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重要连接点的地缘优势,使“向东盟传播中国、传播广西”更成为当下广西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8月,广西电视台与东盟卫视签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深度合作,并在东盟10国建立工作站;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跨文化交流活动如期举行……这些被国外学者称之为“魅力攻势”(Charm Offen-sive)的重大活动,不仅扩大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更让广西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国家外交部挂牌成立的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一所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内高水平艺术院校,一直致力于在与东盟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语言传播系更是十分重视新形势下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媒体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媒体一线急需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上述这种形势也促使广西艺术学院在新传媒时代对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突破。
一、革新:高度聚合的对比推进式教学观
2012年,广西艺术学院语言传播系在原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基础上,新增设了中英双语播音主持“2+2班”,即本科四年的前两个学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完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后两个学年在英国完成对新闻传播、媒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习。由于双语播音主持艺术建立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与技能的学习层面之上,若简单地将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分离成“‘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模块”+“‘英语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模块”来授课,则会于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强度和任务。同时,这也俨然割裂了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交互使用两种语言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因为它“不是两项单语主持的简单相加”。而且,同质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会拉长课时量,导致学生对课程信息的重复接收。为了让学生在国内两年的学习中高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教学大纲所设计的全部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广西艺术学院颠覆了传统双语播音主持“拼盘式”的专业课程教学观念,将汉语、英语这两种语言的播音主持基本理论知识框架进行打通、融合,实现对相同、相近知识点的高度聚合,利用鲜明的对比法让学生对两门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和表达技巧的异同一目了然(详见表1、表2),把合并、联通“同类项”的原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交替使用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转换形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精讲,剖析双语各自语音发声、创作表达技巧的共通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辩证地认知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从而推进教学进程,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稳控教学质量。这就是广西艺术学院在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中所提出的“高度聚合的对比推进式”教学观。
以讲授普通话的声母与英语语音的辅音发音为例,教师为学生找出的两者的共通点是,它们在发音时气流通过发音器官都会受到明显阻碍,但两者的发音方法和发音位置是明显不同的。以/s/和/θ/、/w/和/v/这两对大家常发错音的英语辅音来说,若发音位置和方法不到位则会令语意大相径庭。比如“think”(动词,认为,想)这个单词的“th”字母组合原本是发咬舌音/θ/,若发音时舌尖抵在后齿背就会发成/s/,结果让人听成“sink”(名词“水池”或动词“下沉”的意思);同样,辅音/w/若错发成/v/,则会令“wine”(葡萄酒)变成“vine”(藤蔓)。所以,有些人就将英语的/v/与普通话声母的“w”混为一谈,在读“夜晚”的“晚”时会把“wan”发成“van”,将“w”的圆唇形变成用上门齿抵住下唇的/v/,而普通话声母中是不存在辅音“v”的。由此看来,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对中英双语共通知识的融合,对存异部分进行对比性分析,能让学生记忆深刻,锻炼其归纳梳理、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恰当及时的双语转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双语转换能力,更能够锻炼学生判断、掌控双语转换的时机,收获良好学习效果。
表1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发音特点类比分析表
表2 中英双语播音创作与表达内外部技巧类比分析表
二、转变:从“三P教学模式”到“TBLT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适应性,因此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国内高校单语播音主持和双语播音主持四年的教学模式,大都依旧停留在“三P模式”上。这种模式基于教师的讲授(Presentation)、学生的练习(Practice)来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Production),因每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均以“P”打头,所以称之为“三P模式”。广西艺术学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三P模式仅应用于语音发声教学阶段才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在应用主持能力培养阶段所表现出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1)三P模式下课堂上语言的输入量有限;(2)三P模式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3)三P模式使学生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这表现为学生过度依赖课本上有限、陈旧的练习材料,使语言“老套”而又“不接地气”。于是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环节有效语言信息的最大化?除了在练习中获得目标既定的语言结果(Linguistic outcome),又可通过何种方式来激发其他有价值的非语言结果(Non-linguis-tic)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综合技能?我们在一次新闻记者连线的报道训练中得到了突破性的启发。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一直坚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提升学校双语播音学生对外传播的新闻素养。某一学期的应用主持教学模块,恰逢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国际汽车展”火热开幕,我们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十分应景又充满时效性的新闻稿件改写作业,要求将一段“中国-东盟国际汽车展”的新闻英文稿件改写成主播与前方记者直播连线的形式。将纸质作业收上来检查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改写中体现出表达的规范和连线的正确流程。但是在模拟出镜连线时,学生却漏洞百出,有的语气不合真实环境,有的表情过于凝重,有的只是按照纸质稿件原封不动地播读而忘却了自身记者的身份和连线的形式……为了加深学生对记者连线报道的理解,增强他们身处一线报道的现场感,老师们让学生通过小组结合,把这段纸质连线稿转化成连线视频,实现演播室主播与前方记者的真实互动。再次上交视频作业时,他们在展会现场和校内新闻演播厅实验室的默契配合以及仿真的连线双视窗后期制作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为什么这次的外拍制作任务会让他们驾轻就熟?这得益于本次教学计划的特殊设计——TBLT模式下的任务安排。
