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其二)[1]
元好问
【作家作品简介】
元好问(1190—1257),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系出自北魏贵族拓跋氏。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著有《遗山集》,又编有《中州集》。
百二关河草不横[2],十年戎马暗秦京[3]。
岐阳西望无来信[4],陇水东流闻哭声[5]。
野蔓有情萦战骨[6],残阳何意照空城[7]。
从谁细向苍苍问[8],争遣蚩尤作五兵[9]?
【注释】
[1]岐阳:今陕西凤翔县。
[2]百二关河:以二敌百的险要地方。关,指函谷关。河,指黄河。草不横:草未经车马践踏偃倒。意谓边地军备废弛,野草丛生。
[3]十年句:金兴定五年(1221)元军进攻陕北,到凤翔陷落,共计十一年。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4]“岐阳”句:意谓凤翔失陷,消息断绝。
[5]“陇水”句:写当时十余万难民东迁,情形悲惨。
[6]蔓:草。
[7]空城:指凤翔。
[8]苍苍:苍天。
[9]争:怎。蚩(chī)尤:传说中兵器的始创者。这里代指元军。五兵:各种兵器,这里指发动战争。
【阅读提示】
此首诗重在写实,它描写了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了蒙古军的残杀罪行。雄关险塞,一片荒凉,西望岐阳,音书断绝,东流陇水,如泣如诉。尤其是第三联,作者赋予“野蔓”和“残阳”以深沉的感情,使人读后不禁心悸魂动。末联表现了作者面对步步逼近的亡国惨祸,问天无路的郁结之情。
(梁大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