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自媒体节目新秀《罗辑思维》中的主持特色分析

在自媒体节目新秀《罗辑思维》中的主持特色分析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辑思维》已经成为互联网自媒体节目中的一个品牌。初次荧幕的经历也为他今后主持《罗辑思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用他机智幽默的语言向观众表达他对于书本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自媒体节目中,每一位主持人都有非常鲜明的人格魅力。自媒体节目主持人有时更像一个独立的人,人格魅力是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更是如此。

《罗辑思维》由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前制片人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联合打造,2012年12月21日在优酷网正式上线。节目从播出到现在,点击量已经达到上亿,平均每期点击量有100多万,多数节目点击量超过200万,甚至达到300万,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也已超过300万。《罗辑思维》已经成为互联网自媒体节目中的一个品牌。

一、《罗辑思维》节目核心——主持人罗振宇

(一)丰富的经历造就独特的个人观点

罗振宇的一句经典的话是“我像一块儿U盘”。罗振宇将自己比作一个U盘,而U盘的特点就是“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罗振宇的成长经历让自己逐渐成为像U盘一样自由化的人,变成一个自由的媒体人,丰富的经历也使罗振宇在主持节目中拥有更多独特的个人观点。

罗振宇的家乡是安徽芜湖,在中国属于一个三线小城市。而罗振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从小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爱看书。爱看书的习惯一直影响着他,对他今后在媒体中的思维想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看来,自己爱看书有一个偶然的契机。罗振宇回忆童年时这样讲:“我在上一年级那年,‘六一’儿童节,当时我记得全市教育系统给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度过‘六一’儿童节的方法。有的孩子去看戏,有的去参加什么游行,都是好项目。轮到我,就剩最后一个项目。叫到市图书馆去看书半个下午,这是最次的一个项目,但是我们老师,老师们多聪明,肯定比我们聪明。老师说,你看我们就发现罗振宇爱看书,所以我们把这个项目就给他。当时傻,以为她怎么知道我爱看书,也好像看过几本小画书,然后就非常高兴地跑到市图书馆待了一下午。你想那个还找不着,去了之后还很兴奋,转一圈,看书的时间不过10分钟,但是从此似乎就获得了一种看书的动力,因为全世界人都知道我爱看书,怎么也得看几本书吧。好像就是因为这个心理上的动力,好像就爱看书了。”[1]小时候这种经历一直影响着他,罗振宇一直坚持每天读一两小时的书,由于其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被同学称为“社会贤达”,他的同学甚至吃完饭不洗饭盆就来找罗振宇聊天,因为跟他很有内容聊。罗振宇为了使自己在知识架构上能够更完善,大学时还抄写《史记》,在他看来,这能为自己知识架构抹一层底色,使之后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游刃有余。在研究生求学其间,他在学校通过深入的钻研实践,发表了大量论文,这使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化、知识架构上的成长经历,使罗振宇能够通过自己的文笔在电视传媒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就是以主编的身份进入中央电视台的,而他出色的写作能力,也使自己连续三年成为“3·15”晚会的总撰稿。在中央电视台其间对罗振宇磨炼最大的机会就是成为《对话》栏目制片人。《对话》栏目是中国商业高端访谈类栏目中的代表,最早由王利芬老师将其影响力发挥到极致。而罗振宇接手这个栏目后,就将自己比作“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做的事情就是修旧如旧”,想在节目中创新是非常难的。经过3年的坚持,他也逐渐地感觉到《对话》的潮流已经过去,而为了顺应潮流他希望自己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寻找一个露脸的机会。他离开中央电视台,从一个幕后的制片人,变成了荧幕前的主持人,主持上海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这个互联网形式的节目,从一个有组织的媒体人成为了自由的媒体人。初次荧幕的经历也为他今后主持《罗辑思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一个电视媒体人,进入互联网成为自由媒体人,这样的转变是罗振宇对常年媒体工作规律总结、亲身实践所产生的独到见解所致。他有一句名言是“电视必亡,视频永生”,可以看出他对互联网视频拥有强烈的乐观态度。只有经历了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的变革经历,才会对互联网有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观点,而在《罗辑思维》中,几乎每一期都在强调互联网的优势传播能力,也只有有这样经历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观点。

(二)个性的表达展现生动的个人魅力

罗振宇并不是一个专业科班出身的节目主持人,但是除了普通话的水平外,他各方面的素质完全达到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用他机智幽默的语言向观众表达他对于书本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倡导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他大胆、风趣和丰富多彩的表达使自己的个人风格魅力达到了顶峰。罗振宇在创建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时创造了一个定义——“魅力人格体”,在当下走红的自媒体节目中,相当一大批是脱口秀类节目,而这类节目受观众喜爱除了因为主持人讲述的内容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影响,也就是他所说的“魅力人格体”。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欢迎、接纳、喜爱,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自媒体节目主持人就是如此。与传统媒体主持人不同,自媒体节目主持人更以一种独立人的思想状态而存在。传统媒体主持人由于受到节目制作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节目中的人格、形象等因素并不完全是自身的体现,有相当一部分是节目赋予主持人的特性,也就缺少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人格魅力的呈现。而自媒体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更像社会中的人,罗振宇就说,在自媒体上,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邪恶,端庄就是“端着装”,自媒体不怕被骂,就怕被嫌弃。又土又笨的人最终会被淘汰。做自媒体一定要自恋,你得发自内心地自恋才能有“自我”。[2]其实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做自己,并且要有特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自媒体节目中,每一位主持人都有非常鲜明的人格魅力。例如,高晓松作为一个音乐人、电影人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出众的才华,在语言表达上又富有鲜明特点,吸引观众的除了节目本身外,更多地在于高晓松在节目中的人格魅力的体现;黄健翔让大家记住的是他当年激情的解说,他主持的《黄·段子》依然是体育节目,虽然少了直播赛事的激情,但是其人格魅力仍是节目的重要看点。自媒体节目主持人有时更像一个独立的人,人格魅力是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更是如此。

