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顾名思义,就是既要成“对”,又要相“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双,彼此相对,“联”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互相映照,紧密联系。在写作时,应注意如下一些方面:
(1)字数要相等
写对联虽不限制字数,但要求上联(俗称对头或上句)与下联(俗称对尾或下句)的字数要相等。至于对联字数的多少是无限制的。但对联的字数多了,则需要分句,不分句就读不下去。对联分多少句是不限制的,只要求上下联的分句要对称,如上联是三句,其字数的顺序是三、五、七,那么下联也应是三句,其字数按顺序也应为三、五、七。因此,写到几十个、百个字的对联,它的句数、每句字数都要求上下联相等。明代徐达写给朱元璋的这副对联,就是句数字数相等,上下联相互对称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处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度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迫虹叶,此中有舜天尧日。
(2)节奏要相同
所谓“节奏相同”,是指上下联的节奏点是相同的。旧体诗,只要每句有三个字以上,就会有两个节奏了,或者平平——仄,仄仄——平,或者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同旧体诗一样,其声律节奏单位也是相同的。所谓节奏单位,就是指句式结果,譬如七官对联,如果上联是四三结构的句式,那么下联也应是四三结构的句式。如:
耀眼宏图 诗中画
宜心春色 画里诗
一副对联,采取什么样的句式结构,作者可以自由选择,但下联要与上联的句式相同,这一点,短联或长联都应当遵守。
(3)平仄要协调
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一句诗只用声调相同的字来写,读起来就会使人感到拗口、呆板;反之,如果用不同声调的字写出来,读起来就会感到有变化、有节奏,显得悦耳动听了。一般所说“平”,即平声调,平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声调平缓,读音延长而声调不变;所谓“仄”,即仄声调,就是不平,或升或降,或高或低,声调短促,不能延长。对联中平仄相调,就是要根据汉语声调变化的特点,在上下联内部文字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即要求同联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不能一句话全是平声和仄声。
由于对联只有两句,和律诗中间的两联对偶句不同,对联用不着押脚韵。但上联的最后一字大都是仄声,下联最末一字大都为平声,这就是所谓的“仄起平落”。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对仗要工整
对联中的对仗,首先要求上下两联的平仄相对,这就是说要以平声字对仄声字,或者以仄声字对平声字,但对联的一、三、五字由于不是声律的节奏点,其平仄稍为变动一下,也不会影响声律节奏的和谐,可以虽不大相对,却也允许。其次,对联要求句型互相对仗。第三,在对联的对仗中,还要求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5)语意要相关
上联和下联在内容上互相关联,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突出一个特定的主旨。也就是说必须使联句置于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不论其关联的形式如何,上下联的语言必须体现一定的意义关系,形成有机的联系,才能顺理成章,珠联璧合。
(6)修辞要讲究
联语修辞可分特殊修辞法与普通修辞法。其特殊修辞法有:
①镶名,即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语中,暗寓褒贬。镶名格式很多,可以嵌在联首、联中或联尾,也可拆开人或事物的名称分镶于联语的首、中尾。如(灵壁县虞姬墓联):
虞兮奈何,自古红颇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属鹤顶格,把霸王爱妃“虞姬”的名字嵌于联首。又如(蔡锷赠小风仙联):
其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名珠。
这属蜂腰格,将“风仙”分嵌入联中。又如: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朱阁亮;(“朱阁”谐“诸葛”)
凤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这属凤尾格,联尾各嵌一人名,另有情趣。又如: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
这是拆嵌格,把史可法、洪承畴的姓名拆开分嵌首尾。这种嵌名格既要嵌名成对,又要文通意深,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能产生特有的艺术美感效应。
②拆合。这是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几个汉字,再合而取文成对。如:
闲看门口月(闲,繁体为“閑”)
思耕心上田
这是拆“闲”字为“门”与“月”二字,拆“思”为“田”与“心”二字,再联缀成对,字字皆有实义。
③用典。在联语中使用成语典故、民谚或著名警句,可使联语凝炼警策蓄意无穷。如:
秀雅之体,清亮之音;
兰慧其质,柳絮其才。
这里的“柳絮其才”用的是谢道蕴咏雪的典故。东晋谢道韫是当时宰相谢安的侄女,富有诗名。有一年寒冬,谢家许多人聚集在一起饮酒赏雪。谢安指着窗外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说:“你们看看,这像什么?”谢安侄子谢朗咏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和空中撒盐差不多。接着谢道韫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不如说是柳絮因风轻飘空中。这倒与雪十分相似,意境也比较美,大家都为谢道韫的比喻拍手喝彩。
④双关。一句联语有两层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虚设,骨子里的意思是实情,双双关涉,意味隽永。双关可分谐音双关和借义双关两种。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这是明朝宰相李贤选婿时,在席上借果品出的上联,上联是“荷”谐“何”,用“藕”谐“偶”,下联用“杏”谐“幸”,用“梅”谐“媒”,这里采用谐音双关,做到虚实相生,切事,切情,切理。又如:
起命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这副对联是讽刺袁世凯的,属借义双关。“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联中实指刘师培等六君子组织筹安会策划大盗称帝,是袁世凯害皇帝病之因。“二陈汤”也是汤头名,联中借指袁贼亲信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他们始而怂恿袁贼称帝,后见失败之势巳成,又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就一命呜呼了。
⑤回文。即顺读、倒读皆成诗句的修辞方式。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上下联均为回文,正读与倒读字句内容全同。下面这幅是倒读时字句不同而内容不变。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题龟山联》
以上两例为暗回的两种样式,下面请看明回:
文中戏,戏中文,看文看戏,各得雅趣;
音藏调,调藏音,听音听调,皆有奇情。
此联为明回联,其意明,其回文形式亦明;使用这种回转修辞格,可使对联情致回环反复。
⑥叠字。也叫联珠,就是把相同字叠用起来,组成联语,如穿珠成串,宝光盘彩。例如山海关孟姜女庙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长叠,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同音通假的特点,描写了海水忽涨忽落、云彩时聚时散的景象。
联语也常用普通修辞法:
①比喻。例如下面一幅挽周总理的对联:
心血揉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②反复。例如悼杨诠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③象征。例如:
校园迎春绿,
桃李向阳红。
④夸张。例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所崇万纹,俯临知嶂奇现。
⑤摹状。例如济南的实现联:
空洞洞头,作飞飞响;
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⑥对比。例如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