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的体验作文教学
新课标将生活语文作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出现了体验作文教学、活动作文教学、真实作文教学等作文教学模式。实际上,这几种作文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当前中小学的记叙文、散文、日记等真实性作文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生活作文教学。基于生活作文超越论建构生活作文教学模式,需要强调生活作文过程是基于日常生活体验不断超越、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因此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体验。而当前体验作文教学研究,对体验、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可以换一个角度了解当前生活作文教学及研究的现状、问题,同时也为新的生活作文(即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参照。
(一)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现状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高频词语,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19次,在9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出现了19次。因此,体验作文自然就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我们应看到,尽管相关的研究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但当前对体验作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研究理论基础比较落后,研究也缺乏系统性,而且无多大新意。研究仍然局限于对传统写作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局部改进。
1.对“体验”的内涵的界定
对体验作文内涵的界定的关键在于对“体验”一词进行界定。目前,作文教学研究对“体验”一词的界定,或根据西方哲学对体验的含义进行界定,或根据汉语词典界定体验的含义。
艾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体验式作文教学》中对“体验”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体验不等于日常所谓的‘经验’,经验是指一切心里形成物,如意识、认识、情感、感觉、印象等。体验则是专指与艺术与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的,更具活力的生命领悟、存在状态”[1]。这一界定显然是基于西方哲学理论进行的。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德文中的“体验”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体验”一词最早出自黑格尔的一封信,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个词零星地被人使用,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被狄尔泰和其他人在传记中和“经历”一词区别使用。“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体验。”[2]在国内,童庆炳在一篇论文《经验、体验与文学》中明确指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经验与体验是不同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体验是经历中见出个性、深义和诗意的情感。经验只是知识的积累。体验是价值的叩问。体验具有超越性。它给文学带来的是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和感受的个性化。”[3]实际上童庆炳也是基于伽达默尔对狄尔泰等人使用的“体验”一词含义界定的基础进行研究的。
这里把“体验”作为“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那些能触动心灵深处的东西。实际上,这样区分存在不合理性。首先,所谓的日常无意义的“经验”实际上最初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日常”剥脱了原初“我”与世界相遇的惊喜、兴奋、好奇。其次,日常无意义的“经验”中实际上也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只要能克服日常思维、语言、文化、时空的局限,就能在其中重新发现意义。如果在生活作文中坚持这种观点,结果就会将许多貌似无意义的日常体验排除掉,对学生生活作文非常不利。
在研究中,还有一些老师根据词典来界定“体验”的含义。在字典中“体验”一般有两个意义:一是在动词上使用,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的意思;二是在名词上使用,就是“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在体验作文教学研究中,不少研究者是在第一个意义上使用,如余锦彬对体验作文进行界定,认为体验作文“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的体验,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4]在这里,研究者把观察、阅读、讨论等活动作为“体验”。又如陈敏认为体验作文是指“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生活场景’来吸引学生参与,在体验中产生写作兴趣,激发习作乐趣,从而轻松地学写作文”[5]。在这里,作者认为“体验”就是在课堂创设的各种活动。
2.对体验作文的概念的界定
同样,语文界对体验作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界定,下面两种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以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为基础,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感受,同时通过体验表达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的作文教学。”[6]
(2)“所谓体验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内外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巧妙创设现实情境,接触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其平日生活积累,诱发其情感体验,引导其积极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中看到的、做过的、听过的、想到的有关内容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过程。”[7]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在界定体验作文写作内容时,认为“生活经历、内心感受”“看到的、做过的、听过的、想到的”就是体验作文的写作对象。那么,“看到的、做过的、听过的、想到的”又指的是什么?也许张爱民的看法就是当前作文教学对该问题的普遍回答:“小学生作文时所直接面对的已不是客观世界的实体,而是自己的心理——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记忆表象。”[8]该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作文教学界的观点。显然,当前语文教学界对体验作文的界定基于自然主义思维模式。