作为自媒体人,这个“魅力人格体”其实就是主持人本身个人魅力的充分体现,从罗振宇关于“魅力人格体”的要素中可以看到,他将其内容分为“不靠谱”“真牛”和“自恋”三部分。“不靠谱”指在选题过程当中其个性来源于选题的不确定性,大家永远不知道每期视频到底要讲述什么内容,这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神秘感,也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节目在内容上还要有趣丰富,一个没有个性的媒体最终会被淘汰,而罗振宇在充实内容的趣味性上下了不少工夫,实践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必然要有吸引人的内涵。“真牛”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极致,付出最大努力。将事情做绝是互联网传媒的生存之道。罗振宇坚持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上每天做60秒的语音,不多不少,始终如一。在做与观众的互动语音中,为保证刚好是60秒,罗振宇少则录十几遍,最长录过7个小时之多,这种坚持是其人格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自恋”是他人格魅力体的重要体现,按照罗振宇的说法,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恋才能有“自我”。他经常在视频中提到,如果你不想听他说话,那就不要听,听与不听纯属自愿。自恋有时能够凸显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现会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讨厌你的人更讨厌。自媒体就是一个凸显个性的平台,拉拢喜欢自己的人,排除讨厌自己的人。

罗振宇对自媒体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从而能够在自媒体节目上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主持《中国经营者》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个人脱口秀是今后视频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向,因而早已为脱口秀主持人这样的身份做了长期的准备。

(三)《罗辑思维》的核心——罗振宇

罗振宇在节目中处于最核心位置,不仅因为他是这档脱口秀节目的唯一主持人,更由于罗振宇是整个节目的带动者和领导者。节目依据罗振宇特有的个人观点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编排出适合他发挥的节目样态,使主持人和节目之间的关系达成了一种平衡。能够出现这样一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自媒体节目更多的是主持人中心制的一种节目制作形式,主持人罗振宇是节目制作的核心参与者,节目内容依据主持人而编排,这就使得罗振宇在节目中表述得游刃有余。

在视频节目中,罗振宇的话题筛选、角度选择是节目的核心点。为了能够选择合适的、有可看性的内容,他对于所读书目会精挑细选,在思路展开上保持开放性,让受众能够尽可能地接受和讨论。在《罗辑思维》会员活动中,罗振宇更是核心人物。陌生人之间的联系靠罗振宇充当“介质”,并因其产生“化学反应”,这也使得活动的参与者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对不熟悉的人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感,活动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内容解读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是最近这些年很流行的一种提法,而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读,在大量提到“互联网思维”的研究中,多数内容是关于互联网对于经济产业等相关领域的销售、经营的思维方式。有文章指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3]很多企业者在互联网商业环境下也都会提到“互联网思维”,例如万达公司董事长王健林说:“不存在互联网思维,此种概念是互联网企业的自我标榜,其实就是创新思维。”TCL总裁李东生也表示:“我们更需要一种颠覆过去的勇气、信念和行动,互联网思维正在冲刷大脑。”[4]对“互联网思维”的各抒己见也体现出这种思维具有极强的发散性。

罗振宇是互联网的倡导者,而他也有一套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他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使节目内容的解读几乎都可以和互联网挂上钩。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也对自己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了解释,在他看来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魅力思维,而利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就是不断形成自己魅力的一个过程。罗振宇将其总结为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禀赋”“死磕”“自恋”“有趣”。“禀赋”指的就是思考问题不追求高大上、全面多样的内容,重要的是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将这些优点和长处发挥到最好;“死磕”指要将事情做到极致,用一种“工匠精神”把那些大家都觉得没必要的细节做到极致,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肃然起敬;“自恋”也是每一个互联网人都要有的思想,指做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喜欢的东西,不用和所有人建立联系;“有趣”指不确定性,让别人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步在哪里,给人带来未知的精彩。在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指导下,《罗辑思维》在内容解读的选择上别出心裁。该节目不秉承“有趣”的原则,按照其内容的时间顺序,可将其主题划分为历史问题、现实问题、未来问题。

下面就以罗振宇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节目内容的分析为角度,研究罗振宇选取和解读内容的方法。

(一)互联网思维下对历史的全新解读

在《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运用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对历史进行了全新解读。因为罗振宇博览群书,有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又具有那么多自由主义者的“自恋”,他关于历史主题的解读拥有自己全新的观点。这种全新的解读虽然不能说服所有观众,但这就是自媒体节目的特点,而这些观点的解读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内容的选择上,《罗辑思维》目前涉及的历史主题几乎都是受众所熟悉的。单纯以历史主题为名称的就有《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康有为:光绪皇帝的野蛮网友》《政客林肯》《纳粹的毒瘾》等。这些节目主题涉及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很多内容,而且都是受众熟知的历史、人物,但即使是我们所熟悉的内容,在《罗辑思维》解读过程中却没有让人感到乏味,历史在罗振宇口中变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就是罗振宇运用独特的互联网思维对于历史内容的全新解读的功劳。

对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对于历史的了解基本上就是通过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和民间流传故事,对于某一段历史的印象和认识广大观众几乎都是相同的。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当中对于这些历史都采用了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或者说是对人们都熟悉的历史提出质疑。这种对常识进行挑战的思维方式是他的一种互联网思维,同时也是自媒体思维的体现,这首先就做到了“有种”。比如,在《岳飞为什么必须死》这期节目中,他进行了一种令人出乎意料的解读,但解读的最后又让人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节目的题目中我们就能看到,“岳飞为什么必须死”是一个很刺眼的题目。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的死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公和遗憾的印象,而题目却说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必须死”,这就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提出对历史问题的全新看法。节目分为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嘘!别说岳飞不懂政治”。在传统历史观念下,我们知道岳飞是被秦桧诬告迫害致死,因为岳飞只懂得抗金救国而不懂朝野政治,导致自己被迫害。但节目的第一部分就告诉了观众,岳飞并不是传统印象当中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形象,他在政治斡旋上甚至十分出色,而岳飞被害有着多方面原因。节目中有这样一段话:

