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述与描写

叙述与描写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人称由于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往往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第一人称也有局限性,它受时空的限制,不能用来叙述“我”没有见到、听到的事情,更无法去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于是便有了第三人称。如对自然现象形成变化的描写,实验中物态变化的描写。因此描写最重要的是找出事物间的千差万别

第一节 叙述与描写

一、叙述

(一)叙述概述

叙述是交代人物经历、表述事件经过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写作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表现事物中,最能体现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变化、问题的缘由,总有一个来龙去脉的过程,而叙述能把这个过程清楚地表现出来。

叙述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概括叙述是对人的主要经历和事情过程进行简明、概括的叙述,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概貌的概括把握,因此它不是简单的时间或数量的压缩。具体叙述是对人、事物的具体情节、细节的表述,它深入到事物的各个部分,具体细致地去表现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有具体、深入、细致的了解。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常常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叙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如果光有概括叙述,文章失之空泛;只有具体叙述,文章又势必冗长,缺乏整体性。如一篇调查报告,必须要有一般情况的交待,这需要概括叙述;而典型事件和细节,则需要具体叙述,才能使调查报告全面具体地反映事件的真相。

叙述是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各类文体几乎都要运用它。记述文对人、事的表述;议论文对论据的引用和陈述;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应用文交代事实的真相;科技文对实验的表述等,都要运用叙述的手法。因此,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叙述手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叙述的人称

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首先要解决叙述的人称问题,即作者站在什么角度、什么立足点来叙述。如果作者没有固定的叙述立足点,势必造成叙述线索的混乱。叙述的人称就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表述事情、展开情节。从这个标准出发,便产生了叙述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叙述,在文章中常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文章里的一个人,这时,作者是通过作品里的这个人的所见所闻来叙述。在学术论文和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笔者认为”“记者所见”等人称,也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第一人称由于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往往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所以散文、记实性文章、新闻、调查报告等多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但第一人称也有局限性,它受时空的限制,不能用来叙述“我”没有见到、听到的事情,更无法去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于是便有了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局外人即第三者的角度来展开叙述,在文章中则用“他(她)”或“他们(她们)”的口吻来叙述。

由于作者没有介入叙述事物中,因此获得叙述广阔、自由的空间。既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可写不能见到的事物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展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活动。因此,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一些内容复杂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第三人称。不足之处是它缺少第一人称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一般说来,在一篇文章里,只宜用一种人称来叙述,即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以一个角度来叙述。如果在叙述中随时变换人称,就容易造成叙述头绪的混乱。当然有时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或者表现手法的变换,也可以变换人称,但要十分审慎,要做必要的过渡和交代。

(三)叙述的方法

叙述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叙述方法:

1.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或时间的推移来叙述事情。这种叙述方法的顺序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很容易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有头有尾,因此符合人们认识和欣赏的习惯,是叙述中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与事情的发展和人们认识同步,很容易产生记录式的叙述,造成行文呆板,缺乏变化,因此要特别注意叙述的主次、详略。

2.倒叙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精彩的片段放在前面来写,然后回过头再按顺叙来叙述事情。这种叙述方法能够在文章一开始,就掀起波澜、形成悬念,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里常常运用。鲁迅的《祝福》一开始就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回头写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用的就是倒叙。

运用倒叙手法,要注意倒叙转向顺叙的过渡,要转得自然、合情合理。倒叙虽然有很强的艺术效果,但不能乱用,必须根据内容的表达需要,如一味地追求这种效果,会产生牵强附会、故弄玄虚之感,反而达到不好的效果。

3.插叙

即在叙述中,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一段相关内容的叙述。从插入的不同内容来看,既可插入对过去往事的回忆,也可插入一段补充或说明,还可插入一段解释、议论,或者一段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插叙完后,又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通过插入相关的内容,使叙述的内容更丰富、更明了,而且在行文上造成间歇、停顿,使文章具有节奏感,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如鲁迅的《风波》,当叙述到几位名字很特别的人物——六斤、七斤、八一嫂、九斤老太时,鲁迅中断了原来的叙述,插入下面一段叙述:

这个村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轻重,使用斤数当作小名。

这段插叙是补充说明文中出现这些奇怪名字的缘由。

4.分叙

分叙是对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展开叙述。有时一件事、一件事依次展开叙述,有时几件事情交叉叙述。这种叙述方法常常以时间推移为经线,以地域的变换为纬线,展开不同空间的情节画面。如同一战斗双方的不同部署;同一活动,不同人物的心态;同一事件表现的各个方面的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分叙的方法来叙述,特别是一些头绪复杂的事件往往要采用分叙,才能叙述得清楚。长篇通讯《第五代》一方面对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的生活、拼搏、心态进行了叙述,另一方面又展示国内对留学生滞留不归的种种议论和期待,从而展现了较为复杂的生活画面和人生思考,就是运用了分叙的手法。

二、描写

(一)描写概述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描写再现它们的形态、特征、风貌、神韵,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好的描写会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景、如闻其声之感,具有很强的再现生活的效果。

