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从适应发展到主动创造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前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依附于自然,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崇尚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并发现新的自然规律,主动改造与自然的关系,并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和高品质的城市生活。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关于环境与发展大会形成的《21世纪议程》,意味着人类自觉、全面地对待城市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时代即将到来。2004年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发布的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发展战略的地位。着眼长远,不是放慢我们的前进脚步,而是寻求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发展模式,突破旧模式的传统诟病。
现在,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更多地是强调修复已经破损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城市规划主动性不强,城市发展不能充分着眼于长期战略。适应发展往往会使得城市发展很难摆脱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也逐渐累积了城市改造和转型的社会成本。未来的城市规划,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主动创造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许多城市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和对自然系统的修复,更要从长远角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传统能源汽车已经不能够良好地处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世界各国开始着眼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制。该方案的实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带动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还可以同时解决汽车消费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问题。
一些城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规划,重新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开始制定“绿色发展模式”的政策和措施。关注人与自然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关注通过科学技术来保护自然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兼顾当代、后代及其他生命形式的共同利益。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强调提高人类的各项活动的能耗效率以及这些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将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作为规划前提,提倡绿色消费、绿色产业等内容。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的所有活动中,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不仅通过征收环保税、道路拥挤税、碳税等方式使生产经营的外在成本内部化,通过环境立法、明晰环境资源产权等办法控制环境污染,还通过绿化、植树等办法改善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环境。除此以外,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利用机器“智慧”的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活动,对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过程进行模拟,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地理空间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管和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城市运营管理的效率。
从社会主体角度看,城市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在主动创造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在现有的技术、市场环境下,企业和公众的绿色公民行为无法从外部经济性上得到充足的补偿,他们在改造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过程中的主动性则不强。政府应该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技术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倡导公众的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绿色智慧城市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的事实,提升了国家环保部门参与国民经济的职能和地位。城市居民和企业在满足居住、就业、教育、交通、卫生、体育、文化、市政设施、治安、游憩、宗教等经济社会需求目标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环境的使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承认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等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类利益的独特内在价值,并维持人类生存和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人类尚未开发的资源,存在大量人类认知的空白,保护并在今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这些资源,将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绿色智慧城市在利用和保护城市环境中,都以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在利用资源再生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积极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
图片来源:http://www.designboom.com
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推动着城市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交通、建筑节能、环境改造等,都需要新兴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这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必将刺激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垃圾不仅占用了大片土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废物只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垃圾的再利用既有客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同时具有意义深远的生态价值。通过先进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共生链接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等,发展垃圾产业和环卫关联产业已成为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目标的一种产业和经济形式。再如,过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剥离地表、破坏植被,减少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硬覆盖面积并产生了大量的再塑地貌和松散堆积物,使城区温度骤升骤降现象愈演愈烈。在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堵塞排水系统、降低城市排水系统功能,甚至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降低了生物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园林景观产业、城市农业、林业,既可以增加城市就业,又可以增加水土保持,还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城市观光旅游业或者循环旅游业。传统制造业是污染城市环境的重要源泉,而智能技术可以改造传统企业的运作方式,利用数据整合、情报分析和科学决策等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间接改善城市产业的内部结构。诸如此类的产业还有很多,只要你能在城市智能化建设和城市绿色战略中找到契合点,你就极有可能发现了一个商机无限的朝阳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