岳飞也不是愣头青,真的想把“二圣”迎回来把高宗给替了?他没那么傻。岳飞在有一次出兵的时候,给高宗赵构上的奏表里面就特地写了这么一笔叫“迎天眷还朝”,什么意思啊?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亲戚给接回来,原来都说迎“二圣”,他特地改了一个词叫天眷,这说明岳飞是有这个政治脑筋的。[5]

第二部分是“岳飞真有那么神吗?”罗振宇也是通过述说史料对于岳飞的不实写照,让岳飞这个在普通人心目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成为了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第三部分是“性格决定命运”。这更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诠释了一个历史上真正的岳飞。而最后一部分就是“失去弹性的宋代政治”。这告诉了观众岳飞受到迫害的真正原因。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害死了他,而是像罗振宇说的:“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个人和整个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结构之间的悲剧。”

这期节目的内容来自著作《岳飞传》和《岳飞新传》,这两本书对史料进行了完整考证。所以,罗振宇对于历史的全新解读并不是站在野史背景下的趣味解读,而几乎都是对正史内容的重新解读,也因此使《罗辑思维》形成了关于历史问题的全新角度。互联网思维在内容选取上的优点就在于,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可以追求全面深入的解读。在诸多历史话题上,《罗辑思维》都几乎将历史重新演绎给观众,而这个过程的新,不是戏说,更多的是正说。

(二)互联网思维下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当下发生的事情是《罗辑思维》最常讲述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内容上,《罗辑思维》对于现实问题的解读和思考都很深入。比如,《末日启示:向死而生》是对于当时世界末日主题的讲述与思考,《治不好的地域歧视》是对于社会歧视问题的看法,《土地私有到底有多痛》是对农民土地私有制问题的关注,《女神是怎样炼成的》《你的女神你不懂》讨论男生、女生如何去追求另一半等等。这些现实主题不仅包含了当下的科学难题、商业问题、社会问题,还包含个人成长、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内容,但是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内容,并非太过冷门的内容。关于对现实主题的思考,罗振宇在节目中就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时,他的观点依然尖锐,极具个性化。

在《和你赛跑的不是人》这期节目中,其主题是“失业”问题。这是一个较为老的话题,但是罗振宇所探讨的角度是互联网对于失业问题的影响,这就找到一个新角度,又在这个问题中加入了新内容,使这个现实问题获得很大的讨论价值。节目对互联网时代的失业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其分为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进入事业模式”,对互联网时代的失业问题产生的背景、环境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互联网正在带来的冲击”,对互联网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将来会对我们做什么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甚至提出了技术发展会导致人们失业这样的论点。虽然有很多人会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但是节目对自己提出观点的细致分析,使这个论点站住了脚。第三部分是“互联网时代的就业趋势”。虽然罗振宇在前面给观众展示了悲观的事实,但是这里他又给我们提示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比如在未来什么职业相对安全,以让自己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就业变得游刃有余。

除了关注就业这样的社会问题,《罗辑思维》对于人自身问题也进行了很多解读。该节目还会教人找对象,比如《你的女神你不懂》就教男生如何追求女生,而《女神是怎样炼成的》教女生怎么去追求男生。这两期节目虽然主题相似,但是所讲的方法却不相同。在讲男生追求女生的时候,教男生应该如何搭讪、如何读懂女生的心;而教女生追求男生的时候,则教女生如何塑造自己、如何与男生的潜意识进行连接等。

罗振宇在节目中常说自己的内容是“歪理邪说”,从《罗辑思维》所表现的内容上看它们确实出人意料。但是,这样的“歪理邪说”正是罗振宇运用他的互联网思维所表现的内容。他引经据典的证据罗列、个性独到的观点切入,都将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歪理邪说”表达得明理顺达。

(三)互联网思维下对未来的大胆预测

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未来探究是《罗辑思维》解读的主题。《罗辑思维》对于未来话题的评论或者预测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近的未来,也就是大概100年以内。他并没有对特别遥远的未来进行预测分析,这也就使得罗振宇在关于未来主题的节目里更多地基于现实内容对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因此,这种分析预测在可行性上就有依据,不是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罗振宇的大胆预测也就更具有合理性。

关于对未来话题的解读,罗振宇在节目中对其内容的阐释没有单纯地进行评论或者预测。《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这期节目给观众呈现的是中国未来在发展、国际竞争等多方面是否有前途的一个预测讨论,节目用大量时间以一个全方位的角度从中国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中国社会的构成情况方面,分析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通过这些事实依据提出中国有前途的预测。在《3D打印有未来吗?》这期节目中他以同样的方式对一项全新的科技进行解读,综合分析这种技术内外的优势与劣势,最终预测3D打印有很好的未来。

