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古论今话历史

谈古论今话历史

时间:2023-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0年后的今天,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完全证实了马、恩当年的远见卓识。孔子原本只是中国的圣人,但今天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孔子也变成世界性的伟人了。罗雪燕今天滔滔不绝起来了,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色,举古今中外事实作证据,不简单!
谈古论今话历史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四、纵横捭阖:谈古论今话历史

课前准备

一、调查问卷

1.你了解哪些人曾经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你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是什么样的?2.你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吗?请作简单介绍(或讲一个小故事)。3.你了解马克思主义吗?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4.你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吗?请写出主要内容。5.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6.关于马克思主义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补充资料

印发《礼记·礼运》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奥巴马公布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大纲》节选、部分报刊文章节选。

三、设计教学程序

在PPT“IthinkthereforeIam我思故我在——[法]勒内·笛卡尔”的背景上,依次出现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下列问题。问题1:高一(1)班项美康同学的问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问题2:高一(15)班王珍妮、程国爱等21位同学的问题“现在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还有意义吗?价值何在?”问题3:高一(3)班罗雪燕、吴辅国等同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缺陷吗?”问题4:高一(2)班戴丽萍同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而不叫恩格斯主义?”充分利用以上问题,分三部分展开本课:路漫漫兮上下求索——从空想到科学;品读经典体味永恒——从历史到现实;走近伟人感悟魅力——从马、恩到我们。

下面是本课第二部分“品读经典体味永恒——从历史到现实”的部分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部分)

……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一起回答了高一(1)班项美康同学的问题,懂得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师:(再次投影“IthinkthereforeIam我思故我在——[法]勒内·笛卡尔”)现在,各位同学又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既然“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那马克思主义岂非过时,现在为什么还要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教师:呵呵,活学活用,还将老师一军呢!事实上,这不单是吴羽的疑问,也是大家的问题吧?

学生:(善意地笑,微微点头)

教师:(投影)

IthinkthereforeIam我思 故我在[法]勒内·笛卡尔

高一(15)班王珍妮、程国爱等16位同学的问题

现在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还有意义吗?价值何在?

教师:不仅是你们现在有这样的疑问,几乎每一届学生都有类似的疑问。再看老师调查的统计结果:老师所教的高一年级四个班中没有一个同学读过《共产党宣言》全文,没有一个同学知道学校图书馆里就有这本书,没有一个同学读过有关马克思的相关传记……。以上的问题和统计结果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中国遭到了冷遇和质疑。那西方呢?让我们先转换一下视觉,去西方世界看看:(投影)

1996年,英国伦敦出版界传出一则爆炸性新闻,《共产党宣言》销售突破一万,进入畅销书行列。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卡尔·马克思名列第一,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又进行了一次“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的调查,马克思又以28%的得票率再次荣登榜首。

在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热潮……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籍:《伊利亚特》、《理想国》、《圣经》导读、《共产党宣言》……

学生:(惊叹,困惑)

教师:真是冰火两重天哪!当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遭冷遇的时候,为什么在一向敌视共产主义的西方国家会如此之热?答案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理论,就要认真去读它,好好去体味它,而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著作是——

学生:《共产党宣言》。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品读补发资料——《共产党宣言》节选,1.归纳出《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请结合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什么作用?

学生:(仔细阅读,偶尔轻声交流)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先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回答《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略)

教师:概括得真好!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20世纪的两次历史性巨变!那么,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了呢?(投影)

品读经典 体味永恒——从历史到现实

品读《共产党宣言》摘录,谈一谈,你对其中的哪些观点印象深刻?对今天的世界有哪些现实意义?

老师在课前仔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全文,有一些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比如,“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句话所形容的情形,用今天的词汇讲就是——

学生:经济全球化。

教师:是啊,世界各国正在消费“madeinchina”的商品,而在座的各位也可以吃到肯德基了。

学生:(会心地笑)

教师:(投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曾感慨地说:“《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160年后的今天,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完全证实了马、恩当年的远见卓识。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共产党宣言》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各国发生什么事,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体会不同地方的文化,就像圣诞节,东西方一起过。孔子原本只是中国的圣人,但今天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孔子也变成世界性的伟人了。

教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罗雪燕今天滔滔不绝起来了,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色,举古今中外事实作证据,不简单!

