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同文体的朗读
在朗读作品时,除了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外,还要能根据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准确地表达作品内容。一般来说,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应着重掌握并表现其感情脉络和抒情线索;童话、寓言等作品,叙事性较强,应着重把握并表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说明文等平实性的作品应着重把握对事物性质、功用的介绍,对事理关系的阐述,要求读得准确、清楚、平实。
把握各类文体朗读处理的共性,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个作品又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最终要根据具体文体的个性,灵活自如地运用表达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一、诗歌的朗读
1.诗歌的特点
(1)想象丰富,感情强烈充沛。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流露,它是通过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来表现主题的,能够使人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及美的享受。如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诗歌的语言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而呈现有节律的变化。一般来说,表现轻松喜悦的情感,诗歌的节奏就明快;表现昂扬激越的情感,诗歌节奏就急促有力;表现悲哀伤感,诗歌的节奏就缓慢低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极富音乐美。
(3)语言精练。诗歌意象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有显著的特征。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比作是从千百吨的矿石中挑选出来的。”诗歌语言在物化意象时特别讲究精练的内蕴,它通过大力度的炼字、炼句,以较小的篇幅来完美地容纳高度概括的内容。这也是诗歌与小说、散文的不同之处。
2.诗歌的朗读技巧
(1)要充分表现诗歌充沛的感情。朗读者是诗人和听众之间的桥梁。朗读者要在理解、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准确地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听众,努力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作为诗人的代言人,朗读者要将诗歌中炽热的情感转化为能打动听众心弦的有声语言去感染听众。
(2)要全面展现诗歌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指诗歌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的契合。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意境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生动的意象。朗读诗歌首先要求我们感受意境,通过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诗作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我们要把这一切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使听者因此领悟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内涵。
(3)要重视表现诗歌的音韵之美。音韵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要体现诗歌的音韵美需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念好韵脚,也就是把诗歌中押韵的部分读好。其次是分好音步。一般来说,格律诗的音步比较整齐,一句诗中各诗行的音步基本相同,五言诗以“二、三”格、七言诗以“二、二、三”格较为普遍。自由诗,在字数、句数、音步、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比较自由,可以说,自由诗并不具有诗的形式。自由诗的音步不一定整齐,长句子一般分为三、四个音步,短的句子则只有一个音步。确定音步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需要出发,音步的多少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式。
技能训练...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散文的朗读
1.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指篇幅短小、题材多样、形式自由、文情并茂且富有意境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自由灵活、形散神凝、生动感人的艺术境界。散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如下。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2.散文的朗读技巧
(1)确定文意,调动情感。朗诵散文应力求展示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现作品中的人格意象。散文是心灵的体现,是真情流露。朗诵时要充分把握不同的主题、结构和风格。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2)把握文章的节奏,表达要有变化。散文语言自由、舒展,表达细腻生动,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相辅相成,显得生动、明快,对不同语体风格要区别处理。叙述性语言的朗诵要语气舒展,声音明朗轻柔,娓娓动听;描写性语言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抒情性语言要自然亲切,由衷而发;议论性语言要深沉含蓄,力透纸背。朗诵者应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气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急缓,力求真切地把作者的“情”抒发出来,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技能训练...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记叙文的朗读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而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给人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观其景、如察其物的真切感受。
2.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朗读技巧
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写人和记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写人的记叙文要通过典型事件的记叙和描写来表现人物。以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记叙事情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把写人和记事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在朗读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只有这样,人物的性格才会栩栩如生,事件过程的记述才会血肉丰满。
(1)清楚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脉络分明。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也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朗读时,我们要对这些要素和叙事的脉络层次作清楚的交代。朗读宜用中等语速,语调平缓。
记叙文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但是,在顺叙中也往往夹有其他叙述方式,如倒叙、插叙、补叙等,朗读时要处理好这些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衔接。以插叙为例,朗读时,我们在插叙与上文之间要有意识地作一个停顿,插叙部分的语气语调要与上文区别开,以提醒听者注意。