儿童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于是开始将自己与世界对立起来。因此,自然思维模式就不自觉地成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因此,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知觉体验实体化,认为知觉体验就是外在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心理表象。如有研究者在论述郑板桥的“眼中竹”和“胸中竹”时,认为“对艺术家来说,‘眼中之竹’并不是他‘胸中之竹’——前者是客观外物的视象;后者则是注入了主观情感的意象,即形象性的想象。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9]。在这里,“眼中竹”就成了实体化的心理表象。因此,很多教师都认为体验作文的写作对象(“看到的、做过的、听过的、想到的”)也就是指“记忆表象”“心理表象”。在这里实际上就是将知觉体验实体化。而在现象学看来,“眼中竹”显然不是被实体化的心理表象,而是在“眼”与“竹”相遇时显现的现象,是主客统一的体验。
在体验作文教学中,把知觉体验实体化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忽视了知觉体验的生成性,难以自觉主动建构和改造知觉世界。将知觉体验作为心理表象,自然就容易把心理表象作为外在客观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外在事物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表象,因此难以发现知觉者自身因素在知觉体验形成的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其次,忽视了知觉体验呈现的丰富性。在现象学看来,知觉体验世界是一个“侧显”的世界,“侧显”则意味着知觉体验有无限的深度和无限的可能。如果能够自觉改变知觉活动的时间、空间、语言、思维、文化观念等,就能让事物以新的样态显现出来。最后,将整体性的知觉体验肢解,认为它只是“心理表象”或“情感体验”。在现象学看来,知觉体验世界是一个蕴涵认知、情感、文化、偏好的世界,是一个含混的整体世界。在对知觉体验世界进行反思后,知觉体验世界才划分为不同领域,如认知、情感、文化观念等。
3.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目前,国内进行体验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体验作文教学模式。
袁逸仙,彭小明提出的体验作文模式:[10]
1.确定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2.创设情境,激活体验。教师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组织活动和创设情境。
3.抒写体验,张扬个性。
4.多元评价,鼓励创新。
该模式基本上遵循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审题—立意—选材与剪裁—行文—修改”这五个基本环节,只不过将传统作文教学中写作前的环节——观察与体验,移到行文的环节之中。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活动作文教学模式,是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使用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
艾萍提出的体验作文模式:
1.诱发学生的体验——指教师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体验。
2.唤醒学生的体验——指学生在心中积累了许多杂乱的感性体验,这些体验都处于无意识的深层,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它们可能就不会被唤醒。教师可从设计提示语、展示诗文作品、让学生走回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唤醒学生沉睡的体验。
3.表达体验——体验是不确定的、富有情感性的,并且总是个性的独特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诗化的语言、情感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体验。[11]
该体验作文教学模式虽然是围绕体验进行,但研究者并未对表达体验的具体环节进行阐述,只是强调运用诗化的语言、情感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将复杂的体验表达出来。作者并未意识到体验作文也是一种超越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活动。因此,在建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时,忽视了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超越与主题显现。
(二)“主题先行”写作模式与体验作文教学
传统作文教学一般包括“审题—立意—选材与剪裁—表达—修改”这五个主要环节。考试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因此“审题”就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和必要环节。而在其余的环节中,“立意”与“选材与剪裁”特别重要,因为一篇考试作文,如果能够做到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或新颖,详略得当,那么作文基本上就能获得不错的分数。因此,在写作理论和作文教学中,尤其重视确立主题(或中心)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和改革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大多强调在作文中首先要确立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取舍材料。这些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统称为“主题先行”作文教学模式。
“主题先行论”无论在传统写作理论研究还是当代写作理论研究中都占据主导地位,但“主题生成论”的观点也存在了很久。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今人作文,动则先主立意,如经赋论策,不知私意偏见,不足以包尽天下之道理,及主意有所不通,则又勉强牵就,求以自仲若是者,皆时文之陋习也,不可不戒。”明代谢桥不仅提出疑问,而且针锋相对提出“意随笔生”这一命题:“宋人谓作诗贵先立意李白斗酒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1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早就有人对“主题先行”写作模式提出了异议。