“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意为任务型教学模式,它以任务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感受,并不断强化自身多方面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非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英国语言学家、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者普拉布(Prabhu)认为,当学生关注他自身正在实施的任务而不是所使用的语言本身时,他就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恰恰我们大部分的双语播音学生现在都过分拘泥于诸如英语语音语调是否纯正、修饰短语是否形象生动这些语言运用的表层,而忽视了如节目选题的考量、资料占有是否充分和新闻背景的持续追踪等有深度价值的能量积聚,结果患上镜头前“花枝招展”、语言寡然无味的失语症。所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一方面为他们搭建起认识和掌握语言传播实质的桥梁,让学生明白在这一模式下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产生积极的语言结果,这其中所产生的非语言结果(如化妆造型、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空间调度、团队协作等)也是支撑他们全面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它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专业间融合、交流,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我们可以从表3中清楚地看到学生在TBLT教学模式下各任务环节所获得的语言结果及非语言结果。
表3 TBLT教学模式下各任务环节的互动形态与收获结果
当然,在实行TBLT教学模式环节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贴近学科专业特色的梯度任务设计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是重中之重。任务设计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从任务实施中获得技能和感悟的质量。教师对于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是否能够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对外传播的语言技巧,是否将实施难度设计成梯度式的循序渐进。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要融入东盟视角、彰显区域特色,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二)任务中的双向互动机制
我们的“双向互动机制”涵盖三层双向理念:(1)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具备时刻合作互动的意识,在任务进行的各环节中保证与各方的沟通,防止不科学的实施方案的产生和阻碍任务完成因素的出现;(2)本专业与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向互动——借鉴吸收其他专业的优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互动中锻炼团队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3)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校方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事务,努力为学生创造视野更宽、包容性更强的任务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情境的适应能力。
(三)营造开放性的和谐氛围
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态度、意志和需要。教师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进程安排,不轻易改变任务计划,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任务实施氛围。
三、评估:全面性与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阶段性的教学评估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成果的测评,更是考察教师近期教学成效和教学方法的真实反馈。对学生的整体评估不再完全依赖考试检测,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估不仅仅遵守达标分数段这一指标。学校应努力创建能对学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的体系,全面而不失多元化,实现基础能力全面化、发展层次能力多样性。
(一)对学生的学习评估
基础层次能力的全面化评估:要求将日常考核与测验考核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评估。日常考核涵盖早练声的出勤与质量,各教学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演播技能,专业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出勤与表现,TBLT教学的任务完成情况等。阶段性教学单元结束后及时展开学生的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自查自纠的能力。
发展层次能力的多样化评估,即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和兴趣涉猎面,发掘学生个性特长,将其特色表现纳入阶段性整体评估中。评估内容包括TBLT教学阶段中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读图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各类专业比赛、跨专业比赛的奖项成果和某一类型或方向的节目主持优势等。
(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
学生总体评估成果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成效。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应渗透到学生基础层次能力和发展层次能力培养的全部环节,发挥学校电子教务评估系统的能动性,及时听取教务处、教研室、社会实践基地指导员和学生群体的意见及评价。学校应适当逐渐引入并扩大教师对学生情感关怀、实践性教学、任务型教学、课外及专业竞技辅导等环节的综合效果评估,为营造TBLT教学模式下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审视评估体系,这三道举措加快了广西艺术学院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进程,提升了办学成效,也为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贡献出应有的力量。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学生们能够运用标准流畅的中英双语表达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比如,一些学生成功主持2012年至2015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以及各类高端会议论坛,一些学生还担任了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中国-东盟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2014年,广西艺术学院双语播音学生还作为仅有的六名中国青年代表之一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国家青年一同参加由东盟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ADB)倡导举办的“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大篷车考察活动”“第二届GMS六国青年论坛”,以及在曼谷举办的“第五次大湄公河次区域GMS领导人峰会”,并在青年论坛上代表中国青年为六国青年做相关议题总结发言。这是广西艺术学院学子首次在国际性会议中代表中国青年发声,也让我们看到了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尝试中希望的曙光。同时,随着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的建成和发展,相信这两个中心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校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交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对外传播人才。
(本文发表于《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2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