(2)抓住描写,塑造和烘托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细节等方面进行刻画,有时还会穿插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朗读时,我们要抓住这些描写,对其外貌举止、心理活动、谈吐对话等加以生动而又恰当的表现,对其对话进行声音造型,以塑造人物形象。
3.状物写景类记叙文的朗读技巧
(1)突出特征,细致刻画。状物写景类记叙文描绘的是物体和景物的具体特征,朗读时,我们要把握住特征,加以鲜明、生动、细腻传神地刻画。一般来说,状物可以采用重音、停连等表达技巧,把有关词语、句子加以强调、突出,把描绘的对象表现得鲜明而深刻。而写景类文章,所写之景往往表现其优美迷人或壮观奇丽的特点,朗读时,一般节奏舒缓,语调流畅。
(2)抒发情感,贴切到位。状物类记叙文是通过托物言志,寄托情怀,深化文章主题。写景类记叙文是通过写景表达不同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生,景随情变。两类文体都体现一个“情”字,因此朗读时,要准确、贴切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就需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抓住重点词语,控制好语速和语调。
技能训练...
卖火柴的小男孩
[英]迪安·斯坦雷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啊!”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可是当我掏钱的时候,发现没有零钱,于是我对他说:“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乞求道,“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流露出的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人说,有一个小孩要见我。当小孩被带进来的时候,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这个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买珊迪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压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我让这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倒了。我的两条腿都断了,就要死的。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
四、说明文的朗读
1.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道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者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可分为三类: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2.说明文的朗读技巧
(1)客观呈现被说明的事物。朗读者作为作者的代言人,朗读时也必须持严谨客观的态度,避免带有浓郁、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应朴实自然,不夸张、不渲染。运用声区自如,声音状态稳定,不大起大落。情绪平静,节奏舒缓从容,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语调平实,较少起伏变化。
(2)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层次。朗读者在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只有对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了然于心,朗读时才能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使听者对说明的对象有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运用技巧突出事物的特点。说明的科学、严谨不仅仅表现在条理清晰上,还表现在用词的准确上。说明要求把被说明的事物和事理如实地介绍给听者,朗读必须准确无误地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加以最明白的表现。我们在朗读时要运用重音、停连、快慢等表达技巧,将最能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出来的词语加以突出。
技能训练...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五、寓言的朗读
1.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体文学样式,“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寄托之言”。寓言大多篇幅短小,故事简单,往往带有比喻性或讽刺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但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采用借古寓今、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等手法,在简单明白的故事中体现出一些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寓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简短的故事寄托鲜明的哲理。世界上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2.寓言的朗读技巧
(1)明确揭示寓意。寓意是指隐含在故事里的意思、观点和道理。寓言的特点之一是借事喻理,每一篇寓言的寓意都是不同的。有的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有的对某种社会现象加以批评,有的对某一阶层或某一类人物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劝诫。总之应弄清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抓住关键所在,用最适当的语气语调来表现。
(2)生动刻画形象。寓言的形象一般不是人,是人格化的形象,代表着现实中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人,而且寄寓了作者强烈而鲜明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寓言中人物的个性心理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寓言的哲理则通过故事中角色的愚行窘态表现出来。朗读时我们要在研究作品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刻画形象的意图,体会形象的个性特点及形象所具有的代表性,在把握寓意和情感色彩的前提下,来处理语气和语调。
(3)准确把握节奏。寓言假托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它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构成。一些寓言的寓意由作者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处插入议论直接阐明或帮助点明寓意。这类寓言在朗读时要注意全文节奏的处理,故事叙述和描写部分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一些;议论部分节奏沉稳,速度适中,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语调平而不板,从容有力,给人留下哲理思考的空间。
也有一些把寓意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寓言,这类寓言和前面那类寓言的故事部分的节奏处理方法大致相同。这些故事有生动的情节,朗读时要把情节的发展变化、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朗读者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节奏的处理,通过轻重缓急、高低停连的节奏变化来表现情节的张弛,从而使故事引人入胜。
(4)适度运用夸张。寓言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批评的目的,寓言的主人公是粗线条的、写意式的,甚至是漫画式的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的设置也是虚构的。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可以在人物动作、语言、心理刻画时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可以在技巧的运用中表现得稍稍“过火”一些,使人物性格中的可笑愚蠢之处得到渲染,让听众在哑然失笑中捕捉到深刻的寓意。
技能训练...