《罗辑思维》对未来的大胆预测,在内容设计上非常完善、合理。罗振宇通过互联网思维讨论未来预测这类话题时,将那种“禀赋、死磕、自恋、有趣”发挥到了极致。以《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这期节目为例,在节目中,他首先大胆预测了中国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预测未来二十年内,至少中国经济会好到各位不相信的程度”。[6]而不相信的程度指过去30年我们无法想象现在的生活状态,而未来20年,它会达到同样令人不可相信的程度。根据这样的预测,罗振宇进行自己的逻辑推论。他说自己相信辩证法,就是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中国必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中心。通过对过去百年历史的分析,他得出后来崛起的大国永远比前一个大国在人口数量上整整高一个数量级这个规律,依据这个规律预测,现在能够成为世界中心的只有中国和印度。节目对中国和印度的制度、国家结构、人口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更具有竞争力。他依据这些条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解构,充分表述了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很大前途的观点。而节目内容的很多依据,也可以从罗振宇在其中向大家推荐的书中得出。他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将这样一个大胆的未来预测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对于节目内容的解读分析中可以看出,《罗辑思维》在内容的选择上是多样化的,在内容的解读上角度新颖,对问题的解答依据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所以,他在节目中的观点并不是真正的歪理邪说。在节目中,罗振宇用自己的话对节目的内容进行了解释——“过去二百年工业社会,给我们形成的形形色色的那些认知框架,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使命,就是投去怀疑的目光,”“其实我们就在想干一件事情,就是给大家毁毁三观,把过去认为铁板钉钉的那些道理,我们投去质疑的一瞥,我们换一个角度,是不是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呢?”[7]从这些话中看到,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内容解读,一种创新的内容解读。

三、多样准确的脱口秀语言特色

《罗辑思维》吸引观众的除了节目内容,还包括主持人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是主持人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良好的语言特色能拉近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纳奇什维里提出“自己人效应”的说法,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彼此之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现象。[8]如果能够形成“自己人效应”的话,信息传递会更加便利,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缩短。上述这种人格魅力的最终实现与展示依靠主持人的语言功力。

罗振宇作为《罗辑思维》的主持人,一直在塑造自己作为自媒体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了观众。罗振宇作为自媒体节目的主持人,虽然没有专业主持人那样的学习背景,但是他依据自媒体平台的特点,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使自己形成了自媒体环境下的语言特色。同时,对于节目定位的准确把握使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语言功力使节目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下面就通过案例分析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主持中的语言特色。

(一)聊天语言自然生动、准确传神

互联网作为新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传播效果以及作用越来越大,而主持人在自媒体节目中的传播特点与人际传播特点相类似。人际传播中,轻松愉悦、自然生动的交流方式能够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这样一种交流方式更像是平时生活中和亲友的聊天谈话,给人一种亲近感。这种聊天交流方式使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的语言表达上更具有拉近和观众距离的作用。

脱口秀类型的节目及其主持人在语言特点上一般都具有平易质朴、亲切生动的特点,《罗辑思维》是自媒体节目中的脱口秀类节目,而罗振宇在节目中也充分发挥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这样一种说话方式。自然生动的聊天使观众在接受信息时,更像是在聆听老朋友诉说旧事、畅谈理想,在整体风格上就会使节目更加轻松愉悦。以《罗辑思维》开播的第1季第1集节目《末日启示,向死而生》中切入主题的方式为例:

我们《罗辑思维》选在今天开播,其实已经给了一个关于末日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绝不相信末日啊。但是最近经过媒体的传播,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信,都觉得这是鬼扯,只不过是商家找一个理由卖东西,我们找一个理由欢乐一把,仅此而已。但是我倒是有一个体会,就是其实每一个文明,甚至在它的不同阶段,对于末日的这种看法,对于死亡的看法,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我们今天,大家会觉得生活太美好了、太精彩了。比如我个人就有一句话,我之所以不舍得死,不是因为还没活够,是因为后面我死之后拍出来的电影我就看不着了,对吧。好吃的东西我也吃得差不多了,我就是对电影,我实在有点舍不得。我一闭眼李安再拍一个好电影怎么办呢?确实现在生活太美好了。[9]

在节目中,罗振宇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设置生活化的场景,使说话内容变得生动,也让观众对主题意向了解得更加深刻。他向大家介绍“世界末日”这样一个主题意向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经历,设身处地地为观众展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评价“世界末日”是“鬼扯”,但并没有像媒体中报道的那样对世界末日的荒诞进行抨击,而是说自己喜欢看电影,不相信世界末日是不舍得死,因为好看的电影看不到了。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描述方式,同时也为自己接下来的解读埋下伏笔:主持人对末日和死亡是这样一种看法,那么其他人、其他文明对末日、对死亡是什么看法?这样的陈述方式让观众产生了继续听的极大兴趣,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罗辑思维》每一期节目的开始,罗振宇都通过调侃自己的一些体验、一段经历,或者是根据自己从某本书中获得的感悟,向大家介绍这期的主题,这就是《罗辑思维》在节目口号当中提到过的“死磕自己,愉悦大家”。主持人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调侃,来向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如同两个朋友在聊天,一个人经常通过自嘲来推进聊天内容,也就会使得这个聊天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主持人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聊天语言能够让自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且使表达准确。

自媒体节目在和观众的交流上更加注重互动性,因此主持人在语言特色上也应该相对比较贴近受众的感受。生活化交流的语言能够让主持人和受众心有灵犀,罗振宇自然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就做到了这点。

(二)说书语言幽默睿智、得体大方

幽默、娱乐性兼有科教知识是《罗辑思维》的一大特点。在包含知识性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幽默睿智。罗振宇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将主持语言和说书语言结合,充分表现了他在语言上的睿智与幽默。

说书语言就是讲评书的语言。评书是曲艺的一种,表演时由一人演说。它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复演历史及现代故事。罗振宇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也经常将自己扮演为一名说书人。罗振宇有这样一段话:“罗胖想蹚出一条读书人的新活法,我们就必须和原来的读书人的活法一刀两断。我不去读什么博士后,不去参加什么教育系统在高校里面谋得一官半职,我就在街头搭下一个说书的摊子,靠大家供养。”[10]这虽然是对自己职业规划所做的一个比喻,但是从主持语言上看,罗振宇已经将说书语言融入了自己的主持语言当中。

罗振宇在节目中经常会讲到历史事件,为了能够让观众看到当时的情景,他通过对当时情节的描述、模拟当时的人物,在语言上彰显了风趣幽默的特点。以《奸臣指南》这期节目中这段话为例:

秦桧这时装出一副江湖术士的面目,他知道他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完成宋朝和金国的和议。你说投降也可以,总而言之,他的历史角色就是要干这个事儿。但是当时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包装。他逢人就说:“我有两条计策,可以耸动天下。”

别人说,秦相公,你有什么计策啊?倒是说出来啊!