学生:(眼睛发亮,跃跃欲试)

学生:“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来源。

教师: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这是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这样决定的。

教师:是啊,马克思主义不只是讲革命,在革命成功后,更关注的是社会发展,也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邓小平曾说:判断改革和我们各项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远未过时。温家宝总理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一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共产党宣言》有没有涉及社会公平与正义?

学生:(紧张、仔细地阅读《共产党宣言》)

学生:“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教师:我们国家有这方面的举措吗?

学生:有!工业反哺农业、免除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家电下乡这些措施正在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学生:“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教师:字里行间,渗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非凡的智慧和远见。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学生:“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说明那是一个平等的社会。

教师:说得好。有学者认为:马、恩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他们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上为之奋斗终身的主题,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共产党宣言》如此回答:解放全人类。没有人的解放,怎么会有人的自由呢?马、恩关注人的发展,又不单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和人类解放、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深刻体现并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投影)一个21岁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政治系的学生戴茜,曾经这样说:“我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马克思,知道他提倡全人类的平等,而这正是美国人号称追求的。”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调查表中同学们所描绘的理想王国都少不了这几个词。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有如此宽泛的影响力和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投影)马、恩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①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②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③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人类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④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⑤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⑥国家最后消亡。

其中“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一条也给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比如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对危机。

学生:“罗斯福新政”?

学生:好像报纸上说奥巴马的改革也有加强政府干预的内容。

教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投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华盛顿时间2009年6月17日公布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大纲……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人类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

学生:可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恩自己都承认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教师:(投影)

I think there fore I am我思 故我在

[法]勒内·笛卡尔

高一(3)班罗雪燕、吴辅国等同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有缺陷吗?

……

教学点评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民版必修Ⅰ第八单元“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本课内容抽象,且长期以来的说教使得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并不了解但有疑惑甚至反感,往届有学生就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您认为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用吗?共产主义社会真的会实现吗?”在面临信仰危机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怎样让学生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树共产主义信念?本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生知道些什么?想了解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这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但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人为猜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或死搬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学生仍然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并未觉醒,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效果很不理想。

本课的亮点在于,这是基于调查基础上的教学。首先,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反馈,真正明了课堂对话的内容与方向,以及该如何与学生展开对话。然后,充分利用课前调查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疑惑变成课堂教学问题的中心,如投影: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我思 故我在

[法]勒内·笛卡尔

高一(15)班王珍妮、程国爱等16位同学的问题

现在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还有意义吗?价值何在?

当学生发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问题与笛卡尔的名言同时出现时,受人尊重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而其他学生也备受鼓舞。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张扬,在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了新的问题……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快乐,实现的是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才有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才会成为真正的思考者和感悟者,他们思想的火花才会在碰撞中绚丽绽放。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实现“跟师学到随生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实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从历史中来,到生活中去

历史教育是保持民族人类集体记忆的根柢,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具有“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社会功能。本课“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就是要在教学中放宽历史的视野,把历史和现实、书本和生活、社会和学校紧密联系起来,让知识融入学生的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导入环节中,教师设问“古往今来,中外的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野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孔子、柏拉图、洪秀全、圣西门等历史人物穿越历史的风尘,鲜活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为了让学生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共产党宣言》与伟人对话,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在与已习得的古今中外史实的联系中,在当今世界大事的震撼中,了解科学的理论,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感悟其实事求是的精髓。可谓是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如投影:

img25

“罗斯福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img26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华盛顿时间2009年6月17日公布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大纲,方案包括改革美联储的职能、加强对衍生产品和其他市场基础领域的监管、创立消费者保护机构等重大内容。

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侃侃而谈:“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体会不同地方的文化,就像圣诞节,东西方一起过。孔子原本只是中国的圣人,但今天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也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孔子也变成世界性的伟人了。”“工业反哺农业,免除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家电下乡,这些措施正在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报纸上说奥巴马的改革也有加强政府干预的内容”……师生一起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必将成为学生难忘的一段心路历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而且养成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情怀。

课后各班出现了“马、恩热”,有的要求老师推荐马、恩著作,有的组织“友谊:心灵的朋友”、“畅想——我们的理想国”主题班会。学生对理想国的构建已由公正、平等发展到对环境、资源等当代重大问题的思考,作为“整体的人”,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历史课架起了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桥梁,历史课程由此成为一门智慧的学问!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繁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沉重,历史教学课时的紧张,类似于本课的课前调查很难成为常态课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课后学生的继续探究学习更是会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将是笔者继续探索的动力,正如尼采所说——“你站在何处,你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就是清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