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事件的定义和有关应对规定

突发事件的定义和有关应对规定

时间:2023-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前不久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1.1 突发事件的定义和有关应对规定

什么是突发事件?有何特点?

顾名思义,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突发事件的特点有很多,主要有突然性、危险性、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和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加以规避或化解等特点。

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工作

突发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组织甚至个人都很难完全避免。问题的关键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尽快加以化解?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通讯技术和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正确妥善地做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是能否缓解或化解危机的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加深危机或酿出新的危机。所以,媒体应对技巧已经成为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领导越来越重要的基本功。

目前,我国也已经进入“突发事件多发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增加,各类突发事件也在上升。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问题。2004年9月19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前不久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并规定,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现在全国各部委,省、市逐步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都非常重视和强调突发事件后的新闻发布工作。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在2005年12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今后将着力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遇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国务院新闻办将努力做到迅速反应,及时组织,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9月6日发出通知,宣布正式建立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制度。通知规定,无论一般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大或者特别重大事故现场必须有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公众通报事故伤亡、损失以及救援措施、救援进展等情况。通知还特别强调,在不影响事故救援的情况下,必须设置事故新闻发布地点,以便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并做好记者采访的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