秦桧回答,说出来也没有宰相可以执行啊!那意思就是说,除非我当宰相,我才把这药方给你。

赵构说,行吧!让你当宰相吧。

赵构在绍兴初年就第一次让秦桧当上了宰相。

赵构就问,秦爱卿,你到底有什么计策啊?在自媒体节目新秀《罗辑思维》中的主持特色分析 79

秦桧就说出了八个字,叫“北人归北,南人归南”。

……

赵构听懂了之后非常生气,说你说“北人归北,南人归南”,朕乃北人啊,我老家开封的!那是不是按你意思我也得回去啊?所以秦桧这次当宰相,三下五除二就被赵构罢了相,这次创业又失败了。[11]

这段内容是讲秦桧第一次如何当上北宋宰相,以及之后又被罢相的过程。对于这段历史的讲述,罗振宇通过对当时的情节人物进行再现描述,将一个历史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在当时古人的对话中加入自己的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情景既幽默风趣,又清晰生动、得体大方,让观众兴趣倍增。

《罗辑思维》节目中,主持人没有死板地使用读书讲授的叙述方式,而是将评书的语言结合到了主持语言当中。他将一些枯燥的历史故事或是没有笑点包袱的生活场景,以说书式的幽默编成段子展现给大家,既让节目变得轻松愉快,又表现出自己的机敏睿智。

(三)评论语言大胆直白、深入骨髓

评论语言是节目对于一个事件、一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的表述性语言,而主持人的评论语言更能够表现出主持人的价值倾向,是节目的宗旨内涵的关键。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自媒体节目的评论内容倾向性更强,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大胆直白,以向观众直接展示节目所要支持的观点和看法。《罗辑思维》所展现出的观点就更加具有倾向性,其主持人的语言同样大胆直白,直入骨髓,不避讳遮掩。

《罗辑思维》在口号中提出“有种”“有料”的口号,大胆直白的评论语言就是“有种”“有料”的最好体现。在节目评论观点环节中,罗振宇表达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个人化特色,突出塑造出自己的个人魅力。同时,这种直白的语言能够提供给观众大量易懂的内容,也使节目的观赏性更强。

《罗辑思维》每一期节目在问题选择上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角度,而全新的角度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观点,主持人也就将这些评论观点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读书人的新活法》这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评论:

就像郭敬明,去年搞了一个《小时代》,我老为他抱不平。很多大人,先生们,原来的高帅富们,大V们就骂他,说什么《小时代》不好看啊,说什么脑残啊,欸,你管得着吗?你们自己在自己的市场上混不好,你去嫉妒人家郭敬明干什么?很多人说我不是嫉妒,我就是觉得他写得不好。别扯淡了,比郭敬明写得不好的人多得是,你怎么不骂呀?你骂郭敬明不就是因为人家挣得钱比你多吗?人家混得比你好吗?你原来在意淫的时候,觉得那些应该抱你的粗腿的观众,现在去到郭敬明的石榴裙下,你不爽嘛。说白了,你骂郭敬明的思维,和伏尔泰当年骂卢梭,一样一样的呀。所以说,勇敢地摆脱原来知识分子生态,找到自己的市场,这就是卢梭的一招。你可能没想到吧,卢梭成名靠的是爱情小说,不是哲学著作。[12]

这一段话是关于卢梭成名的评论内容,主持人在表述过程当中,不赞同当年伏尔泰对于成名后的卢梭的严厉抨击,并且还以郭敬明为例来表达自己对卢梭成名的一种认同。直白大胆的语言,以及“别扯淡了”“你不爽”等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使主持人的观点呈现得十分明显。这样的语言具有自媒体节目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也使得罗振宇的个人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主持人的个人观点、人格魅力。

罗振宇依靠自己创造的魅力人格体,通过主持的语言特色,将生活化、幽默化的语言融入到主持内容中,并且运用说评书的幽默与睿智来展现节目的有趣好玩。作为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更多地展现个人为主体的节目呈现方式。罗振宇的语言更为个性化、个人化,并且在相对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语言表达更为大胆直白。该节目倡导的“有种、有趣、有料”使节目在语言上呈现鲜明的特点,将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点表现得极为突出,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罗振宇多样化的互联网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13]因此,人们由于自己的文化、地域等的差异,在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从罗振宇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有博士的高学历,曾在高校任教,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主编和制片人,当过记者,后来又做过财经类节目主持人,还经常就媒体营销等课程讲学。这些丰富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些行业或经历要求极强的创新性,特别是做主编和制片人,对于创新的要求更高,对于主持人的思维方式的要求也就更加多样化。

罗振宇在节目中的思维逻辑有其独特的方式,前文也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热门词汇,关于对其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互联网思维植根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罗振宇拥有的这套互联网思维在《罗辑思维》中得以充分表现。

(一)对主题内容的发散思维

罗振宇在主持《罗辑思维》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一般能够从节目的前后逻辑安排上得到体现。发散思维可以说是罗振宇最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14]毫不夸张地说,罗振宇的发散思维是吸引受众的一种核心思维方式。由于他对发散思维的应用,使节目内容变得丰富,使新颖的角度也让观众产生新鲜感。

