紧急、气愤、激动的情绪或表现热烈、豪放、激昂、雄浑的气势。因此,语速应适当放快些。例如:

……像只无头的苍蝇,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3)中速 语句的内容和情感没有什么明显的起伏变化,或是讲述、说明事实,或是描写“不大动情感”的事物,语速应平缓。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江南的山水是令人难忘的,缭绕于江南山水间的丝竹之音也是令人难忘的:在那烟雨滚滚的小巷深处,在那杨柳依依的春江渡口,在那黄叶萧萧的乡村野店,在那白雪飘飘的茶馆酒楼……谁知道,那每一根颤动的丝弦上,曾经留下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作品朗读中,语速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议论文、说明文语速稍慢些,而散文、诗歌语速稍快些。但即便是同一篇文章,由于语句内容的不同或有情感的变化,语速也应当做些调整,根据文章内容,适当地进行变化。朗读时语速死板单一,一统到底是不可取的。

7)语调

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快慢的变化。语调和语句的句调、停顿、高低、轻重、快慢等都有关,也就是说,语调是语音的韵律特征在话语中的集中体现。普通话测试作品朗读中出现的“语调偏误”,就涉及上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字词的轻、重音失当,或者不自然,且有系统性表现;音长不规范;节奏有忽快忽慢现象;语气词带有明显的方言痕迹。但是语调中最重要的是句调,句调是整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句调的作用一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准确表达句子的语意,就要采取相应的句调形式。例如:“这件事是他干的?”表示疑问,而“这件事是他干的。”则表示肯定的语气,因此句调形式会不相同。

二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需要对语句的语调做一定的调整。例如:“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样的叙述性的语言,如果不做一些句调上的变化处理,就会显得很枯燥,乏味。调整后则会有升降起伏,因而也就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句调的变化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直调 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严肃、平淡、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例如: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

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双亲从来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2)高升调 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例如:

啊!小桥呢?↗它躲起来了?↗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3)降抑调 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但我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4)曲折调 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例如:

“——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战斗生活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不能察觉?↗

“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关于语调还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朗读中的语调是个涉及面很广的较为复杂的问题,上面分的这几种基本类型,只是一个大体分类,或者说是对语调的基本情况的一个大体描述,只是一个框框,给语调分类也绝不是硬要把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强行纳入一些简单的公式。

二是不要把这里说的语调类型与书面语中的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类型完全等同起来。书面语中的句子的语气类型远不能概括口语中千变万化的语调。

三是朗读中的语调在其表现中,始终是同断和连、快和慢、轻和重等联系在一起的。

四是朗读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性主要是通过语调加以体现的。朗读语言同生活语言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语调。生活语言当然也有语调,但那种语调一般是没有多少变化的,显得自然、从容。而朗读语言的语调则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它能使语意表达得更加顺畅、明晰、突出。朗读中一旦失去这种富于变化的较为明显的语调,它就无异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了,实际上,朗读也就不存在了。

五是朗读中的语调的表现又不同于艺术表演(如朗诵、话剧表演)中的语调的表现。表演语言的语调带有明显的夸张性、表演性。如果把这种夸张性和表演性搬到朗读中来,使朗读时的语调奔突跳跃,大起大伏,这就会使朗读显得既不自然,也不真实。朗读中的语调介于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没有语调的起伏变化固然不行,起伏变化过大同样也会失去朗读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