在当代写作研究中,“主题先行”同样是写作的主流模式,也有作家运用该模式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比如茅盾的一些作品。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和作家对该模式提出质疑。马正平先生提出了“非构思写作论”,该理论借助自然科学的“分形理论”,认为主题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对“主题先行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当前林林总总的体验作文教学改革流派,同样基本上都是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的。丁有宽的读写作文教学模式认为,读写结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读学解题,结合作文练审题和拟题;②从读学归纳中心,结合作文练怎样表现中心:③从读学怎样分段和概括段意,结合作文拟写作提纲;④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结合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⑤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结合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⑥从读学品评课文,结合作文练自改作文;⑦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结合作文练观察方法。从这里我们能发现,读写结合仍然是基于审题—立意—选材与剪裁—表达—修改”进行的,而且同样强调中心在作文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又比如上文袁逸仙、彭小明提出的体验作文模式,同样将“确定主题”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这显然是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的。
下面是一堂生活作文教学实录资料,从中可体会到传统的“主题先行”写作模式对体验作文教学的影响。[1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和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衬托。
教学难点:尽量使学生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
教学流程:
课前听歌曲《爱的奉献》,师生同唱。
一、画面引入,生谈感受,确立主题
师:听完这首《爱的奉献》,大家感动吗?
生:感动。
师:再大声一点。
生:感动。
(师介绍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谈一谈。
生: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生:爱是无私的。
生:……
师:是的,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语文园地三”,把“习作”部分读一读,想想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读“习作”)
生:要写清楚事情发展在怎样的环境里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板书)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关爱。
生:人与人。
生:写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把宝刀: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你们真会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请同学们读习作要求。
(生读习作要求。)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师:世界充满爱,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材料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后交流交流。
生:我把作业本拿到教室时,作业本掉了,有一位同学帮我把作业本捡起来。
师: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事。
生:我从书上看过一个事例:一位盲人摔倒了,一位少先队员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师:你真会阅读。
生:我班的一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都去看望他。
生:……
师:咱们班是一个有爱心的班级,同学之间也充满爱心。
生:同学忘了拿文具,可以到班级的“爱心箱”里借。
师:有没有发生在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事?
生:有一位老人忘了带钱,另一位老人看见了借钱给他。
(生补充敬老的事,发生在医院里的事)
师:大家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生:九九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师:相信同学们能用具体的行动来表现出对老人的关爱。
师:真情无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最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
四、探讨写法,实例指导
师:请同学们打开“习作指导丛书”第三单元,读一读,然后交流习作方法。
生:可以采用环境描写。
(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生:还可用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
(赏析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片断,想一想:学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二话没说”。
师:还有什么地方运用了动作描写?
生:“日夜操劳”。
生:“一遍又一遍地”。
生:还有一个“端”字。
……
五、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让咱们用笔记录那一次次感人的经历,在写之前看看老师的温馨小提示。
(出示“温馨小提示”)
师:请同学们默读“温馨小提示”。
(生默读“温馨小提示”)
(师点明关键词)
(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指导)
这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关爱》的教学实录。这堂课中的五个主要环节:确立主题、读题审题、指导选材、探讨写法、学生习作,实际上与传统作文教学的过程基本一致。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堂课是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的,也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主流模式。尽管此次作文活动教材已经明确了作文主题,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教师在不断强调主题对作文的制约作用。“主题先行”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写作学中的“转化说”进行的。“转化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转化说”认为作文活动的过程是“物—意—文”之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说在行文阶段就是“意”向“文”转化,先确立“意”(主题、材料和结构),然后行文就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在作文时“立意”和“选材与布局”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比如要求学生在行文前先写提纲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个常见手段。下面就是一位语文老师设计的作文提纲写作教学。