写文章离不开描写,特别是记叙类文体和文学作品,它可以再现壮观的山川风貌、自然景观,又可刻画人物的言谈举止,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除记叙文、文学作品外,在说明文、科技类文体中,描写可以再现自然现象和实体事物。如对自然现象形成变化的描写,实验中物态变化的描写。应用写作一般不用描写,但书信、日记、广告等,也常常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描写重点在于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独特个性,切忌描写得“千人一面”,给人雷同和似曾相识之感。因此描写最重要的是找出事物间的千差万别,描绘出它们独特的个性和神韵。

描写和叙述都是记叙类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两者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有时很难分开。不过两者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叙述主要展示事情的过程,是粗线条的勾画,展示现实生活的整体风貌;而描写侧重人和事的具体刻画和表现,再现生活细节和具体形象,两者结合起来便能更好地再现事物的整体和局部。

(二)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描写的方式、方法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为了行文的简洁,我们把它纳入方法论的角度来阐述。

1.人物描写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写文章不能离开写人。特别是记叙类文体和文学作品,写人是它的主要内容。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现主要介绍几种: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姿态、服饰、神情等外貌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可以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好的肖像描写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即通过外貌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因此肖像描写不在于把人物写得全面、周详,而在于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鲁迅写阿Q,抓住阿Q头上的癞疮疤和脑后拖着的那条辫子来写,深刻地揭示了阿Q不敢正视现实、逃避现实的心态。

(2)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的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的行动靠思想支配,人必须靠行动才能活起来,大凡那些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有精彩的行动描写。武松没有景阳岗打虎的行动描写,不足以表现他的英雄本色;关羽如果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行动描写,就不足以表现他的忠、义、勇;鲁智深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行动描写,就不足以表现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因此,精彩、生动的行动描写,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的行动,最能反映内心的变化,因此,不仅要写他做什么,更要写他为什么做。二是要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表现人物的行动,这就涉及到对动词的锤炼,达到准确具体地表现人物行动。如《水浒》写鲁智深打店小二:“鲁达大怒,揸开五指,朝店小二脸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还不足以表现鲁达的愤怒,而一个“揸”字,把鲁智深那种疾恶如仇的神韵和卤莽都和盘地托出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它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对表现人物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心理描写可采用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心理剖析即作者站在旁观者立场,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披露,以表现人物的不同感受、知觉、情感、愿望,写起来较灵活自由。内心独白即通过文章里的人物的自我表白或自我剖析进行描写。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有一段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当史湘云和宝玉谈“仕途经济”的话时,引起宝玉的反感,宝玉说:“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帐话,要是她说了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不料这话被还未进门的黛玉听见了,引起她一连串的思考: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面前一片私心称扬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为你知己……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深思恍惚,病已渐成……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本来一句赞扬动听的话,却引起黛玉复杂的内心活动,形象地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心理描写往往很抽象,因此,不能写得太冗长,如果一味地追求心理描写,不去依赖于人们的行动、言谈,以及环境的暗示与铺垫,文章就会枯燥乏味,减弱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心理描写还可以通过幻觉、梦境、潜意识来表现人物心理,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曲折的潜意识的反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正确地运用它会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4)对话描写 对话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要写好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

对话描写分独白、两人对话和众多人物对话三种情形。对话描写最重要的是写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从人物的语言能体现出他的性格、身份、处境及思想情趣等,切不可异口同声、千人一腔。

(二)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对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展示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天体宇宙、日月星辰、自然景观,下至一居一室、一草一木等,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展示人物生存空间的相互关系,表现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对人物的表现十分重要。

(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由众多的人物活动和周围的环境共同组成的一组生活画面,一般由“人”“事”“境”几个要素构成。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都离不开客观环境,但两者仍有区别。景物描写是客观的单一的景物或环境;场面描写则是由人、事、境共同组成的复合场面。场面描写运用很广泛,如集会、游行、劳动或战斗场面、比赛、宴会等大型活动都要运用场面描写,它对于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烘托气氛、交代背景,都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描写方法:

1.细描与白描

细描和白描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术语,这里借用到写作领域来,意指描写笔墨的详略、浓淡、粗疏。细描指用细腻的笔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事物,犹如绘画中的工笔画。这种描写表现事物具体、细致,人物刻画周详、细腻。

白描是用简练笔墨,不加修饰地把对象勾勒出来。这种描写手法体现了简洁、朴实无华的特点,往往三言两语,形象便跃然纸上。鲁迅很推崇白描的手法,他把白描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他笔下的孔乙己、豆腐西施杨二嫂等都是用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根据作者对描写对象所采用的角度来确定的,凡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地、直接地描写叫直接描写,它把描写对象直接纳入读者的视野,产生鲜明的印象。间接描写往往不直接描写对象,而是从侧面去描写、表现与对象相关的事物,通过映衬来间接地表现对象。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铺垫、渲染来间接表现对象,从而也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有时能达到比直接描写更富表现力的效果。古人曰:“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说明某些事物,用间接描写能达到直接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细小举动、事情的细微末节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然从小处着眼,但却能以小见大。人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说明细小的事情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可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具体可感的印象,常常是表现人物、事件的重要手段。

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细节不真实,就会导致整体的虚假。同时还要注意细节的典型,如果没有选择地、一味地运用细节描写,只会形成细节的堆砌,会影响主体的表现。只有选取那些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才能举一反三,以小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