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哀诗(其一)

七哀诗(其一)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汉末著名文学家。献帝初平三年,西京纷乱,他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受重用。今存诗、赋、论等六十余篇,有《王侍中集》一卷。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本诗是少年诗人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有感于社会的哀痛乱离,写下的著名的《七哀诗》第一首。“七哀”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其一)

王 粲

【作家作品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著名文学家。献帝初平三年(192),西京纷乱,他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受重用。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初建,官拜侍中。王粲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与孔融、徐幹、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今存诗、赋、论等六十余篇,有《王侍中集》一卷。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西京乱无象[1],豺虎方遘患[2]
复弃中国去[3],委身适荆蛮[4]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5]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6]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7],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8]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9],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10],喟然伤心肝[11]

【注释】

[1]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无法,即社会秩序紊乱。

[2]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造作。患,祸乱。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

[3]中国:中原地区。古代北方黄河流域长安、洛阳一带是国都所在地,故称中国。

[4]委身:托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属南方,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称荆蛮。

[5]追攀:指攀车依恋,表示惜别之意。

[6]蔽:遮盖。

[7]顾:回头看。

[8]两相完:两个人都保全。这两句是作者听到的妇人的话。

[9]霸陵:汉文帝刘恒的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

[10]《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此句意为我现在体会到《下泉》诗作者的那种心情了。王粲认为汉文帝是西汉贤君,故登霸陵岸会产生向往中原贤主的感想。

[11]喟然:叹息貌。

【阅读提示】

本诗是少年诗人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有感于社会的哀痛乱离,写下的著名的《七哀诗》第一首。“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情具也。”

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再现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悲惨世相。

全诗可分三层:第一层交代诗人因为战乱离开长安。凄楚的心情,悲惨的回忆,生离死别的情景跃然纸上。第二层点面结合,通过惨绝人寰的典型场面,形象再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尸骨遍地的原野触目惊心,抛弃爱子、一步三回头的饥妇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她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无疑是对军阀混战的控诉。最后一层宛如画外音,是诗人伤时悯乱的心声。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面对文帝之墓和惨痛的现实,诗人顿悟《下泉》中那位古诗人思念明王贤君的善良愿望。深深的叹息,仿佛让我们听到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感受到了少年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清人张玉谷在《古诗赏析》卷九中指出结尾的高妙:“末曰‘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

全诗苍凉悲慨,笔力雄健,真切感人,不愧是建安诗歌的五言力作。

(史苏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