题目:我的同桌
中心思想: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表现我的同桌助人为乐的品质。
材料:①我的同桌经常帮助邻居赵大爷做好事。②我的同桌在学校运动会上表现得很顽强,长跑比赛跌伤了脚,但仍然坚持跑到终点。③我的同桌冒着风雨,上山帮助一个小同学寻回丢失的书包。④我的同桌很讲卫生,天天换洗衣服,不随地丢碎纸笔屑。
题目:第一次做饭
中心思想:通过第一次做饭这件事,说明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才能做好。
第一段:暑假的一天,我决心学做饭。(略写)
第二段:我第一次学做饭的经过。
①舀米、洗米。(略写)
②我拿不定主意往盘里放水的深浅。(详写)
③煲饭过程中我的动作、心情和心理活动。(详写)
④饭变成了稀粥,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略写)
第三段:通过第一次做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略写)
这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当前作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被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的的确确,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考试作文流水账、跑题、偏题等问题,因此成为当前不少一线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有老师就指出:“大家写一篇作文,都有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或赞扬一个人物,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解说一种现象等,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简称中心。一般地说,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要围绕这篇作文要表达的中心,依据‘真实、新颖、精少’的原则,从可以表现中心的大量材料中,精心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新颖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几个材料来用,这就是‘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其好处是:以一当十,以质取胜,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故事更富感染力。”[14]尽管“主题先行”作文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考试作文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其严重的局限性。
(三)“主题先行”教学模式的局限
1.容易导致体验主题认知化
具有触发性的知觉体验是认知、审美、情感、文化等因素的统一体。在梅洛-庞蒂看来,知觉世界就是一个含混的整体世界。他曾经以儿童对面孔的知觉为例来说明知觉绝对不仅仅是一些客观的物理事实,而是面孔的表情、符号及生命意义。但是,生活的日常性剥夺了人与世界初次相遇的仔细打量,还剥夺了初次相遇的惊喜、好奇、满足、厌恶等情感体验。同样,在反思中往往只是关注知觉体验中的对象性内容。因此,在体验作文教学中,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尽管也强调体验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要写真人真事,但是往往是认知性主题完全处于支配地位,这样写出的文章可以让内容实实在在,但却毫无情趣,语言总是干巴巴的。这一点,对于很多缺乏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明显。有研究者对当地学生生活作文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写作最大的困难依次是:写不出真情(63%)、语言干巴(61%)、不会布局(52%)、没东西写(44%)。而学生最大的问题是:①内容空乏,童真缺乏,真情贫乏;②语言成人化,材料雷同化,结构单一化;③想象干枯,技巧笨拙,主题平庸。[15]实际上,这些问题与当前体验作文的“主题先行”教学模式都有极大的关联。
实际上,一篇好文章的主题是知、情与美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体验性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中包含的认知主题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包含的情感主题是文中弥漫的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温暖。当然,我们还可以发掘蕴涵其中的审美意味。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整个画面基本上是灰色调,只有父亲买的朱红的橘子给画面涂抹上一丝暖色调,似乎象征着自己在人生的东奔西走中,在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中感受到的父爱。有时候,一篇好文章的主题还是多义的。同样《背影》的主题又具有多义性,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忏悔说、焦虑说、亲情说,等等。这也说明情绪体验具有复杂性,往往难以用抽象的词汇进行准确概括。但无论是哪种观点,谁也不能否定文中表现出来的浓浓的父爱这一主题。学生在写作中容易用体验主题代替认知主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面对的是日常体验,而日常体验失去了与世界初遇的惊喜,更何况体验作文反思难以回到日常体验本身,因此在作文中,学生很容易用认知主题来替换蕴涵丰富情感体验的体验主题。二是因为情感本身是难以借助抽象语言表达的,而运用语言表达情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用认知主题来控制学生作文,就更加难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正因如此,内容空乏、真情贫乏、想象干枯、技巧笨拙等问题才成为学生体验作文的常见问题。
2.容易导致作文活动丧失意义基础
体验作文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展开活动,是学生重构自己精神世界的活动。但好似在“主题先行”教学模式中,为了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有高度的主题,往往在作文之前需要学生先确定主题,而主题又成为选材的唯一标准。“我们教师,总抱怨学生作文空洞、言之无物、形式高大空、感情匮乏,难道自己就不是这种‘主题先行’的推进者或助长者吗?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她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记叙一次灯展的实况。她本着对作文的新奇,满怀热情用稚嫩的笔描绘了灯展的热闹气氛及形态各异的彩灯。在文章的结尾,我这样指导她点明中心:‘这次灯展,让我明白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文交上去,她的老师在这句话上加了普重号,并给作文以高分。”[16]在这里,勉强给原本真实的文章提炼一个崇高的主题,还能够保证文章是基于自己真实体验进行的。但是,在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学生往往是先根据题目确立一个深刻的主题,然后引经据典对预设的主题进行具体阐释。
