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例】形神兼备,各尽其妍
——人物的外貌描写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进行描写。
2.抓住人物的精神进行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今天我给大家上一堂作文课:人物的外貌描写。你第一感觉是什么呢?猜猜我会讲什么?有同学说那还不简单,不就是写眼睛、鼻子、衣服等,但要写好不容易。其实,好的描写能把人物外貌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看人不光看外表,最要紧的,是透过外表看心灵深处,以及这个人的整个生活。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抓一个小偷,贴出告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你说这个小偷抓得到吗?为什么?没有抓住特征。因此写人就要抓住人的特点,写出人的精神品质,让人一看就有深刻的印象。
(二)初次感悟(第1次口头作文)
前后桌同学合作,一个猜,一个说,任选一张图片上的人物(鲁迅、李咏、成龙),用2-3句简洁的语言描述。用“他(她)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开头。
写作要求:任选一张图片,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外貌特征,用3句话进行描述。不透露人物的姓名。完成后,读一读,让大家来猜一猜,评一评。说说在你大脑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说说为什么印象那么深。如何把这个形象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里有什么小窍门吗?
(三)写法探究
形式:小组自主、探究、合作。
内容:探究课文和课外名著中的4个人物外貌描写片断
思考:如何让人物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什么启发?
要求:先请同学个读,其他同学独立思考。然后由学习组长来主持讨论,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再交流讨论。时间3分钟。探究结束后,组长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
经典回忆:《一面》《背影》《红楼梦》《陌上桑》等片断(详见附件)。
学生口头汇报,教师讲评探究成果:
1.抓住特征,追求神似,形神兼备,忌面面俱到,浮于表面。
画眼法: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好无意思。”(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画眼睛”,就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刻画人物。
2.运用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联想丰富,语言生动。
3.侧面烘托:不直接写外貌,却处处在表现人物的外貌。例如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虚晃一枪,宕开一笔,细述观者之反应,以此烘云托月,表现罗敷光彩照人。
小结:抓住人物的特征,做到形神兼备。要把握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等显著差异,写出人物的个性。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忌面面俱到,浮于表面。
(四)精雕细琢(第2次写作)
再次选取一张图片或自己的同学进行细致观察,结合学习心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让读者能从你的外貌描写中,了解到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或精神品质。限时5分钟。
注意:特征包括身材、相貌、言谈举止、脾气性格、兴趣爱好、个人特长……
小组内互评互改,写好评语。
修改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改)
1.内容上看是否反映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看是否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
2.语言上看是否通顺连贯有文采。
探究学习之后,让学生根据先前所得的启示,再次练笔。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咬文嚼字,创设修改平台,比较描写同一人物的几篇作品,找出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每个学生通过前后两次写作,找一找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昨夜星辰
展示我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的习作。学生齐读。
1.你深邃的目光,如电,如剑,洞穿着整个中国历史。你直立的须发,贯注着正义之气,直逼霄汉,接日月之光芒,在天宇间回荡。你严肃的面庞,紧锁的眉宇,凝固着历史的沉思。你默默地读着中国,我们默默地读着你。我们看到一盏昏暗的油灯,我们看到你指尖燃着的纸烟,我们看到你披了短衫静坐的身影,我们看到国人的灵魂在你面前跳动,然后,我们看到那力透纸背的文字,从你的笔尖流出。化作匕首,化作投枪,指向国人灵魂的深处。
2.他有一双很小的眼睛,笑起来眼缝几乎合在了一起。我们都看不见他的眼珠,不过他那胖胖的脸庞,加上从那眼缝中射出的柔和之意,让人一眼望去,就有老实巴交的感觉。额头上垂下来几根毛发,好似“潘长江头型”。他的嘴不大,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笑,笑的时候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3.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的睫毛很长,仿佛在眼皮底下挂了长长的珠帘,一双眼睛像夏夜星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像秋天小溪流水那样清澈。这双敏锐的眼睛,蕴含着聪慧与胆量,难怪都叫她“超级女生”。她有一头乌黑的直发,通常情况下,额前的刘海也被一支红色的蝴蝶发夹夹了起来。她蹦蹦跳跳,那只蝴蝶也学她一样蹦蹦跳跳,真有趣!
(六)课外作业:(第3次写作)
回家后好好地观察父亲或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
向父母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一次肖像描写。
把两次肖像描写做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题目自拟,写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作文由爸爸妈妈批改。
(七)学生归纳学习感受,齐读名人名言:
学生先讲感受:对外貌描写的新发现。
接下来听听作家老舍怎么说的:
人物的外表要处关键在于一个“情”字,足以烘托出一个活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若只贪形容得周到,而一切并无用处,便使读者失望。
结束语:感谢老舍!是他,让我们再次感受写作的精髓:写人的外貌要抓住外貌特点和精神品质,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侧面衬托,融入真情。只有这样,笔下的人物才会活生生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用一双慧眼洞察人间万象,用一腔真情谱写人世间的众生相。
附探究材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红楼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
从我记事时起,祖母给我的印象是:有些麻子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脸皮松松地向下耷拉着,眼睛常发红、流泪;不多也不黑的头发向后挽在一个像小碟子似的黑发卡里;背有些驼,常穿件黑色大襟褂;一双小脚,走起路来“噔噔”响。
——《我的祖母》
他的头发,那才叫绝,又浓又密又硬。这还不去说它,其中偏有两根“傲然不群”,从“腹地”探出头来,伸长了脖子,像看什么总看不够似的。哈哈,好一个“怒发冲冠”!
——《我们的“V”老师》
教后记:
初中生的作文有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物的外貌大多公式化、脸谱化。写小孩子总是“红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一笑两个酒窝”。写老人总是“满头的白发,额上一道道皱纹”。其实,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外貌极其相似,但思想感情、个性特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堂作文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于语言实践,教学难点定位于反复修改,使“说”“读”“写”“改”四个板块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情感;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享受快乐和自由。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汲取生活的养料,描摹世间众生相,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纵观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有三个训练重点:快速写作、探究交流、反复修改。课的前半部分重在点拨激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放飞学生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使之尽快进入写作的情境之中。写作指导是利用课内外的“经典回忆”的方式,大量提供素材,共享资源,指导学法,摸索写作的规律和经验。课的后半部分重在修改和交流。修改作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组长牵头完成互改互评,由字词标点到章法修辞,进行全面修改。再由小组向全班推荐范文,由同学进行二度创作。习作讲评采用学生之间互评、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家长点评等形式,提高了学生多种能力,避免了像“欠生动”“欠具体”等模糊评价。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读者、作者、班级、家庭联系起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将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我很欣赏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的话:“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本课选用鲁迅、李咏、成龙三个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人物,采用“猜一猜、说一说”和读写结合等形式,其目的无非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开展“说”“读”“写”“评”的语言运用活动,并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其中,呈现自己的“下水作文”,努力唤醒学生心灵的生命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使学生会写、乐于写、富于激情地写、勇于创新地写,这是我这堂课的真正意图。
总之,写作应该成为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积极的创造实践,真实的生活展示。
(此课例由本人执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星辰实验学校,后收录于方智范、郑桂华主编的《初中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