《罗辑思维》的主旨是向观众提供一个对固有问题产生质疑的新角度,其发散思维就是通过对主题内容的转换思考,给受众提供一个重新整合传统观念的过程。这些传统主题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历史主题的内容,例如之前提到的《岳飞为什么必须死》,提出岳飞死的必然性,甚至将大众普遍认为的秦桧陷害岳飞这样的史实表述为并非主要原因。相关历史主题还有很多,如《南北战争:这场架不白打》这期节目推翻了我们普遍认为的南北战争是由于解放黑奴而引发的这样的观点,提出这场战争更多源于弗吉尼亚州对于州权的维护的新观点。

上述这种发散思维是如何在节目中体现出来的?以《康有为:光绪皇帝的野蛮网友》这期节目为例,其主题是“戊戌变法改革”所产生的问题,而改革过程的主角是康有为,因此这期节目以“康有为”命名。这种全新的角度要从题目上有所体现,将康有为比作“光绪皇帝的野蛮网友”,就说明康有为对于光绪皇帝是不利的。一般将戊戌变法定性为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政治制度的初步尝试,其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是正面的,而变法的提出者康有为也被定性为改革者这样具有正面意义的人物。而罗振宇通过一些史实依据,运用自己发散的思维方式,对这样的结论质疑,换个角度分析使结果不同。

在逻辑结构上,节目开始并没有直接去评论康有为和戊戌变法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颠沛流离的大内档案”的题目。随后,节目通过对极具考古文献价值的档案分析,提出因为近代史的考古资料很多,就会存在因为个人利益等原因而导致的历史扭曲。在这个前提下,节目提出康有为、戊戌变法存在问题,进而对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质疑。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对整个事件的要素进行逻辑推断。首先,节目提出了康有为个人存在的问题。康有为虽然身怀报国之志,但是品德却有很大问题,品德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这是主持人对于接下来的主要问题阐述进行的一个铺垫。对于最终问题的铺垫,其实是主持人创新性的一种最突出的表现。这期节目提出了“八股文的好处”,这是对一个普遍认同问题的一种巨大挑战。主持人的解释陈述,阐明了八股文确实有它的利好一面,为接下来的康有为要求光绪皇帝废除八股文产生的后果埋下了伏笔。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主持人提出“改革光靠忽悠不行”,也表明康有为对于戊戌变法的改革只是自以为是,毫无章法,其实从本质上对康有为进行了否定。

(二)对具体问题的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抓住主线、体现本质的最直接的思维方式。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在每一期节目中无论介绍多少图书,还是讲解多少故事,一定是围绕一个话题在进行讨论。而要将这个具体的话题完全剖析给受众,那就需要集中思维,将主题内容具体到一个点,进行充分思考。与发散思维不同,集中思维要在繁多的问题中找到核心点,寻求最佳答案。

以《罗辑思维》第84期节目《改变世界的箱子》为例,罗振宇通过集中思维,将具体问题作为一条主线,剖析节目的本质。从这期节目的题目可以窥探到,其核心问题是“改变世界的箱子”,也就是通过对集装箱发展历程的解读,分析集装箱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罗振宇在节目的一开始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样的运动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了问题的核心。罗振宇一开始就将问题抛出,抓住了主线,使问题也随着自己的论述迎刃而解。集中思维要时刻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这期节目的中心——集装箱。节目通过对集装箱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关于集装箱的发明,到集装箱改变世界生产格局的过程的论述,最后提出集装箱创新了人和其他资源的连接,极大地降低了连接成本,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主线在主持人的缜密逻辑思维下一步一步体现出来。节目虽然有关于互联网的发散思维的内容,但紧抓集装箱对于世界贡献这样一个主题,集中本质属性,将问题解决。这不仅使受众能够牢牢抓住节目脉络,而且使受众对于发散内容的理解也变得相对容易。

主持人收集了大量关于集装箱发展历史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先是进行了一个有意义的大胆设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细化,得出推动生产力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的结论。这种典型的集中思维在其他期节目中均有体现,因为这样才能提炼重点,不至于出现漫无目的的主题思想。

(三)对创新观点的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也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思维,在《罗辑思维》中能够得到很多体现。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常常提到许多创新的观点,受众接受它们时并不一定有统一的定论,而主持人为了能够比较恰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使用类比思维。

关于创新观点思维方法,在《3D打印有未来吗?》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就利用类比思维向受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内容。3D打印在公众眼里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话题,罗振宇在对一个大家相对陌生的内容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以及与传统科技的类比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这期节目中,罗振宇先是分析了一些著名人物关于3D打印未来发展的观点,并将之分成热捧、认为根本不重要两派。而罗振宇在节目开始更多的是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分析论述,没有去表达自己对于新事物的看法。然后,他开始分析3D打印的好处,总结出3D打印“是工业革命的终结者”的观点,是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3D打印。随后又说到3D枪支打印的话题,罗振宇则用一种谨慎、悲观的态度去看待3D打印的未来。从主持人角色上来看,他让自己身临其境,述说、体会将不同观点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而节目最后罗振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去评价3D打印是好还是坏,没有去表达对于新事物的一种独断的想法,而是提出了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是“成为活在趋势中的人”的见解。他认为,过去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伴随着质疑与评论,但过去很多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有不错的结果,这种类比思考也使对新事物的看法变得乐观。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一种新事物的优劣,而应当关注这种新事物,并且对新事物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把握它的动向,使其向好的一面发展。

对于新事物,罗振宇并没有局限于考虑事物本身的好坏优劣,更多的是去思考人在其中的发展和价值。“以人为本”可以说是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节目中经常体现的逻辑起点。将一切事物延伸到人的本质属性上,这是对新事物的一种全新思考,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人性关怀。

