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穆宗时,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韩愈上表要求下诏制止。宪宗大怒,欲置韩愈于死地,后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贞元末年,任监察御史,不久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减免赋税,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有功,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后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而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骈俪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对中唐时期散文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另辟蹊径。他的诗歌用字生僻,用韵险拗,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他喜欢在诗中发议论,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韩愈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1]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2]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3]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4]

【注释】

[1]“一封”二句: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宦官与和尚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将释迦佛指骨一节迎到宫廷供奉,三天后又送去长安各寺庙,于是在京城内外掀起了王公大臣们疯狂的宗教迷信活动。韩愈上表要求下诏制止。一封朝奏就是指韩愈的《论佛骨表》。结果触怒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九重天,《楚辞》“天门九重”,借指皇帝居住的宫殿。潮阳,一作潮州。路八千,长安至潮阳路程的估计数字,形容被贬在遥远的地方。

[2]肯:这里有反问之意,难道肯。

[3]“云横”二句:秦岭,横贯陕西南部的山脉,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蓝关,在今陕西蓝田县。

[4]“知汝”二句:汝,韩愈侄子韩老成的长子韩湘。瘴江边,有瘴气的江边,这里指潮州。古代岭南一带多有湿热蒸发、致人生病之气,称瘴气。

【阅读提示】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于死地,后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满怀委屈、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反而被贬谪的怨情,“肯将衰朽惜残年”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五、六句借景抒情,写自己离开长安感到前途渺茫,看到白云横亘的秦岭,不知自己将归于何方,来到大雪拥塞的蓝田关,连马都不肯前行了。苍凉悲壮,沉痛凄楚,却又境界宏阔,慷慨沉雄,大气磅礴。结尾两句情调感伤而沉痛。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写出了祸福升降,瞬息万变,仕途坎坷,宦海风波之感。

(熊明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