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本文节选自《中庸》。“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中庸》一书旨在阐述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1]节选

[中庸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2]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3],卷之,则退藏于密[4]。”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5]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7]。莫见[8]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2]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13]。子曰:“好学近乎知[14],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5]。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1]本文节选自《中庸》。“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2]笔:做动词用,书写的意思。

[3]弥六合:弥,遍,满。六和,天地四方。

[4]密:隐秘的内心。

[5]玩索:体会探索。

[6]之:句中结构助词,无义。率性:循环。道:事物的规律。

[7]不睹:尚未看到。不闻:尚未听到。

[8]见:表现出来。

[9]独:独处之时。

[10]中:中正,不偏不倚。中(zhòng)节:符合节度。

[11]达道:致道,最本质的规律。

[12]位:各得其位。育:很好地生长发育。

[13]一:一样。安而行之:心安理得地行道,即行道是出于本能。利而行之:出于利益而行道。

[14]知:智。

[15]笃:笃实,踏实。

【阅读提示】

《中庸》一书旨在阐述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思考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中庸之道”对现代人有哪些启迪?

2.谈谈你对《中庸》中学习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