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电化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

外语电化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开始研究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目前,外语电化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外语电化教学的实践则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检验提供试验场所,并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其中,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是他的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这一对矛盾规定和影响外语电化教学的其他矛盾。该矛盾贯穿外语电化教学全过程并决定外语电化教学本质。

外语电化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但凭借直接观察,不能领会完整的语言体系。语言学家一方面研究言语,一方面从言语中概括出语言体系,加以分析、描写,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和使用语言(王德春1990:604)。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开始研究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其中,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成果颇丰,主要思想归纳如下(王德春2002:68—85)。

1.语言和言语的矛盾是外语教学界的根本矛盾,它规定和影响外语教学的其他矛盾。

2.言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语言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它同外语言语的关系十分密切,离开语言体系,就无所谓言语的使用。

3.语言的内部构成要素是: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词汇是语言体系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体系的组织规律。

4.言语的内部构成要素是:听力、会话、阅读、写作和翻译。其中,会话、听力属言语的口头形式,阅读和写作属言语的书面形式。听力、阅读是言语的理解,会话、写作是言语的表达。听力、会话、阅读、写作是外语的单一运用,翻译是外语和母语的混合运用。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外语电化教学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外语电化教学通过学习者的视、听、触、动等感觉器官,向他们的大脑输入鲜明而完整的主体表象,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外语电化教学中多媒体、人工智能、因特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外语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外语电化教学也以其独特的直观性、高效性和实践性而在外语教学中备受青睐(姜淑芬1996:12—13)。

在外语教学的新领域——外语电化教学中,如何将语言学习和言语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外语电化教学中赋予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新的内涵。对于发挥外语电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特效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是指导外语电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目前,外语电化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记录、储存、再现、传递外语教育信息的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教学规律。其目的是使外语教学达到最优化。外语电化教学的基本框架有三个层次: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本体论研究语言本质、特征、语言习得过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探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践论既可以看成是语言交际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实践,也可看成是职业技能、教学技能和操作教学、媒体技能等的实践(何高大2000:60)。外语电化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了解和认识,不仅需要研究语言,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还需要研究人们是怎样传授和习得语言,研究人们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外语教学(何高大1999:47)。

一般说来,外语教学是在一定的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贯彻一定的教学原则,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活动和手段来实现的。比如:听说法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结构系统、一套习惯;认知法把语言看成是一套转换生成规则;功能法把语言看成是一套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代语言学理论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现代语言学理论是制定外语教学大纲和设计教材的依据,是指导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原则,是教学评估、测试的向导。换句话说,现代语言学理论是外语教学法流派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它直接影响教学法的形成。外语电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教学实践当然离不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具体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普通外语教学相比,外语电化教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关系甚至更为紧密。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外语电化教学都与语言有关:现代语言学理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现代外语电化教学则以语言为教学内容,以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何高大1999:48)。现代语言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媒体技术,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化教育软件,声像资料,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电化教学原则、方法最为本质的理论基础。外语电化教学的实践则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检验提供试验场所,并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它们的结合能使外语教学信息迅速升值。

众所周知,现代语言学理论于20世纪初萌芽。索绪尔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他首次从社会学的角度将语言作为代码或系统(语言)和对系统的运用(言语)区别开来。他的这种学说的创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形成。其中,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是他的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为20世纪各个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索绪尔语言体系“二分法”的影响下,乔姆斯基(Chomsky 1957)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韩礼德(Halliday 1985)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语言区分为语言潜势(linguistic potential)和具体语言行为(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等。如果把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看成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外语电化教学的紧密联系,我们不难看出:外语电化教学的实施也离不开语言与言语辩证关系理论的具体指导。

2.语言与言语的矛盾是外语电化教学的根本矛盾

外语电化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各种矛盾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推动外语电化教学过程的发展。语言和言语的矛盾是外语电化教学中的根本矛盾。这一对矛盾规定和影响外语电化教学的其他矛盾。该矛盾贯穿外语电化教学全过程并决定外语电化教学本质。表现在外语电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上,有直接对比、综合分析和归纳演绎等矛盾;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则有课文和语言现象、实践和理论、技能和知识、言语练习和语言练习、活用练习和机械练习等矛盾。

由于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它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言语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外语电化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语言则通常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语言虽然是这一矛盾体中的次要方面,但它同外语言语的关系十分密切,离开语言体系,就无所谓使用外语。在外语电化教学中,两者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在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语言体系应该服从于语言使用,即语言服从于言语。但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可转换为主要方面。如外语电化教学中的视、听、说音像教材,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地道的言语信息。这些均是具体的言语材料。在外语电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掌握这些言语材料是教学的核心。这时,言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语言服从言语。如果这些言语材料在外语电化教学过程中无休止地堆砌,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也不会顺利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言语材料必须经过外语电化教学教材编写者们精心地分析、整理和归纳,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让学习者通过这些具体的言语材料,逐步建立起学习者自己完善的语言体系。此时,语言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此看来,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方面,在外语电化教学中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可偏颇。其辩证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外语电化教学的开展。