此外,在升学考试中,对主题的评价也是作文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在中考作文评价中,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在高考作文中,中心明确是基本要求,而主题深刻、新颖是成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下表是某地区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心明确、中心比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也成为作文评分等级的主要指标。
表6.1 某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正是因为中心是考试作文一个非常重要的得分点,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立意。“一直以来,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作文形象’是非常故事,非常意义,非常中心,非常人物,非常感情,非常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一个人一生有多少‘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何况是小学生。‘最深’‘最受感动’之类的话语,依旧给教师和学生以不可抵挡的误导。”[17]于是让原本是生命和激情涌动的体验作文活动成为对抽象的主题进行注释的活动,主题在他人观念的支配下不断被拔高,被拔高的抽象主题控制着学生的选材与剪裁,于是体验作文也就在这种控制中丧失了原初的生动与精彩,与自己本真的生命存在渐行渐远。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写作学中,‘构思’正是对不易规范的心灵的限制,它预先排除了生长性的写作行为中种种不确定的因素。”[18]“主题先行”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下文是一篇2004年福建省的满分作文,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抽象的主题对学生作文和精神成长的影响。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19]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扶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耻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
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性,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赴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是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愤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花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
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身世多浮沉。
香魂一断辞世去,只怨朝代太腐朽
在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中,作者通过薛宝钗的悲惨遭遇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但这个主题显然来自阅读教学中对《红楼梦》主题的简单解读。“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显然没有个人的真实体验,更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这篇文章在后部分不断在批判封建王朝(见文中画线部分),如果这是中心的话,那么前文的内容主要在写贾家衰落后薛宝叉的苦难和悲惨生活,中心和具体材料之间并没有紧密联系,后面只是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对封建礼教的谴责与批判。而且,这篇文章缺乏对薛宝钗悲剧命运的观照。因此,在体验作文中如果以主题来驱动行文活动,就容易导致体验作文成为一种简单的论证活动,丧失体验作文中的生命激情、梦想、欢乐与忧伤,也就容易让学生写出貌似高深而实则无味的“假大空”的应试作文,也就让写作活动在不自觉中丧失了意义基础,从而失去了体验作文存在的最为根本的价值。
3.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僵化
真实写作活动与学生的作文存在差异,因此真实写作过程也不同于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选材与剪裁、表达、修改”这一过程。真实的写作活动起源于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次瞬间的感动和感悟,而非是审题。在真实写作活动中,主题往往源于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尽管在写作中,不同作家、不同文体的写作存在一些差异,“主题先行”和“主题后生”两种情况都存在,但是无论哪一种写作模式,都要求主题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由于传统的写作理论过分强调主题的作用和地位,加之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非常强调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正因如此,当前的作文教学受到写作界的批评和质疑。“散文的界定和具体实践上,我们受到多重遮蔽:比如教育的遮蔽、市场的遮蔽、地域的遮蔽,等等。这其中,教育的遮蔽威力最为生猛,也造成了我们对散文的根深蒂固的误解。‘形散神不散’的黄金定律,主题先行的作文教学,比喻、排比、拟人等黄金法则,框住了多少人。很多人在阅读纯文艺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时,普遍的一种说法是:‘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我们在按照教育的方式方法去总结文章的宏大意义、冠冕堂皇的中心思想。写景状物的,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写古建筑的,就是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的赞美……”[20]
从这些外在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在写作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可以通过议论文和公文写作来训练。体验作文对学生知觉思维、想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基于“主题先行”写作模式进行作文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