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人合一”:按规律办事与超越自我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往往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的应是《易传》。《周易·亁卦·象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这里的“大人”,是指统治者,“天人合一”中的“一”是指道德。与天地合其德,说明天地是有道德的。此说后来得到董仲舒的诠释,“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一词是宋朝的张载,他的《正蒙·诚明》篇中有“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良是出于天的实理,故交相致,而明诚合一。当然,这里的“天”并非是指天上之天,乃是张载自己所说的气而生成的天。
最能概括“天人合一”这一命题内涵的是《易传》中的两段文字。在《易传·文言》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这里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孔颖达疏引庄氏说:“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可见,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在《易传·系词上》也有一段关于“天人合一”的字,它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不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段话的意思是人道与天道是相似的,懂得这个道理的圣人就能周知万物的情态,以道匡济天下而又坚持原则,乐天知命而又发挥德行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于圣人能通乎阴阳变化的规律。这里,既强调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高成就的是儒、道、佛三家,它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是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的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为此,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地合一。由于人类后天被外界影响所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所以孔子又提出了“求其放心”,以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培养。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后来,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为此,只有打破这些束缚在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再看禅宗,“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由此看来,儒、道、佛三家尽管在哲学思想上有着严重的分歧,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的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强调了人必须尊重并服从自然的规律。
推究古人的“天人合一”,不难看出,教育作为物质与精神的产物,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地顺其天道,接受自然规律的统一支配,一切外加在教育之上的人为因素,都是违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都有可能给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集中体现在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然,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标志,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优裕,这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规定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的大小,这要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基础,特别是该所学校的发展潜质,如,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管理理念等,而绝非是人为的“长官意志”。《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这一决策,无疑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的,所以有它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反思浙江省的高中段教育,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普及高中段教育了。当然,在全国提前普及高中段教育,这反映了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基础处在全国前列,这本没有什么可值得评说的。但是在短短的几年之中,从50%左右的高中入学率一下子上升到95%以上,这符合办学的规律吗?这样的“人道”能顺乎“天道”吗?它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师资问题,它意味着在三年中,全省各地的高中教师的总人数要翻一倍。于是,当时高中学校的校长一是大量地从初中抽调骨干教师,致使大批初中最优秀的教师流向高中;二是大量地向外省市招聘高中教师。现在,随着生源总量的减少,全省普通高中又面临着教师减员的压力,由此而引发的是本省大批优秀的师范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流向了其他职业岗位,大量具有一流素质的高中毕业生不愿再报考师范类院校。还可以设想,几十年后,当同年龄段的教师在几年内成批退休,新的师资问题又将摆在人们的面前。以一所重点中学为例,2002年高中招生是600人,到了2005年是1000人,2010年据当地县招生委员会文件规定,高中招生人数又恢复到600人。八年间,招生人数变化如此之大,足见“人道”大乎“天道”也。
为此,生态学校文化体现“天人合一”,其宗旨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学校领导要顺乎“天道”,即顺应中国的教育国情,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从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说,要解放思想,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避免形成千校一面。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上说,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遵循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研究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生态因子,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
当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也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程颐认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这里的“道”即指理,亦为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朱熹发挥这种思想,认为“道”在天地即为“元亨利贞”,元为万物之始,亨为万物之长,利为万物之遂,贞为万物之成,“元亨利贞”即为动植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可见,“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在“道”中是同一的。
张载《正蒙·太和》里亦云:“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神有其位,在天为道,凝于人为性。《易传》中讲:“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的阴阳、刚柔、仁义,其实都是有神的变易而已。明确地说,性与天道都具有同一内容,即变易。
程颐和张载的关于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说法亦可上推到孔子、孟子那里。孔子、孟子的“仁”学,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天人一体同仁”。即“天”、“人”同具有一种向善的美质,宇宙万物的向善趋势,跟人性的善是一致的。诗经《蒸民》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此诗的意思是自然产生了众人,也使万物有了生长的秩序和规则,所以人们也都向往公义,喜爱美德。孔子对此诗的赞美之词,正是晚周时期成熟的人性思想的表露,体现了天人一体同源同仁的思想。在孟子那里,这一思想得到了最完全的表达。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知性”则“知天”,可见,只有“性”与“天”的同一,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诚”既是天道,亦是人道,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与天地宇宙同具于“诚”,“诚”从另一角度来说即是“善”,抵达了这样一种天人同仁的境界,确是获得人生之真谛矣。
从天人一体同源同仁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也许有人会问,万物何其大,我何其小,“我”何以能容万物?要回答这问题,还得从“知性”则“知天”说起。为什么说“性就是天”呢?如果从汉语的角度去分析“天”字,总有“天”是高高在上的意味,如果我之性即是天,那么我的“性”就是高高在我之上者也。在我之上者乃是超越我也,因此,“性即是天”不仅仅是性与天合而为一,而是将我之“性”提高到我之上,这样,我之“性”乃有超越我之意蕴也。换言之,“性即是天”它意味着:性是内在于人的超越性,是使人能超越自我者也。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生的境界总结为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什么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冯友兰艺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不仅能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还能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当人能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时,他的行为就已完全符合宇宙的规律,尽管他做的事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他在自己与宇宙的同一中,超越了理智,也超越了自我。
所以,在天人一体同源同仁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人的发展的关键是人的自我超越,超越性是人的生命特有的发展方式,意味着生命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因此,生态学校文化的教育在顺乎自然规律的同时,更要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给学生以自我超越的时空,让他们在自主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