3.语言与言语的统一是外语电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发展的角度看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的模式最后会发展成为:“外语电教媒体—学习者”这样一种二维的模式。其中,教师和外语电化教学手段将融为一体。这在国外电化教学中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外语电化教学模式,暂时还是三维的:“教师—学习者—电教媒体。”

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看,外语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组成的动态闭链信息系统。外语电化教学过程系统(见图1)由三种要素构成:学习者、教师和电教媒体(林康威1994:10—16)。就该系统的实质来讲,它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系统。在这个过程系统中,信息由储存状态变换为传输状态,其流动呈双向性。只有三者间的信息传递协调,且信息输出和输入自始至终都保持动态平衡,系统内的信息流动才能保持通畅,每个要素间的信息吸收率才会高。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是指外语教学信息,包括知识信息、指令信息、辅助信息和反馈信息等。其中,知识信息主要由言语信息构成。

img93

图1:外语电化教学过程系统的三要素构成图

目前,在外语电化教学中,指导电教媒体设计(秦秀白1998:8—12)的理论基础主要是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李克东1998)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何克抗,1997:29—31)。

因此,在整个外语电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不断从外语电化教学媒体和外语教师那里获得言语信息,通过自己的信息加工处理,最终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换句话说,外语电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外语学习者自己脑海内,让言语与语言统一起来,重新构建学习者自己的外语语言体系。

4.外语电化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统一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

在整个外语电化教学体系中,语言学家把语言体系中的知识按外语学习的规律分解成为零碎的言语知识,再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编写成电教媒体。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把媒体分解了的言语知识再经过自己的认知,重建到自己的外语语言体系中。如果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全部是言语知识而未构建外语语言体系,他们掌握的言语知识再多,也是凌乱的、无法梳理的,因而也易忘记。

因此,外语电化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高度统一,在外语电化教学中意义非常重大。语言与言语的高度统一,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语言与言语统一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上。

系统性是指在外语电化教学过程体系中,言语和语言各自的要素在外语电化教学中构建独立而且相对封闭的系统。完整性指在外语电化教学中,各系统要素间除了组建系统外,从整体上看,还应该保持各个系统的相对完整。协调性是指各个系统要素间和系统间的关系要协调起来。

我们以语言与言语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为例。语言体系内有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四大要素。其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规则。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而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言语体系由五大要素构成:听力、会话、阅读、写作和翻译。其中,会话、听力属口语范畴;阅读、写作属书面语范畴。听力、阅读是言语的理解,而会话、写作是言语的表达。听力、会话、阅读、写作是单一使用外语,而翻译涉及外语和另一语言的转换。对于每个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学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以某一个语言要素,如词汇或以某一个言语要素,如阅读,也可以以几项要素为主,如语法、词汇和写作等。但是,相对其学习的最终目标来说,这些均是构建其自己的外语语言体系,即语言与言语高度统一体的过程。

如果学习者片面追求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发挥,忽视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其言语技能很难达到系统、完整和协调发展的要求。他们就会学成“哑巴外语”。如果学习者片面强调语言要素中的语法等项目,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些均属典型的没有达到语言与言语高度统一的例子。显然,他们都算不上掌握了一门外语,其语言体系的掌握显然难以长久维持。

我国的外语电化教学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针对言语某一技能或语言体系中的某一要素的训练较多,比如:锻炼听力或口语的音带、CD或VCD(主要针对学习者某一或某几项言语要素)、训练词汇和语法的(主要针对某一或某几个语言要素)多媒体软件等。这些外语电化教学媒体的出现,给外语教学界的师生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言语和语言是分离的。

其实,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与言语按一定的规律分解成许多小项,只不过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做到有的放矢。但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他所要掌握的外语语言体系仍然是语言与言语的高度统一体。

由此看来,无论外语电化教学中某一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有何种倾向,通过系统的、完整的和协调的方式掌握外语语言体系才是外语电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Liu Runqing,Stephen R.Magee.,1988.Readings in Linguistics:Seventyfive Years since Saussure[M].Beijing:Cartography Press.

M.A.K.Halliday,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

Noam Chomsky,1957.Syntactic Structure[M].Mouton Publishers.

何高大,1999,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一):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发展、作用及其对外语电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第3期。

何高大,2000,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原则(三)[J],《外语电化教学》第3期。

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第1期。

姜淑芬,1996,影视教学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第3期。

李克东,1998-04,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要求[C],广东省高校第三届CAI软件展示会暨CAI开发理论和技术标准研讨会,广州。

林康威,1994,课堂电化教学系统过程的有序性[J],《电化教育研究》第4期。

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秦秀白、贾国栋、张本慎,1998,大学英语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变革[J],《外语界》第3期。

王德春,1990,《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德春,2002,《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载《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