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三则①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先在苏州等地任教,后在清廷学部任职。中年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所著《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颇有影响。辛亥革命以后以“遗老”自居,曾赴日本留学。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②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④,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⑥,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⑦。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⑧。
【注 释】
①《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其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以此作为评词之基准。从六十四则词话看,前九则为标举“境界说”的理论纲领,后面部分则是以之为基准的具体批评。“境界”这一批评术语有以下几层涵义: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第二,情景须“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这“真”又不仅仅指一己之情,而是与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第三,“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可见,王国维标举的境界乃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
②选自《人间词话·卷上》第一则。
③见宋欧阳修《鹊踏枝》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④见宋秦观《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⑤见东晋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⑥见金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⑦选自《人间词话·卷上》第三则。
⑧选自《人间词话·卷上》第六则。
【名句集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卷上》第二十六则)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卷上》第六十则)
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
【评议集录】
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俞平伯《重印〈人间词话〉序》)
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往往堆垛故实,装点字面……先生目击其弊,于是倡境界之说以廓清之。《人间词话》乃对症发药之论也。(王镇坤《评〈人间词话〉》)
【问题思考】
1.王国维的“境界说”,从词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看有什么意义?价值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
3.王国维论词主北宋而轻南宋。试分析这与王氏对境界的界定及特征的规定有何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