从对罗振宇在节目中的思维方式的分析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他对于传统观念性的事物总是以一种批判者的眼光看待,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下的固定思维,创造性地去讲自己的观点,在想法中融入对传统观念的解读。而在面对新兴事物上,罗振宇并不妄下评论,更多地将事物的本质转移到人性的关怀层面,体现人在新事物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罗辑思维》在观赏性上更强,并且使受众感受到更强的亲和力。作为一个自媒体节目主持人,构建自己的受众群体非常重要,罗振宇以强烈的批判思维重构传统,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吸纳受众,在思维方式上突出体现了自媒体节目的生存方式,展现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五、罗振宇主持特色与节目影响力

(一)罗振宇的主持特色对互联网节目的审美提升作用

互联网下的自媒体节目是传统电视媒体之外的又一种审美文化形态,在形式上与传统媒体节目依然具有很多相似性,包括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元素的相似。因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自媒体节目在传播信息方面对目标受众有更强烈的影响,对受众的审美心理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主持人的主持语言和方式在《罗辑思维》社群粉丝会员中的审美影响更是巨大。

自媒体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从一种个人的媒体节目形式,逐渐发展为由个人组织团队的制作专业化的节目形式。《罗辑思维》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自媒体节目,对受众的审美提升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对改变互联网娱乐低俗化现象产生正面影响

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其传播的信息充斥着很多低俗化的内容。自媒体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互联网受众的一些感官刺激,在内容上以娱乐低俗化的信息去吸引受众的关注。随着自媒体节目逐渐专业化,自媒体节目在内容上多数还是以娱乐为主题,段子、笑话等是节目中的主要内容。自媒体节目因知识性差、娱乐性强,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一直处在迎合的层面。自媒体主持人也受到娱乐低俗文化的影响,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主要通过低俗搞笑的语言、娱乐休闲的形象去吸引受众。

在众多娱乐性的自媒体节目中,《罗辑思维》以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形式出现,主持人不再以娱乐搞笑,甚至低俗的内容去吸引受众,而是通过阅读书籍、与大家分享知识和思想的方式去赢得受众对节目的认可。互联网上的资源利用更多的是一种快餐化的需求,低俗愉快更容易被接受,知识性、文化类节目在互联网上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罗振宇在节目策划安排上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其实并没有完全抛弃互联网快餐化、娱乐化的性质。作为一档知识读书类的节目,《罗辑思维》将原本缺少娱乐的枯燥读书变为了一种娱乐说书的知识分享,是将传统脱口秀节目与互联网良好结合的典范。《罗辑思维》使节目外形成了一个互联网下的知识社群,因而将互联网中对于知识渴求的人聚集在一起,提升了受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审美水平。

2.对丰富多元化主持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自媒体节目中的主持人是节目核心,节目的影响力多数来自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互联网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上,为了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般由演员艺人或者是具有知名度的主持人担任节目主持人,因此,自媒体节目在主持人形象上相对比较单一,在语言形象上有较好的语言面貌。但是因为自媒体主持人缺少大量的知识阅历,在内容上表现单一,在形象塑造上以明星艺人的方式去打造主持人的外貌,就使节目在时尚之余缺少了主持人应具备的内涵。

《罗辑思维》在提高受众对主持人形象品味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对主持人个人内涵修养的塑造去提升受众对于主持人的内在文化影响力的感受。罗振宇在语言形象和外貌形象上相对于一个演员或是专业主持人来说非常普通,而他通过节目的传播,向受众传递的是一种文化内涵。节目在拍摄安排上,也去除了华丽的场景铺设、多彩的视频特效,着重去体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向观众传递逻辑信息,而不是感官刺激。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多是以感官刺激去衡量一个节目对于自己的影响,而忽略了节目内容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自媒体节目在发展中仍然缺少对知识内容的深化,以及能够通过文化品味吸引受众的特征。《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创新型的自媒体节目,在文化影响力上给其他互联网自媒体节目做出了表率,丰富了主持人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提高互联网受众的审美水平做出了示范,是自媒体节目发展的典范。

3.对创新自媒体节目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自媒体节目的发展归根结底还会回到本初,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都能做节目。从未来的发展看,《罗辑思维》为以后的自媒体节目的创新作出了贡献。自媒体节目的发展壮大,不能单凭专业媒体人的参与,想要百花争鸣就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努力,创新也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罗辑思维》的贡献既有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同样也有主持人风格特质等创新,而主要是对自媒体节目发展中思维方式的贡献。它教会受众如何寻找创新角度,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在自媒体中体现个人的价值。这样节目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了自媒体节目的灵魂,而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触类旁通。《罗辑思维》也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这对今后自媒体节目发展有很积极的影响。

(二)《罗辑思维》对受众影响力辨析

自媒体节目的影响力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因为节目的核心是主持人及其团队对节目进行的创作。优秀的人格魅力、缜密的思维方式就像磁石,能够吸引受众向主持人靠近。而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多是源于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主持人只有让受众认可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受众,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的影响。

《罗辑思维》作为具有思想文化的节目,在主持人的主持串联下,对于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主持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主持方式、语言技巧以及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受众对于其思维方式的赞同,同时主持人也就影响了受众的思维。但在新兴事物的发展下,对于受众的思维影响要辩证地看待。

1.创新性思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看待世界、对待世界、对待传统的眼光。”[15]事实上,《罗辑思维》在节目中最常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历史文化的再思考。关于历史文化的每一期节目中,对于历史的批判性思考,以及一些与传统大相径庭的结论都是罗振宇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并对常识问题质疑。他并没有一味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有依据、有事实地去分析历史文化传统的前因后果。从而,他使自己的观点在说服力上相对较强,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条件下,提升了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

