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然生态体验:与大自然的互动
三门中学古树参天,绿茵匝地。为了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常活跃在这绿水青山之中。
今年夏天,为了池塘中鱼儿有个阴凉的环境,学校引进了一批水生植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吸引着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眼球。一听说有新的水生生物要落户三门中学的池塘,小张早就按捺不住了,一放学就冲向池塘边。事情太出乎意料,致使小张惊呆在岸边上,一动都不动。原来新来的美人蕉、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不是站在水里,而是躺在水中的一张网上。小伙子脑子动得快,见另一边还有工作人员在忙活,急忙跑过去想问个究竟。哪知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水生植物就是这样种的,你过一个月再来看就知道它们是怎么站起来的了。”
几个星期恍然而过,没有人再提水生植物这回事。但是在一个月后的生物活动课上,小张坚决要求大家去看池塘里的美人蕉和黄菖蒲。拗不过他,指导老师和兴趣小组同学一起来到了池塘边。“还真站起来了!”大家惊呼,“原来这样种也行呀!”“这不正好体现了我们生物课上学习的背地性和向地性嘛,老师。”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谁也没注意小张。小张一声不吭,盯着眼前的美人蕉,眼里充满了感情。这一切,指导老师都看在眼里。她来到小张旁边,拍拍他肩膀轻声问道:“怎么了?”良久,小张才说:“这些植物活下来真不容易,我也要向它们学习,坚强地站起来。”说着,小张拿出一叠照片。原来小张特别想知道这些躺在网上的植物是怎么站起来的,他哪等得了一个月,几乎天天往池塘边跑,把这些植物如何站立起来的过程都用照片拍摄了下来。有最开始全躺在网上的植物照片,也有稍稍抬头的照片,更多的是植物站立起来后姿态挺拔的照片,当然在挺拔的植物下面是一些已经枯萎腐烂的植物。大家围着这些照片,听小张介绍……仿佛间大家全成了这些植物,努力地、坚强地站立起来,向着天空蓬勃地发展。
“把我们的这些体验、感想和一起努力的其他同学分享好吗?”指导老师建议。因为她知道,大家已经进入高三的学习,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现在高温天气,他们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特别是一些女生,一次次的打击使她们头低的越来越下,而成绩也越来越差。他们太需要新的刺激和精神的支柱了。
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回去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校园的池塘边,总能看到几个同学邀在一起,静静地观察这些坚强的水生植物,若有所思,从一脸的迷茫变得明亮而充满坚强。这足以支持他们好长一段时间的学习。
自然生态是人的生命的物质滋养(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马克思曾领悟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人作为地球这个最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有着与其他“生态因子”共同的属性,也同样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人类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那么就可能做出滥杀珍稀动植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甚至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会出现歧视、不尊重等现象。此时,人的内生态就失衡了,人就会出现身心紊乱,道德境界也会出现不稳定或者畸形发展的情形。如果人能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的“生态因子”,当看到其他“生态因子”的生命现象时,必定会感同身受,进而想到人类也应遵循同样的规律,那就可以使本身的内生态得到提升,更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小张同学从最开始看到的“全躺在池塘中的一张网上的植物”,到后来“稍稍抬头的植物”,最后的“植物站立起来后挺拔的姿态”。他认为人就像这植物一样,属于大自然的一个成员,和植物有着共同的属性。人像植物一样,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最终也有人站起来,也有人倒下去。坚强的、努力的,就像那些勇敢地站立起来的植物,小小的水生植物看起来如此脆弱,却能坚强地站立起来,我们为何不能呢?而另外一些人,放弃了、堕落了,就会在这个竞争的世界里失去竞争,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扭曲,思想道德败坏,内生态已经失衡。小张能从植物站立的自然生态现象联想到人类族内竞争的类生态关系,到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坚强与脆弱,难道不是他内生态的又一次提升和满足吗?
今天,能够轻易接触未开发的蛮荒之地的人为数极少,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要不是在室内,就是在柏油路上,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虽然电子技术日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在本质上它还是无法取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互动与经验。
孩子们缺乏生态经验,又很少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要想当今的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然生态体验,就需要教育者主动挖掘和诱导,只有在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中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其生态体验的价值。
如果同学们看到植物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状态,不好奇,没有感想,那他们的内生态就不会失衡,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时就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把普通的大自然界中的现象转换成学生们的自然生态体验活动。如小张同学惊讶于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不相信水生植物也能站立起来,他内心产生困惑甚至痛苦,这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如果受教育者缺乏足够的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那么,自然生态和类生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价值也是无法得到体现的。小张同学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能主动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当看到水生植物能真正站立起来的时候,其内心也变得更加坚强和理性,内生态逐渐恢复了平衡。小张同学确实具有足够的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他能从自然生态现象中得以启发,成功地把普遍存在的大自然的生态现象转换成了自然生态体验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更多生态体验呢?面对当代生存处境下师生发展中的问题,教育者的视线不应再过分集中于那些行动限制性因子及惩罚性行为的强化上,而是要着力开启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因子,挖掘和凸显其中和谐美的人格生成因子,并使之融通整合,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所担负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自然生态体验是一种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是,道德教育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从而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善待他人和自然的行为习惯(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自然生态是人的生命的物质滋养,同学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是融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无时无刻不是在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自然生态体验不是必须选择一个专门的时间,深入到某个原始森林或高山大海中专门体验,而是在简单朴素的生活环境中,只要你进入体验状态,向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打开心扉,你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来自自然生态的生命涌动,体验到自己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一员而丰富了大自然之生物多样性的安宁与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