鹅
鹅对满院儿的家禽说:“从今后,咱们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我,有啥缺点大家尽管提,不要客气。”
“请你闲着没事儿别大喊大叫,吵得大家伙儿不得休息。”“唔,我生来就是大嗓门儿,大家捂着耳朵也能解决问题。”“我也来提醒你一声,吃起东西来可不能只顾自己。”“哎,胃口大不能算缺点,何况大家没养成礼让的风气。”“还有你的飞翔术并不高明,可总吹嘘天鹅要来请教你。”“提意见也得有个分寸,不要纠缠那些鸡毛蒜皮。”“有一回,你拉着小鸡的耳朵,说再提意见就把它拖下水。”“我不过跟它开了个玩笑,这算什么批评,简直是打击!”
有些人拿着批评的武器,只是为了装饰自己,千万不要碰到它的痛处,轻轻地搔痒倒还可以。
六、童话的朗读
1.童话的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从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和文学童话两类。平时所说的童话是指文学童话。童话的根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幻想性,这是童话的根本特征;第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度夸张;第三是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
2.童话朗读的技巧
(1)充满童心童趣。朗读时,我们要从少年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心理出发,用少年儿童的眼光来看待童话中发生的一切,相信童话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要与童话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患难。
(2)夸张形象个性。童话作品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它的情感倾向比较鲜明,而且表达也比较直露,因此,在朗读时,我们要表达鲜明的爱憎感情,并适度地把这种情感进行夸张,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
(3)灵活处理反复。反复是童话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童话中,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句往往在童话的一定位置反复多次出现,成为结构童话的线索,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我们要注意,故事中反复的语句是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同样一句话,朗读时应区别它们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而不能简单地重复。
技能训练...
猴吃西瓜
猴儿王找到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这个猴儿王啊是从来也没吃过西瓜。忽然他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就把所有的猴儿都召集来了,对大家说:“今天我找到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的吃法嘛,我是全知道的,不过我要考验一下你们的智慧,看你们谁能说出西瓜的吃法。要是说对了,我可以多赏他一份儿;要是说错了,我可要惩罚他!”小毛猴一听,搔了搔腮说:“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儿!”猴王刚想同意,“不对,我不同意小毛猴的意见!”一个短尾巴猴儿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和我爸爸到我姑妈家去的时候,吃过甜瓜,吃甜瓜是吃皮,我想西瓜是瓜,甜瓜也是瓜,当然该吃皮啦!”大家一听,有道理,可到底谁对呢?于是都不由把眼光集中到一只老猴身上。老猴一看,觉得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就打扫一下嗓子说道:“吃西瓜嘛,当然……是吃皮啦,我从小就吃西瓜,而且一直是吃皮,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也正是由于吃了西瓜皮的缘故!”
有些猴儿早等急了,一听老猴儿也这么说,就跟着嚷起来:“对,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猴儿王一看,认为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就向前跨了一步,开言道:“对!大家说的都对,吃西瓜是吃皮!哼,就小毛猴崽子说吃西瓜是吃瓤儿,那就叫他一个人吃,咱们大家都吃西瓜皮!”于是西瓜一刀两断,小毛猴吃瓤儿,大家伙儿是共分西瓜皮。
有个猴儿吃了两口,就捅了捅旁边的说:“哎,我说这可不是滋味啊!”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这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