受众在接受一种思维方式时,会依据事实判断其是否正确。而罗振宇在主持过程中的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为受众所接受,并促使受众朝自己的思维方向上靠近。这种创新同时也来源于罗振宇自身对于文化传统的熟知和思考,并能够使自己在思想上和受众达成共鸣。即使是与罗振宇观点不同的人,依然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学术探讨者,与其交换彼此的想法。从罗振宇的人格魅力的塑造来看,他通过完整复杂的知识框架,营造自己的知识社群。同时,社群中的受众会以他的思想看待文化传统,或为自己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2.认同鼓励并倡导受众个性化思维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大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互联网环境更是催生出了一大批有着独创性思维的群体,但他们的思想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是社会主流。而且在一些领域里,过于另类的思维方式得不到大众的认同,使自身也失去了很多的合作空间。《罗辑思维》无论是在节目中,还是在线下的一些活动中,提倡受众的个性化思维,并且鼓励拥有个性化思维的人走到一起,将小的想法变成大的行动。从罗振宇的经历中也可以发现,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要有敢想敢做的气魄。因此,在节目中他也在不断地强调建立自己的有共同话语的思想群体,将有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有同样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型社群”。

认同鼓励受众的个性化思维,其实是对于创新型思维的一种强化与保护。《罗辑思维》通过一个小社群的集合以及对于个性化思维的倡导和保护,强化了思维创新者的自信心,并通过节目的形式,将这些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有想法的人聚集起来。罗振宇在节目中的思维方式、语言逻辑不仅仅是对节目观点的一种陈述表达,对整个社会的个性化思维具有一种桥梁纽带的作用。他将一个个小的点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也就是《罗辑思维》的受众在思想上有很强的团结性的原因。这些受众群体或许在自己原本生活的空间里难以找到有同样思维想法的人群,但是在《罗辑思维》创建的受众群体中,他们自己的思想价值能得到认同和反响,使这种个性化思维能够留存下来。

3.《罗辑思维》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下的问题

《罗辑思维》开播不到两年里影响不断扩大,拥有上百万的粉丝、过亿的点击量,线下活动也如火如荼。《罗辑思维》是由罗振宇和申音联合创办的,但在2014年两人分家,从两人的分手也能够看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自媒体节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媒体节目由个人组建的小型团队拍摄完成,而节目受欢迎程度与主持人个人魅力有很大关系。罗振宇就多次提出过“魅力人格体”这个概念,他也认为媒体节目更多的是人格价值的体现。申音在合作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者。而随着《罗辑思维》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也就导致了自媒体节目中存在的问题纠纷,即是以平台为主还是以主持人为主?而从自媒体节目发展中可以看到,主持人的人格是节目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平台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这就是最终导致罗振宇与申音分家的原因。

自媒体节目主持人在运用人格魅力吸引观众的同时,某种意义上更像一个明星的演绎,而主持人成为明星演员就背离了最初作为一个主持人对于节目制作的魅力,这是在影响力不断扩大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结语

自媒体节目作为一种年轻的节目制作形式,在发展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从较为成功的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来看,自媒体节目成功的核心点就是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在节目中的体现,同时,节目的个性化思维与内容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目前自媒体节目以娱乐搞笑等较为低俗的内容为主的环境下,《罗辑思维》这样的拥有饱满的文化内容、较高水平的思维逻辑的节目能够为大众所关注,说明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群体文化水平的多样性。自媒体节目不能一味地以庸俗、低俗、媚俗的传播内容吸引受众,也应当考虑提升受众文化水平的问题。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自媒体节目在内容传播过程中,为扩大节目影响力,基本是以主持人为节目核心的节目形式,在节目的打造和运营中依靠主持人自身的主持艺术、形象等相关内容。《罗辑思维》以罗振宇为节目核心,通过主持人的思维方式、语言内容、话题编排等的整合,创建了一档以知识为核心的脱口秀节目。这种知识性脱口秀节目能够成功,源于以下三点:

首先,建立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力。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建立在主持人自身的为人处世态度、做事的决心之上,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是罗振宇的自我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也带给其他节目主持人启发。无论是在自媒体节目中,还是在传统媒体节目中,主持人都应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并要持之以恒。

其次,塑造主持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涉及的方面很多,作为主持人,除了要在主持风格、内容等方面创新外,还要在思维能力上创新。创新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对传统思维质疑和挑战。主持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样也对节目品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形成主持人语言的亲和力。主持人需要有内在的修养,同时也需要外在真诚和朴实的语言。节目主持人有着服务于受众的责任,在节目中主持人的真情实意,将在节目的内容思想传播中起到升华的作用。主持人只有通过真诚的心,才能打动关注节目的受众,才能让节目所体现出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接受。

《罗辑思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良性的自媒体节目应当如何发展的范例,罗振宇也通过他的主持艺术向受众展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应该如何去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节目水平。自媒体节目在平台与内容上相对比较开放,但是罗振宇在节目中的主持艺术的体现,以及他对自身的塑造,不仅对其他自媒体节目有一定的参考和影响,同时,也给传统媒体节目和主持人带来很多启示。

(本文发表于《编辑学刊》2016年第2期)

[1] 《罗振宇(上)——电视那些事儿》,《奋斗》2012年4月23日,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4/29e49844-1801-47b1-b064-cf7d13b835a9.shtml。

[2] 《罗振宇:最红自媒体人的生存术》,《时代人物》2014年第5期。

[3] 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上海国资》2014年第2期。

[4] 《互联网思维》,《英才》2014年第3期。

[5]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21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x-MTg3NTE2.html。

[6]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57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 U5NTUx Mz I4.html。

[7]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57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 U5NTUx Mz I4.html。

[8] 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政工学刊》2005年第11期。

[9] 《末日启示,向死而生》,《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1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x M-Dk2NTQw.html。

[10] 《读书人的新活法》,《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55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 Uz Mz Y3MTg4.html。

[11] 《奸臣指南》,《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22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0NTE0NTY w.html。

[12] 《读书人的新活法》,《罗辑思维》(2013年)总第55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 Uz Mz Y3MTg4.html。

[13] 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2期。

[14] 吴郁主编:《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15] 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